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 陽
詩人是生活的收割機。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感悟。掐指算來,與東方浩相知也有近二十年的光陰。卻未曾謀面,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而他的作品不僅伴隨著我的網絡文學時光,也伴隨著我的編輯生涯。我們互為作者,也互為編者,同時互為讀者。在一路編讀歲月中,文字流淌在他的筆下,也曾流連在我的腦海里。
世人喜愛行吟,唯有走走停停的光陰,才能觸碰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詩人也就更像一個拾荒者,分揀著獨屬于自我的悲喜交加。在一陣陣緬懷和失意的漣漪中,獲得一份遙遠的共鳴和唱和。浙東唐詩之路的抒寫,是東方浩呈現(xiàn)在我面前的一份厚重的詩卷。
今夜我隨手打開一冊線裝書
就觸摸到
西陵渡的波濤
用五言七言的槳聲拍我的心跳
——《西陵渡》
渡口,歷來是迎來送往開始和結束的地方。渡口的故事或許是所有天下悲歡離合故事的縮影。所以從這一點說東方浩的這一本詩集,用這樣一首詩歌作為首篇還是別具用心。
唐朝李賀《蘇小小墓》詩:“西陵下,風吹雨?!?盡管詩人沒有直接在這一首詩歌里提及蘇小小,但是冠以西陵之名的這個小輯還是顯得寓意豐富。
紹興古稱越州,是一塊風水寶地。不僅魯迅先生生于此地,秋瑾、陸游、勾踐、周恩來、謝靈運、竺可楨、王冕、王獻之、朱自清、張岱、賀知章、嵇康、蔡元培、西施都是出生在這里。用人杰地靈一點都不為過。
這個十月 我徘徊在古老驛站最后的青石板上
無數吟唱 仿佛親切的鄉(xiāng)音落葉般包圍了我
哦 我必須寫一封信寫一首不押韻的詩
寄到那一年 寄到那些渡錢江而來的詩人手中
——《樟亭,或西興驛》
驛站在歷史的長河里,一直在閃爍。出現(xiàn)在驛站的身影,有多少是烽火連天的驛人,有多少是游山玩水的文人墨客。更多是為了求生存,謀活路的百姓。用一首不押韻的詩,除了贈給那些墨守成規(guī)的詩人們,還能寄給誰!鄉(xiāng)音漸遠,鄉(xiāng)情減淡,唯有遞向遠空的目光,還蘊含著游子的吟詠和牽掛。
村民們熟視無睹的拱橋、石階和浪花
今天卻被更多的詩句輕輕撫摸
而春天的風
同樣是輕輕地傳遞著一樣的心跳
——《龍?zhí)稑蛏系娘L景》
橋是通途中最險惡的一道風景。遇水搭橋,成了挽救失敗的最后的一個手段。古往今來,橋上的風景,和橋下的風景,都時刻警醒著路人。這激蕩的心跳,是對自然界的敬畏,也是對生命的喟嘆。誰能夠成為這人生的橋,是自己拼搏之后的喜悅還是路遇貴人的感懷。橋,是生命的一段高光。
會稽山,原名茅山,位于紹興北部平原南部。晉朝顧愷之說會稽山水是“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蔥籠其上,若云興霞蔚”。此地佛道兩家均興盛過,特別是茅山道士聞名遐邇。
一個拐彎處 兩位老農彎腰搬動石塊
坍塌的一角 挺直了
而修路的人不曾留下姓名
——《走陶宴嶺古道》
古道,承載著一個地域繁榮。而民風是古道的命根,路在延伸,是人在扶持。確實沒有去過紹興,但是內心一直在紹興老酒和孔乙己的回字中環(huán)繞。詩人入筆鄉(xiāng)情,是對家鄉(xiāng)最好的傳揚和褒獎。
與整座平陽寺相比 他的身形
顯得瘦小 黃色的圍墻下
他的挺直 仿佛一句低沉而清晰的祝福
定格在風雨之中
——《平陽寺送別》
世與俗是無法分解的,就像陰陽相生又相克。與方外之人相交,不能僭越,也無法傾訴往事。此生也算走過多個名山大川,目睹過很多禪院和高僧。但是內心卻無法記住一句經文。也不曾在任何寺廟上過香。即便隨大流的跪拜也算不得誠心誠意,我對佛無所求,佛對我也是無所為。青年時期,也曾有過心灰意冷,墮入空門的念頭?;叵肫饋斫K覺得是無緣無法。
一顆心已經安靜下來
它的跳動 居然有了大地的節(jié)奏
因為豐收的召喚
因為田野上一層層起伏的金黃色
——《在梅里尖遠眺》
梅里尖在鑒湖南岸,我知道的鑒湖是一本內刊,并且有幸在上面發(fā)表過詩歌,當然也是東方兄的推舉。感懷他出生在一個地理人文都鼎盛的地方,一份詩心推動著他不惑的人生。天命,我突然想到這個詞。一個時代出現(xiàn)的文人,總會有他獨到的背景。這無疑為紹興的文脈延續(xù)又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李白《憶東山》
施宿《會稽志》載:東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薔薇洞,相傳是謝安游宴的地方。李白對東山的溢美之詞,也是出于浪漫的情懷。
東山之雨現(xiàn)在滲透我的思緒 我放棄了傘
如同放棄古老的盾牌 我的手撫住青石的華表
我的體溫 是另一種淡淡的言語——
是的 我留下了我的叮嚀和方向
——《東山雨霧》
