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輝
江蘇醫(yī)藥職業(yè)學院
武術統(tǒng)稱為徒手或持武器進行格斗搏殺的綜合性技能,在現(xiàn)代社會中,武術被分為好幾個種類,而人們所學習的武術除了可以防身之外,也可以強身健體。經過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接力探索,我國社會上大部分的高校都開始納入武術教學,并將武術作為一項體育教學項目傳遞給學生,目的是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放松精神。人們對于武術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而在各大高校當中,武術教學課程的體系也初步形成,武術教學文化和傳承成了現(xiàn)如今人類社會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社會中各大高校武術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由于武術教學剛剛進入高校,很多高校并沒有真正接納武術教學課程,也沒有一套完善和科學的教學體系,所以在文化傳承的視角下,對高校武術的教學進行分析是重中之重。
武術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精髓,武術當中蘊含著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積累,鍛煉武術是我國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方式,中國武術有著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和歷史,也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孕育的智慧結晶,無論是武術形式的發(fā)展還是武術文化的發(fā)展都離不開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支撐。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武術雖然不常見,但是卻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武術中的一招一式都是從生活與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與我國的經濟政治和醫(yī)學領域息息相關,除此之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56個少數(shù)民族,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共同造就了不同的武術種類,而這些武術種類綜合起來就成了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因此,中華武術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富含著豐富的哲理,同時也能夠真正的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武術并不常見,所以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各大高校開始將武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顯而易見,武術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特征。
首先,武術文化具有強身健體的特征,強身健體是武術文化當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征,人們日常當中鍛煉武術,不僅可以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而且據(jù)古典醫(yī)學理論記載,進行武術鍛煉還可以注重氣血循環(huán),由于武術講究內練氣,外鍵體,二者相融相生,不僅可以使人們的精神具有很大的變化,同時也可以強身健體,增強體魄。
其次,武術文化還具備提高素養(yǎng)的特征,進行武術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同時也可以提高素養(yǎng),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除了改變身體的機能之外,還需要講究領悟武術精神,而武術精神可以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yǎng),使人們內外兼修。武術精神包含堅韌不拔和潔身自好等特點,這些精神不僅可以使習武者擁有博大的胸懷,而且還可以讓習武者自立自強,鍛煉堅強的意志力。
在古代,習武之人身上都有一種剛正不阿的氣息,很多習武之人身上的政治和精神都會深深地感染周圍的人,因此,在世人的眼中,習武之人的心中具備較強的君子文化。武術文化是儒家思想和君子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精髓,擁有著凈化人心靈的作用。習武之人的武術精神可以世世代代對民族精神產生深刻影響,使自己的精神不斷成長,擁有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許多優(yōu)秀的武術精神和文化不斷流逝,這也使得我國傳統(tǒng)武術精神和文化出現(xiàn)了消失的跡象,為了能夠真正地將武術精神和文化留住,社會中大部分的高校開始將武術作為一項專門的課程進行教學,教導青年學生學習中華精神和弘揚武術精神,利用武術精神提高自身修養(yǎng),同時不斷繼承君子文化和傳承讀書精神。
中華武術與其他搏擊術不同,中華武術并不是簡單的體育運動,中華武術的技擊技術是技術和內涵的結合體,習武之人不僅可以習得較強的搏擊術,而且還可以真正的傳承武術當中的內涵與文化。在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當中,派系非常多,當今時代各個派系的繼承人以傳承武術文化為目的,以武術切磋為手段進行溝通與交流,而這種溝通與交流除了可以傳承武術技能之外,卻并不能傳承武術精神。然而,單純依靠各個派系之間的交流,并不足以將武術精神傳承出去,所以,社會中各個高校設置武術教學課程可以為武術技擊技術的傳承提供很好的平臺,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過程當中進行武術的學習,同時又可以潛移默化的習得武術精神和文化。中華武術起源于實戰(zhàn),但其中又并不缺乏藝術性,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武術的對抗性越來越弱,武術的藝術性和道德性,引導著武術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而中國武術也逐漸成了一種搏擊術,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青年學生學習和研究。以高校為平臺,在校園當中開展武術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青年學生廣泛宣傳武術精神與文化,而且還可以使青年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武術和西方競技體育之間的不同在于中國武術的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過渡,同時中國武術注重研習過程,在研習武術的過程中,習武之人講究形神合一,不僅可以學習很多武術的技能,而且還可以領悟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武術中的哲思,體會中華民族傳統(tǒng)武術各種各樣的現(xiàn)實意義。武術的練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可以真正練成,而高校在設置武術課程的同時,也需要教導學生不能操之過急,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不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領略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武術的精神與內涵,只有學生愿意進入武術當中進行學習和融合,才能深刻體會到武術的思想。因此,學習武術追求過程文化的精神,引導學生真正進入武術當中,并將習得的武術用于生活實踐,深入普及武術文化教育。
