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琳琳,曲茜茜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得到了發(fā)展。微課、慕課、智慧課堂逐漸普及,一定程度上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造成了沖擊。微課將教學內容進行有組織、有邏輯、有針對性的編排與呈現(xiàn),有助于減輕學生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負擔,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然而,微課的實際教學效果卻常常低于預期。如何全面提高微課的教學效果,成為信息化時代教師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ARCS動機模型是學術界公認的較為完整的動機模型,包含了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滿意(satisfaction)四個要素。[1]ARCS動機模型為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了理論指導,但關于如何將此模型與微課設計進行有效結合的研究成果不多。因此,本文對ARCS動機模型在微課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
學習動機是刺激學生去認識并實現(xiàn)學習目的的最直接因素和內在動機。[2]它是一個內在啟動機制,可以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引導學生的行為向著特定的學習目標方向發(fā)展。學習動機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從瓦爾貝利得出的16%—20%上升到了法因斯和邁爾得出的38%。[3]因此,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適當?shù)膶W習動機對其學習行為的產生和維持至關重要。
ARCS動機模型是美國學者Keller在1983年提出的相對完善的動機模型,其模型如圖1所示。[1]
圖1 ARCS動機模型
“注意”是動機激發(fā)的首要條件,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新奇的、矛盾的事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激發(fā)其學習動機;“相關”要求教師將學習目標和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客觀需求和未來發(fā)展進行關聯(lián),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自信心”是一種心理暗示,指學生相信自身能夠完成某項任務,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符合學生的能力,逐步引導和激勵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滿意”是學生的學習成果達到了預期目標或是超越預期目標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能進一步提升和維持學習動機,影響學生后續(xù)的學習。
ARCS動機模型中的四個要素的層次逐漸遞進,當學生注意到相關性的內容,自信地完成并且對結果滿意時,其動機水平得到提升,繼續(xù)進入下一次的學習中,形成一個良好的提升學習動機的循環(huán)。
微課是一種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體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精心設計開發(fā)的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包,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制作出的教學視頻。[4]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內容具體。微課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一般以抽象難懂的知識為主。其次,內容完整。微課的教學設計合理,所呈現(xiàn)的知識點完整。微課即使時間不長,也會呈現(xiàn)完整的知識點,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認知。最后,內容精練。微課播放時長普遍在10分鐘之內,精練的內容避免了給學生帶來認知上的負擔。
目前,我國對教育數(shù)字資源的建設不斷加強,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相比傳統(tǒng)的講授型教學方式,微課可以以其獨有的特點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5],促進其更快更有效地獲得知識內容。
目前,教師一般對微課的知識邏輯及制作技術研究得較為全面,然而對微課動機激勵方面缺乏考慮,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缺乏合適的設計策略維持動機。部分教師在微課設計時過于關注知識點的教學,想要通過微課把知識講透徹、講全面,卻忽略了微課中知識點的呈現(xiàn)方式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微課界面設計不具有吸引力。過于簡約或死板的微課界面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專注于微課視頻的難度增大,微課的效果自然會降低。微課設計時以單一的講解為主,忽視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只注重講解知識點,讓學生能夠掌握教學內容,導致微課內容平鋪直敘,過于枯燥,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第二,忽略與學生關聯(lián)的內容設計。微課的內容設計是整個微課設計的關鍵部分,然而許多微課作品的內容依然是從教師的角度設計的,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導致微課的知識內容較為抽象,脫離了學生的生活,找不到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興趣點和興奮點,進而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部分教師認為微課主要的關注點是精湛的制作技術,只要擁有熟練的微課制作技術,就能設計出優(yōu)秀的微課作品,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制作微課中,忽略了對知識內容的設計。
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中起導向作用,作為評價教學結果的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直接的影響。在ARCS動機模型視角下,動機性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設計。
第一,目標定義明確清晰。教師在微課制作之前,應該明確微課的具體教學目標,不能泛泛而談。在播放微課前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而清晰的闡述,學生會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厘清本節(jié)課的學習思路,從而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進程,分配自己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進而對學習產生期待。教學目標也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主要依據,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能幫助學生根據自身水平和學習效果預測自身與目標的距離,達到目標的可能性,以及還需要努力的程度,增強學生的信心。
第二,目標內容具有關聯(lián)性。首先,微課目標之間要相互關聯(lián)。當一個教學目標所包含的內容過多,系統(tǒng)性很強時,教師就可以將這個教學目標分解為若干個相關聯(lián)且獨立的具體目標,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制作微課。因為每個獨立的目標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所以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知識的聯(lián)系,從而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而且在完成過程中自信心會不斷增強,為之后的學習提供動力。其次,微課目標要與學生相關聯(lián)。只有目標內容與學生自身相關,學生對學習內容才會產生注意并有興趣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目標時,要注意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完成的。如果目標與學生知識水平差距過大,學生很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從而降低學習的積極性。
