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雪,王克秀,唐銘霞,胡建軍,何 衛(wèi),楊雯婷,郭 展,王西瑤
(1 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 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6;2 四川農業(yè)大學 農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L.)是世界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具有營養(yǎng)價值高、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適應性強的特點[1],是四川民族地區(qū)、貧困山區(qū)重要的糧食作物,對該區(qū)脫貧致富、鄉(xiāng)村振興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連續(xù)多年種植,馬鈴薯易侵染病毒造成種薯退化,導致產(chǎn)量和品質嚴重下降[2],而使用脫毒種薯可以提高產(chǎn)量30%以上[3]。但目前我國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薄弱,脫毒種薯數(shù)量少、質量差、價格高,制約著脫毒種薯的廣泛應用。因此,加快提高脫毒種薯的數(shù)量和質量,尤其是原原種的數(shù)量和質量,成為促進馬鈴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原原種繁育方式主要有傳統(tǒng)基質栽培和霧培[4]。傳統(tǒng)基質栽培單株產(chǎn)量僅為1~3粒,而霧培則效率提高10倍以上,成本降低70%以上[5],且通過霧培系統(tǒng)更容易獲得質量好、品質高的馬鈴薯原原種[6]。因此霧培被認為是現(xiàn)今馬鈴薯原原種繁育的最佳方式,但該技術對氣候環(huán)境非常敏感[7],不同品種在不同生產(chǎn)季對霧培系統(tǒng)的應答不同。為優(yōu)化霧培原原種生產(chǎn)體系,諸多學者在霧培原原種生產(chǎn)上做了研究,包括種植方式[8]、營養(yǎng)液[9]、農藝措施[10]等。Chang等[11]研究表明,與氣液栽培和深水浸泡栽培方式相比,使用氣霧栽培的馬鈴薯植株更旺盛,塊莖形成更早。Wang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在每10 min噴霧30 s條件下馬鈴薯植株生長勢好,種植密度為54 ~80 株/m2時單位面積塊莖數(shù)最多。
植物葉片(包括部分莖表面)除具有蒸騰和光合作用外,還可以通過滲透擴散方式吸收肥料中的營養(yǎng)成分[13]。大量學者在葉面噴施激素、肥料對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上做了諸多研究[14-16],但在霧培原原種生產(chǎn)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布拖烏洋芋是我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因其花青素含量豐富、淀粉含量高、食味好,同時也兼具耐貯藏等優(yōu)勢,商業(yè)價值高[17-19]。但前期調研發(fā)現(xiàn)普通馬鈴薯產(chǎn)量為22 500~30 000 kg/hm2,而布拖烏洋芋產(chǎn)量僅為6 000~11 250 kg/hm2。這主要是由于布拖烏洋芋多年連續(xù)種植,種薯退化嚴重,品質和產(chǎn)量嚴重下降,因此迫切需要對其進行脫毒復壯、繁育脫毒原原種,以提高產(chǎn)量,助農增收增效,保障該區(qū)糧食安全。為此,本研究以布拖烏洋芋為試驗材料,研究霧培條件下,葉面噴施外源激素和肥料對馬鈴薯原原種生產(chǎn)過程中植株生長發(fā)育、內源激素變化、干物質積累及塊莖產(chǎn)量的影響,以優(yōu)化完善霧培原原種高效生產(chǎn)技術,為馬鈴薯原原種生產(chǎn)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指導。
馬鈴薯品種為布拖縣地方特色資源布拖烏洋芋,其脫毒苗由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提供。
