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淞,張麗宏,徐 瑤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酒渣鼻這一病名最早出現在《魏書·王慧龍傳》,隨后被后代醫(yī)家稱為鼻渣、肺風、赤鼻等。《太平圣惠方》提出“鼻上紅腫,似瘡非瘡,俗名酒渣鼻,由飲酒、血熱上攻于肺、外御風寒、血凝不散而成也,宜疏風散、荊防瀉白散、赤鼻方”。酒渣鼻是一種鼻及鼻周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鼻部皮脂腺及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大小不一的結節(jié)狀隆起,以紅斑、水皰為主要表現,是最影響我們面部美觀和生活質量的皮膚病之一[1]。歷代醫(yī)家對酒渣鼻有著較多的論述,為了更好的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古方治療酒渣鼻的寶貴經驗,通過檢索整理中醫(yī)古方,總結原有知識,探索規(guī)律,使用藥物相關頻數、關聯規(guī)則算法、聚類分析挖掘其用藥特征、配伍規(guī)律,為臨床應用及相關化妝品研發(fā)提供一定參考。
1.1 資料來源 以“酒渣鼻”“鼻渣”“肺風”“赤鼻”“渣鼻”“酒渣”“鼻渣皰”為關鍵詞,在《肘后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本草綱目》《景岳全書》《普濟方》《魯府禁方》等多部中醫(yī)古籍中篩選相關所有方劑[2]。
1.2 方法
1.2.1 數據處理 篩選后所得所有方劑,經過二次審核,剔除記載不完整、重復方劑及只含有單味藥方劑。最終共獲得93首方劑,將所有方劑信息錄入到Excel表格中,建立中醫(yī)古方治療酒渣鼻數據庫。由于時代和地域不同,出現一藥多名,按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及《中藥學》進行名詞術語規(guī)范統(tǒng)一[3]。如“樸硝”統(tǒng)一規(guī)范為“芒硝”“沒石子”統(tǒng)一規(guī)范為“沒食子”“香白芷”統(tǒng)一規(guī)范為“白芷”等。
1.2.2 數據分析 運用R語言對Excel數據庫進行藥物使用頻次、歸經頻次統(tǒng)計及藥物功效分類,繪制柱狀圖及雷達圖,然后用R語言對高頻藥物建模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及繪制氣泡圖、網絡化展示圖,運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中Pearson相關性功能對高頻藥物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4]。
2.1 藥物使用頻次分析 文獻涉及93首方劑,中藥共144種,其中包括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累計出現454次。使用頻數≥6的藥物有22種,累計出現235次,使用頻次最高的為硫黃31次,其次為梔子18次、甘草17次、輕粉16次、防風15次,見表1。22味藥物中,有毒類藥物有8種,其外用于肌表,可對皮膚產生一定的刺激,具有去腐生肌、消炎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皮膚狀況。但古方中輕粉、水銀、鉛粉等含有大量的鉛、汞會對機體造成一定傷害,現代常用硫黃、百部等代替使用[5]。
表1 藥物使用頻次統(tǒng)計表(頻數≥6)
2.2 高頻藥物歸經分析 22味藥物中,累計歸經出現63次,其中最高的為肝經15次,其次為大腸經9次、肺經9次、心經8次、脾經7次,見圖1。
圖1 高頻藥物歸經統(tǒng)計雷達圖
2.3 高頻藥物關聯規(guī)則分析 運用R語言中Apriori算法對高頻藥物(使用頻數≥6)進行關聯性分析,挖掘藥物之間配伍關系,設置最低條件支持度為7%,最小規(guī)則置信度為80%,最大前數項為5。最終得到前10對藥對組合。將所得藥對按支持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支持度最高為“輕粉-硫黃”,其次為“防風-甘草”“甘草-防風”“荊芥-防風”“白礬-硫黃”,見表2、圖2。
圖2 高頻藥物關聯規(guī)則氣泡圖
表2 高頻藥物關聯規(guī)則分析
2.4 高頻藥物聚類分析 運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中Pearson相關性對高頻藥物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6]。當組間為20時,得到5組藥物組合,其中甘草、防風、荊芥、蒺藜、生地黃、紅花、當歸、川芎、黃芩、赤芍、薄荷、梔子為一組;大黃、黃連為一組;鉛粉、雄黃為一組;硫黃、輕粉、白礬為一組;胡桃、水銀、杏仁為一組,見圖3。
