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婷,張 瑛,張文鵬,郭 磊,徐 斌,謝劍煒
(1.軍事科學院軍事醫(yī)學研究院毒物藥物研究所,抗毒藥物與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50;2.華北理工大學藥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3.北京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法庭毒物分析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2)
蓖麻(Ricinus communis)為大戟科蓖麻屬下的唯一物種,是我國首要油料作物,在我國南北方廣泛種植。蓖麻全株可入藥,有祛濕通絡(luò)、消腫、拔毒等功效;蓖麻種子(蓖麻籽)用于榨取富含甘油三酯的蓖麻油,因其具有黏度高、凝固點低、耐寒、耐高溫等特點,是紡織、冶金、化工、機電等工業(yè)重要原料[1]。但蓖麻又屬有毒植物,其毒性成分主要包括蓖麻毒素蛋白(ricin)、蓖麻凝集素蛋白和小分子化合物蓖麻堿(ricinine)等。蓖麻堿化學名為N-甲基-3-氰基-4-甲氧基-吡喃酮,分子式為C8H8N2O2,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64.17,屬劇毒生物堿,主要存在于蓖麻的莖葉和籽實中。小鼠sc給予蓖麻堿的LD50為25 mg·kg-1。過量服食可引起嘔吐、呼吸抑制和腎損害等[2-3]。
鑒于全球范圍內(nèi)蓖麻毒素恐怖活動和蓖麻相關(guān)中毒事件時有發(fā)生,針對蓖麻毒素蛋白的分析檢測方法已有諸多報道。但蓖麻毒素蛋白具有體內(nèi)易降解、檢測時間窗窄(<8 h)、方法技術(shù)需求高和檢測周期長等問題[4-6],現(xiàn)有方法仍無法滿足臨床中毒診斷的需求。蓖麻堿與蓖麻毒素蛋白同時存在于蓖麻籽中,誤服蓖麻籽后體內(nèi)蓖麻堿暴露量相對較高,其檢測方法簡便、靈敏,適于生物醫(yī)學樣品的檢測[7-10],目前已用于蓖麻籽接觸或中毒者生物樣品的檢測。本研究建立一種血漿中蓖麻堿的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串聯(lián)質(zhì)譜(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QqQ MS/MS)定量分析方法,檢測ig染毒后蓖麻堿在SD大鼠體內(nèi)的毒代動力學參數(shù),并嘗試將該法用于臨床中毒者血漿和尿液樣本的半定量檢測。
蓖麻堿參考品(貨號R495550,批號2-KAS-3,純度大于98%),加拿大TCI公司;氫溴酸東莨菪堿對照品(貨號:100476,批號:100476-180301),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14個不同產(chǎn)地蓖麻籽分別購于河北、山西、四川等藥材市場;乙腈(色譜純)、甲醇(色譜純)和甲酸(質(zhì)譜級),均美國Fisher公司。
SPF級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體重180~220 g,由斯貝福(北京)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動物合格證號1103241911031288)。實驗前,大鼠飼養(yǎng)于室溫23.5~24.5℃、相對濕度為45%~55%的條件下,明暗各12 h(8∶00~20∶00燈光照明),飼料為嚙齒類普通維持飼料,自由飲食飲水。所有動物實驗遵循軍事醫(yī)學研究院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規(guī)定。
1200型液相色譜儀和6430型LC-QqQMS/MS系統(tǒng),配備電噴霧電離源,液相泵、自動進樣器和在線脫氣裝置,美國安捷倫公司;Synergi Polar-PR 100?色譜柱(100 mm×2 mm,2.5 μm),美國飛諾美公司;渦旋振蕩器(Vortex-Genie2),美國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十萬分之一電子分析天平(PL203),美國梅特勒-托利多公司;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3K30),美國Sigma公司;低溫組織破碎儀(SPEX6775),美國SPEX公司;多功能靜音型超聲波清洗機(LMDTC-10F),中國綠綿科技有限公司;真空離心濃縮儀(RCD33),德國Christ公司;超純水(18 MΩ·cm)由Milli-QA10超純水儀制備,美國Millipore公司。