赤霉素(GA3,有效成分大于90%),購自成都市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表油菜素內酯(eBr,有效成分大于90%),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烯效唑(S-3307,有效成分為5%),購自四川省蘭月科技有限公司;硝酸鈣(Ca(NO3)2)、磷酸二氫鉀(KH2PO4)為分析純,購自成都市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
試驗分別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和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溫網(wǎng)室(30°66′ N,103°54′ E,海拔500 m)進行。試驗期間秋季溫室內白天平均溫度為16.6 ℃,夜間平均溫度為11.6 ℃;春季白天平均溫度為20.7 ℃,夜間平均溫度為12.3 ℃。
試驗采用霧培方法,霧培裝置包括水泵、自動控制系統(tǒng)、營養(yǎng)池、過濾器、出水管、回水管、栽培箱和霧化裝置。營養(yǎng)液通過出水管經(jīng)霧化裝置噴至植株根部,多余的營養(yǎng)液經(jīng)回水管回流至營養(yǎng)池,營養(yǎng)液循環(huán)使用,每周更換1次[12]。試驗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設計,設置清水對照(CK)、Ca(NO3)2、GA3+Ca(NO3)2、GA3+eBr、KH2PO4、S-3307、Ca(NO3)2+KH2PO4、GA3+Ca(NO3)2+S-3307共8個處理。小區(qū)面積2.4 m2,每小區(qū)130株幼苗,每處理為1個小區(qū),4次重復。分別于2020年9月3日(秋季)和2021年1月30日(春季)選取健壯一致的布拖烏洋芋脫毒苗,帶根移栽至霧培定植板上,密度為54 株/m2(苗間距10 cm×15 cm),定植14 d后開始葉面噴施處理,以葉面均沾滿水珠為標準,各處理及具體噴施方法:Ca(NO3)2處理定植14~42 d噴施10 g/L Ca(NO3)2;GA3+Ca(NO3)2處理定植14~42 d噴施10.0 mg/L GA3+1 g/L Ca(NO3)2;GA3+eBr處理定植14~42 d噴施10.0 mg/L GA3+0.02 mg/L eBr;KH2PO4處理定植49~70 d噴施5 g/L KH2PO4;S-3307處理定植49~70 d噴施5 mg/L S-3307;Ca(NO3)2+KH2PO4處理定植14 ~42 d噴施10 g/L Ca(NO3)2,定植49~70 d噴施5 g/L KH2PO4;GA3+Ca(NO3)2+S-3307處理定植14 ~42 d時噴施10.0 mg/L GA3+1 g/L Ca(NO3)2,定植49~70 d時噴施5 mg/L S-3307;清水對照處理噴施清水,所有處理均每周噴施1次試劑或者清水,共噴施8次。
霧培營養(yǎng)液大、中量元素濃度分別為氮(N)17.14 mmol/L、磷(P)1.80 mmol/L、鉀(K)19.51 mmol/L、鈣(Ca)1.60 mmol/L、鎂(Mg) 1.40 mmol/L,鐵等微量元素同MS培養(yǎng)基,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AR)。植株定植前7 d營養(yǎng)液每5 min噴施30 s,之后每15 min噴施30 s。
1.3.1 植株形態(tài)指標的測定 在定植77 d時,每小區(qū)隨機選取長勢整齊一致的植株5株,測定植株形態(tài)指標。株高(cm):為植株生長點到莖基部的距離;莖粗(mm):為植株基部主莖的直徑;根長(cm):為莖基部到根系頂端的距離;葉面積指數(shù):采用打孔法測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葉片,用打孔器打出圓形葉片,測量其面積S1和鮮質量m1,并測量整個植株剩余葉片鮮質量m2,計算單株葉片總面積S=S1+(m2/m1)×S1,葉面積指數(shù)LAI (leaf area index)=(S×65)/1.2 m2。
1.3.2 植株匍匐莖的測定 分別于2020年11月26日和2021年4月11日采用人工計數(shù)法統(tǒng)計匍匐莖數(shù)和匍匐莖分支數(shù)。