注意是激發(fā)學生動機的第一階段,同時注意力也是重要的智力資源。在同一時間點,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人們會選擇性注意容易引起注意的以及自己愿意注意的事物。[6]結合ARCS動機模型,從物理特征設計、情緒特征設計和指令性特征三個方面對微課界面進行設計,教師在具體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風格、興趣點及個性特征等特點支持學生的選擇性注意。
微課的物理特征設計是指能引起學生注意的物理刺激強度,比如界面的色彩設計或是字體大小的設計。制作微課時,界面的色彩要和諧統(tǒng)一,與教學主題相適應。切忌追求個性與夸張,使用不相稱的多種色彩與圖案,使學生眼花繚亂,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字體設計也要遵循這個原則,但涉及重點知識時,可以對相應知識的字體進行放大或加粗處理,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點知識上。情緒特征設計是指微課情緒感染力,和諧統(tǒng)一的色彩搭配舒適的講解聲音或背景音樂,能夠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反應。然而,雜亂的頁面搭配突兀的音樂,則會引起學生的消極情緒反應。因此,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要充分考慮到頁面色彩、背景音樂和內容呈現(xiàn)三者的適配度,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反應。指令性特征設計是指具有一定指令性的信息,比如可以直接告知或提示學生應該注意什么內容。在播放微課過程中遇到重要知識時可以進行音效或彈窗提示,讓學生意識到這部分內容的重要性,從而集中注意力。
教師依據教材的主要內容并整合相關事例及其他學科知識編制微課的內容。教學內容是知識技能的主要載體,蘊含獨特的學科邏輯及核心素養(yǎng),因此,微課的內容一定要以教學內容為主要依據。在ARCS模型視角下,微課的內容要與學生密切相關、關注情感學習。
內容設計需與學生密切相關,產生適切關聯(lián)性,這樣學生的動機水平才會得到提升。脫離與學生相適應的知識與經驗設計的內容,單純?yōu)榱酥v解而講解,只會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認為在生活中運用不到,掌握與不掌握無關緊要,從而降低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微課內容進行趣味化、生活化的表征,使教學內容接近學生熟悉的經驗,喚醒學生積極學習的情緒。比如結合內容設計游戲活動,游戲對學生有天然的吸引力。將內容進行游戲化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微課學習的動機,或者從學生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fā)表征教學內容。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知識,教材上的內容最終也是源自生活。將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設計,能夠引起學生注意,將教學內容與自身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的動機水平得到提升。
在教學中僅包含知識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無法支撐一場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微課內容與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利用學生在課堂的情感變化促進其對內容的吸收和動機水平的提升。在設計微課內容時,可以結合相關案例、時事、故事或歷史背景等形式進行情境教學,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選擇具體情境時,不僅要與內容相符合,更要蘊含復雜的情感因素。賦予微課內容更多的情感和人文因素,能使教學內容更加飽滿,課堂教學更加活潑生動。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適量的學習支持。ARCS動機模型指導下的微課互動設計是在學生動機被激發(fā)的狀態(tài)下,通過積極的互動支持學生完成任務,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建立自信,進一步維持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繼續(xù)挑戰(zhàn)更高的學習目標。
自信心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力量,通過微課將知識點進行從易到難的介紹,可以使學生由淺入深地完成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在各個重要知識點的地方設計對應的測試題,學生答對題目可以得到一定的積分獎勵,并鼓勵學生繼續(xù)完成對下一個重要知識點的練習。如果回答錯誤,則顯示該測試題目的正確答案和解析,并出現(xiàn)“再接再厲”“不要灰心”等具有激勵性的語言或圖片。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配備其他的教學資源和微課進行更有效的交互,比如自主學習任務單、實物課件、素材網站等。這不但可以增加學生的感覺刺激,而且可以協(xié)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微課中涉及的測驗問題,獲得成功活動的體驗。另外,微課講解的語氣可以適當帶有激勵性,表現(xiàn)出對學生能完成任務的信任,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反應。
教學反饋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進行教學優(yōu)化,學生根據評價得到的信息進行學習調整。有研究表明,學習反饋才是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給予及時的、經常的、持續(xù)的反饋,則更容易催生高績效學習。[6]
學生在學習效果方面的體驗可以結合動機強化理論的設計而得到加強,例如,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語言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表揚和肯定。然而,微課是以視頻形式向學生傳授信息,不是與學生之間進行雙向的交流。因此,在微課中設計反饋意見環(huán)節(jié)時,以描述性反饋方式為主,描述性反饋是對學生學習的進程給予客觀性的描述。在微課結尾部分進行描述性反饋設計時,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造情境,根據教學目標和測試題目以自問自答的形式提供反饋內容,并通過語調改變等方式,熟練地轉換回答者和評價者這兩個角色,讓學生清楚了解通過微課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以及某些知識點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這一反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了解到自身的學習進程與教師制訂的進程之間的差距,從而重新規(guī)劃學習過程,調整學習步調。如果學生的學習進程與教師要求的進程相符合,就有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體驗,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如果學生的進度落后,教師則可以使用正向積極的語言進行反饋,及時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課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機會,使他們能夠探討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情景中應用在微課中學到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
ARCS動機模型下的微課設計,能有效地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果。但其理論應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設計和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微課要以教學內容為主要依據,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設計。在應用微課的過程中,時時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根據學生的需要,滿足其需求,提高微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