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旭
(太原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為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 年)》,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成為提高學校育人質量的重要措施。高校第二課堂以其靈活性、廣泛性、新穎性和第一課堂無法替代的全面育人作用,成為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潛能、塑造人格、提升綜合素質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并受到了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為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完善知識架構,要堅持將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增強文化意識,提高文化自信、創(chuàng)新精神和語言實踐能力等全方位貫徹學校教育全過程,探索將教育戲劇融入高校第二課堂的方式,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升美學意識、文化意識等綜合素質。
大學生除熟練掌握漢語外,還需要掌握英語?!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2017 最新版)》指出,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可以直接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進展、管理經(jīng)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yōu)秀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高校教師一直探索如何在高校第二課堂中大幅提高大學生雙語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同時增進大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教師發(fā)現(xiàn),戲劇及教育戲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教育戲劇,即將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于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讓學習對象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將戲劇融入教學起源于法國思想家盧梭(J.J.Rousseau)的兩個教育理念:“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后來,他的理念被杜威(J·Dewey)、赫茲·麥恩斯等人繼承與發(fā)展,對歐美國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我國教育戲劇研究起源于100 多年前。1905 年,陳獨秀在《新小說》第2 卷第2 期上發(fā)表的《論戲曲》第一次將戲劇的教化與娛樂作用提到重要位置,并強調了戲劇的教育功能。許葵花(2001)從教育心理學、神經(jīng)學、語言教學等方面提出了其科學理論基礎,認為其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法及大腦認知記憶規(guī)律;羅杰·斯佩里等人也通過實驗證實了藝術教育能夠開發(fā)學生右腦潛力。陳理慧(2020)將戲劇教育法應用于英語專業(yè)精讀課,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大多數(shù)研究強調的是英語戲劇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很少有研究將中國傳統(tǒng)戲劇與西方戲劇教育一同融入高校第二課堂。事實上,二者在高校第二課堂中的結合能夠產(chǎn)生較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程以戲劇為切入點,帶領學生領略中國傳統(tǒng)戲劇和西方經(jīng)典戲劇。既有對中西方戲劇文學作品傳統(tǒng)的思考,又有新時代背景下思想的交叉和拓展;既有中西方文學文本的歷史回顧,又有符合時代特征的新文學、新視角的品鑒分析。通過幫助學生走進中西方戲劇作品中,深入體會人物角色、構造內心世界,帶領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語言魅力,在運用語言的同時,更好地把握人物內心活動和情緒。同時,該課程可以讓大學生對現(xiàn)當代語言發(fā)展的來龍去脈產(chǎn)生宏觀了解,幫助他們提升雙語轉換能力,增強語體賞析能力和認知能力。課程中的西方戲劇部分,重點選取莎士比亞經(jīng)典戲劇作為學習和實踐內容。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其語言豐富,見證并展現(xiàn)了英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經(jīng)典的表達,還包含了多樣的修辭和各類成語、俗語等;中國傳統(tǒng)戲劇,屬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與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表演形式相比,更加具有藝術性,表演特征更加明顯,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課程中具體的內容包括對戲劇所處時代背景及人物角色、語言特點及其表現(xiàn)形式,如臉譜和服飾等進行了解,對戲劇文學作品進行賞析、表演。這一部分重點選取梅蘭芳先生的作品,他是世人景仰的京劇藝術大師,他創(chuàng)造的“梅派”藝術,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給中國戲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給世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chǎn)。
大學生在表演及籌備戲劇表演的過程中,語言真正變成了交流及自我表達的工具。此外,深刻領悟角色的人物特征可以發(fā)現(xiàn),除語言文字本身外,非語言的使用也可以成為表達自我的利器。具體包括,由不同的重音、語氣、語調、音高、停頓、語速等呈現(xiàn)出的副語言;不同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甚至眼神等形成的身體語言以及空間距離和場景布置等形成的環(huán)境語言。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其表達都存在著變化。大學生認真體會時代背景、剖析角色性格特征、走進角色內心世界,可以加深其對戲劇作品的理解。對話、旁白及獨白的使用都可以幫助大學生體會語言魅力、培養(yǎng)其文學語言差異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同時,戲劇表演還有助于大學生掌握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提高溝通效率。不僅如此,參與戲劇學習和表演還可以提升其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真正做到提升大學生多維度能力。
通過前期的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大學生非常樂于享受“快餐文學”作品,對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研讀則較為忽視,談到中西方戲劇文學作品更是缺少品鑒,只知其享有文化遺產(chǎn)的盛名,卻不懂其精髓,何談欣賞其美學特征?“快餐文學”可以幫助學生短時高效地獲取信息,但長此以往會降低大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使學生缺少文化修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鑒于此,在教學中安排學生閱讀大量的西方經(jīng)典戲劇作品對于改善這種現(xiàn)狀至關重要。分析、欣賞經(jīng)典文學作品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美學意識,提升他們的文化自覺及人文素養(yǎng)。而在中西方戲劇的欣賞和對比研究及實踐中,學生們還能體會到中英文獨特的語言魅力,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雙語文學美學意識并且有助于增強語言實踐。
中國傳統(tǒng)戲劇是歷史積淀的精髓,有著永恒的文化價值,成為了民俗生活的藝術載體。離開戲劇談中國文化都是空談,其蘊涵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其深入了解中國語言文化。因此,在高校第二課堂中加入中國傳統(tǒng)戲劇知識理論、作品賞析及戲劇表演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實踐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提升文化自信。課程內容同時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學、哲學、歷史等諸多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中國語言文字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便其在戲劇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分析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揚和創(chuàng)新。
中西方戲劇的學習和表演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凈化心靈,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在研讀并分析經(jīng)典劇本的同時,大學生能夠聯(lián)系自我,進行自我反思、自我體驗。對自己人生的反思、對自己價值觀的反思等都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此外,戲劇多元化的表演形式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焦慮,自我審視,取長補短,改善心理機能,提高心理素質,形成積極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日常生活中應對困境也更加游刃有余。外放式的戲劇表演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的壓力,排解其不良情緒,使之在舞臺上盡情釋放。而參與表演活動還能讓學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產(chǎn)生勝任感和存在感,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和同伴一起進行演出,還能夠讓大學生在團隊協(xié)作的過程中享受集體活動帶來的樂趣,在積極社交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創(chuàng)新性地將融合中國傳統(tǒng)戲劇與西方戲劇教育理念的教育戲劇運用于高校第二課堂,讓大學生沉浸在豐富的語境和文化中,圍繞語言意義,整體感知雙語語音語調韻律,體會語言魅力,思考語言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及風俗習慣,既能鍛煉大學生的多維能力,增強其雙語文學美學意識和中國文化意識,又有助于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此外,教育戲劇課堂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還能在教學中營造兼容并包、多元豐富的文化氛圍,從而開闊大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其藝術文化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