精密稱取蓖麻堿和氫溴酸東莨菪堿各2.0和2.5 mg,以50%甲醇水溶液配制得到濃度為0.2 g·L-1母液(氫溴酸東莨菪堿按東莨菪堿計);取蓖麻堿母液,以50%甲醇水溶液逐級稀釋至5000,3750,1000,250,50,10,2,1和0.5 μg·L-1,作為系列標準溶液;取東莨菪堿母液,以50%甲醇水溶液逐級稀釋至500 μg·L-1作為內(nèi)標溶液。
取40 μL正常大鼠血漿,分別加入10 μL蓖麻堿標準溶液和2.5 μL東莨菪堿內(nèi)標溶液,制備成為蓖麻堿血漿濃度為1000,750,200,50,10,2和1 μg·L-1的工作曲線樣品。所有溶液4℃儲存?zhèn)溆谩?/p>
色譜條件:Synergi Polar-PR 100?色譜柱(100 mm×2 mm,2.5 μm),柱溫40℃,進樣體積5 μL。流動相A為含0.1%甲酸水溶液,B為乙腈。梯度洗脫程序為:0~1 min,15%B;1~5 min,15%~90%B;5.1~7 min,15%B。流速為0.3 mL·min-1。
質(zhì)譜條件:ESI源,正離子方式檢測,源溫350℃,噴霧電壓4 kV,噴霧氣壓力40 psi,氮氣流速10 L·min-1;掃描方式:多反應(yīng)監(jiān)測(MRM);用于分析的離子對分別為:蓖麻堿定量離子對質(zhì)荷比(m/z)165→138(碎裂電壓130 V,毛細管電壓17 V),定性離子對為m/z165→82(碎裂電壓130 V,毛細管電壓29 V);東莨菪堿(內(nèi)標)定量離子對為m/z304→156(碎裂電壓110 V,毛細管電壓13 V)。
分別選取14個不同產(chǎn)地蓖麻籽并標號,將種子均勻鋪成3層,每一層隨機取5顆共15顆,進行去殼、稱量,加入研磨鋼珠后用低溫組織破碎儀進行研磨,后加入種子質(zhì)量5倍的超純水,充分渦旋,超聲振蕩10 min,14 000×g離心10 min,取上清液1 mL置于進樣瓶中用于LC-MS/MS定量檢測。
結(jié)合已報道蓖麻籽的LD50數(shù)據(jù)[3],確定大鼠ig給予蓖麻籽勻漿液的染毒劑量(折算成蓖麻堿量)分別為0.3,1.0和3.0 mg·kg-1,即大鼠體重按200 g計,每粒蓖麻籽平均重量0.2 g,則染毒劑量相當于每只大鼠ig 1/3,1和3粒蓖麻籽。
使用新鮮T11號蓖麻籽,超純水勻漿后以超純水稀釋至相當于蓖麻堿含量0.6,0.2和0.06 kg·L-1,待染毒使用。每劑量組5只大鼠,每只大鼠ig體積為1.0 mL。分別于ig前后0.25,0.5,1,2,4,6,8,12和24 h時進行眼眶后靜脈叢采血,肝素鈉抗凝,經(jīng)1000×g離心10 min后取上清得到血漿樣品。
取血漿樣品50 μL加入2.5 μL東莨菪堿內(nèi)標溶液500 μg·L-1,渦旋1 min;加入甲醇∶乙腈(3/1,V/V)混合溶液200 μL沉淀蛋白,渦旋1 min,14 000×g離心10 min;取上清液,50℃真空離心濃縮2 h;待溶液旋干后加入15%乙腈水溶液50 μL,渦旋1 min,14 000×g離心10 min,上清液轉(zhuǎn)移至進樣瓶中待測。
使用Phoenix WinNonlin軟件(版本號8.2),分別對0.3,1.0和3.0 g·kg-1組大鼠不同時間點血漿中蓖麻堿的血藥濃度進行非房室模型擬合[11],并繪制血漿濃度-時間曲線圖,計算血漿毒動學參數(shù)。
1.6.1 工作曲線和定量下限
以蓖麻堿濃度為橫坐標(X),蓖麻堿與內(nèi)標峰面積比值為縱坐標(Y),以加權(quán)(1/X2)最小二乘法進行線性回歸,即得工作曲線,其定量下限為工作曲線上最低濃度點。
1.6.2 批內(nèi)、批間精密度和準確度
取同一批母液加入SD大鼠空白血漿中,配制800(高),75(中)和2.5(低)和1 μg·L-1(定量下限)4個濃度的質(zhì)控樣品,每個濃度平行制備6個樣本,根據(jù)隨行測定的工作曲線計算質(zhì)控樣品的實際濃度。該法的測量值與分析物標示濃度的接近程度為批內(nèi)準確度,以相對誤差(RE,%)表示;而6個測量值之間的相對標準差(RSD,%)即為批內(nèi)精密度;連續(xù)3 d進行相同操作,測得批間精密度和準確度。
1.6.3 回收率和基質(zhì)效應(yīng)
