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 凡
孩子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chǔ),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孩子的學習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著許許多多的機會可以讓他們進行實踐與探索。幼兒園微課程的開展將最大程度地支持和滿足孩子通過親身實踐、深入思考獲取更多經(jīng)驗。本文以小班“大橘大利”微課程為例,探究在微課程中教師如何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不斷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秋天,孩子們紛紛拿來了從家里帶的水果。大多數(shù)孩子帶的水果是橘子,這時團子說:“你帶的是橘子啊,好巧啊,我也是哦!”萌萌說:“我的橘子很甜的,因為它的皮是黃色的。”“我的橘子皮有點綠,不會很酸吧?”“這個橘子怎么這么小,我的橘子比他的大好多!”小小的橘子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橘子是生活中常見的水果之一,孩子們認識它,吃過它,也嘗試過剝橘子皮,知道橘子有營養(yǎng),但沒有仔細思考過其他的問題,他們對橘子充滿了好奇。筆者梳理出了孩子們的問題,比如,“橘子是從哪里來的?”“它除了果肉是可以吃的,還有其他部分可以吃嗎?”“剝下來的橘子皮如果不扔還有哪些作用?”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和孩子們一起開啟了“大橘大利”微課程探索活動。
美味的橘子是從哪里來的呢?孩子們帶著問題,在周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超市、菜場挑選橘子,在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觀察橘子并上網(wǎng)查閱資料,制作了調(diào)查表——“橘子君的秘密大調(diào)查”。
通過調(diào)查表,我們了解了孩子們對橘子的已有認知,并根據(jù)孩子們對橘子的討論開展了以下活動。
1.活動一:各種各樣的橘子分享會
孩子們將自己選購的橘子帶到幼兒園,發(fā)現(xiàn)大家?guī)淼拈僮佣喾N多樣。孩子們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發(fā)生了下面的故事。
(1)小眼睛看一看
浩浩:“我看到橘子的顏色是黃的。”
瑩瑩:“我看到橘子是圓圓的,小小的,像個小燈籠?!?/p>
小宇:“我看到橘子中間有個圓圓的點點?!?/p>
露露:“你們快看,我的橘子上面有個突出來的東西?!?/p>
(2)小鼻子聞一聞
瑩瑩:“有的橘子香香的,有的橘子甜甜的,聞著味道好舒服哦!”
(3)小手摸一摸
小偉:“這個橘子摸起來和外面的天氣一樣,涼涼的?!?/p>
可樂:“我的橘子摸起來硬硬的,像石頭一樣。”
團子:“我的小橘子摸起來和你們的不一樣,它是軟軟滑滑的。”
萌萌:“這個大橘子摸起來毛毛的,上面有一個個的小疙瘩?!?/p>
孩子們通過多種感官體驗,知道成熟后的橘子果皮顏色為黃色、橙色等,果皮較薄、易剝,果肉汁水充足,口感酸甜。橘子還有和它外形、顏色、口感相似的親戚,如金橘、貢桔、砂糖橘等。
2.活動二:橘子底部的小點點是什么
孩子們在觀察橘子外形時,發(fā)現(xiàn)了橘子的一個小“秘密”。
夏木:“看,我的橘子下面有個圓圈圈?!?/p>
泡芙:“我這個也有,我的是一個點點?!?/p>
彤彤:“這里就是橘子的肚臍眼?!?/p>
露露:“我媽媽說底下有圓圈圈的好吃?!?/p>
秋秋:“奶奶說有圓圈圈的橘子是母橘子,有一個小點的是公橘子。”
小偉:“那它們一個是女橘子寶寶,一個是男橘子寶寶。”
有的橘子底部是一個小點,有的是一個圓圈圈。于是,孩子們和教師一起查閱資料。最后我們了解到:橘子是雌雄同株植物,不存在公母之分,只是底部有圓圈圈的橘子相對來說會更甜一些。
3.活動三:欣賞繪本《橘子》
繪本《橘子》色彩鮮明,故事情節(jié)簡單,非常適合小班孩子閱讀。教師帶領(lǐng)孩子們閱讀繪本,能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同時更直觀地幫助孩子們拓寬關(guān)于橘子的認知。繪本中,奶奶使用魔法把橘子變得很大,還引導小朋友一起摘橘子、剝橘子、分享橘子。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為故事中的小朋友和奶奶出謀劃策。故事的最后,所有人都吃到了甜甜的橘子。孩子們羨慕不已,紛紛說道:“要是我也在故事里,那該多好呀?!薄白屛乙渤砸豢陂僮影??!薄斑@個橘子一定很甜?!?/p>
教師從孩子感興趣的橘子入手,利用課程資源、社會資源等,打開了孩子探索橘子的大門,加深了其對橘子的感性認識。在識橘的活動中,孩子們學會觀察、探索,從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出發(fā),了解了橘子的結(jié)構(gòu),激發(fā)了對大自然的探究欲。
繪本《橘子》最后一頁的內(nèi)容是小朋友們開心地剝著橘子,這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開始剝橘子。橘子剛剝完,新的問題萌發(fā)了。
1.問題一:剝下來的橘子吃不完怎么辦?能榨汁嗎?
