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帥
膽結石在普外科中屬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指患者的膽囊或膽管發(fā)生結石所導致的疾病,造成膽結石的主要原因與患者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有直接關系。膽結石以腹部疼痛、寒戰(zhàn)為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者會出現鈍痛,以右側肋區(qū)最為明顯[1,2],患病后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具有嚴重的影響,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來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促使身體恢復健康。目前,臨床上針對膽結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手術治療,最常應用的就是腹腔鏡和開腹膽囊切除術,開腹手術的切口比較大,術后恢復時間比較長,增加了痛苦程度,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主要是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完成手術,手術切口比較小,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比較短,并且效果較顯著[3,4]?;诖?本文選取本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膽結石患者,針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120 例膽結石患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實驗組男30 例,女30 例;年齡35~74 歲,平均年齡(54.58±3.79)歲。對照組男28 例,女32 例;年 齡36~75 歲,平均年 齡(54.05±3.6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為膽結石,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檢查無膽管結石及膽道梗阻;②患者膽囊區(qū)域可以觸及到膽囊腫大,輕輕叩擊后有明顯的疼痛癥狀;③患者病程比較長,出現了緩解與加重交替情況[5];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意識障礙;②精神疾?。虎蹅魅拘约膊?;④凝血功能障礙;⑤嚴重器官衰竭患者[6]。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給予患者椎管內麻醉,麻醉起效后,在上腹部做一個手術切口,將腹腔打開,完全暴露膽囊三角區(qū),應用鈍性分離的方式分離膽囊動脈以及膽囊管。將膽囊切除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止血,應用生理鹽水對創(chuàng)面進行沖洗,留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
1.3.2 實驗組 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給予患者椎管內麻醉,麻醉起效后,將患者擺放成頭高足低位,并墊高右側肢體。在臍緣下方做一個切口,并建立人工氣腹,將腹腔鏡置入體內,在右側中腹部再做一個穿刺孔,將套管針及手術器械置入,在上腹中部做一個穿刺孔,將套管針及手術器械置入。在腹腔鏡下觀察腹腔內的情況,并將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分離,將膽囊切除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止血,應用生理鹽水對創(chuàng)面進行沖洗,留置引流管,將手術器械退出,并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體征與癥狀恢復正常,手術創(chuàng)傷不明顯,膽結石徹底清除;有效:患者臨床體征與癥狀明顯改善,膽結石有少量殘余,但總體清除效果較好;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越高,治療效果越好。
1.4.2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數值越小,治療效果越好。
1.4.3 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包括腹腔感染、切口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總發(fā)生率越低,治療效果越好。
1.4.4 比較兩組疼痛程度 應用VAS 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越低,疼痛程度越輕,治療效果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5.00%(57/60),其中顯效40例,占比66.67%;有效17例,占比28.33%;無效3 例,占比5.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50/60),其中顯效32 例,占比53.33%;有效18 例,占比30.00%;無效10 例,占比16.67%。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272,P=0.0397<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術前,實驗組VAS 評分為(7.63±0.59)分,對照組VAS 評分為(7.75±0.47)分;麻醉清醒后,實驗組VAS 評分為(4.62±0.62)分,對照組VAS 評分為(5.35±0.51)分。術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2323,P=0.2203>0.05);麻醉清醒后,實驗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0435,P=0.0000<0.05)。見表4。
表4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4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膽結石在臨床上發(fā)病率比較高,疾病的發(fā)生原因與膽道系統(tǒng)解剖、生理結構以及膽汁成分有直接的關系,由于結石在患者膽道內阻塞,極易引起黃疸及膽管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較大的影響[7,8]。目前,根據患者膽結石的大小以及臨床表現等指標,對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其中包括碎石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等[9]。隨著醫(yī)學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手術對膽結石的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腹腔鏡手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結石最常用的兩種方式,但是,臨床上針對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一直沒有達成一致[10,11]。開腹膽囊切除術技術比較成熟,但是手術時間比較長,術中患者出血量比較多,術后患者恢復的時間也比較長,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是比較大的,不利于預后[12]。隨著微創(chuàng)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上應用也比較廣泛,此種手術方式創(chuàng)傷比較小,術中出血量相對就比較少,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較小,同時,患者需要承受的痛苦比較小,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損傷到患者的膽道,對患者腹腔組織的損傷也比較小,為患者的康復提供有利的條件。通過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麻醉清醒后,實驗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效果比較顯著,可以明顯降低手術的操作難度,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同時,還能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緩解術后疼痛癥狀,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風險相對來說也比較低。而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手術時間比較長,手術切口也比較大,所以出血量更多,雖然在臨床上應用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對患者術后身體的恢復有很大的影響,導致患者術后發(fā)生風險的幾率比較大,術后恢復時間比較長。
綜上所述,膽結石患者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較顯著,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