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背景
本課內(nèi)容是陜西師范大學胡衛(wèi)平教授編寫的教材《創(chuàng)意科學》中的一篇課例。課件內(nèi)容是建立在學生了解地球具有重力和重心,知道物體的重心越低越具有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讓學生設計并制作一個不倒翁,來鞏固和加深所學的科學知識,并把這些科學知識與技術、工程融合,理解和解決實際生活的一些重心現(xiàn)象。
授課對象是三年級學生,他們對科學課具有強烈的興趣,但缺乏科學思維,在探究活動中沒有清晰的流程,更沒有預先規(guī)劃和設計的意識。因此,教師要重視引導,在充分了解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科學知識,在討論和設計中掌握探究規(guī)律和工程技術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了解重力的性質(zhì),知道重心的含義。2.學會尋找不同物體大致重心的方法。3.同學之間能夠合作探究與交流。4.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不倒翁或一個平衡紙人偶。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教學難點 尋找不同物體的重心。
教學準備
各種重心不同的物體、平衡物體、PPT。
教學過程
一、揭趣導入,了解重力的性質(zhì)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小球,我輕輕向上拋,它會怎么樣?如果用力拋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揭示地球引力(重力)的概念。
師:重力有方向嗎?圖1中地球儀上小人的重力方向是怎么樣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揭示重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
(意圖解析: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通過觀察向上拋的小球向下掉的現(xiàn)象,向?qū)W生揭示地球的引力,也就是重力的概念,其次是通過地球是球形的,從而得出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
二、科學探究,明確重心的含義
師:(出示一支鉛筆)這支鉛筆受到重力嗎?如果想用一根手指托住它,怎么操作?
學生小組討論后,教師請一名學生回答并演示操作。(如圖2)
師:為什么要托在中間?如果是一支已經(jīng)削過的鉛筆呢?(學生回答后演示操作如圖3)為什么要移動?向哪邊移?(學生回答)
師:(出示一個圓盤)我們用手指尖托住它,怎么操作?(學生回答后演示操作如圖4)
師:(出示不規(guī)則的硬紙板小鴨子)用手指尖怎么托住小鴨子才能保持平衡呢?(學生回答后演示操作如圖5)
師:我們通過尋找鉛筆、硬紙板的支撐點,讓它們在受重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不掉落,大家知道這個支撐點叫什么嗎?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提前預習的學生能快速回答出重心的概念)
師:老師要繼續(xù)考考大家對重心這個概念的掌握程度,現(xiàn)在在鉛筆的兩端各掛上一個物體,再綁定一根提繩,怎樣才能用繩平衡地提起鉛筆,繩子應該綁在鉛筆的哪個部位?為什么?(學生小組討論后,推選小組代表回答)
教師出示一只平衡鳥(老鷹),使它停在手指尖上,再出示一個不倒翁進行推倒演示,讓學生回答平衡鳥和不倒翁平衡的原理。
(意圖解析:教師通過讓學生找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物體的平衡點,從而揭示這個平衡點就是克服重力的中心點,也就是重心的概念,然后出示平衡鳥和不倒翁,引出實際生活中利用重心的物體,探究重心越低物體越穩(wěn)的原理。)
三、實踐應用,制作探究
教師出示器材(兩個可以合起來的半球),并提供橡皮泥作為增加重心的材料,讓學生思考如何制作一個不倒翁。小組討論后,推選小組代表匯報設計思路,最后小組一起參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如圖6)合作完成不倒翁的制作。學生完成后,教師讓學生課后思考是否能用其他材料制作一個不倒翁,裝飾后送給學校一年級的小朋友。
教師出示器材:一個玩偶、一根小鐵絲、兩個鐵圈、一些膠帶,讓學生挑戰(zhàn)更有難度的設計和制作——讓玩偶能始終站立在手指或鉛筆上。小組再次討論、匯報。最后合作完成制作,并進行成果展示。(如圖7)
(意圖解析:本環(huán)節(jié)布置了兩項涉及工程學的內(nèi)容,一項是用兩個半球和橡皮泥等器材設計與制作一個不倒翁,這是對前面科學內(nèi)容的鞏固和內(nèi)化,并通過學生的設計和制作達到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初步融合;另一項則是理解并完成第一項任務后的再深入,是對學生把科學知識與工程技術融會貫通的考驗,更是檢驗學生能否把科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四、拓展延伸,課后作業(yè)
生活中,利用物體重心服務我們的例子其實有很多,教師用PPT展示一些日常接觸到的例子(如圖8),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最后,教師要求學生課后繼續(xù)完成不倒翁的設計和制作,并且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款利用重心的玩具或工具。
(意圖解析:科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才是科學學習的本質(zhì)。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解釋生活中利用重心來實現(xiàn)目的的例子,從而讓學生更加牢固地建立科學知識概念,再布置設計與制作一個利用重心的玩具或工具,學生會頭腦風暴出更多利用重心的設計,并且通過他們的巧手實現(xiàn)。)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jié)以科學知識為出發(fā)點的小學科學與工程技術整合的課程。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由自由落體引出學生的前概念——地球有引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地球是球形的,引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全面認識引力的基礎上,克服引力作用保持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物體的穩(wěn)定,教師引出第二個科學知識點——重心,然后通過平衡鳥和不倒翁這兩個物體,引導學生在找重心的時候明白重心越低物體越穩(wěn)定的科學規(guī)律。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設計和制作一個不倒翁和站立的玩偶,兩個設計與制作有梯度,為學生的工程設計搭建臺階,同時又能將今天所學科學知識進行內(nèi)化鞏固和實踐應用。整堂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把所學的科學知識和規(guī)律通過兩個項目進行整合,使學生學以致用,實現(xiàn)科學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
專家點評
這堂課以科學知識為切入點,整合技術、工程等學科知識,展現(xiàn)了一堂典型的STEM課例。在教師的諄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維、認真制作、合理調(diào)整,在不知不覺中把科學知識和規(guī)律與工程技術融會貫通。課堂整體氣氛活躍,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興致盎然。
如何把科學與工程技術整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也就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能把項目和科學知識的傳授結(jié)合起來,可能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點評專家:馬利榮,博士,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少兒分社首席策劃編輯,STEAM教育評價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勇輝 江蘇省宜興市湖濱實驗學校副校長,正高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課堂立足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尊重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先后主持、重點參與多項省、市規(guī)劃課題研究,有二十多篇論文發(fā)表于省級期刊。無錫市、宜興市兩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東南大學、鹽城師范學院“國培計劃”校外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