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晴,劉 穎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長春 130022)
人體平衡是指人體所處的一種姿勢狀態(tài),在運動或者受到外力干擾的情況下可以自動調(diào)整并且維持姿勢穩(wěn)定的一種能力[1]。主要包括兩種平衡狀態(tài):靜態(tài)平衡與動態(tài)平衡[2]。靜態(tài)平衡指的是人體或人體的一部分維持一種固定的姿勢,這一狀態(tài)即為靜態(tài)平衡;動態(tài)平衡則是人體進行自主運動或者受到外界力量干預的情況下,能夠產(chǎn)生平衡反應恢復穩(wěn)定即為動態(tài)平衡。平衡功能的控制主要包括感覺輸入、中樞整合和運動控制三大方面。三大系統(tǒng)的中前庭系統(tǒng)、視覺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軀體本體感覺系統(tǒng)、大腦平衡反射調(diào)節(jié)、小腦共濟協(xié)調(diào)系統(tǒng)以及肌群的力量等都對人體平衡功能均有影響作用[3]。視障人群的視覺反饋不佳,而視覺的輸入可以幫助人體確定位置關系、確定身體所處位置,視覺反饋對于維持平衡至關重要,因此視障人群平衡功能大多比普通人略差[4]。且由于視障人群受到依賴、自卑和恐懼等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大多不喜運動,因此肌群的力量和協(xié)調(diào)能力也大多不足,其平衡功能也因此受到影響。平衡功能障礙會使跌倒風險上升,而跌倒后可能會導致軟組織受損、骨折甚至會導致住院,極大地加重了我國的醫(yī)療負擔。大量研究表明,規(guī)律的八段錦訓練具有提升下肢肌肉力量、增強負重能力、提高心肺功能、加強交互神經(jīng)支配以強化平衡維持的神經(jīng)機制等多項作用,可以改善腦卒中后患者的平衡能力[5-7]。運動則可以促進肢體功能提升、強化心肺功能、改善運動能力和平衡功能并降低摔倒風險。八段錦作為我國古老的導引術,其強度約為中等,在傳統(tǒng)運動療法中相對簡單易學,并且以臟腑為綱,通調(diào)臟腑機能,使得全身諸處均可得到很好的鍛煉,功效顯著又不受場地限制,易于長期堅持[8]。研究顯示,運動訓練可以提高神經(jīng)肌肉控制能力、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和軀干抗外界干擾能力,增強運動的協(xié)調(diào)性和穩(wěn)定性[9-11]。因此,我們選擇八段錦結合運動訓練針對視障大學生平衡功能的影響進行以下研究。
隨機選取視障大學生40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40名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人,其中實驗組男生8人,女生12人;對照組男生10人,女生10人,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具有視力障礙的大學生。
(2)年齡滿18周歲,具有自主能力。
(3)精神狀態(tài)良好并且可以配合訓練。
(4)家長及學生本人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體重高于85 kg。
(2)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呼吸系障礙、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畸形等疾病。
(3)立位平衡低于2級。
對照組采取普通運動訓練,訓練方法為:(1)靜態(tài)股四頭肌練習:采用長腿坐位,一側腿彎曲,另一側伸直,緩緩抬起伸直側足跟,腳尖向上拉伸股四頭肌,保持1~2 s后還原,每側重復10次,共計20次。(2)閉鏈式微蹲:雙手前平舉,雙足打開與肩同寬,緩慢下蹲膝蓋不要超過足尖并保持腰背挺直,蹲起共計20次。(3)臀部橋式運動:采用仰臥位,雙腿微微打開,屈其膝蓋,緩慢抬起臀部配合腹式呼吸,10次為一組,每次3組。(4)加強單腿臀部橋式運動:仰臥位,一側膝蓋屈起并抬起足尖,足跟著地,另一側腿伸直,緩慢抬起臀部時伸直側腿亦隨之抬起并配合腹式呼吸,10次為一組,每側每次2組。(5)靠墻靜蹲: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背靠墻壁站好,足跟距離墻壁約一足長,隨后緩慢下蹲到大腿與小腿呈90°時,保持這一動作,每次3 min。(6)單腿蹲起:雙手置于腰部,一側腿向前伸直抬起,另一側腿支撐身體,上身保持正直緩慢下蹲到極限隨后恢復單腿站立,每側蹲起10次,共計20次。(7)腹部橋式運動:采取俯臥位,肘部在肩部下方對齊,雙側手臂彎曲前臂支撐,雙足分開與臀部同寬,下肢伸直足尖支撐,軀干整體保持為一條直線,保持1 min后休息1 min,隨后再次保持1 min。(8)弓箭步轉體:站立位,一側腿向前跨一步并彎曲膝關節(jié),開始緩慢下蹲,并旋轉腰部至對側,同時旋轉頭部,同側手彎曲對側手伸直并與地面保持平行,后方支撐腿可微微彎曲。隨后恢復站姿轉換方向。25~30次為一組,每次3組。運動訓練開始前進行5 min的熱身訓練,結束后進行5 min的拉伸訓練,每次運動訓練時長20 min,每周3次。