1.3.3 植株塊莖形成 匍匐莖頂端膨大至匍匐莖直徑的2倍時計為塊莖形成,以塊莖形成的植株數(shù)占小區(qū)全部植株數(shù)比為植株塊莖形成比例,從第1株植株塊莖形成開始記錄,之后每隔1 d記錄1次,直到全部植株塊莖形成結束。
1.3.4 單株干物質積累量的測定 在定植77 d時,測定植株農藝性狀,分別稱取葉片、莖稈、根系、塊莖4個部分的鮮質量,105 ℃殺青30 min后80 ℃烘干至恒質量,稱取干質量,計算單株干物質積累量。
1.3.5 葉片葉綠素和氮磷鉀含量測定 在定植77 d時測定葉片葉綠素和氮磷鉀含量。葉綠素含量:利用SPAD-502葉綠素儀測量馬鈴薯倒四葉頂小葉的SPAD值;葉片氮、磷、鉀含量的測定:將各處理測定完干物質積累量的葉片粉碎并過孔徑0.25 mm篩,取樣袋密封,用于葉片氮含量(凱氏定氮法)、磷含量(釩鉬黃比色法)、鉀含量(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的測定。
1.3.6 葉片GA3和ABA含量測定 在定植77 d時,每小區(qū)隨機選取5株,取倒4葉頂小葉測定葉片GA3和ABA含量。GA3和ABA含量測定采用植物激素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購于中國農業(yè)大學化控中心。
1.3.7 產(chǎn)量性狀的測定 每小區(qū)隨機選取50株測定產(chǎn)量性狀,采用分次采收方法,每周采收1次,每次采收大于3 g的原原種,最后1次采收所有膨大為匍匐莖直徑2倍的原原種。將每次收獲的原原種進行稱質量和粒數(shù)統(tǒng)計,并按薯塊質量進行分級,共分為6級,分別為<0.5 g、0.5 g≤~<1 g、1 g≤~<3 g、3 g≤~<5 g、5 g≤~<10 g、≥10 g。最后一次收獲后,以小區(qū)總產(chǎn)量和收獲株數(shù)計算單株結薯產(chǎn)量和結薯數(shù),計算單位面積結薯產(chǎn)量、單位面積結薯數(shù)和大小薯比例。
采用DPS 18.10與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Duncan’s法對不同處理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顯著水平為α=0.05。
由表1可以看出,外源激素及肥料對春秋兩季馬鈴薯植株的株高、莖粗、根長、葉面積指數(shù)均有明顯影響。與CK相比,GA3+Ca(NO3)2、GA3+eBr處理顯著增加了春秋兩季馬鈴薯的株高和葉面積指數(shù),其中GA3+Ca(NO3)2處理春秋兩季馬鈴薯的株高和葉面積指數(shù)分別增加41.0%,50.6%和111.1%,109.1%,GA3+eBr處理春秋兩季馬鈴薯的株高和葉面積指數(shù)分別增加37.5%,39.3%和72.2%,77.3%;Ca(NO3)2處理下,僅顯著增加秋季馬鈴薯株高,增加幅度為16.8%;S-3307處理下春秋兩季馬鈴薯株高顯著降低;GA3+Ca(NO3)2+S-3307處理馬鈴薯株高降低于CK但差異不顯著,葉面積指數(shù)顯著提高;KH2PO4處理顯著增加了春季馬鈴薯根長。除KH2PO4和S-3307處理的葉面積指數(shù),其他處理秋季馬鈴薯株高和葉面積指數(shù)均大于春季。
由表1還可以看出,春季,與CK相比,所有外源激素和肥料處理馬鈴薯莖粗均顯著增加。秋季,除KH2PO4處理馬鈴薯莖粗顯著小于CK外,其他處理均高于CK,但與CK差異不顯著。春季莖粗基本大于秋季。
由表1還可以看出,春季,與CK相比,Ca(NO3)2、GA3+Ca(NO3)2、GA3+eBr、KH2PO4處理顯著增加馬鈴薯了根長。秋季,與CK相比,僅Ca(NO3)2、Ca(NO3)2+KH2PO4處理馬鈴薯根長顯著增加,較CK分別增加了9.2%和11.7%。根長春季大于秋季。
外源激素及肥料對馬鈴薯植株匍匐莖生長的影響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外源激素及肥料對春秋兩季馬鈴薯植株的匍匐莖長、匍匐莖數(shù)、匍匐莖分支都有明顯影響。春季,與CK相比,所有外源激素和肥料處理均對匍匐莖長和匍匐莖分支有明顯促進作用。秋季,與CK相比,GA3+Ca(NO3)2、GA3+eBr、GA3+Ca(NO3)2+S-3307處理對馬鈴薯匍匐莖長有顯著促進作用,分別較CK增加56.8%,36.0%和36.5%;Ca(NO3)2、GA3+Ca(NO3)2、GA3+eBr、Ca(NO3)2+KH2PO4、GA3+Ca(NO3)2+S-3307對匍匐莖分支有顯著促進作用。春季,GA3+Ca(NO3)2、GA3+eBr、GA3+Ca(NO3)2+S-3307處理馬鈴薯植株匍匐莖數(shù)顯著大于CK,較CK分別增加20.0%,21.3%和37.3%。所有外源激素和肥料處理均對秋季馬鈴薯植株匍匐莖數(shù)無顯著影響。春秋兩季匍匐莖長無明顯差異,但春季馬鈴薯匍匐莖數(shù)和匍匐莖分支數(shù)大于秋季。