圖3 高頻藥物聚類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頻藥物中一部分為苦寒藥,說明酒渣鼻處于紅斑血熱階段時,可通過使用苦寒藥來疏散風熱、清宣肺胃積熱、涼血解毒,例如梔子、黃芩、黃連、赤芍等;另一部分為辛溫藥,酒渣鼻處于膿皰甚至鼻贅期時,久病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導致氣滯血瘀,或寒邪凝滯,瘀組脈絡,通過使用辛溫藥達到發(fā)散風寒,行氣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目的,例如當歸、防風、荊芥、紅花等,同時辛溫藥還具有潤養(yǎng)肌膚的作用[7];對中藥藥性分析發(fā)現,有毒類藥物占比較高,若使用不當會對機體、臟腑產生一定的損害,但合理的配伍不僅能減輕毒性還會提高用藥效果。在中醫(yī)古籍記載面部美容古方中,有毒類藥物多為外用,因其大多具有去腐生肌、消炎、斂瘡等功效,通過對皮膚一定的刺激,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運行,并具有潤膚效果,所謂“以毒攻毒”[8];中藥分類分析結果顯示,方劑中多用解表藥、清熱藥和補虛藥,酒渣鼻發(fā)病初期處于紅斑階段時,肺經外感風熱之邪,血熱入肺,宜用清熱藥;中期丘疹膿皰階段,外感風寒,運化失司,水濕內停阻遏氣機,清氣不能上榮于面,宜用發(fā)散解表藥[9];后期鼻贅階段,病久氣虛不能推動血行,氣滯血瘀,宜用補虛藥?,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10],在酒渣鼻發(fā)病過程中會釋放炎性因子及免疫調節(jié)分子,而解表藥和清熱藥同礦物類藥物作用相似,共同具有抗炎、抑菌作用,可降低炎性因子的表達,另外補虛藥含有豐富的糖類、脂類及各種微量元素,不僅補益氣血還能夠潤養(yǎng)肌膚,改善皮膚微循環(huán);藥物歸經統(tǒng)計前五分別為肝經、大腸經、肺經、心經、脾經,每一條經絡都聯系著相應的臟腑,臟腑功能失常,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可反映到面部,同樣藥物以人體的經絡為通道,將所需要的氣血津液上榮于面部。中醫(yī)認為其發(fā)病多由脾胃濕熱內蘊,上攻于面部,或外感風寒,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或風熱毒邪攻伐于肺,從而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等臨床表現?!端貑枴酚小捌岵≌撸窍瘸唷钡恼撌?,《醫(yī)學正傳》提出“肺之為臟,其為高,其體脆,性惡寒又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于肺臟,郁熱久則見于外而鼻渣”。其次也與心相關,“心主血脈”,能推動血液正常運行,若心血瘀阻,影響氣血運行也是發(fā)病原因之一。中醫(yī)治則應以瀉熱除濕、清肺宣郁、活血散瘀為主,此外,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不潔或飲酒,導致脾胃運化失司,水濕內停,郁久化熱上蒸于肺,或血熱上攻于肺從而出現紅斑、丘疹水皰。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宣發(fā)肅降功能失司則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肝氣條達,氣機運行舒暢,維持機體功能正常運行,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是由于受生活環(huán)境、壓力、體內激素的影響,女性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肝氣郁滯,肝郁化熱生火,熱與血相搏,血熱上行,上攻于鼻部,或氣機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也會反映到鼻部。
用藥規(guī)律關聯規(guī)則分析表明,支持度可代表藥物組合在不同中醫(yī)古方中出現的次數,置信度表示藥物組合關聯的準確度,關聯性越強代表在日后研究或臨床應用應多注意藥物間的組合,藥物組合支持度前五位分別為“輕粉-硫黃”“防風-甘草”“甘草-防風”“荊芥-防風”“白礬-硫黃”,提示在治療酒渣鼻時著重從藥理作用具有抗炎、抑菌的中藥中選取藥物,同時也要兼顧不同階段不同證型選擇,輕粉和白礬搭配硫黃加強抗炎作用,多為外用,可以在發(fā)病的各個階段使用,但應注意合理選取用量。荊芥、甘草搭配防風,前者加強解表散寒止痛作用,后者既能佐助防風清熱解表,又能調和藥性,補脾益氣,多用于血熱上攻于肺,受風寒侵襲,血凝不散,可解表散寒,又能防止風寒之邪傷及脾胃。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共得到5組藥物組合,甘草、防風、荊芥、蒺藜、生地黃、紅花、當歸、川芎、黃芩、赤芍、薄荷、梔子為一組,側重清熱解表,涼血活血;大黃、黃連為一組,側重清泄肺胃積熱;鉛粉、雄黃為一組,側重解毒殺蟲;硫黃、輕粉、白礬為一組,側重燥濕、通便;胡桃、水銀、杏仁為一組,側重潤腸通便。在治療酒渣鼻時應根據不同發(fā)病階段、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采用合適的藥物能更有效地緩解癥狀。
綜上所述,在酒渣鼻紅斑階段用清泄肺胃積熱藥,膿皰階段用清熱解毒涼血藥,鼻贅階段用活血化瘀散結藥,同時所選中藥藥理具有抗炎、抑菌作用,可為臨床及相關化妝品研發(fā)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