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亮
隨著年齡的增長,春節(jié),在我的生命里,年味變得越來越淡,這些年,越發(fā)感覺強烈!唯一沒有減弱的是從父親母親那時傳下來的“舊俗”,多年來不曾改變!
現(xiàn)在應(yīng)該是正月初六的凌晨一點鐘,而我靜坐在床頭還是無法入睡。窗外,熙熙攘攘飄著的小雪裹挾著寒意,絲絲縷縷,把我的回憶碎片一針針穿起。從年前“廿四夜”開始,我就感覺自己又在重復(fù)著記憶中父母親當年為過年所做的各項準備。
大寒過后,年味終于從廣告概念中跳出來,帶著滿街的喜慶,硬生生地占滿了大家視野,人們過年的步伐開始加快,內(nèi)心里的激動溢于言表。
菜市場、商場里人滿為患,被“年味”熏蒸得頭昏腦漲的人們開啟了一年內(nèi)最瘋狂的采購,更準確地說有一些盲目占有。就連平時精打細算的“中國大媽”們,也開始闊調(diào)起來,大把大把地從菜市場買回各種菜品,塞滿了冰箱、占滿了廚房,盤算著過年每天的菜單。市場里的雞、鴨、魚、肉也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價格就上漲了一成,最讓人生氣的應(yīng)該是那些素菜販子,平日里不起眼的青菜瓜果直接提價三成,一斤水芹都能賣到十塊!就是這樣,也沒能嚇退蜂擁而來的搶購人潮。
商場內(nèi)外更是人頭攢動!服裝部、美食城、影視院、游樂場,黑壓壓的一片人群,能夠看到的張張全是笑開花的臉,加上外地打工的人潮和回家休假的學(xué)生,三五成群,喜笑顏開!收銀臺不知不覺塞滿了長長的人流,大包小包地提在手里。真是驗證了一句老話:人們“傻得”像商場里的商品白送,不花錢似的!
我和愛人這些年盡管早就約法三章,說好不買多余的菜,到市場,必須照單采購。可是,到了哪里,還是不知不覺被人們熱情所傳染,手下意識就不聽大腦控制,雖然理志多次發(fā)出紅牌警告,還是沒能戰(zhàn)勝沖動的魔性,本來只是想買一兩天的菜單,尾巴變得越來越長,每年到了正月半,冰箱里的菜還沒吃完!
過春節(jié),我們家過去一直保持老傳統(tǒng):對聯(lián)用自己寫的,湯圓必須是親手搓的,肉圓是要親自砧的。
記得小時候,每逢春節(jié),我們家最忙的不是做新衣,燒年菜,而是寫對聯(lián)。爺爺和父親都是當?shù)氐睦闲iL,寫得一好毛筆字,七八十年代,農(nóng)村人的經(jīng)濟收入比較低,辛苦一天掙一個工分才三毛,過年前,街面上雖然有許多印刷體對聯(lián),地攤上到處都是,相比一副對聯(lián)要一元,一張大紅紙才一毛就便宜多了。所以,我們村里的鄰居都喜歡買上一整張送到我家里來,請爺爺和父親幫他們寫。來的人放下紙就走,對聯(lián)上的用詞根本不用想,甚至有些人用熱情洋溢大嗓門遠遠地留下一句“陳校長,對聯(lián)就拜托你了”,紙都不用買了!父親有時還沒來得及抬起頭來,他們一溜煙人影早不見了,好在都是多年的鄉(xiāng)親,聽聲就能辨出張三李四。那時能請到“陳校長”寫對聯(lián),鄰居鄉(xiāng)親們認為是一種榮耀,也是他們對爺爺和父親的一種尊重,當年的爺爺和父親在當?shù)匾材芩愕蒙稀暗赂咄亍钡娜?!