葉 穎
(南昌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由于地理位置、人文歷史等原因,我國“一帶一路”途經的省市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沿海地區(qū)。各個地區(qū)都有其風格迥異的音樂文化,對外傳播也有一定的區(qū)域傾向性。以此為依據對各省市關于“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的建設與創(chuàng)作進行劃分,并對重點地區(qū)創(chuàng)作的樂舞精品或開展的音樂活動進行分析。
西北地區(qū)自絲綢之路開始就是與西方交流的必經之地,其地區(qū)音樂文化也廣受西方之影響,多民族音樂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產生了濃厚的民族音樂積淀。
古絲綢之路的始發(fā)地西安與途經城市敦煌對繼承發(fā)揚絲路文明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自2014 年開始,陜西省每年都會舉辦“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到第六屆已有116 個國家及地區(qū)的藝術家們加入,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2019年的藝術節(jié)上,一部名為《樂動敦煌》的大型沉浸式音樂劇格外吸人眼球。觀眾跟隨劇中男主白歆從西域來到敦煌,與他一同聆聽敦煌古樂、感受中西文化的交融與互鑒;流連于莫高窟,為它的瑰麗與深邃所嘆服。
新疆地區(qū)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藝術誕生于公元14-16 世紀,是歌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新疆藝術劇院于2016 年創(chuàng)作的《木卡姆印象》邀請了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參與,使遙遠的木卡姆藝術在保留原生態(tài)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引入現代美學的理念及現代音樂技術的創(chuàng)作手法,展示了古老的木卡姆所獨有的音樂藝術特色,充分拓寬了傳統(tǒng)藝術的舞臺表現空間,真正做到了錦上添花。
西南地區(qū)的民族音樂對外傳播以云貴兩省為主,云貴高原地區(qū)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與東南亞國家經濟文化交流互鑒的絕妙寶地。而且這里少數民族眾多,清麗雋雅的民族音樂吸引著眾多音樂愛好者在此交流。
自2012 年發(fā)展至今的“中國-東盟音樂周”可與上海當代音樂周、北京現代音樂節(jié)等專業(yè)音樂周和音樂節(jié)相媲美。該音樂周由廣西黨委宣傳部以及廣西藝術學院主辦,目的在于與東南亞國家進行音樂文化的交流,呈現出別出心裁的音樂文化詩學意義以及“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國際交流的作用。參與音樂周的嘉賓來自世界各地,音樂周的特色有高峰論壇、音樂評論比賽、大師班講座等,這些作為每年的固定節(jié)目,可以展示出“中國-東盟音樂周”深邃而又廣博的學術氛圍,彰顯了名家薈萃的音樂等內容和互通共享、交流共贏的理念。
海上絲綢之路萌于春秋、形于漢、興于宋明,作為最古老的海上航線自古以來就承擔著文化交流與經濟貿易的重任,帶動著沿海城市的發(fā)展與交流。繼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明,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深化我國與東盟、南亞、西亞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構建更加和諧的命運共同體。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zhàn)略省份,福建省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借助媽祖藝術形象的影響力,以音樂為載體開展文化交流之旅。近年來,福建省對媽祖文化的傳承主要是將較為成功的有關媽祖文化的作品,著重打造成媽祖文化的音樂精品。與沿線國家的社會機構、藝術組織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把與媽祖文化相關的音樂作品通過設立海外“巡演交流計劃”向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傳播,形成文藝界“海上絲綢之路”的公共外交,體現出媽祖音樂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相結合的價值。
縱觀上述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題或是內容,可見描繪“一帶一路”沿線風土人情的作品綿延不斷,作曲家運用歷史的聲音將古代絲路音樂匯入“一帶一路”音樂中,構成了當代文化景觀中的一部分。對于當代有關“一帶一路”的音樂創(chuàng)作而言,絲路與西域、長安、敦煌、新疆,以及沿線諸歷史勝地、文化遺存等,為其提供了相當龐大的素材寶庫。
絲路上的長安、敦煌、新疆及漢時三十六國故城遺址,都是中國境內絲路的鮮活記憶,無時不在激發(fā)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與暢想。于是眾多音樂家假“敦煌”“新疆”“長安”之名,來表現傳統(tǒng)和精神家園,營造出了一種夢回西域、夢回絲路的感覺。
作曲家葉小綱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交響組曲《敦煌》在思想內容與音響美學上做了新的嘗試,有較為明顯的打破自己以前慣用模式的意愿??v觀全曲,音響冷靜而又堅定有力,具有肖斯塔科維奇式的現實主義風格特征,也含有大量的西域元素。通過“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用中國古典與民族聲韻的結合表達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思想內涵,這是中國風格與現代音樂語言結合的最好方式,用極具東方聲韻的音樂語匯向世界傳達中國的精神面貌。而以“長安”為名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它們或細膩描繪,或極具渲染性,多層次、多側面地表達了古城長安這一展示中華文明的歷史古都的經典形象,以及兼具古樸與時代感的宮闕風貌與恢弘氣勢。例如,趙季平主導創(chuàng)作的大型交響套曲《長安社火》、譚盾的《新絲綢之路——長安》等作品,呈現給受眾一個古老而又入夢的長安。
