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姍姍
(周口永興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河南 太康 461400)
吞咽功能障礙為中風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攝食障礙、營養(yǎng)不良、嗆咳、脫水、誤吸等,重則可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多采用康復訓練治療,包括攝食訓練、感覺器官訓練、吞咽肌訓練等,有助于增強口腔敏感性、改善本體感覺及觸覺,進而促進癥狀緩解[2]。中醫(yī)理論認為,中風多因氣血逆亂,從而舌下功能損害,導致吞咽功能障礙,常用針法治療,可刺激穴位,疏通脈絡。本研究用通督調神針法聯(lián)合調整食物形態(tài)攝食訓練治療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06例,均為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3例。對照組年齡51~79歲,平均(65.25±5.05)歲;女19例,男34例;病程20~49d,平均(33.61±5.05)d;首次中風45例,再次中風8例;吞咽困難程度為輕度24例,重度29例。研究組年齡53~81歲,平均(64.50±5.94),女23例,男30例;病程23~48d,平均(32.34±4.86);首次中風42例,再次中風11例;吞咽困難程度為輕度26例,重度27例。兩組年齡、吞咽困難程度、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符合《實用神經(jīng)病學》中中風后吞咽障礙的西醫(yī)診斷標準[3]、《現(xiàn)代中醫(yī)內科學》中風后吞咽障礙的中醫(yī)診斷[4]:咽喉肌群、面肌運動功能障礙,言語、咀嚼、吞咽功能障礙,腭反射、下頜反射異常,飲食嗆咳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有嚴重心理、精神障礙,心、腎、肝及造血系統(tǒng)等功能障礙,針法治療不耐受,肺部感染、皮膚感染。
兩組均予調整食物形態(tài)攝食訓練治療。訓練前,進行容積-粘度吞咽測試(V-VST),依據(jù)試驗結果對患者攝取液體的容積及稠度進行確認。遵從進食安全原則,盡可能選擇容積較大液體,以保證訓練有效。依據(jù)試驗結果,明確進食食物形態(tài)。加水調制安全稠度液體,使用該液體進行攝食訓練,若訓練3次,嗆咳、誤吸等情況均未出現(xiàn),則可換用類似粘稠度的流食進行攝食訓練,訓練持續(xù)10~15min,日3次。進行經(jīng)口攝食強化訓練。將床頭搖至30°~60°,使患者頸部前傾,坐位進食,調整患者頭部姿勢,喂食者幫助其完成頭頸部旋轉、仰頭吞咽、點頭吞咽、頭部后仰、側方吞咽、交互吞咽等訓練;置少量食物于患者口腔舌中后部,用匙背部輕壓舌部,患者做數(shù)次空咽動作;初始食物3~5mL一口量,依次加量且最多小于等于20mL;初進食量50~80mL,間隔2d增加60mL,直至200~300mL;放慢進食速度,時間控制在30~40min,防止食物殘渣進入氣管。確??谇粌葻o食物后,再進行下一次喂食;確?;颊呖谇磺鍧?,避免感染。連續(xù)治療1個月。
研究組加用通督調神針法治療。主穴取命門、百會、筋縮、大椎、風府、脊中;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辨證取穴:口角歪斜加夾承漿、地倉、迎香;吞咽困難、言語不暢加左上廉泉、右上廉泉、上廉泉;血瘀氣虛、肝陽暴亢、陰虛風動、風痰阻絡分別加足三里、風池、太溪、豐隆。先施針主穴,再施針輔穴,選用2寸毫針,快速刺入,主穴進針約1.2寸,輔穴進針約1.5寸,隨后行捻轉手法,留針約10s后退針。針刺治療1周6次,間隔1天,再行治療,治療3周。
治療前后吞咽功能、攝食能力。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對吞咽功能進行評分,包含5mL水、60mL水試驗等,評分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差。使用功能性經(jīng)口攝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xiàn)OIS)評估攝食能力,分值1~7分,分值越低表示攝食能力越差。
評估治療前后營養(yǎng)狀況、生活質量。采用微型營養(yǎng)評價法(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評估營養(yǎng)狀況。營養(yǎng)狀態(tài)良好為評分大于等于24分,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為17~23.5分,存在營養(yǎng)不良為小于17分。使用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評定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治療前后報告結局指標(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共27個條目,包含社會功能、心理、癥狀3個方面,4級評分法評估,分值越低表示臨床結局越差。