另外畢竟識字的人少,再能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的更不多;二是省錢省心,不用自己寫,更不用去搜腸刮肚地想詞,還省了買黑墨水的錢。父親是個熱心腸,總是一面笑呵呵地應(yīng)著,一面切紙?zhí)峁P,一寫就是幾百幅。父親有個習(xí)慣,就是每到春節(jié)之前一個多月,就會拿出珍藏在箱子里的大紅筆記本,從報紙上摘錄各種吉祥語、詩句,也會和爺爺一起玩“對對子”游戲,爺爺出上聯(lián),父親對下聯(lián),就這么一來二去,整理出幾十副好對子,幫鄰里鄉(xiāng)親們寫對聯(lián)就跟自己的責(zé)任似的一副心甘情愿。
我家一般都要里外忙到年三十,村友鄰居陸續(xù)拿走了對聯(lián),爸媽才能安下身來做年菜。
砧肉圓是必做的事,那可不是個輕松的活!首先要用溫水把肉上的血水洗盡,還得把肉條切成一塊一塊的,家里的那把老菜刀已經(jīng)用了十幾年,雖然顯得小了些,但用起來順手。只見爸爸拿來圓木砧板,放上肉有節(jié)奏地砧起來,看著爸爸砧肉的“輕松樣”,我忍不住也搶著干,個頭不夠沒關(guān)系,搬張凳子站上去,學(xué)著爸爸的樣賣力地站起來,就是沒砧幾下手腕就又酸又累,小臉漲得通紅,偶爾由于用力過猛,刀釘在砧板怎么也拿不下來。后來聽爸爸講砧肉圓的“秘訣”才恍然大悟,原來貼肉圓并不是力越大越好,而是要“收”著力,適可而止,這點功夫也不是三天兩日就能學(xué)會。砧肉的時間比較長,一砧就得一兩個小時,所以姐弟三人就會輪流上陣。經(jīng)過爸爸的指點,我很小就學(xué)會了做肉圓,初中時起每年的肉圓在父母的指導(dǎo)下,我就差不多能親自操刀了。
搓湯圓更是個技術(shù)活,和面看似簡單,里面學(xué)問可大了。第一就是水面比,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水過多搓好的湯圓無法成型,水過少,面干容易搓散,更不能用開水或冷水,而是用40度左右的溫開水,用手測試能感覺到溫?zé)峋蛣倓偤?。先把糯米面放入洗好的面盆里,從中間刨開一個“火山口”,往里面倒入少量的水,再把火山口周邊的面慢慢拌入水中,一面倒水,一面和面,感覺到面能夠揉成團也就行了。再把和過水的面反復(fù)搓壓(搓壓的時間不能短),通過不斷地搓壓,讓面團越來越有粘力,再揉成長長的一條,輕輕摘下一個個小面團,放在掌心里輕輕搓動,經(jīng)過搓揉,湯圓表面滲出的水分使面團變得圓而光滑,極具有藝術(shù)感!
每到做年飯的時候,我們姐弟三都會被香味吸引,“殷勤”地主動前去幫忙,直勾勾地看著灶臺。那時,媽媽身體不太好,站著勞累,基本是在灶臺后面燒火,父親在前臺操刀。每做好一道菜,父親都會挑上幾筷讓我們先“嘗”,只要是第一鍋炸好的肉圓,父親總是會故意炸得“老”一點,肉圓從油鍋里剛撈出來,還嗞嗞地冒著熱氣,我們也顧不上燙手,一邊嚯著氣,一邊就忙著張開嘴吃起來。西鄉(xiāng)的肉圓是用糯米、豬肉加姜、蔥、雞蛋、鹽油等佐料絞伴而成,經(jīng)過油鍋高溫猛炸,外脆內(nèi)嫩,深紅的外皮咬在嘴里,咔咔著響,香脆誘人。像漲蛋糕、炸肉圓、炸藕餅、炸花生米這樣的美食從未逃過一劫!
