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華悅
苦至深處,乃是香。
比如喝茶這事兒。歲數(shù)小的人,很少能發(fā)自內(nèi)心,接受茶的苦味。所以年少時,能吸引自己的,大多是甜得濃膩的飲料。直至有了歲數(shù),人生經(jīng)歷了起起伏伏,明白了苦后之甘,也才真正懂得茶苦則至香的魅力。
苦則香,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先抑香,再回香。要讓一件事物,真正抓住一個人的心,一味地旗幟高揚,真不是啥好對策。先抑后揚,欲迎還拒,讓苦先壓住香,直至最后才讓被壓抑已久的香,以回甘的方式,噴薄而出。一抑一揚,落差大,自然更讓人口感深刻。
味覺上的飲茶是如此。視覺上,亦是苦則香。
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最吸引人的自然是高潮的部分??捎械淖髌?,從頭到尾都在“高”處,情節(jié)一環(huán)連一環(huán),無不都是在緊張的節(jié)奏中??蛇@樣緊湊得水都潑不進去的“高”,最后除了讓人覺得疲憊與喧鬧,再無其他。
結(jié)果,看似處處香,實則處處苦。創(chuàng)作者苦心營造的緊張氛圍,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走向了反面,為何?說到底,還是沒有明白苦則香的道理。香的噴薄,得益于前一環(huán)苦的壓抑。沒有抑,哪來揚?先苦后香,營造的是一個苦香之間的落差。最后,回香之處,令人叫絕,這才真正成就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香。
一個人,往往要先經(jīng)歷苦,才能領(lǐng)略到香。
生于優(yōu)裕之中的人,哪怕生活處處較人優(yōu)越,也很難聞到香。缺少苦作為前提的香,看似處處香,實則亦是苦。沒有起伏,缺少落差,根本營造不出香的魅力。經(jīng)歷了苦,方得回香。那香,也就像烙印,深深刻在了心上。
當然,情上頭的苦則香,也可以是兩面的。
正面的,雙方一起經(jīng)歷了苦熬,不管是親人,朋友,還是另一半??嗪?,迎來的香,那是感情里最堅固的磐石。也有反面的,一個人常常對你不好,后來突然好了點,這樣的落差容易讓人受寵若驚,于是將對方視若心腹。但這樣產(chǎn)生的香,大多只是一種錯覺,卻會讓人顧此失彼,冷落了一直默默對自己好的人,卻對大多心力花在不值得深交的人身上。
苦處則香,解得其中味,方是真人生。
人生之趣,有苦有甜。
甜趣淺。一種趣味,能讓人從甜中品出趣意,大多都是淺淺的。喝點小酒,賞花吟月,這是一種甜甜的淺趣。獨釣春江,或漫步林間,亦是淺趣。
淺淺的趣味,不需要勞心費力的付出。需要的,僅僅是打開心扉,縱情享受,便能從眼前的趣味中,嘗出甜的味道。輕松與自在,是淺趣的主旋律。世人謀趣,多為了于緊張日子中,尋點趣味來放松自己,這與淺趣自然不謀而合。
與甜趣不同的,是苦趣。
苦中謀趣,如火中取栗,自然是不討好的活兒。就像一杯茶,先得學會品了苦,后頭才有苦盡甘來??囝^過后,倍感甘甜,這自然也是一種趣味。
苦趣深。甜趣,旨在輕松。苦趣,卻要深沉得多。一個人經(jīng)歷了一番苦頭,坎坷艱難都走過,才有了不俗的收獲。這果實,自然就是一種苦趣。一件事,幾經(jīng)周折,最后總算如愿,這也是一種苦趣。
可見,苦趣是曲折而艱難的,先苦而后趣。吃不了苦,也便品不出苦中蘊藏的趣味。甜趣來得輕松,但去得也快,來去匆匆,一絲烙印都難以留下。苦趣深,吃得了苦頭,得了趣味,這趣味也就深深烙在了心中。
人與人之間,亦有甜趣苦趣之別。
與另一個人的交往之中,獲得的若是甜趣,難免失之于膚淺。兩人之間,只談意氣相投,杯盞相對,利益相同,這樣的交情自然也是淺淺的。不需付出,縱情享樂,便能從中得到趣味。這樣的趣,是甜趣,是淺趣,經(jīng)不起一絲的風雨與波瀾。
兩人之趣,貴在苦趣。一個人,愿意與另一個人攜手面對艱難,走過坎坷,迎來坦途。苦盡甘來之后,情感升華。人于這樣的情感之中,品到的不僅是享樂的趣,更有時光的深沉,以及收獲的甜美。這樣的趣,自然是深沉而扎根于靈魂之中的。
淺嘗輒止,得甜趣;苦盡甘來,品苦趣。人與事,于深淺之中,輾轉(zhuǎn)反復,所得之趣也就有了甜苦之分。
苦多樂少,本是人生常態(tài)。但何以待苦,卻不盡相同。
清代學者屈大均就曾視苦瓜為果蔬界的君子。理由是“雜他物煮之,他物弗苦”??喙鲜强嗟?,煮了也是苦的;但同苦瓜一起入鍋的,卻能不沾染苦味。這說明啥呢?自己苦,卻不傳苦,“自苦不以苦人”,這就是君子之德。
在傳苦這事上,常常是人不如瓜。
有的人,受了苦,便得傳苦。滿腹苦水,總得找個地方傾訴。能傳苦的,要么是手下的作品,或者書畫,或者文字,也可能是音樂。于是,作品中充滿了負面的情緒,別說自己,就是旁人也只能從中領(lǐng)略到濃濃的苦味。
當然,被傳染了苦味的,也可能是身邊的人。向旁人傳苦的方式,可能是祥林嫂一樣的絮絮叨叨,三句不離苦;又或者,嘴上不說苦,但舉止之間滿是憤恨和暴戾,讓身邊的人感覺像在一個苦罐子里頭。
這樣的人,活得還不如苦瓜。
自己苦,他人不苦,這是一種大智慧。吃了苦頭,下意識的反應都一樣,想著訴苦傳苦。不同的是,有的人想了,也就做了,付諸實施;另一些人,卻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可能是運動,或者旅行,又或者投入感興趣的事兒,從而淡化生活的苦味,化苦于無形。
苦己不苦人,日子的格局自然就不一樣了。覺得苦,又不愿將苦味傳染給身邊的人,原因大多是因為熱愛。愛自己,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常常被苦味纏繞;愛他人,也不愿他人陷入愁苦之中。于是,選擇了化解與抽離。最終,皆大歡喜。
身邊有這樣的人,自然是令人愉悅的事兒。人生實苦,但總有著這么一些人,令人從苦境之中,品嘗到愛與希望的甜。日子再苦,也能讓人充滿力量,愉悅前行。
自苦而不苦人,這是一種大氣度。
人天生趨利避害。味蕾上,亦是如此。
舌尖上,何為利?自然是以甜為利。何為害?往往視苦為害。甜食,讓人心情愉悅,這自然被人視為利;而苦味,反其道而行,就算下咽,亦得耐著性子,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可不就是害?
