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蘭
春天萬物生長,催生出了多少春季食材。季節(jié)總是在不經意間變幻著,當你才看到豆麥青青的田園美景,微風輕拂,淡淡的清香飄過你的心海,為那蠶豆花開無聲而感動時,潔白樸素的花朵便孕育出了果實——青蠶豆。
青蠶豆的吃法很多,而青豆米卻有許多妙用吃法,碧綠的青豆米,與其它食材相搭配,凸顯出生活的美味清歡。青豆米小糕,巍山名特小吃,遠近聞名,甜而不膩,粘而松軟,寓意美好,深受本地人的喜愛,倍受游客的青睞。青豆米粑粑,白綠相間,香甜軟糯,讓人垂涎。青豆米腌菜湯,開胃爽口,偶爾還有人家把青豆米煮麥藍腌菜奉上宴席。彝族人還會把青豆米與雞雜作為配菜爆炒,掌握好火候,香氣撲鼻,青豆米炒雞雜,也是一道色香味美的佳肴。這些小吃,都是巍山本地人喜聞樂見、品嘗過的美食。但還有一種散落在民間,春天里的美味小吃——青豆米湯圓,很少露面大眾場合,贏得人們的傾心。
早春二月,青蠶豆?jié)u漸上市。到菜場買菜,籮筐里、地攤上帶著露水的碧綠豆包,看上一眼就讓人喜愛,買上三兩斤,帶回家剝成青豆米,就可以煮青豆米湯圓了。
青豆米湯圓,春天里白綠相間的雅致青花瓷。煮青豆米湯圓,主要食材是糯米面、青豆米、臘香腸、草果面、蔥花等。首先,剝好適量的青豆米,糯米面加適量的水,和成稀濕軟硬恰好的面團,把臘香腸切成薄片備用;然后,鍋里加入適當?shù)乃?,當水燒開時,放入香腸片、青豆米煮漲,加上適當?shù)柠}和草果面,接著就用左手拿著搓得粗細差不多的面條,用右手快速揪出一個個不規(guī)則的小湯圓,或是在手心里搓成圓形小湯圓,輕放鍋里,待把和好的面全部揪完,稍煮一會,當小湯圓全部漂在上面,起鍋后放上蔥花,一鍋色香味俱全的青豆米湯圓就煮好了。湯里漂著白色的湯圓、綠色的豆米和蔥花、泛紅色的香腸,用勺子舀到碗里,看見就會有食欲。這樣的食材搭配,無論是食色還是味道,均讓人看了嘴饞想吃。糯米面營養(yǎng)豐富,青豆米性寒,而臘香腸是熱性,草果面香而健胃,寒涼搭配中和,有利于養(yǎng)生。吃的時候,還可以配上腌菜、皮蘿卜、腌豆腐、豆豉等咸菜,慢慢品味,舌尖上滾動著春天的味道,春天的無限美好憧憬,或許還滾動著你春天里遙遙無期的心事,春的向往,春的惆悵。
青豆米湯圓,彩色多味小吃,鮮活靈動,它還擁有一個詩意美名。因其在制作時,揪出來的不規(guī)則小湯圓似一顆顆白色小石子,而綠綠的一顆顆青豆米又似一只只水里游動的綠色小青蛙,為此,在巍山,平常老百姓就把這一美味小吃戲稱為“青蛙背玉石”。細想這美名,我被老百姓的智慧而嘆服。極富詩意韻味的小吃名,來自民眾,使得清淡、樸素、便捷的小吃,有了最形象生動的生活化詩意語言,富有了散淡閑適的文化氣息;一種小吃,讓普眾簡單的生活平添樂趣,細嚼慢咽,品味出的是質樸的人生況味、飲食人生的美好記憶。
時光深處,兒時記憶難忘。當敲擊鍵盤寫青豆米湯圓時,我的舌尖上油然溢滿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味蕾里滲透著媽媽的濃情愛意,家的祥和溫馨,滿懷的鄉(xiāng)愁。時光深邃,記憶美好,我曾記得春天里,二三月天,青豆米湯圓是農村吃餉飯常做的食物。天氣漸熱的時候,我們拎著提籃到豆田里采摘青蠶豆,看那一丘丘豆田,親密無間,走進豆田里,青蠶豆綴滿枝,看著一個個綠豆包就讓我們歡心,一枝上采摘幾個飽壯的,不多一會就摘滿一提籃。滿載而歸,興高采烈回家,把青蠶豆剝成青豆米,等著母親做農活回來后,就給我們煮青豆米湯圓,一家人圍坐桌邊,吃得開心,聊得快樂,家的熱鬧歡愉場景,溫暖如初。這是舌尖上的美味,難以淡忘的家的美好記憶,更是置身南詔故地,難以忘卻的舌尖上的鄉(xiāng)愁,農耕文明時代一種飲食文化的傳承。但在過去生活貧困,物資緊缺時,想吃青豆米煮湯圓,有時候也會是一種奢望。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我無法得知到如今,還有多少家庭煮青豆米湯圓,守望傳承著春天里這一設計獨到的美味小吃,固守著“飲食人生”的樂趣和真正意義。