為考察大鼠血漿中復雜基質(zhì)對檢測結(jié)果的影響,參照1.5處理6個來自不同個體的大鼠空白血漿,復溶時,加入適量母液,用15%乙腈水溶液稀釋為濃度800和2.5 μg·L-1的含基質(zhì)樣本,同時用15%乙腈水溶液稀釋母液為濃度800和2.5 μg·L-1的溶液樣本,通過計算內(nèi)標歸一化的基質(zhì)因子的變異系數(shù)考察基質(zhì)效應(yīng),以變異系數(shù)≤15%為符合基質(zhì)效應(yīng)的要求。同時,在800和2.5 μg·L-1濃度2個水平下比較血漿樣本與溶液樣本的峰面積考察回收率。
1.6.4 殘留效應(yīng)
取處理后的高濃度蓖麻堿質(zhì)控樣品(750 μg·L-1)和空白血漿樣本交替進樣分析5次,考察標準曲線高濃度點進樣后有無殘留。
臨床中毒樣品來自北京市某醫(yī)院急診科。2020年10月收治1例中青年男性患者,無其他軀體疾病,因誤信蓖麻具有保健功效,口服3~4粒蓖麻籽4 h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癥狀。采集中毒后4和14 h血液樣品2份和14 h尿液樣品1份。
血漿樣品參照1.5處理,尿液樣品用1倍體積甲醇溶液稀釋后14 000×g離心10 min,上清液轉(zhuǎn)移至進樣瓶中進行半定量分析。同時,分別配制濃度均為100 μg·L-1蓖麻堿的人空白血漿加標樣品和尿液加標樣品,同樣處理后檢測,采用單點外標法進行半定量測定。
6個產(chǎn)地14份蓖麻籽中的蓖麻堿含量測定結(jié)果見(表1)。其中以編號9的新疆產(chǎn)蓖麻籽中蓖麻堿含量最高,為1.60 g·kg-1;內(nèi)蒙古通遼產(chǎn)蓖麻籽(T19)中蓖麻堿含量最低,為0.95 g·kg-1。14份蓖麻籽中蓖麻堿含量均值為(1.19±0.22)g·kg-1(百分含量約為0.12%),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12]。選取含量較接近中位值的內(nèi)蒙T11號蓖麻籽ig給予大鼠進行毒動學研究。
Tab.1 Content of ricinine in castor beans from different origins
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作為流動相時,可在5 min梯度下使待測物蓖麻堿和內(nèi)標東莨菪堿較好分離;同時色譜柱選用反相醚聯(lián)苯基固定相,可有效改善傳統(tǒng)C18色譜柱在分析生物堿類化合物時的色譜峰拖尾現(xiàn)象[13-14],蓖麻堿和東莨菪堿的保留時間分別為2.67和2.85 min(圖1)。
Fig.1 Extracted ion chromatograms of different ricinine samples.A:matrix blank;B and C:plasma samples spiked with ricinine at 1.0(B)and 1000 μg·L-1(C);D:a plasma sample from rats after ig administration of caster bean homogenate.
大鼠血漿中蓖麻堿在1~1000 μg·L-1范圍內(nèi)線性關(guān)系良好,線性回歸方程為y=0.0082x+0.0253(R2=0.9644),最低定量限為1.0 μg·L-1(S/N>10),最低檢出限為0.5 μg·L-1(S/N≥5),其血漿樣品的批內(nèi)和批間精密度均≤15%,批內(nèi)和批間準確度在88.1%~100.8%,基質(zhì)效應(yīng)為 4.8%~8.9%(RSD≤1.9%),方法回收率在77%~81%(RSD≤13%),且在高濃度質(zhì)控樣品(750 μg·L-1)進樣后無殘留,均能滿足生物樣品分析的要求(表2)。
Tab.2 Precision and accurcy of the LC-MS/MS method for ricinine determination in rat plasma
Fig.2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of ricinine after ig administration of castor bean homogenate in SD rats determined by LC-MS/MS.The dose of caster bean homogenate(equivalent content of ricinine)was 0.3,1.0 and 3.0 g·kg-1,separately.±s,n=5.