貧乏的年代,對于甜,人人趨之若鶩。小半碗的糖水,都能讓甜味在舌尖上綻放得燦爛無比,令人從心底生出對日子真誠而熱烈的感激。日子苦,于是那一點點甜,便顯得尤為可貴。
可富足的年頭,甜越來越顯出了弊端。食甜太多,身形走樣不說,于健康亦是大患。這么一來,甜蜜的世界里,處處都是地雷,一不小心,能讓人吃足苦頭。
于是,漸漸有人轉(zhuǎn)而趨苦避甜。
苦,多半與清火連在一起??喙?,苦菜,可敗火清毒。平日里,日子甜,味蕾甜,甜得過了頭,便得來點苦,調(diào)劑一下。飲食如此,人生亦是。
就像有些孩子,從小生在蜜罐里。集幾代人的寵愛于一身,要啥有啥,從不知饑苦為何物。長大了,會怎么樣呢?自私,自我,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因為在這樣的人看來,趨甜趨利是人之本能。放縱本能,這是其從小便養(yǎng)成的習慣。
飲食與人生,有異曲同工之妙。飲食合理,就得甜苦搭配。人生要健全,也得甜苦交織。所以,就有了吃苦教育。對于生于蜜罐長于蜜罐的人,來點生活的苦,使其知道生活的甜得來不易。這無異于是甜蜜人生中,一劑清毒敗火的良方。
可哪怕是良藥,也怕過猶不及。
就像一個人,身子虛,體弱虛寒。偶爾來點苦,倒也不礙事。可若是一味食苦,太過寒涼,反而適得其反,讓身體更加不堪。
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苦過了頭,容易心生怨恨,怨身邊的人,怨周遭的社會。久而久之,長成了事事都看不順眼的憤青。日子苦慣了,也就習慣了苦味。日后,哪怕有甜,可在這樣的人眼里,依舊能雞蛋里挑骨頭,從甜中挑出苦來。
一道佳肴,講究的是搭配,苦盡甘來,苦中帶甜。一個人的人生,同樣也不能盡甜盡苦。一味趨苦避甜,同樣是拖垮人生的大忌。
春風臨,野菜苦。
當空氣中的春意日漸濃郁時,山山嶺嶺的地方也開始熱鬧起來。苦菜和婆婆丁鉆出泥土,引來了一大群人,天天忙著采摘??嗖撕推牌哦。督钥?。但這苦,在巧手之中,卻能被烹制成甘苦交纏的絕妙之味。
做點苦茶,是不可少的。把苦菜和婆婆丁洗凈晾干,文火翻炒,制成苦茶。閑暇時,一杯苦茶,淡淡茶香中,有微微的苦,有鮮鮮的泥土香,味道交織纏繞,在舌尖奏響了一曲春日的交響曲。
春日食苦,有益身心,說的是食事,也是人生。
一個人的春天里,若不曾吃點苦頭,日后的路往往更難走。從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人,習慣了予取予求,一舉一動都流露著優(yōu)越感。這樣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于順風順水時,或許還不至于成為問題。而一旦遇到了溝溝坎坎,往往一蹶不振,容易鉆牛角尖。少時吃苦,于人生而言,也可能是一筆難得的財富。苦進口,教訓便烙在了心上。日后,哪怕荊棘滿地,也能有披荊斬棘的勇氣。
感情,也得適當吃點苦。
父母給予子女的,若只是一味的甜,換來的往往是視啃老為理所當然的下一代;朋友之間,只知付出,不懂拒絕,慣出來的大多是不知分寸的狐朋狗友。嘗了苦,方知分寸,于是在兩人的關(guān)系中,更明白對方付出之可貴,以及自身所需的回饋。
男女之間,亦是如此。在兩人如春天一般的熱戀之中,若僅僅只有甜蜜,這樣的感情往下走,最后往往同甘易,共苦難。人之本性大多如此,先嘗夠了甜,再要去吃苦,這苦味便容易被放大好幾倍。于是,一碰到關(guān)卡,也就難免一拍兩散各走各路。
春品苦,食中亦有人生道,是舌尖樂事,亦是人生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