實驗組在運動訓練基礎上結合八段錦的訓練,訓練前2周對受試者進行八段錦的教學:(1)兩手托天理三焦,雙足打開與肩同寬。兩臂自身側向上高舉過頭后十指交叉,翻轉掌心向上,抬頭凝神,隨后翻轉掌心朝下落至齊胸處翻轉掌心再朝上,眼隨手行,如此兩掌上托下落4~8次。(2)左右開弓似射雕,雙足打開呈馬步站式,兩臂交叉于胸前,手握拳,食指與拇指呈八字形撐開,一側手向同側平推時另一側手臂屈肘拉回如拉弓狀,左右各開弓4~8次。(3)調(diào)理脾胃需單舉,一側手從身前成豎掌向上高舉,隨后翻掌上撐指尖向對側,同時另一側手掌心向下指尖朝前。高舉的手俯掌自身前下落如此左右手交替上舉各4~8次。(4)五勞七傷往后瞧,雙足打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用頭頸帶動脊柱轉向一側,眼看后方同時吸氣,隨后轉回恢復前平視同時呼氣,左右后瞧各4~8次。(5)搖頭擺尾去心火,馬步站立,兩手叉腰,呼氣同時向一側轉腰,俯身后頭經(jīng)身體前轉至另一側下方引頸前伸將頭抬起,同時吸氣轉腰恢復馬步站姿,深長呼氣放松全身,兩手同時做節(jié)律性掐腰動作數(shù)次,動作左右交替進行,各4~8次。(6)雙手攀足固腎腰,雙足打開與肩同寬,兩掌自臍旁沿帶脈分向后腰,上身前傾同時兩膝保持挺直,兩手沿尾骨向下按至足跟,沿腳外側至腳內(nèi)側,隨后上身伸展,兩手沿大腿內(nèi)側回復至臍兩旁。反復4~8次。(7)攢拳怒目增氣力,馬步樁站姿,雙手握拳,拳心朝上分置腰間,雙目睜大。一側拳擊出,擊拳時稍微向對側擰腰,隨后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間。左右交替各擊出4~8次。(8)背后七顛百病消,雙足打開與肩同寬,兩臂自身旁上舉過頭,提踵吸氣,兩臂下落,腳跟下落并呼氣,反復完成4~8次[12]。完成共計8個部分的學習后,要求受試者能夠做到動作對稱標準,上下肢協(xié)調(diào)配合,動作柔和,肌肉持續(xù)發(fā)力,動作連貫自然。受試者完成教學后再進行為期12周的干預。每次訓練20 min,早晚各1次。12周后對比兩組的平衡情況。
(1)采用Berg平衡量評估兩組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總得分 0~56 分,分值越高代表平衡能力越強,其中0~20分表示平衡能力差,限制輪椅;21~40分表示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可以在輔助下步行, 41~56分表示平衡能力較好,患者可獨立步行,其中<40分代表有跌倒危險。
(2)觀察兩組單腿站立的時間:由測試人員喊:“開始”并開始計時。受試人員閉上雙眼,維持自然站姿,隨后抬起非優(yōu)勢側腿,雙臂自然下垂不可以張開以維持平衡,當抬起一側的腳落地或維持姿勢的腳開始移動時計時結束。
對照組與實驗組Berg量表分值在未干預時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分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分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后分值與干預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與實驗組單腿站立時間在未干預時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計數(shù)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干預前后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后計數(shù)高于未干預時,(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Berg量表分值干預前后對比(n=20)
表2 對照組與實驗組閉眼單腿站立時間干預前后對比(n=20)
視障大學生是高校中的特殊人群,許多視障大學生自小很少參與各項運動,從而導致運動控制能力大多較差,由于視覺信息輸入不足,對環(huán)境和自身位置相對關系的確定能力較差,行走時傾向于仰賴盲杖確認位置,因此多數(shù)視障大學生的平衡協(xié)調(diào)能力不良[13]。平衡能力不足容易導致運動能力差、步行不穩(wěn)、摔倒等多種問題,容易陷入由于能力不足而不去鍛煉,進而隨著年齡增長,能力愈發(fā)下降的怪圈。目前我國的無障礙設施在不斷完善,建設盲道、高科技盲杖、紅綠燈提示音等等一系列無障礙設施為視障人群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我們不能忽視視障人士自身能力的提升。提升視障大學生平衡能力有助于提升其自身信心,豐富視障大學生的大學生活,有益其身心健康。有研究顯示,視力障礙學生在不同體育游戲中有情感差異,在趣味性體育游戲中有明顯的積極情緒情感體驗,體育游戲對視力障礙學生的情緒情感具有較好的激勵和教育作用[14]。八段錦作為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功法,內(nèi)容雖然簡單卻并不單調(diào),意動形隨、形神兼?zhèn)?、動作?jié)節(jié)貫穿,每一式都有相應的歌訣,并不枯燥乏味。選取運動訓練結合八段錦的干預方式,可以保證趣味性,在提升視障大學生平衡功能的同時給予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保證其高質(zhì)量的完成訓練。并且人體是肉體與精神共同鑄就而成的靈與肉的結合體,八段錦所追求的“動靜結合”、“神與形合”、“氣寓于中”也與這一思想不謀而合[15]。