表2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植株匍匐莖生長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tolon growth of potato plants
由圖1可以看出,外源激素及肥料對馬鈴薯塊莖形成都有影響,兩季的趨勢基本一致。隨定植時間延長,不同處理下馬鈴薯塊莖形成有明顯差異,大體分為2組,第1組不含GA3的處理(Ca(NO3)2、KH2PO4、S-3307、Ca(NO3)2+KH2PO4)與CK相似,未縮短或者延遲塊莖形成期;第2組為添加GA3的處理(GA3+Ca(NO3)2、GA3+eBr、GA3+Ca(NO3)2+S-3307),均通過葉面噴施GA3延長了塊莖形成。春季,與CK和其他處理相比,GA3+Ca(NO3)2、GA3+eBr、GA3+Ca(NO3)2+S-3307處理馬鈴薯塊莖形成比例達80%的時間延遲8 d,且塊莖形成速度慢;而秋季,添加GA3的3個處理植株塊莖形成比例達80%的時間僅滯后5 d。春季日照長度逐漸由短變長,短的日照長度更有利于馬鈴薯塊莖生長,因此塊莖開始形成時間較秋季提前11 d。馬鈴薯塊莖形成比例從開始形成到100%,春季持續(xù)20 d,而秋季僅持續(xù)了12 d,但春秋兩季100%馬鈴薯塊莖開始形成的時間基本一致,春季為定植41 d,秋季為定植45 d。
由圖2可以看出,不同處理對馬鈴薯植株干物質積累有顯著影響。春季,所有處理的馬鈴薯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均高于CK,除Ca(NO3)2處理與CK差異不顯著外,其他處理均達到顯著水平。秋季,所有處理干物質積累量均高于CK,且GA3+Ca(NO3)2、GA3+eBr和GA3+Ca(NO3)2+S-3307處理顯著高于CK,提升幅度最高達71.4%。綜合而言,與CK相比,葉面噴施處理組合包含GA3的處理均能顯著增加春秋兩季干物質積累量。秋季馬鈴薯植株干物質積累明顯大于春季(圖2)。
由圖3可以看出,在春季,GA3+Ca(NO3)2、GA3+eBr處理下馬鈴薯根、莖、葉的干物質比例分別為9.5%,24.8%,31.5%和9.0%,24.6%,30.6%,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但塊莖的分配比例顯著低于其他處理;S-3307處理下塊莖的干物質比例為65.8%,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在秋季,GA3+Ca(NO3)2+S-3307處理馬鈴薯根的干物質比例為5.7%,顯著高于其他處理;GA3+Ca(NO3)2、GA3+eBr處理下馬鈴薯莖、葉的干物質比例分別為21.1%,21.5%和21.5%,22.7%,顯著高于其他處理;S-3307處理下馬鈴薯塊莖的干物質分配比例最高為67.6%,顯著高于其他處理。春秋兩季,GA3+Ca(NO3)2處理下馬鈴薯莖葉比例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S-3307處理下馬鈴薯塊莖的干物質比例最高。
由表3可以看出,春秋兩季,GA3+Ca(NO3)2、GA3+eBr、S-3307和GA3+Ca(NO3)2+S-3307處理馬鈴薯葉片葉綠素含量均顯著低于CK。春季葉片葉綠素含量大于秋季。
由表3還可以看出,不同處理馬鈴薯葉片氮磷鉀含量有明顯差異。與CK相比,KH2PO4、S-3307、Ca(NO3)2+KH2PO4和GA3+Ca(NO3)2+S-3307處理春秋兩季馬鈴薯葉片氮含量均降低,且秋季達到顯著性差異。與CK相比,KH2PO4、Ca(NO3)2+KH2PO4顯著提高了春秋兩季馬鈴薯葉片的磷含量;S-3307處理顯著降低了秋季葉片磷含量;春季葉片磷含量大于秋季。GA3+Ca(NO3)2、GA3+eBr處理均提高了春秋兩季馬鈴薯葉片的鉀含量,秋季達顯著水平;S-3307對春秋兩季葉片的鉀含量表現(xiàn)不一致,對秋季的K含量不利,而對春季的K含量有促進作用;GA3+Ca(NO3)2+S-3307處理提高了春秋兩季葉片K含量,春季達到顯著水平。兩季葉片鉀含量無明顯差異。