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無效:病情未改善或惡化。有效:吞咽困難有所緩解,洼田飲水試驗結果為2級。顯效:吞咽困難顯著改善,洼田飲水試驗結果為1級??刂疲和萄世щy完全消失,洼田飲水試驗結果正常。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SSA評分、FOI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SA評分、FOI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SA評分、FOI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SSA評分 FOI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3 27.31±4.16 20.51±3.02 2.25±0.48 3.69±0.64對照組 53 26.88±3.98 23.49±3.16 2.35±0.53 3.08±0.56 t 0.544 4.963 1.018 5.222 P 0.588 <0.001 0.311 <0.001
兩組MNA評分、SS-QOL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NA評分、SS-QOL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NA評分、SS-QOL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MNA評分 SS-QO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3 19.37±3.06 23.54±3.61 108.34±9.66 178.53±14.82對照組 53 18.89±2.88 21.29±3.24 110.32±10.84156.64±12.35 t 0.832 3.377 0.993 8.261 P 0.408 0.001 0.323 <0.001
兩組治療前后PRO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PRO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PRO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社會功能 心理 癥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3 7.13±1.02 14.96±2.13 8.15±1.10 17.86±1.37 25.69±2.78 40.76±3.16對照組 53 7.34±1.15 10.39±1.46 8.36±1.19 14.01±1.45 26.37±2.92 36.32±3.50 t 0.995 12.884 0.943 14.050 1.228 6.855 P 0.322 <0.001 0.348 <0.001 0.222 <0.001
中風屬于嚴重腦血管疾病,常伴有嚴重并發(fā)癥,吞咽功能障礙臨床最為常見,輕則影響飲食、營養(yǎng),重則出現(xiàn)誤吸、脫水、吸入性肺炎等情況,甚至出現(xiàn)窒息,影響患者心理,導致悲觀、抑郁及焦慮情緒[5]。
吞咽訓練是改善吞咽功能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案,包括無食物間接訓練、有食物直接訓練兩種,本研究選用調整食物形態(tài)直接攝食訓練,通過選擇、調整攝食最適宜形態(tài),可保證患者進食安全,增加進食趣味性,還可改善吞咽功能。相關研究表明,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因長時間不經(jīng)口進食,導致吞咽神經(jīng)及反射敏感性降低,支配吞咽功能的肌肉萎縮,進而吞咽能力嚴重下降[6]。調整食物形態(tài)攝食訓練具有加強肌肉運用和摩擦的作用,吞咽-攝食及加強訓練,匙背輕壓舌部等均可刺激本體感覺,改善舌部運動功能,增強口腔敏感性[7]。
中醫(yī)認為中風主要病因為氣機不通,針灸療法具有活絡通經(jīng)功效,可通過不同穴位對咽部、舌部進行刺激[8]。用通督調神針法聯(lián)合吞咽訓練,取主穴命門、百會、筋縮、大椎、風府、脊中,辨證取穴夾承漿、地倉、迎香、上廉泉、足三里、風池、太溪等,治療“竅閉神匿”心腦病癥,尤其是中風并發(fā)癥療效顯著。督脈被稱為“陽脈之?!保哂薪y(tǒng)率全身陽經(jīng)脈氣作用,循行于背部正中線與脊里,入絡于腦,故督脈神氣活動與腦密切相關。穴命門、百會、筋縮等主穴皆屬督脈經(jīng)穴,可醒神開竅,舒展肢體;再輔以地倉、上廉泉、風池、足三里等局部穴位,可生髓醒腦,又具有通絡活血功效,從而標本兼治[9]?,F(xiàn)代神經(jīng)生理研究認為,通督調神針法具有減輕腦功能損傷,促進腦功能恢復等作用,可通過改善腦組織血管活性物質,保護腦神經(jīng)元;還能調節(jié)血脂成分,改善血液狀態(tài),進而促進血液微循壞;也可抑制腦組織炎性反應,減輕腦損傷[10]。對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行通督調神刺法聯(lián)合調整食物形態(tài)攝食訓練,能加速病灶周圍腦細胞重組、代謝,修復損傷的神經(jīng)細胞,增強舌部、咽部等肌肉敏感性,從而促進各項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通督調神針法聯(lián)合調整食物形態(tài)攝食訓練治療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效果較好,可改善吞咽功能、攝食能力及營養(yǎng)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