“一帶一路”音樂遵從“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語境,通過小歷史的事實寫大歷史的華彩,以古鑒今。這就需要大量運用古代史籍中西域音樂與舞蹈的素材。作曲家對西域的民歌進行提煉升華,如前文提到的《木卡姆印象》,將古老的西域音樂與現代美學理念相結合,展示了古老的木卡姆所獨有的音樂藝術特色、演奏方法。再配合上全息影像、三維全景觀演模式等多媒體藝術手段的運用,極大拓寬了傳統(tǒng)藝術的舞臺表現空間,加深了欣賞者對音樂的聯(lián)覺反應,從而達到跨越民族、國籍的共鳴。
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作曲家為使演出效果展現出恢弘磅礴的氣勢,將民族音樂改編成交響樂,或是借鑒西洋管弦樂結構敘事,結合中國音樂實踐,在技術層面生成具有當代文化特征的感知經驗,最終以民族管弦樂為載體呈現。譬如上海交響樂團演奏的《敦煌》以及廣東民族樂團呈現的《絲路粵韻》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音樂創(chuàng)作者對音響效果的嚴格要求和音樂技術的進步。
總的來說,“一帶一路”音樂創(chuàng)作者們以時間、空間作為線索,向觀眾敘說歷史事件。對宏大且寬泛的題材,用標題性構思,從傳統(tǒng)音樂遺產中尋找音調素材和創(chuàng)作靈感,以創(chuàng)新的觀念琢磨樂曲的寫法,注重發(fā)揮樂隊的豐富表現力;以高科技設備拉近觀眾與音樂的距離,在挖掘新色彩和探索新音響組合中強化作品的可聽性和可理解性,真正做到全方位的體大慮周。
“一帶一路”大力提倡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那么對于音樂而言,不僅有我國的優(yōu)秀音樂對外傳播,也有國外音樂的對內輸入,更有多國之間的音樂合作,使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得到交流與發(fā)展,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有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與平臺,為進一步推動各國、各民族音樂的傳播、衍生與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空間。
不論是古代絲綢之路還是當今的“一帶一路”,本土文化對外輸出實際上都是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精髓與人文思想,進而得到文化交流與文化認同。在“一帶一路”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近年來中國民族音樂頻繁地登上國際舞臺,2019 年3 月,由5 位國家一級演奏家組成的中國絲路樂隊,在首屆沙姆沙伊赫亞洲國際電影節(jié)上展示了中國京劇選段和埃及等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族音樂。演奏家們充分運用琵琶、二胡等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悅耳音效,不僅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獨特魅力,也向全球人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民族精神中海納百川的包容性。
中國不僅對外輸出優(yōu)秀的本土音樂,還積極探索如何與其他國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進行結合衍生,誕生新的音樂形式。2017 年5 月,一部名為《浮士德》的實驗性京劇在德國進行了首演,這部作品是由中國、意大利、德國三國藝術家聯(lián)合創(chuàng)排而成。作品改編自歌德名作《浮士德》中的《悲劇第一部》,運用中國京劇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來詮釋歐洲的藝術作品。在作品的音樂編排上,京劇《浮士德》不僅保留了京劇藝術中鑼鼓、京胡、月琴等傳統(tǒng)的伴奏樂器,還加入了大提琴、低音貝斯等西方樂器;在唱腔上雖以京劇皮黃為基調,加入昆曲的表現形式,但也會根據劇情的需要,在人物塑造與氣氛渲染的唱段中融合西洋調式。這種中西合璧的表演形式,不但拓寬了音樂的表現范圍,而且還打破了歐洲觀眾在文化上的隔閡,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國際友人關注中國京劇這個傳統(tǒng)又富有感染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形式,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翻開新的篇章。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音樂傳播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好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可以實現“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qū)之間的民心相通。有了“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傳統(tǒng)音樂便能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光大,在歷經大時代的浪淘以及國外優(yōu)秀音樂的撞擊后,中國傳統(tǒng)音樂必定會剔除與時代不相契合的部分,留下的都是精髓。
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總是在不同時代文化的相互影響、碰撞與交織中進行的,民族音樂也不再故步自封。應汲取外來音樂文化中值得我們借鑒學習、與新時代更相契合的部分,提升音樂的表現力,使本土音樂既能夠保持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感又可以展現多元的民族魅力。在人類文明相互碰撞的當下,這是人類文化交匯融合的壯麗前景,也是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下文明交融過程中必然產生的藝術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