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祥,王鈺碧,徐晨曦,李 彤,陳 莉,徐煌鈺,鹿小燕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已經(jīng)成為威脅人們生命健康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CHD的病理基礎,及早識別和評估動脈粥樣硬化,對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CHD的“金指標”,由于其有創(chuàng)性、費用昂貴、操作方法復雜等原因,并不屬于常規(guī)檢查項目。人們越來越關注可以預測CHD的生物學標志物。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踝臂指數(shù)(ankle-brachial index,ABI)、肱動脈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brachial artery flow-mediated dilatation,F(xiàn)MD)、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均是評估動脈硬化的指標。已有研究證明,baPWV、ABI、FMD、AIP均與心血管疾病相關[1-4]。本研究主要探討baPWV、ABI、FMD、AIP對CHD的預測價值,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月因“胸痛、胸悶待查”在中日友好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心臟內科住院的疑似CHD,并接受冠狀動脈造影的病人。排除存在冠狀動脈造影禁忌證、外周血管疾病、急性感染、嚴重心律失常、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臨床數(shù)據(jù)不完整、入院采血前服用降脂藥物的病人。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由于是從電子病歷中回顧性獲得的資料,未獲得納入病人的知情同意。
1.2 CHD診斷標準 根據(jù)197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定義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5],當冠狀動脈造影顯示至少一支冠狀動脈狹窄≥50%時,可診斷為CHD。
1.3 方法 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各項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檢驗結果以病人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靜脈血的測定結果為準,根據(jù)公式AIP=log10[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計算AIP;肢體動脈檢查和血管內皮功能檢查均在冠狀動脈造影前,停止服用擴血管藥物并禁食8 h后進行。檢查前仰臥休息15 min,再測量雙側baPWV和ABI、FMD,并記錄其數(shù)值;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由同一團隊的心內科醫(yī)師操作。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診斷病人是否患有CHD。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總共納入409例疑似CHD病人,確診為CHD 294例,非CHD病人115例;年齡(60.59±10.18)歲;其中男259例(63.33%),女150例(36.67%);有吸煙史116例(28.36%),高血壓240例(58.68%),糖尿病97例(23.72%);AIP為0.20(0.06,0.35)。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分為CHD組與非CHD組。CHD組年齡、體質指數(shù)(BMI)、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收縮壓、舒張壓、TG、血尿酸(UA)、空腹血糖、血肌酐(Cr)均高于非CHD組,而TC、HDL-C、LDL-C低于非CHD組,高血壓、糖尿病占比高于非CHD組。其中,兩組年齡、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hs-CRP、收縮壓、舒張壓、TG、HDL-C、UA、空腹血糖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兩組baPWV、AIP、FMD和ABI水平比較 409例病人baPWV為1 705(1 510,1 908)cm/s,F(xiàn)MD 為8.21%(7.05%,9.55%),AIP為0.20(0.06,0.35),ABI為1.07(0.99,1.14)。CHD組baPWV、AIP高于非CHD組(P<0.001),ABI低于非CHD組(P=0.014),兩組FDM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baPWV、AIP、FMD和ABI水平比較[M(P25,P75)]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CHD的影響因素 以是否發(fā)生CHD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意義的臨床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aPWV(P=0.004)、ABI(P=0.014)、AIP(P=0.022)及空腹血糖(P=0.011)是CHD的獨立影響因素。詳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CHD的影響因素
2.4 baPWV和AIP診斷CHD的ROC曲線 為了探索AIP和血管功能指標對CHD的預測價值,根據(jù)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建立一個新的聯(lián)合系數(shù):y=-3.358+0.002×baPWV+3.041×AIP,并繪制各指標和組合方程的ROC曲線,ABI的AUC為0.442,表明對于疑似CHD群體,ABI可能并不是有用的篩查指標。baPWV聯(lián)合AIP診斷CHD的AUC為0.742,95%CI(0.206,0.309),敏感度為0.554,特異性為0.826;AIP診斷CHD的AUC為0.691,95%CI(0.248,0.369),敏感度為0.677,特異性為0.678,最佳截斷值為0.15;baPWV診斷CHD的AUC為0.671,95%CI(0.272,0.386),敏感度為0.398,特異性為0.852,最佳截斷值為1 842 cm/s。baPWV聯(lián)合AIP的AUC最大。詳見圖1。