記憶深處,外婆也曾給我們做過這一美食。小時候,父母都忙,沒人照看我們時,就把我們送到貝忙外婆家。外婆家出了大門左拐就是自留田,春天青蠶豆成熟了,我們和外婆一起去摘豆子,回家后就給我們做青豆米湯圓,至今我仍然還記得外婆煮湯圓的樣子,念想那些有外婆在的日子,懷念那些本真純樸的鄉(xiāng)村生活。
小時候,母親為我們煮青豆米湯圓,現(xiàn)在母親老了,我要親手做給父母吃。我選擇了一個周日,備好相關食材,回娘家親自煮了青豆米湯圓,一家人圍坐一起,吃著青豆米湯圓,父母仿佛變小了一般,母親邊吃邊說著過去吃青豆米湯圓的往事。以前生活寡苦,有時你們想吃而沒有糯米面,或是沒有香腸,那個時候真是對不起你們姊妹幾個了,那時做活辛苦,我一次要吃四大碗,如今了,日子越來越好過,就怕不想吃,什么都買得到,你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父母品嘗著我親手煮的青豆米湯圓,不經意又勾起了他們淺淺淡淡的人生記憶,既品味著他們曾經的苦難生命歷程,亦品味美好的晚年幸福新生活。我也宛如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花季少年時代,品味人生過往的樂趣。這一天,因了青豆米湯圓,一大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其樂融融,日子過得溫潤如玉,愜意歡心。
青豆米湯圓,通常多數(shù)人家都煮成咸味,也有人家做成甜味。制作甜味的青豆米湯圓,食材更為簡單,只需糯米面、青豆米和糖三種即可,制作過程與做咸味的類似,但糖的選擇很重要,采用白糖,那青豆米湯圓呈現(xiàn)出白綠相間的食色,真正能夠凸顯“青蛙背玉石”的美食意蘊。如若加紅糖,那食色就些許不純凈,但紅糖的香味和青豆米的清香氤氳在一起,當品嘗甜味青豆米湯圓時,香甜充斥味蕾。舌尖遇上甜食青豆米湯圓,再苦再累的人生,煩惱全拋,品味到的唯有甜味,人生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此刻卻唯有甜味沁入心脾,讓你身心釋然。
當巍山小吃節(jié)如期而至,原本寧靜清幽的古城熱鬧喧囂起來時,課堂上,我與孩子們閑話節(jié)日文化,聊巍山名特小吃,禁不住問孩子們:“你們吃過青豆米湯圓嗎?”我估計,很少有人說吃過,但出乎我的意料,有好多同學都說吃過了。接著問他們味道如何?一個個笑意盈盈地說好吃爽口。請一個同學分享如何做,她竟然能頭頭是道地說出制作工序,掌聲在教室里響起,對此,我深感高興欣慰?!扒嗤鼙秤袷?,春天里的美味小吃,巍山特有一味,還在人們的手里傳承著春天的美食,舌尖上依然還滾動著青豆米湯圓,味蕾上依然還殘留著一代代世家飲食味道。
前些年,古城沸騰,食客從四面八方涌來。閑逛小吃街,我走在擁擠的人群里,不經意間,青豆米湯圓進入我的視線,那攤子旁等著幾個食客。我原以為這一小吃沒上街,想不到今年也趕上在小吃節(jié)亮相,初次到場,便贏得人們的喜愛。民以食為天,我深信青豆米湯圓將會以詩意美名“青蛙背玉石”,經典美味永流傳。
