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杭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放射科·浙江 杭州 310000)
徐 敏
(杭州市中醫(yī)院放射影像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肺炎支原體肺炎屬兒童常見病,目前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研究顯示,4~10歲兒童為支原體肺炎高發(fā)人群[1]。本病發(fā)病時間短且病情易惡化,一旦發(fā)病不僅可誘發(fā)呼吸系統(tǒng)病癥,嚴重時可能出現(xiàn)中樞神經系統(tǒng)或者其他肺外損傷,影響身體發(fā)育,甚至危及生命[2]?,F(xiàn)階段,本病大多數(shù)使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進行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感染癥狀,但存在耐藥、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且副作用較大,并且對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者也日漸增多,因此療效欠佳[3]。近年來發(fā)現(xiàn),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有較好的優(yōu)勢,中藥麻杏石甘湯等為治療本病的有效方劑,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4]。胸部影像學檢查是本病臨床診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很好的對患兒當前狀況及治療效果做出準確評價[5]。本研究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采用麻杏石甘湯隨癥加減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同時結合臨床癥狀及影像學觀察來評價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兒童肺炎支原體呼吸道感染實驗室診斷中國專家共識》[6]中有關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相關診斷標準,屬輕癥患兒;2)年齡≤12歲;3)患兒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有禁忌癥者;2)入組前使用過其他抗生素或者激素進行治療者;3)存在支氣管發(fā)育不良或哮喘等疾病、上消化道疾病、或合并肺結核等其他傳染性疾病者;4)合并嚴重的免疫系統(tǒng)疾病疾病或腫瘤者;5)依從性差,不能配合醫(yī)生進行相關治療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對照組患兒男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6.18±1.45)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4.32±0.85) d。觀察組患兒男性2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6.15±1.54)歲;病程1~5 d,平均病程(4.44±0.96) d。兩組患兒基線資料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口服阿奇霉素顆粒(浙江巨都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103524),第 1日按體質量10 mg/kg頓服,且單日最大量不超過0.5 g,第2~5日每日按體質量5 mg/kg頓服,且單日最大量不超過0.25 g,隨后休息2 d,再根據(jù)患兒病情決定是否繼續(xù)服藥,用藥時長最多不超過14 d。同時予常規(guī)平喘化痰、吸氧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麻杏石甘湯隨癥治療,方劑組成:炙麻黃9 g、杏仁9 g、炙甘草6 g、生石膏18 g(先煎);隨癥加減:喘促加桑白皮、葶藶子;咽喉腫痛加蘆根、射干;高熱煩渴加知母、或增加生石膏用量;痰黃量多加鮮竹瀝、瓜蔞皮。水煎取100 mL藥液,按體質量2.5 mL/kg服用,1日2次,早晚飯后半個小時服用,連續(xù)服用14 d。
2.2 療效標準
2.2.1 疾病總療效 依據(jù)“中醫(y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之“肺炎喘嗽”判定。
2.2.2 影像學療效 參照《CT與X線檢查在小兒支原體肺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及影像學特征》[7]進行評價。痊愈:CT檢查顯示肺部陰影被充分吸收;顯效:CT檢查顯示肺部陰影顯著縮??;有效:CT檢查顯示肺部陰影部分被吸收;無效:CT檢查顯示肺部陰影無改變甚至出現(xiàn)加重狀態(tài)。治療前后使用飛利浦iCT256掃描并進行三維重建。設置相關掃描參數(shù):管電流及管電壓分別為160 mAs、120 kV,設置掃描間距為0.875∶1,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 mm,矩陣為512*512,肺窗(窗寬1 000 Hu,窗位2 500 Hu)以及縱隔窗(窗寬450 Hu,窗位45 Hu)。靜息狀態(tài)下進行胸 部掃描,掃描范圍自肋膈隱窩下部到胸廓入口,觀察病灶范圍、形態(tài)、以密度等情況,并進行記錄。
2.3 觀察指標 主要癥狀評分:參照《小兒肺炎喘嗽中醫(yī)診療指南》[9]對包括咳嗽、發(fā)熱、氣急、喉間痰鳴等主要癥狀按嚴重程度(無、輕、中、重)計0~3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3.1 兩組患兒疾病總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疾病總療效比較[例(%)]
3.2 兩組患兒影像學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影像學療效比較[例(%)]
3.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
肺炎支原體肺炎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小兒肺臟發(fā)育尚未成熟,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自身免疫力較差,是肺炎支原體肺炎的高發(fā)人群[10]。中醫(yī)學將本病歸屬于“肺炎喘嗽”范疇,因小兒臟腑嬌嫩,易感外邪,外邪侵襲,導致氣機郁閉,邪氣入里化熱,致使邪熱郁阻,痰熱內蘊,肺失清肅,肺氣上逆而致咳喘、發(fā)熱等癥。針對上述病機,治療原則為清宣肺熱、止咳平喘。臨床研究表明,相較于單純的西藥治療,中醫(yī)治療從病因病機入手采用中藥辨證治療,以其多種有效成分,多種作用途徑,以及多靶點發(fā)揮藥效等優(yōu)勢[11-12],與西藥聯(lián)合應用對本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提升。
麻杏石甘湯方出自《傷寒論》,是治療肺熱喘咳證的經典方劑,本方由麻黃、苦杏仁、石膏和甘草共4 味中藥組成,共奏清化熱痰、辛涼宣肺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麻杏石甘湯的活性成分為(偽)麻黃堿、甲基麻黃堿、苦杏仁苷、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甜素以及硫酸鈣等,具有止咳、平喘、抗病毒、解熱抗炎等功能,對呼吸道感染、肺炎等都具有良好的療效,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及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13-14]。本研究以麻杏石甘湯為基本方,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治療,喘促者加桑白皮、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咽喉腫痛者加蘆根、射干清肺利咽、生津除煩;高熱煩渴者加知母或增加生石膏用量,以生津止渴、清熱除煩;痰黃量多者加鮮竹瀝、瓜蔞皮以清化痰熱。本文結果可見,麻杏石甘湯隨癥加減用藥聯(lián)合阿奇霉素治療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用阿奇霉素治療對照組(96.0% VS 84.0%)(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咳嗽、發(fā)熱、氣急、喉間痰鳴等肺炎支原體肺炎的主要癥狀都得到改善(均P<0.05),觀察組改善更顯著(均P<0.05)。
X線與CT均是小兒支原體肺炎臨床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式,其中X線檢查因病變位置與程度容易造成一定漏診與誤診[15],而CT檢查以其高敏感度、高特異度、高診斷符合率,且操作簡單的特點,在小兒支原體肺炎中應用的效果要更優(yōu)于X 線檢查[7]。CT評價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影像學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94.0% VS82.0%)(P<0.05)。提示:麻杏石甘湯隨癥加減用藥聯(lián)合阿奇霉素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CT檢查進一步證實麻杏石甘湯隨癥加減用藥聯(lián)合阿奇霉素治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