在東方浩筆下的東山,是一座依靠的東山。安靜的東山,安全的東山,是一個可以放開呼吸,在靜謐中探詢心安的東山。如我的北方,我的雪,我的森林。他們浩瀚、浩蕩,卻給我足夠的依賴感、親切感。這是地域留給每個人唯一的底氣,也是生命的源泉。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只有身在其中,才能夠洞徹生命帶給我們的祥和和自然。
我終于安靜下來 不敢喧嘩
我怕驚擾了青瓷的舊夢 更怕內心的星火
不小心點燃了那年的柴火
——《在上浦禁山越窯遺址》
我親眼看見過開窯的壯觀,也曾親手出窯過樸實的方磚。在生命里瓷器的光澤,一直在我的夢里縈繞。閑暇之時,手里捧著各種小器物,茶盞或者酒壺。那時候很少說話,目光輕柔。我說不出那些瓷骨的原鄉(xiāng),但是我能夠在光潤里體會到浴火重生的幸福。
一個背影消失在風中 無數個背影消失在風中
那些挺直的脊梁 那些沉思的頭顱
此刻被風中的誦經聲 清晰地一一描繪出來
——《瑞象寺聽風》
詩言寺,從我個人的理解,詩就是心經。盡管,蹣跚學步幾十年,至今沒有得到詩歌的真諦?;蛘邘资旰?,我也會成為眾多消失的背影中的一個。但是我從沒有后悔,把大部分的光陰收納在一行行文字里。我知道他們的韻律,都來自我的行走坐臥,悲歡離合。但是我依然執(zhí)著的行走在從文的逆境中。東方浩也是一樣!我們很少參加比賽,詩歌本質只是呈現(xiàn),作者寫完了,也就完了。留在詩歌里的歲月和漣漪,都是讀者自己的體會和理解的,正因為我們需要共鳴,我們才在文字里留下了人生。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杜甫《壯游》
剡溪為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境內主要河流,由南來的澄潭江和西來的長樂江會流而成。歷史上早有"剡溪九曲"勝景。沿溪古跡迭續(xù),歷代眾多詩人學士或居或游,留下了無數詠剡名篇及趣聞逸事。杜甫的游多少還有些功利之心,沒辦法古代文人的出路也就是如此。想當年我背井離鄉(xiāng),從黑龍江出走,目的也不過如此。不安現(xiàn)狀,不甘寂寞。
此刻我席地而坐 周圍的一切都在泛黃
而秋風繼續(xù)吹 吹遍貴門山
如此安靜遼闊 我想找出幾句致敬的句子
可惜只能夠輕輕搖晃 像一片葉子或者一棵草
——《吹遍貴門山》
貴門山在嵊州城西南35公里處,貴門山故稱鹿門山,因朱熹在此題寫“貴門”二字,鹿門就改為貴門。古往今來,紹興一直是興盛之地,所以隨處可見名人的蹤跡。而在東方浩的筆下,能夠深入心懷的卻是秋風吹動的一片葉子或者一棵草。身為百姓,一棵草命詮釋了詩人和世人的真實情懷。有風吹來,才能夠煥發(fā)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一扇無限珍貴的門 由此打開
在西廂房 在一張嶄新的書桌前
我坐下來 端正身子
凝神靜氣 仿佛八百年前的一個無名學童
——《鹿門書院》
學海無涯,我們深在其中。從呀呀學語,到閉口不言。“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边@初識是海闊天空,這入境卻是侯門深是海。難得一生不能登堂入室,唯唯諾諾謹小慎微。
能夠坐正,挺直,這最初最簡單的事,我們卻需要反復練習。
沃州古時屬剡縣,今天在浙江省新昌縣境內,天姥山也位于這里。李白、白居易都有名作流傳。
幢幢云樹秋,黃葉下山頭。蟲響夜難度,夢閑神不游。
窗燈寒幾盡,簾雨曉階愁。何以禪棲客,灰心在沃州。
——唐·楊衡《山齋獨宿贈晏上人》
詩人東方浩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份紹興人的詩歌地圖。地域詩歌也一直被奉為一個詩人身份和象征的文本。寄情于山水,寄懷于花鳥魚蟲,把生命和筆下的春秋,深植在平仄中間。引人入勝,聆聽禪音,勾畫出新氣象、新面貌的鄉(xiāng)土。
看桃花們已經在集體謝幕了
一彎腰一低頭 風度依舊翩翩呀
她們的雙手 在春風中拍打出心跳的節(jié)奏
她們不撐傘 全身上下被春雨濕透
——《沃洲村的桃花》
桃花不僅可以寄情,也是新時代推動經濟的動力。在沃洲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片片招搖的花海,還有撲奔桃花而來的四鄰八鄉(xiāng)的鄰人,還有詩人對鄉(xiāng)村振興的感慨。詩歌是屬于時代的,如果在我們的筆下沒有新的變化,新的發(fā)現(xiàn),詩歌的路是要走向狹小的空間。
四月的青草 從每一條石縫探出來
它們的綠 恰好填塞了時光的蒼茫
而瀑布般的藤蔓 是另一首起承轉合的格律詩
——《真詔村口大慶橋》