我正在廚房做飯,手機響了,去接時一看,是母親來電。電話里,母親的聲音從古城南傳來,母親對我說:“我做了棠梨花粑粑,你回來吃嘛。”倏然,我聽到了春天母親發(fā)出的品味巍山美食的邀請涵。
想著又可吃到棠梨花粑粑,一時暗自歡喜。我做的飯即將熟,于是問母親飯后要到哪散步,母親告訴我,要到南詔胡同,我便請她帶上棠梨花粑粑,我去遇她,拿回家細細品味。
傍晚,我穿過古街到了南詔胡同。母女靜坐在休閑椅子上,說著關乎美食棠梨花粑粑的往事,母親笑靨如花,眉梢掛滿喜樂。這是春天里母親與兒女的相約,她不辭辛苦,年年都要為我們做棠梨花粑粑,這無疑是我們的口福,感恩母親,感謝生活。我和母親聊著巍山人的吃花事,說著小吃節(jié),愜意開心,依依惜別,回到家急忙品嘗了一個棠梨花粑粑,倍感軟糯清香,回味綿長。
棠梨花粑粑,巍山一味獨特傳統(tǒng)美食,抹不去的鄉(xiāng)愁情結。但凡巍山人,大多都會做棠梨花粑粑,而手工制作的工序并非簡單。準備食材,首先要去采摘或是直接在菜場買好棠梨花骨朵,揀去花把及葉子,漂洗干凈后,用水煮漲一會撈出來,浸泡在水里兩天左右,每天換一次水,把苦澀味浸泡出后,待到第三天即可做粑粑。先把棠梨花的水份捏干些,然后切細,與剁碎的三線臘肉炒,待稍冷和攏糯米面,用力揉均勻,面與花干濕恰好。最后,把大小適度的面團在手心里搓圓,再捏成厚薄適宜的粑粑,輕放在煉熟的香油鍋里煎,先用微火慢煎,火候差不多時就翻一下,兩面翻煎至黃,這樣色香味俱全的棠梨花粑粑就做好了。煎棠梨花粑粑,用油有講究,采用純凈的菜籽油最佳,這樣的油煎出來的棠梨花粑粑,色澤泛黃,味道更醇香。如若用油多,油炸棠梨花粑粑,深受年輕人青睞,品味起來皮穌香脆,口感香糯,粑粑的芯糯軟清香。
品味棠梨花粑粑,需要靜心等待。從準備食材棠梨花到吃到美味粑粑,得靜候兩三天,把花骨朵里的澀味浸泡散淡,煎粑粑的過程也是急不得,只能慢慢翻煎,否則粑粑就皮熟心不熟。配料唯有采用三線臘肉,色香味才最佳。做棠梨花粑粑,已然成了期待美食的心路過程,比其它一些美食多了期許等候,而任何一種美食,我以為都需要用心用情花時間投入制作,做出的食物才會融入時光的味道,吃起來入口入心,養(yǎng)胃養(yǎng)人。
棠梨花粑粑是巍山人巧妙吃花的美味小吃。棠梨花來自山野,性微寒清寡,卻有著淡淡的花香,山野氣息,與香糯的米面、臘肉搭配,寒熱中和,利于養(yǎng)生,品嘗這一面食口舌總是香糯縈繞。棠梨花粑粑,質樸平常,春天里的清馨美食,巍山人難忘的春天記憶,舌尖上永遠抹不去的美味鄉(xiāng)愁。
歲月時光里,母親與兒女的相約很多很多,唯有這個舌尖上的約會,年年讓我溫暖如初。小時候,看媽媽做棠梨花粑粑,在媽媽的指導下,我也學會了;長大后,自己獨立做給家人吃;成家后,親手做給兒女吃。而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生活,工作的忙碌,無形間讓我們缺失了一些生活的本真,缺少了生活的樂趣,懈怠漸漸爬上心頭。故此,理解兒女的母親,每年小吃節(jié)前后都會精心為我們做棠梨花粑粑,堅守世家生活情趣,把日子過得清歡有味,做好后就會打電話讓我們回去吃。多年前,她還不辭辛苦地送到拱辰樓下等我去拿。遇上雙休日,我們也會圍著母親,一起做棠梨花粑粑,共享生活樂趣。當咬一口母親做的棠梨花粑粑時,清香可口,粘而松軟,唇齒生香,溫暖入心。小時候,父母忙碌,把我們送到外婆家。春天里,外婆也會給我們做棠梨花粑粑吃。棠梨花粑粑的味道,是外婆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是母親用愛揉和出來的春天味道,融入了濃濃的親情,是味蕾上永恒在春天里的花事延續(xù),是一個家的難忘記憶。棠梨花粑粑,寄寓著幾代人的飲食情懷,煙火清歡。