大年初一,早上起來下湯圓。爸媽教的口訣是“開水湯圓,冷水糕”,下湯圓要用開水。先放入大半鍋水燒開,這叫“寬湯”,應(yīng)該是跟下面條同樣的道理吧。等水燒開后,把搓好的湯圓一個一個放入水中,再用鏟子背輕輕推動一下,以防貼在鍋底上,用大火燒開,見到水沸騰后再用鏟子輕輕推動一下,再用小火燒上五分鐘就差不多了。我家搓的湯圓有個特點,爸爸給它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叫“翻身圓子”。當湯圓小火燉好后,打開鍋蓋,幾秒鐘后,你會發(fā)現(xiàn),湯圓似有靈性一般,一個個咕嚕咕嚕自動翻過身來,那場景很是微妙,我到目前也未能“悟”到合適的解釋。
歲月如梭,往事不堪回首,有許多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記憶中漸漸消散,然而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日日夜夜仍歷歷在目,現(xiàn)在想起一樁樁一件件宛如昨天。父母親離開我們20多年了,我也從一個懵懂小伙到了天命之年。自從父母親去世之后,我才深深體會到“家”的分量?!澳辍币矎暮⑻釙r無限的期待,慢慢變成沉甸甸的責(zé)任,“年”在我的字典里更是成為一個“傳承”的代名詞,家傳的三個傳統(tǒng)我僅僅只學(xué)到一點皮毛,在飛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基本很少有人家還自己寫對聯(lián)了,我當年在父親指導(dǎo)下寫的幾筆也亦早已化骨,而搓湯圓等年前年后的一些“舊俗”我仍堅持一直保留至今,從未忘記,也從來不敢忘記!
田螺,是一種生活在淡水里的田螺科軟體動物,它對水質(zhì)的要求極高,我們西鄉(xiāng)地處里下河地區(qū),這里地處平原,水網(wǎng)縱橫密布,優(yōu)質(zhì)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水源形成了田螺生長的最佳地域!在西鄉(xiāng),生長最多的就是圓田螺。
西鄉(xiāng)有“明前吃田螺”風(fēng)俗習(xí)慣,坊間一直認為清明前為一年中田螺最上品的季節(jié)。那是因為,經(jīng)過大半年和冬藏的養(yǎng)精蓄銳,清明前的田螺多肉少仔,肉質(zhì)肥而柔軟,口感較好!而到了四月后田螺進入產(chǎn)仔期,田螺是體內(nèi)育仔,過了清明后,田螺體內(nèi)的螺螺仔殼體變硬,吸收了大量的精華,這時的田螺因供養(yǎng)幼仔,消耗了體力,肉體小而木硬,食用時口感就差了許多。
里下河地區(qū)無山而多水,河流廣茂,湖塘密布,水質(zhì)清淡,水生植物豐富,正是田螺優(yōu)質(zhì)的生長環(huán)境。這里的田螺大多數(shù)吸附在水生植物的根莖部,或生活在池塘、湖泊邊的石頭、木樁和淺灘上。
田螺在餐桌上的地位,也是風(fēng)云變幻,幾次沉浮,現(xiàn)在的大餐上很少見到。五六十年代它可是餐桌上的“主菜”,也是老百姓一年四季最喜愛最能廉價“獲得”的美食,更是重要的“肉”類食物來源!