表3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葉片葉綠素和氮磷鉀含量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hlorophyll and NPK contents of potato leaves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處理馬鈴薯葉片的內源激素GA3和ABA含量有顯著差異。春季,與CK相比,除Ca(NO3)2處理外,其他處理均顯著降低了馬鈴薯葉片中GA3的含量;秋季,僅Ca(NO3)2+KH2PO4處理顯著降低了馬鈴薯葉片中GA3含量,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對ABA含量而言,與CK相比,GA3+Ca(NO3)2和GA3+eBr處理顯著增加了春秋兩季葉片ABA的含量;S-3307和GA3+Ca(NO3)2+S-3307處理葉片ABA含量增加,但僅在秋季達顯著差異。KH2PO4、Ca(NO3)2+KH2PO4同樣提高了春秋兩季馬鈴薯葉片ABA的含量,但僅春季存在顯著性差異。秋季葉片ABA含量高于春季。與CK處理相比,除Ca(NO3)2處理外,其他處理均顯著降低了春秋兩季馬鈴薯葉片GA3/ABA值。
表4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葉片GA3和ABA含量的影響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GA3 and ABA contents of potato leaves
由表 5 可以看出,馬鈴薯單株結薯數(shù)季節(jié)間無明顯差異,但單株結薯產(chǎn)量季節(jié)間有明顯差異,秋季單株結薯產(chǎn)量顯著大于春季。外源激素與肥料處理對春秋兩季單株結薯產(chǎn)量和單株結薯數(shù)均有影響。春季,S-3307處理單株結薯產(chǎn)量顯著高于CK,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秋季,噴施Ca(NO3)2、GA3+Ca(NO3)2、GA3+eBr處理單株結薯產(chǎn)量達到較高水平,顯著高于KH2PO4和S-3307處理,但與CK差異不顯著;春秋兩季,GA3+eBr處理均能獲得最高單株結薯數(shù),顯著高于CK。
表5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單株結薯產(chǎn)量與結薯粒數(shù)的影響Tabl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potato tuber number and tuber yield
單位面積結薯產(chǎn)量、結薯數(shù)與單株結薯產(chǎn)量和結薯數(shù)變化趨勢一致,秋季單位面積結薯產(chǎn)量顯著大于春季,兩個季節(jié)單位面積結薯數(shù)變動幅度不大。
由圖4可以看出,春季,GA3+Ca(NO3)2和GA3+eBr處理下馬鈴薯<1 g塊莖比例分別為68.2%和67.0%,明顯高于其他處理。各處理下1 g≤~<3 g塊莖比例差異不大,KH2PO4處理最高為26.6%。S-3307處理下的3 g≤~<5 g和5 g≤~<10 g塊莖比例最高,分別為28.8%和6.7%。
由圖4還可以看出,秋季,KH2PO4和S-3307處理下<1 g塊莖的比例分別為44.3%和40.9%,明顯高于其他處理。各處理下1 g≤~<3 g塊莖比例差異不大,同樣在KH2PO4處理最高為17.4%。CK處理下的3 g≤~<5 g塊莖比例最高,為35.0%。各處理下5 g≤~<10 g塊莖比例差異不大。秋季≥1g塊莖比例顯著大于春季。
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光照強度、光周期、溫度和肥水條件等[20-22]。本試驗中,不同處理對馬鈴薯農藝性狀的影響顯著,其中GA3+Ca(NO3)2和GA3+eBr處理顯著增加了馬鈴薯植株的株高、葉面積指數(shù)、匍匐莖長、匍匐莖分支數(shù),保證了植株地上部分的形態(tài)建成,為后期塊莖形成提供了營養(yǎng)保障,這與Wittwer等[23]、Hartmans等[24]、Khalid等[25]、Olszewski等[26]的研究結果一致。本試驗含有GA3的所有處理中,馬鈴薯植株的葉綠素含量均顯著低于其他處理。這可能是因為GA3促進了植株的營養(yǎng)生長和細胞的快速分裂,營養(yǎng)生長加快,產(chǎn)生了稀釋效應,導致葉片細胞液濃度降低[27-28]。