舊橋是一種傳承,新路是一種發(fā)展和變化。在真詔村我讀到了一種緬懷,也在行文里讀到一些感慨。時代是會行走的,而我們身處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之中,能夠從新綠中獲得希望,能夠從“瀑布般的藤蔓”里找到扶貧攻堅的側影。人民是一個完整的集體,我們一直在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努力。
山村的夜 終于有了一種異樣的色彩
來自另一方天地的旋律
一絲絲 揉進竹鄉(xiāng)的風中
白墻黑瓦的房子里 今夜的呼息聲
會泛起什么樣的浪波呢
屋檐下的燕子 估計最有發(fā)言權
——《夜宿竹鄉(xiāng)人家》
時代的變遷,成就了新農村的新面貌和新風尚,如今的小橋流水人家,帶給人們心中的是一番值得驚喜和開懷的景象。重新走入山村的感受,其實更像重新看待整個中國的變化的感受。人在畫中游,詩在心中流。
此刻 我不敢仰天長嘯
因為李白告訴我 此地有仙人
更不敢淺吟低唱
因為李白的聲音就在身邊
——《在天姥山上》
東方浩是豪放的詩人,盡管在電話里聲音溫婉,視頻里容貌端莊,照片里神情專注,但是我知道他在酒桌上確是氣宇軒昂。幾個蓋帽下來,英氣逼人。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東方浩,一個骨子里具有浪漫情結的詩人
問我今何適?天臺訪石橋。
——孟浩然《舟中曉望》
天臺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是佛教天臺宗發(fā)祥地、道教南宗創(chuàng)立地、“活佛”濟公出生地、唐詩之路目的地、《徐霞客游記》開篇地、和合文化發(fā)祥地、五百羅漢應真地、詩僧寒山隱居地、劉阮桃源遇仙地、王羲之書法悟道地。
深入崖壁的文字 正被我一一挖出來
盡管我無法一一讀懂 但我已經
感覺到 一筆一畫間的執(zhí)著和暖意
——《在天臺龍穿峽》
瀑布飛濺,瓊崖林立。身在天臺之下,除了仰望先賢,我們始終感覺著自身的渺小。那些流光溢彩的人和故事,讓詩人的筆不斷地停頓,不斷在古今的縫隙里,探尋自己的點點滴滴的感悟。
雨水已經濕潤照壁 以及那幾幅碑刻
黝黑的虬枝 如同龍的筋骨
從泥土深處 探向天空
——《細雨國清寺》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chuàng)立天臺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fā)源地,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國清寺主建筑群后的小山坡上,在蒼郁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鋪地的碑亭。亭額上寫著"法乳千秋"四個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著三座長方形的石碑。佛法僧這三寶,法為中介。經法更是修佛必要的途徑。立字為據,實際上也是傳播的最初方式。
他關上山門 客氣地拒絕我們的訪問
即使是慕名而來 即使是藏有一分出塵的念想
唉鳴鶴不知何處去 此地尚余鳴鶴觀
庭前茅草隨風舞 揮一揮手帶不走一片羽毛
——《鳴鶴觀》
釋的目標是佛,佛與儒的結合是禪,道是土生土長的我國宗教,佛道不分家。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據《太霄瑯書經》,“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彼麄冏苑Q方外之人,也就能理解他們的修行,自然不愿意被外界世俗有太多的瓜葛。
蛙聲即將四起 月光就要照耀群山
我知道 在這樣的一座山
跟我一起仰望的 肯定不是一個兩個
——《逆流而上》
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重要的文化帶,是一條山水旅游之路。這是唐代詩人在浙東行吟聚會中形成的一條山水人文旅游線路,以錢塘江南岸西陵渡(今蕭山西興)為起點,經水路入紹興古鑒湖,而后由浙東運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臺山,全長近200公里,是貫穿于浙江東部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后的又一條文化古道。(引自后記)
東方浩的這一本詩集,都是在零碎的時間讀下來。跟隨他的詩歌走了一遍浙東唐詩之路。
看山讀山寫山,遇水讀水寫水。詩人在文墨之中,留下自己的精神內核和情感歷程。融情于景,落筆于意,或許這也是詩人的天職。傳播時代之聲,書寫世代之影。唯一的缺憾,就是詩人把自己隱藏的太深,情懷的波瀾藏于意象之內。很難被讀者觸碰,偶爾的傷懷和喜悅也都是淺嘗即止。這也讓我想起來《鵝塘村》《官道梁》,這是一個詩人筆下該有的原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