記憶里,有一年母親做棠梨花粑粑那天,恰好我們教研組開展教研活動,我就帶了幾個讓大家品嘗,老師們都說好吃香糯爽口,夸母親能干。而幾年前巍山小吃節(jié)期間,我回家和母親一起做棠梨花粑粑,剛做完接到賓川友人來電,說他們來巍山參加小吃節(jié)展銷小吃,邀約我陪他們一起去逛街,于是我急忙帶上棠梨花粑粑就去見他們,請他們品嘗,幾個賓川友人第一次吃棠梨花粑粑,一個個贊口不絕,說色香味美,香糯口感好,贊揚巍山人做吃食有創(chuàng)新,做得新穎精致有特色。
巍山古城生活,原本就有滋有味,春天里來美食香,舉不勝舉,春天是古城人吃花的季節(jié),這樣的生活意趣也滲透到了文華書院,成為我們校園生活的美好記憶之一。我的人生,有幸與文華書院結緣,25年的職場生涯均在文華書院里度過。曾記得那些年,在古色古香的文華中學,合同工大姨媽是個熱心腸人,每到棠梨花上市,她會買一些來,有糯米面的老師帶面去,有臘肉的帶點到學校,沒課沒事的老師去幫忙,大家的事大家做,在學校的食堂里做棠梨花粑粑。那時,40 多個教職工,團結協(xié)作,相處和諧,如同一個溫暖大家庭,大家一起做、共同吃。這樣的生活趣事,現(xiàn)在想起來讓我感受頗多,讓我們懂得了在繁忙工作的同時,如何把忙碌的工作變得有情趣有詩意,工作、生活兩不誤。棠梨花粑粑,不言而喻,成了一座小城的記憶,一所學校的記憶,一群師者教學之余的一種難忘生活記憶,更是一代代人傳承弘揚巍山小吃文化的記憶。
還記得幾年前,應劉紹良老師邀約,到他的梨園賞梨花,我們設計了一個活動:做棠梨花粑粑。我提前3 天買好棠梨花,親自主持從買食材到炒、和面、煎制全程。那個春天,在梨園幸會名作家張乃光老師,在我和面時,意想不到張老師洗洗手親自來幫忙,與我一同和面,還有一群女文友一起做粑粑。這樣的實踐活動,把傳承美食與文學采風有機結合起來,富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這一天,我們品嘗到的棠梨花粑粑,融入了文人情懷,品味出了文學的味道,品味出了山野味。
庚子年,疫情突襲而來,響應國家號召,居家抗疫。當宅家1 個多月后的3月下旬,好同事瓊妹邀約去采摘棠梨花,我很擔心,還不敢出門。她一再說,呆在家里這么長時間,山上空氣新鮮,就算出去透透氣,我終究抵擋不住答應了她。我們做好防護,戴上口罩,一個朋友開車送我們到去巍寶山的半路上,我們在大路的東面山上采摘棠梨花。瓊妹對這片山比較熟悉,上山一會,我們就邂逅了一棵棵棠梨花樹,潔白的棠梨花盛開,微風吹過,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草木清香,沁入心脾,我們吮吸著山野氣息和花的芳香,心曠神怡,如同被放飛的快樂小鳥,曾被禁錮的身心自由自在,快樂地在花草樹木間穿行。棠梨花樹上有刺,我們小心翼翼采摘,但手還是被刺戳了一下,刺痛鉆心,這讓我切身感受到了采摘棠梨花的不容易。我們邊采摘邊說著抗疫的心情,嘮叨著家常,感受到寒冬后春的溫暖。差不多一個多小時,我們各自采了一小袋帶回家,揀好后,煮漲撈出鍋,浸泡在盆里。兩天后,我做了棠梨花粑粑送回家,父母吃著不約而同都夸好吃。這是我親自從采摘棠梨花到做粑粑全過程的一次,又因為是在特殊時期,品味棠梨花粑粑尤為好吃有味,口舌鮮香。
春暖花開時,小吃節(jié)如期而至。在小吃天堂巍山,你可呼朋喚友,一起來尋根南詔,品味巍山。閑逛古城,買一個棠梨花粑粑嘗嘗,在那里面,山野的清新氣息便入口而來,滿嘴里漫溢開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