經(jīng)蓖麻籽勻漿液ig染毒,SD大鼠血漿蓖麻堿的平均血漿濃度-時間曲線見圖3。0.3 mg·kg-1染毒組樣品的蓖麻堿檢出時間窗為12 h,而1.0和3.0 mg·kg-1組24 h樣品中仍可檢測到高于定量限的蓖麻堿。毒動學參數(shù)見表4,結(jié)果表明,3個染毒劑量組均呈現(xiàn)單峰,且達峰濃度(Cmax)和曲線下面積(AUC)均隨劑量增加而增加;染毒后0.7~0.8 h達到最大血漿暴露濃度,之后快速下降,消除半衰期(T1/2)為2.2~2.5 h。0.3和1.0 mg·kg-1組平均駐留時間非常接近,為4.1和4.5 h,而3.0 mg·kg-1組平均駐留時間較長,為8.2 h。
Tab.4 Toxicokinetic parameters of ricinine in rat plasma determined by LS-MS/MS method
結(jié)果顯示,臨床中毒后4和14 h血漿樣品中蓖麻堿的濃度分別為25.5和22.2 μg·L-1,中毒后14 h尿樣中蓖麻堿的濃度為92.2 μg·L-1。
本研究建立了以東莨菪堿為內(nèi)標的SD大鼠血漿中蓖麻堿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該法操作簡便,具有較高專屬性和靈敏度,可滿足本實驗低濃度分析物測定的需要。采用蓖麻籽勻漿液ig給予大鼠,進行了蓖麻堿毒代動力學研究,其體內(nèi)有效暴露量和中毒劑量呈正相關(guān),檢測時間窗寬,適于生物醫(yī)學樣品檢測,但其在體內(nèi)消除也較快。值得注意的是,3.0 mg·kg-1染毒組的平均駐留時間約是其他組的2倍,同時在24 h出現(xiàn)了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推測中毒蓖麻堿在體內(nèi)可能存在二次釋放效應(yīng),但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也對臨床中毒樣本進行了檢測,結(jié)合已報道的臨床中毒數(shù)據(jù)來看,蓖麻中毒途徑包括口服、注射等,檢材涵蓋血液、尿液、嘔吐液以及尸檢的組織樣本,其中蓖麻堿的檢出量范圍差別較大,從μg·L-1到mg·L-1濃度水平;檢出時間窗從中毒后4到38 h不等;與個體差異、中毒方式與蓖麻中蓖麻堿含量不同等密切相關(guān)。如2019年比利時1名26歲男性靜脈注射蓖麻籽粗提物自殺[8],送醫(yī)后醫(yī)治無效死亡,其6 h血樣和7 h尿樣中的蓖麻堿濃度分別為16.5和79.6 μg·L-1。美國疾病控制預(yù)防中心也曾報道1例口服6粒蓖麻籽自殺未遂事例[15],該患者為58歲美國男性,將蓖麻籽咀嚼吞咽,其14 h尿樣中檢出了高達1400 μg·L-1的蓖麻堿。
綜上,本研究建立了蓖麻堿LC-MS/MS定量方法并應(yīng)用于SD大鼠血漿中蓖麻堿的快速、靈敏、準確測定及毒代動力學曲線繪制。毒代動力學研究結(jié)果闡明了蓖麻堿體內(nèi)代謝行為、中毒檢測時間窗和體內(nèi)駐留時間等。對臨床中毒血、尿樣本的初步研究結(jié)果表明,蓖麻堿可作為蓖麻籽中毒診斷的標志物,且可在此工作基礎(chǔ)上建立基于人血漿和尿液基質(zhì)樣品的準確定量方法,為蓖麻中毒的臨床診斷確證和預(yù)后評估提供重要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