干物質積累是產(chǎn)量形成的物質基礎,干物質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是決定產(chǎn)量的重要因素[29]。本試驗結果表明,春秋兩季各處理對布拖烏洋芋的干物質積累量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噴施GA3+Ca(NO3)2、GA3+eBr和GA3+Ca(NO3)2+S-3307處理在兩季均能有效增加干物質積累量。GA3和eBr作為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噴施后能有效促進地上部分生長,顯著增加植株莖葉的干物質分配比例,為后期塊莖形成奠定基礎。本研究中,春季葉面噴施S-3307能有效增加干物質積累量。S-3307作為植物生長抑制劑,噴施后能夠有效抑制地上部分生長,使養(yǎng)分積累到塊莖中,從而顯著增加塊莖干物質積累量,為后續(xù)塊莖膨大奠定基礎。
馬鈴薯塊莖形成受自身生理(基因型、激素水平等)和外部環(huán)境(光照、溫度、營養(yǎng))等因素協(xié)同調控[30-31]。Menzel等[32]和Okazawa等[33]報道,葉面噴施激素和肥料主要通過改變植株內源赤霉素、細胞分裂素和抑制性因子的水平來影響塊莖的形成。本研究中,不同噴施處理對春秋兩季的單株結薯粒數(shù)、單株結薯產(chǎn)量存在不同的影響。春季氣溫由低升高,光周期逐漸延長,GA3、eBr具有加速植物生長、提高產(chǎn)量等作用,且GA3+Ca(NO3)2和GA3+eBr兩者復配存在正向交互作用[27,34],GA3和eBr互作可以提高植物的應激能力,顯著增加植株生長勢與光合面積,為塊莖形成和膨大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塊莖形成期的延長也為塊莖膨大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基礎。本研究中,葉面噴施GA3+Ca(NO3)2、GA3+eBr、GA3+Ca(NO3)2+S-3307明顯提高了單株結薯數(shù),但由于上述處理前期促進營養(yǎng)生長,延遲了塊莖形成,而結薯中后期,隨光周期延長不利于馬鈴薯塊莖繼續(xù)膨大,所以未能在春季獲得好的結薯產(chǎn)量。除KH2PO4處理外,其他所有處理的單株結薯產(chǎn)量均有所提高,含GA3處理通過增加結薯數(shù)來提高單株結薯產(chǎn)量,而S-3307則通過增加大薯比例來增加單株產(chǎn)量,且S-3307處理增幅達到54.6%。葉面噴施S-3307對3 g≤~<5 g、5 g≤~<10 g原原種比例影響達到顯著水平。這可能與春季光溫條件下,此處理前期塊莖形成較早,塊莖膨大期噴施S-3307有效抑制了地上部分生長,促使同化產(chǎn)物向塊莖轉運密切相關。秋季光溫條件與之相反,植株生長中后期地上部受光溫條件抑制,葉面噴施GA3+eBr能獲得最高單株結薯數(shù)和單株結薯產(chǎn)量,較CK增幅261.0%和21.2%,而中期噴施S-3307對地上部的疊加抑制反而帶來了負面效應,降低了結薯產(chǎn)量。
春秋兩季,葉面噴施GA3+Ca(NO3)2和GA3+eBr有利于馬鈴薯植株營養(yǎng)生長,顯著提高了植株的株高、葉面積指數(shù)和莖葉的干物質分配比例。GA3+eBr處理在春秋兩季均能獲得最高單株結薯數(shù);春季S-3307處理單株結薯產(chǎn)量最高,比CK增加54.2%;秋季噴施Ca(NO3)2、GA3+Ca(NO3)2、GA3+eBr處理單株結薯產(chǎn)量達到較高水平。不同季節(jié)定植前期葉面噴施GA3+Ca(NO3)2和GA3+eBr均能顯著提高單株結薯數(shù),但對單株結薯產(chǎn)量的影響有季節(jié)性差異;春季定植中期葉面噴施S-3307能顯著提高單株結薯產(chǎn)量,不同產(chǎn)區(qū)應根據(jù)生產(chǎn)需要和生態(tài)條件優(yōu)化制定原原種生產(chǎn)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