本研究中采用的Berg平衡量表是平衡能力障礙評估中最廣泛使用的量表之一,具有較高的信度以描述出受試者的平衡能力[16],其評定內(nèi)容包括從坐位站起、無支持站立、無支持坐位、從站立位坐下、轉移、閉目站立、雙腳并攏站立、上肢向前伸站立并向前移動、從地面拾起物品、轉身向后看、轉身360°、將一只腳放在臺階或凳子上、兩腳一前一后站立和單腿站立共計14項內(nèi)容[17]。閉眼單腿站立時間也是測試平衡能力的常用方法之一[18],由于視障大學生視覺反饋系統(tǒng)不佳,通過閉眼單腿站立時間有利于分析干預后其前庭和軀體本體感覺系統(tǒng)功能是否有所提升。根據(jù)評定項目可以看出,Berg平衡量表相對更全面,動態(tài)平衡與靜態(tài)平衡的評估均包含在內(nèi),而閉眼單腿站立時間更能體現(xiàn)靜態(tài)平衡能力。
本研究中,在閉眼單腿站立時間上,實驗組計數(shù)干預后高于未干預時(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且實驗組效果相對對照組更好(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雖然對照組干預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計數(shù)上干預后要高于干預前。根據(jù)以上結果可以得出,運動結合八段錦可以提高視障大學生閉眼單腿站立的時間。有研究顯示,運動可以刺激本體感覺系統(tǒng),提升肌群能力,促進平衡能力的提升[19-20]。八段錦動作柔和緩慢,以腰部為軸心,時常要轉換重心或提踵,動作圓活連貫,可以強化肌群力量刺激本體感覺[21-22]。例如八段錦中的“雙手攀足固腎腰”這一動作屬于閉鏈運動,肢體遠端固定而近端關節(jié)活動。此時的動作不增加關節(jié)的切力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同時自身體重作為負重參與了活動,可以調(diào)動多個關節(jié)活動,目標肌肉很多,阻力同時應用在多個活動的關節(jié),提升本體感覺功能、優(yōu)化肌群力量從而達到了提升平衡能力的目的。根據(jù)實驗結果和理論依據(jù)綜合分析,八段錦可以起到刺激本體感覺和提升肌群力量的作用,通過運動訓練結合八段錦可以提高視障大學生閉眼單腿站立的時間且對于提高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效果更佳。Berg量表分值上實驗組干預前后后分值、對照組干預前后和實驗組干預前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我們并不能就此決斷為運動訓練結合八段錦對于視障大學生的平衡能力或動態(tài)平衡能力是沒有效果的,Berg量表不能單純代指動態(tài)平衡,他的評定是多方面的。在Berg量表分值上,對照組與實驗組分值在未干預時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分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后分值與干預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實驗組干預后分值較干預前是略高的,干預后的實驗組較干預后的對照組也是略高的,我們分析可能是由于樣本量較小或干預時間不足導致Berg分值沒有顯現(xiàn)出明顯的差距,其具體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擴大樣本容量或增加干預時間至16周。
綜上所述,運動訓練結合八段錦可以提升視障大學生閉眼單腿站立時間,但對Berg量表分值未有顯著提升,從中我們可以分析出運動訓練結合八段錦對于視障大學生閉眼單腿站立時間提升有明顯效果,靜態(tài)平衡能力明顯得到提升,也從側面反映了其前庭系統(tǒng)和軀體本體感覺系統(tǒng)功能得到強化。維持身體的平衡需要諸多肌肉協(xié)同工作,也仰賴于視覺系統(tǒng)的反饋、前庭與本體感覺系統(tǒng)提供的信息,更離不開中樞系統(tǒng)進行整體的調(diào)控分配,發(fā)號指令[23]。在影響平衡能力的諸多因素中,視障大學生的視覺反饋能力難以提升,因此,提升其他影響因素顯得尤為關鍵,運動訓練結合八段錦可以有效刺激包括肌群、本體感受器和前庭系統(tǒng)等多個因素,共同幫助視障大學生的平衡能力得以提升。本研究顯示,運動訓練結合八段錦對于視障大學生的平衡能力有著積極影響作用。希望本實驗的結果可以為視障大學生提高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風險提供借鑒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