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丹,錢苗紅,黃月穎,黃 群
(寧波市婦女兒童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010)
腹腔鏡手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對腹腔內臟器影響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逐漸成為臨床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婦科疾病手術的首選方法[1]。然而,盡管腹腔鏡在操作技術、術后康復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由于術前腸道準備、術中氣腹形成、麻醉藥物的使用、患者的緊張焦慮等心理、術后腹腔引流管留置等原因可引起患者胃腸功能障礙,常見癥狀如術后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排氣排便異常、術后食欲減退等[2],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婦科腹腔鏡手術引起的胃腸功能障礙十分必要。目前,臨床上西醫(yī)藥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采取促進胃腸動力、調節(jié)腸道菌群、灌腸等對癥治療[4],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近年來中醫(yī)藥防治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研究受到原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中醫(yī)外治法包括中藥貼敷、灌腸、耳壓、針刺、足浴等因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受到患者及家屬的青睞,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5]。本文觀察了撳針聯合中藥熱奄包熱敷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以期為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手段。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本院婦科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16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西醫(yī)常規(guī)+撳針)和觀察組(西醫(yī)常規(guī)+撳針+中藥熱奄包熱敷),每組8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57 歲,平均年齡(46.3±3.7)歲;體質指數(BMI):17.8~27.3 kg/m2,平均(22.7±2.8)kg/m2;手術時間53~193 min,平均(98.3±8.1)min;術中出血量57~286 mL,平均(112.8±12.7)mL;子宮肌瘤23 例、卵巢囊腫21 例、宮外孕者24 例、其他12 例。觀察組年齡26~58 歲,平均年齡(45.7±4.1)歲,BMI:17.4~26.8 kg/m2,平均(21.9±2.6)kg/m2;手術時間64~208 min,平均(94.7±7.5)min;術中出血量53~259 mL,平均(118.4±11.6)mL;宮肌瘤者22 例、卵巢囊腫者20 例、宮外孕者21 例、其他17 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參考《婦科腹腔鏡診治規(guī)范》[6]和《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專家共識》[7]診斷為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宮外孕等婦科疾病并行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后出現胃腸功能障礙者;2)20 歲≤年齡≤60 歲;3)臨床資料完整者;4)患者及家屬對本治療方案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合并有腹腔、盆腔臟器惡性腫瘤者;3)既往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結核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4)撳針、中藥熱奄包治療部位皮膚有潰瘍、感染、嚴重瘢痕者;5)術后手術傷口感染、病情不平穩(wěn),需要進一步支持治療者;6)既往有生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相關手術史者;7)合并有嚴重原發(fā)基礎疾患者。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生命體征檢測、防治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預防感染、保護胃黏膜、傷口清潔換藥、根據麻醉情況禁食水并待患者通氣后逐步由半流質飲食過渡到普食、評估出入量等對癥治療,囑患者放松心情,注意健康飲食,指導患者早期下地活動。兩組患者根據術后具體情況給予鎮(zhèn)痛、促進胃腸動力、調節(jié)腸道菌群、灌腸等西醫(yī)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撳針治療;取穴天樞(雙側)、大橫(雙側)、大腸俞(雙側)、足三里(雙側),75 %酒精進行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取撳針(清鈴牌,四川源泉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guī)格:0.2 mm×1.2 mm)將其直接刺入患者穴位,按壓粘附固定,埋針2~3 d,每日囑患者按揉各穴位撳針3~5 次,每次約10 min,以出現輕度脹痛為度。觀察組行撳針治療,并于術后第1 天給予中藥熱奄包治療;取生大黃 15 g,炒萊菔子 10 g,厚樸 10 g,炒枳殼 10 g,赤芍 10 g,桃仁 10 g,烏藥 10 g,甘草 9 g,白芥子 9 g,大青鹽50 g,研磨成粉混合后裝進15 cm×20 cm的棉麻布袋,制成中藥熱奄包;患者取仰臥位,微波爐加熱熱奄包至60~70 ℃,使用前溫度降至患者可耐受溫度后置于患者中脘穴處,2 次/天,每次20 min,連續(xù)治療5 d后評估治療效果。
2.2 療效標準 治療5 d后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完全消失為痊愈;治療5 d后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明顯減輕為顯效;治療5 d后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有所減輕為有效;治療5 d后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未減輕或加重為無效。
2.3 觀察指標
2.3.1 術后腸功能障礙恢復時間 兩組患者于術后觀察并記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
2.3.2 術后胃腸功能障礙評分(POGD) 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參考《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專家共識》[7]評價POGD,根據患者的情況將癥狀從無到重評為Ⅰ級、Ⅱ級、Ⅲ 級、Ⅳ 級,分別對應記為0、1、2、3分。
3.1 治療5 d后2 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3.3 治療前和治療5 d后2組患者POGD評分比較 結果見表3。
表3 治療前和治療5 d后2 組患者POGD評分比較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對自身健康認識程度不斷提升,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各種婦科疾病的診斷率進一步提高,需要行手術治療的婦科疾病患者越來越多[8]。由于腹腔鏡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目前普遍用于婦科相關疾病的治療,但是因腹腔鏡器械本身、手術技術、患者自身因素等在術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功能障礙[9]。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發(fā)生率為9.2 %[10],其中術后腹痛的發(fā)生率為28 %~39 %、惡心嘔吐發(fā)生率為20 %~37 %[11]、腹脹的發(fā)生率為81.7 %[12]。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術后康復及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積極有效地進行早期干預防治,對患者術后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中醫(yī)藥學屬于“腸結”“腹痛”“腸痹”等范疇,由于腹腔鏡術中麻醉藥物的應用、手術器械操作過程中對腹腔臟器尤其是胃腸道的牽拉觸碰等刺激、手術切口及手術切除病灶造成的創(chuàng)傷、圍手術期禁食水、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等諸多原因損耗氣血,影響氣機升降,引起脾胃運化失常、腸腑傳導功能失職,氣機不暢、瘀血阻滯,影響水谷傳化,氣機阻滯則腹脹,氣滯不通,不通則腹痛,,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本病病位在胃腸,與脾、肝功能密切相關,治宜理氣通腑[13]。撳針屬于皮內針,是由中醫(yī)毛刺和留針發(fā)展而來,通過長時間刺激,達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效果。選穴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穴,大腸之募穴,可理氣止痛、活血散瘀,治療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等癥;大橫穴屬足太陰脾經穴,為足太陰、陰維之會,能夠運脾化濕,調理胃腸,主治便秘、腹痛等癥;大腸俞可理氣降逆、調和腸胃,主治腹痛、腹脹、泄瀉、便秘等癥;足三里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主治消化系統(tǒng)諸癥;諸藥合用通過撳針對穴位的持續(xù)刺激,將針感傳至臟腑,以理氣健脾、通調腸胃。熱奄包中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生新;炒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炒枳殼寬中除脹,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烏藥行氣散滯止痛;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白芥子利氣散結、通絡止痛,可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大青鹽可作為媒介將通過溫熱效應將藥效傳入病所;透過中脘穴以除脹止痛、和胃止嘔、降逆利氣。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5 d后兩組患者POGD評分均降低(P<0.05),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梢姄遽?、中藥熱奄包熱敷中脘穴聯合西醫(yī)藥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有助于促進胃腸功能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