圖1 baPWV、AIP、ABI預測CHD的ROC曲線
CHD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發(fā)現(xiàn)CHD并進行個體化治療對CHD病人的預后至關重要。盡管冠狀動脈造影可以清楚、準確地識別犯罪血管,明確病人是否存在CHD,臨床醫(yī)生還可以利用冠狀動脈造影對犯罪血管進行治療。但冠狀動脈造影畢竟是有創(chuàng)操作,對身體有一定損害,且價格昂貴、操作復雜,難以作為常規(guī)檢查項目,臨床迫切需要可靠的非侵入性診斷手段幫助預測CHD。
內皮功能障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初始階段,F(xiàn)MD可以對血管內皮功能進行評估。有研究表明,F(xiàn)MD是CHD的獨立影響因子[6],然而在本次研究中,CHD組和非CHD組FM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xiàn)MD不是CHD的獨立影響因子;ABI是踝關節(jié)和上肢收縮壓的比值,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7]。本研究中雖然ABI是CHD的獨立影響因子,但ROC曲線下面積小于0.5,提示ABI預測CHD的價值有限。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緩慢的、持續(xù)進展的全身性疾病,也是CHD的主要促進因素。當冠狀動脈發(fā)生硬化時,身體其他大小動脈也在發(fā)生著硬化。因此,測量身體其他動脈僵硬度可以評估冠狀動脈硬化程度。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cfPWV)被認為是評估動脈僵硬度的“金標準”[8],但是將傳感器放在頸動脈和股動脈會給病人帶來不適感。baPWV不需要暴露腹股溝,而且操作簡單、可重復強[9]。研究表明,baPWV具有和cfPWV相似的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能力[10]。
雖然已經(jīng)有研究表明baPWV的增加與CHD相關,但在預測CHD的發(fā)生方面仍存在爭議[2-3,11]。Seo等[11]通過對174例可疑CHD病人進行研究,認為baPWV預測梗阻性CHD和作為高危人群CHD的篩查工具價值有限。Chae等[2]的回顧性研究納入了651例疑似CHD病人,結果表明,baPWV是CHD的獨立預測因子,但在預測CHD嚴重程度方面價值有限。Kim等[3]的前瞻性研究納入501例穩(wěn)定型心絞痛病人,結果提示,baPWV對預測CHD的存在和嚴重程度均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并得出baPWV超過17 m/s可能是CHD高風險的預測值。本研究顯示,baPWV是CHD的獨立預測因子,baPWV的最佳截斷值為1 842 cm/s,敏感度為39.8%,特異性為85.2%。本研究baPWV最佳截斷值高于Nam等[12]預測隱匿性CHD的1426 cm/s,也高于Liu等[13]預測CHD的1 564 cm/s。這可能和納入人群及確診CHD的方法不同有關。本研究納入的是高度疑似CHD的人群,通過冠狀動脈造影確定是否患有CHD;而Nam等[12]和Liu等[13]研究的是無癥狀病人,通過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TA)確定是否患有CHD。而且,和大多數(shù)研究不同,本研究病人在入院前沒有服用降血脂藥物,這可能會對baPWV造成影響。在同樣納入疑似CHD的病人和利用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的研究中,Xu等[14]研究表明,當baPWV>1 800 cm/s時,提示可能存在CHD風險,這和本研究結果相似。在CHD預后方面,Sugamata等[15]研究表明,baPWV是CHD病人繼發(fā)性冠狀動脈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Hwang等[16]研究表明,baPWV為可疑CHD病人提供了額外的預后信息,并且可作為該人群風險分層的有用指標。
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及CHD的促進因素,其特征是LDL-C與HDL-C比例及TG水平升高。AIP由HDL-C、TG計算得來,相較于單一脂質,AIP可反映致動脈粥樣硬化和抗動脈粥樣硬化兩種脂質之間的復雜作用。Meta分析結果表明,較高的AIP可能與冠狀動脈疾病相關[4]。我國一項包含了5 387例病人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提示,AIP可能是漢族人群CHD強有力的獨立預測因子[17]。另一項來自我國的研究提示AIP亦是絕經(jīng)后婦女CHD的獨立預測指標[18]。
本研究結果表明,CHD組AIP明顯高于非CHD組。409例病人AIP水平均數(shù)為0.20,高于一項針對我國漢族人群的研究結果為0.15[17]。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納入的病人在入院前未服用降血脂藥物,表明AIP的大小可能與是否服用降脂藥物有關。在另一項來自我國的研究中,受試者為2型糖尿病可疑CHD人群,并以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確診CHD,AIP的總體水平為0.33(0.15,0.49),高于本研究AIP水平0.20(0.06,0.35),表明AIP可能與基礎疾病相關[19]。
關于AIP和CHD之間的潛在機制:第一,AIP間接反映了小而低密度脂蛋白(sdLDL),sdLDL是LDL-C中顆粒較小的亞組,與LDL-C相比,sdLDL更容易穿過血管內皮沉積在動脈壁上,也更容易受到氧化修飾和被巨噬細胞吞沒,形成泡沫細胞,從而具有更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20-21],最近一項Meta分析結果提示,sdLDL與CHD存在高度相關[22];更易受氧化的sdLDL還和冠狀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相關,后者易導致心肌梗死[23]。第二,AIP與冠狀動脈斑塊快速進展相關,是斑塊快速進展的獨立預測因子[24-25]。第三,AIP和男性、年齡、腰圍、空腹血糖、代謝綜合征等CHD的風險因素相關[26-31]。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橫斷面研究,不能從本研究的結論推斷出baPWV、ABI、FMD、AIP和CHD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本研究是在同一家醫(yī)療機構進行的,研究人群是高度疑似CHD的病人,這可能導致本研究結果普遍性不強。最后,本研究中的大多數(shù)病人正在服用藥物,某些藥物可能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這可能對血管參數(shù)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