還記得小時候,西鄉(xiāng)的生活條件艱苦,食品短缺,物資匱乏,所有東西都要憑證供應(yīng)。大多數(shù)人一個月也吃不到肉類食品,很多人家都在為填飽肚子而想盡辦法。
城市里的人有工作,拿工資有出路,而農(nóng)村里的人也得想著要生存??可匠陨?,靠水吃水。每到三月中旬,里下河地區(qū)河道、蘆葦蕩進入枯水期,原本長在水底的植物根莖都清晰可見,尤其是大片的蘆葦蕩枯水后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水塘,里面的水也就四五十厘米高,一眼就能看到水底。
那時我還小,姐姐在家里年齡最長。她經(jīng)常偷偷地和小伙伴們提著竹籃,沿著蜿蜒彎曲的小路去蘆葦蕩里“拾”田螺。
拾田螺是個愉快的事情,但也隱藏危機!由于蘆葦蕩面積廣,土地肥沃,蘆葦生長得又高又大,如果對里面情況不熟悉的人進去后經(jīng)常會迷了路。那些枯水后留下來的水塘也是深淺不一,還有大蟒蛇出沒。每年都能聽大人說,誰誰誰家的小孩丟了,出動大批的人進蘆葦蕩是尋找,幾天后在里面找到孩子的尸體。
我家那時住在現(xiàn)在的鹽都區(qū)樓王鎮(zhèn)射中村,與興化為鄰。因為父親是學(xué)校的校長,我們都隨父母親住在學(xué)校里。離學(xué)校向西不到一公里,當年可是出了名的蘆葦蕩,萬畝蘆葦,溝壑縱橫,初春時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微風(fēng)吹過白浪翻滾,夕陽下群鳥飛舞,美不勝收。
那年姐姐也才13歲,爸媽也管得嚴,平時不讓她進蘆葦蕩。她總是借口和小姐妹們一起玩耍,或說去挖野菜,提著竹籃子幾個人一蹦一跳,一溜煙就不見了蹤影。
蘆葦蕩里的池塘水淺清透,邊上的田螺光著腳下水就可以拾到,有田螺,有河蚌,水里還有小蝦,如果運氣好了,塘里還有枯水時還沒來得及游走的貪玩的魚。而水中央的田螺又大又肥,不能下去拾,很危險,如果是沼澤地那就不得了。所以她們發(fā)明了一種辦法,用一根繩子系在竹籃的把子上,然后用力拋到對面,再輕輕地拉回來,這樣一來一去,中間的田螺也就捕到手了。有些小朋友由于拉得過猛,自己的腳底一滑,一屁股坐到了水里,搞得滿身都是泥,引得伙伴們哄堂大笑,有些人直接逗得直不起腰來。好在不是棉衣,在風(fēng)里吹吹也就干得差不多了,夜色降臨前,大伙都能提著藍滿載而歸。
到河里“拾”田螺,那是要技術(shù)的!記得我們家搬到樓范村時(現(xiàn)在的大城頭村),四隊有個“二黑子”家里很窮,母親幼時殘疾,眼睛瞎了,不能勞動,他們四兄弟年幼上學(xué),家里沒有勞力,就靠他父親一人掙“工分”,平日里老是上頓接不上下頓。他的母親雖然眼睛看不見,但熟知水性,是我們當?shù)爻隽嗣摹八怼保∮捎诩揖池毢?,所以“拾”水產(chǎn)賣錢已成為他們家主要的收入來源。開春我們還捂著衣服有點涼,二黑的母親只要天氣一好,就提著澡桶(木頭做起來橢圓形洗澡的桶)和竹籃子下水了。
村中央的朝陽河,是主要行船運輸?shù)暮骄€,水面有十幾米寬,她水性很好,一個猛子就扎到河心,能半天也不浮出水面,真的好嚇人!那時,只要見她下水“拾田螺”,岸邊總是站著不少忠實的“粉絲”。只看她把澡桶安置的小碼頭邊,用一根繩子把自己和桶聯(lián)系起來,這樣,她在水下拾田螺,漂在水面的木桶就不會流走。她浮上水面后會把在水下用手拾到的河蚌、大田螺放進桶內(nèi),就這么一個猛子下去一會又浮上來,一拾就能一兩個小時。一開始在水面還溜來溜去的木桶,被滿滿的水產(chǎn)壓得就浮一道邊,再也無力掙脫,只能靜靜地漂在水面。當二黑的母親把木桶推動岸邊,都會吸引許多路人羨慕的目光,好心的鄰居也會幫忙和她一起把木桶里的水產(chǎn)裝進麻袋,扶著她上岸。
西鄉(xiāng)對田螺的吃法花樣百出,奇思妙想,有多種吃法已經(jīng)在多地流傳。這里最為常見的就是“炒田螺”,而炒田螺又以蔥香味、麻辣味和大醬味三種口味最受食客們青睞!