在進行武術教學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武術教學目標不明確等各種問題,這是由于武術教學在高校當中的開展時間較短,部分學校并未能將武術教學,視為文化傳承育人體系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便是很多學校在校內開展了武術教學課程,課程也仍然以動作技巧和強身健體的功效為主,并沒有將武術精神和武術文化融入武術課程體系當中,輕視武術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推廣,使得武術教學喪失了原本的時效性和文化特色。很多學校對于武術文化教學的重視程度比較低,大部分教師并不具備武術教學的能力,也有很多學生并不認可武術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武術學習只不過是體育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并不用心。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將武術視為一項競技性運動,通過在校內組織武術競賽,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和創(chuàng)新爭優(yōu)的品格,雖然在教學目標上,這種武術教學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武術文化作為武術教學要素卻與動作技能的知識講解割裂開來,使得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無法融入武術教學過程中,使得武術教學浮于表面,不僅影響了武術教學文化和精神的傳承,同時也不利于學生了解武術精神內核。
另外,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著教學形式的問題,很多學校的武術教學形式,喪失了育人價值,比如,部分教師在介紹武術文化的時候,以影視劇作為切入點,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并以影視劇當中的武術動作和武術精神內涵調動學生的武術文化探究積極性,但是大部分影視劇當中的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缺乏重點,所以很多學生在進行影視劇探討的過程中,不僅不能了解真正的武術精神和內核,而且由于武術文化輸出偏離歷史,在過于戲劇化的詮釋之下,無法還原武術文化的真實面貌,所以使武術的教學喪失了育人價值。另外,也有部分學校的武術教學形式比較僵化,很多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時會模仿影視劇當中的教學手段,要求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動作進行訓練,雖然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但是也會使學生喪失學習武術的興趣,不能真正地理解武術的價值和文化內涵。部分學校在進行武術教學時,過于強調學生本位,很多學校在進行武術教學時,過于強調學生小組學習,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所設置的學習方案進行自主探究,但是由于武術的專業(yè)性非常強,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機體損傷的現(xiàn)象,也不容易真正的領略和理解武術的精神內核,所以學生的小組討論和自主學習形式是非常不利于學習武術的。
完善武術文化認知體系是創(chuàng)新高校武術教學的保障,武術文化認知體系是每一個高校都需要建立的,不僅可以系統(tǒng)地進行武術教學,而且教師也可以真正地了解武術的文化精神內核,進行教學時便得心應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對于武術文化的認知程度較低,很多人認為武術就是簡單的搏擊術,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武術,而且也不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傳承。從武術教學來看,各大高校應深入普及武術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武術的來源和現(xiàn)狀,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增強對于武術文化的認同感。教師在進行講課的過程中,還需要著重講述無數(shù)的基本理論知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了解武術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充分了解武術的文化價值,建構多維度的武術文化認知體系,讓學生的思維當中存在著無數(shù)的文化理念。通過強化武術文化教育落實,幫助學生認清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同時還需要讓學生扮演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角色,顯著增強學生學習武術文化的使命感,營造良好的武術學習氛圍。除此之外,武術課程除了單純講述武術的技能之外,還需要舉辦武術文化講座,使學生的武術知識結構不斷優(yōu)化與完善,幫助學生制定身心實際相符合的教學計劃,采取因人而異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武術文化知識。
只有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武術,才可以真正地了解武術當中蘊含的文化和內涵,增強學生武術文化意識是創(chuàng)新高校武術教學的關鍵之處。高校武術教學自誕生以來就打上了西方競技體育的烙印,不僅不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學習真正的武術文化及精神,而在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中,中華武術的精髓內涵日益消減?;诟咝W生武術文化思維的缺失以及學習武術動力匱乏等問題,有必要強化文化導入,促使武術文化的重新回歸。一方面,高校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的時候,需要始終堅持文化引入,立足教材的同時還需要將細節(jié)的武術技能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同時還需要注重武術的實踐性特征以及應用性特征,為學生講述防身的武術招式和健身的鍛煉技巧。要把傳承武術文化精神作為武術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目標,讓學生在進行武術學習時將傳承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增強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還需要著眼于武術運動技能的提升,學生學習武術,除了要學習武術的技能之外,還需要提高武術運動技能,把培養(yǎng)武術文化意識和激發(fā)學生參與武術運動的熱情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的武術活動,比如太極拳和武術擂臺等各種社區(qū)活動促進學生在武術實踐當中增強興趣和提高技能,同時還需要鍛煉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敢于拼搏的高尚品格,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武術時才能更好的理解武術當中的精神內核。
武術的教學著重強調武德教育,武術道德教育對于武術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同時也是武術教學的重點。中華民族的武術文化之所以能綿延至今是因為其中存在著許多武德,以道德為核心,促進中華武術的傳承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如果想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武德教育觀念,則需要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武術道德課程的分量,讓學生明白學習武術,除了要學習招式之外,還需要學習道德精神,積極培育學生的武術道德意識,引導學生樹立尊師重道和寬厚大度的思維,不斷提升自身的武術道德精神境界,拒絕以武力傷人等不良習慣。在武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將武術禮儀,特別是抱拳禮作為講述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自覺踐行武術禮儀。
文化傳承的背景下,促進武術的教學是高校教學體系下非常重要的內容,各所高校都需要將武術教學納入教學體系當中,聘請專業(yè)的武術教學老師對學生進行教學,同時還應當清楚武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和主要目標,將武術的道德理念和武術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促使學生真正做到武術和道德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