田螺生長在水里,性寒,有些體寒癥狀的朋友吃多了會引起腸胃不舒服,所以,在炒田螺時盡量多用些姜塊,料酒(六七十年代都是白酒,那個時候我們小地方?jīng)]聽說過料酒)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為了吃起來更過癮,還會放入花椒、朝天椒或自己磨的紅辣椒,一是增加口味,二是可去除田螺的土腥味和用辣椒的火緩解胃寒。
蔥香味的炒田螺為常用的吃法,一般的家常菜,小飯店都會這樣炒,這種炒田螺清淡可口,可以最大限度保持田螺原有的鮮味,由于口味偏淡,就是貪吃多一點也不至于餐后需要大量喝水解渴。
麻辣味的炒法,就是在蔥香味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辣椒。先要把曬干的朝天椒切細,在鍋里倒入少許油,等油熱后放入蔥花、姜末、碎辣椒,洗凈的蒜頭也可以放幾個,在油鍋里炒出香味,倒入剪好的田螺,翻炒幾許,加入料酒、白糖、生抽醬油、食鹽,再加適量水(以水漫過田螺面就行),大火煮開,這時就要開鍋蓋收湯了。(這里特別強調(diào)下,煮熟開鍋后千萬不要再蓋上,不然保準你吃螺螺時,田螺肉太好吸出來。)
而大醬味的炒法也是當時西鄉(xiāng)人最常見的。由于掙“工分”的年代家里基本沒有錢,買不起生抽醬油,大多數(shù)人家會在夏天自己用黃豆,悶醬黃(做醬油時把黃豆煮熟后拌上面粉,放在竹葉上發(fā)酵,捂到黃豆上長出又細又長的黃顏色菌絲)自己做大豆醬,泡制后上面的清水部分就是優(yōu)質(zhì)的生抽,下面的豆瓣部分就是豆瓣醬。用豆瓣醬代替辣味炒法里的生抽醬油,其他用料基本相同,這種炒田螺出鍋后味重色香,雖然看上去不是很清爽,但是加了豆瓣醬炒出來的田螺,更能調(diào)出田螺的鮮味!這種炒田螺起鍋時就香味誘人,讓人只直流口水!
很多地方的人都不太“會”吃田螺。西鄉(xiāng)的田螺,殼又硬又圓,用筷子夾的力道要非常的精準,你用力大了會從筷子頭滑掉,用力小了又夾不上來。
我們家里要算母親最喜歡吃田螺,她用筷子夾田螺,又準又快,用嘴吸的力道也正好。田螺炒熟以后,鮮美的肉大多被蓋在田螺厴子下面,如果你吸田螺力太大,厴子吸到氣管口可不是好玩的事情,會出人命的!所以吃田螺時,大人通常是不讓小孩子自己吸。
每到吃田螺,我就坐在母親旁邊,一開始還比較“英雄”,筷子夾不起來,自己用手拿了幾個,可怎么樣也吸不出來,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母親一個接一個地吸得飛快,后來索性等母親把肉吸出來,在炒田螺的湯汁里蘸,放到我的碗里,我就會很滿足美滋滋地和著飯吞下去!
記得那時候,有三位從上海下放到西鄉(xiāng)射中村衛(wèi)生室(現(xiàn)在的醫(yī)務(wù)室)的知青,和父母親交往很密,他們經(jīng)常晚上在一起打牌。衛(wèi)生室由于離我家很近,也就二三十米,每到我家里吃午飯,他們經(jīng)常會端著碗串門到我家來玩,尤其知道我們家炒田螺,那是一定要來的(因為母親炒田螺的手藝特別棒!那個年代就是田螺也不是經(jīng)常能吃到的)。
三位叔叔,都是上海人,也不會吃田螺。起初還學(xué)著我的父母親用筷子夾,由于吃得速度太慢,而桌上的田螺分量也不多,后來索性用兩雙半(手)直接從盤子里抓田螺吃。最好玩的就是“泥螺螺”(由于剪田螺時,沒有仔細檢查,漏進來一兩個螺殼里沒有肉而全是泥的),一嘴吸下去,滿嘴的泥沙,那個痛苦樣,真是讓人笑得無法形容。
現(xiàn)在又到了清明前,正是吃田螺的好時節(jié),想起當然三位叔叔吃田螺的滑稽樣,仍忍不住撲哧一聲笑出來,經(jīng)過了幾十年,那幅畫面還清晰地印在腦海,久久不能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