綿陽:“可以的,我媽媽在家就是用橘子給我榨果汁喝。”
源源:“可是幼兒園沒有榨汁機呀,我們怎么榨果汁?”
二寶:“我知道,我知道,我們可以用手榨汁。”
唐寶:“我們還可以用勺子試一試?!?/p>
我們決定圍繞這個問題開展一次相關(guān)活動。我們讓孩子們進行投票,選出他們最想嘗試的榨汁方式。票數(shù)最高的榨汁方式是“用手”。孩子們將橘肉裝在保鮮袋里,有的用手擠,有的用手掌壓,有的用小拳頭捶,最終都成功榨出了橘子汁。
2.問題二:剝下來的橘子除了可以榨汁,還能制作什么美食?
幼兒園大三班的張老師建議:“你們有這么多橘子呀,橘子也可以做糖葫蘆哦!今天我們大三班開展制作糖葫蘆的活動,下午邀請你們一起來制作、品嘗。”孩子們聽到后眼睛都睜得大大的,露出了渴望的眼神。于是,我們和大三班進行了溝通交流,決定成立一個“大帶小”聯(lián)盟。
教師擺放好了所需材料,并帶著孩子們洗干凈小手。哥哥姐姐們帶著弟弟妹妹們一起看完了制作糖葫蘆的流程圖。他們開始動手串橘瓣、山楂、小番茄等,再給糖葫蘆裹上了甜甜的糖衣。最后,每個孩子都分到了一串橘子糖葫蘆。他們開心地品嘗著,露出了幸福的表情。
孩子們回家后意猶未盡,拉著爸爸媽媽一起開動腦筋制作橘子美食,一場美食創(chuàng)意大比拼活動就此展開。我們在群相冊里看到了大家制作的橘子奶昔、橘子燉蛋、橘子糖水等,每一道美食都體現(xiàn)出了孩子們的智慧和勤勞。
3.問題三:剝下來的橘子皮只能扔掉嗎?它們能不能吃?
孩子們剝橘子的時候,夏木和瑩瑩用嘴咬破了橘子皮,這時旁邊的孩子趕忙制止:“橘子皮不能吃,你快吐掉。”夏木說:“橘子皮可以吃的,奶奶給我吃過。”瑩瑩說:“橘子皮不能吃的,我們只能吃里面的肉肉,皮很臟的?!薄伴僮悠さ降啄懿荒艹浴背闪宋覀冇忠粋€探索點。我們與家長進行合作,讓孩子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資料解答疑惑。
通過查閱資料和交流分享,孩子們知道了橘子皮可以入藥,具有理氣化痰、健胃除濕、消炎、降低血壓和預防動脈硬化等功效,對消化不良、咳嗽痰多、急性炎癥等病癥,具有緩解的作用。橘皮除了能制作成陳皮入藥、入湯,還可以制作成橘皮糖。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觀看視頻,了解橘皮糖制作的過程并動手操作。洗橘子、剝橘子、刮橘皮、去橘絡(luò)、切橘皮、熬橘皮……看著小小的橘皮慢慢變成一顆顆橘皮糖,所有孩子都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yīng)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yīng)當讓他自己想?!惫P者摘錄了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一段話。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要隨時捕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設(shè)計貼近生活的教育活動,敏銳地挖掘相關(guān)活動的教育價值,接納孩子獨特的想法,激發(fā)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建構(gòu)師生互動課程的新內(nèi)容,讓選擇、探索、嘗試等成為師生互動課程的常用途徑,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霖霖:“看,橘子上面有白色、綠色的毛?!?/p>
小翌:“我聞到了臭臭的味道,這橘子爛了?”
豆豆:“因為橘子被放在外面,就爛了?!?/p>
樂樂:“我家是把橘子放在紅色塑料袋里?!?/p>
小宇:“把橘子放在土里,這樣就不會爛了?!?/p>
某天清晨,孩子們聞到了陣陣臭味。我們一起尋找臭味的來源,發(fā)現(xiàn)教室角落里的一些橘子發(fā)霉爛掉了。如何讓橘子能長久保存不腐爛呢?孩子們想了一些辦法,把新鮮的橘子放進了柜子、塑料袋或埋在土里。橘子藏好了,還會爛嗎?經(jīng)過兩周的存放,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揭曉答案。柜子里、泥土里、塑料袋里的橘子都發(fā)生了腐爛的情況。我們改變存放橘子的位置,并不能讓橘子停止腐爛。那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留住橘子?孩子們繼續(xù)開展了探索。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得到了提升。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長。幼兒園是孩子們生活、學習和游戲的地方,也是培養(yǎng)孩子們綜合素養(yǎng)的場所。教師應(yīng)該鼓勵孩子們積極探尋世界,讓孩子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積極思考和創(chuàng)作。一個個小小的作品里蘊藏著孩子們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小班的孩子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有強烈的探索欲。貼近生活的課程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孩子們的探索欲。“大橘大利”微課程是教師在孩子們的日?;顒又胁煊X到他們的興趣點后衍生的,孩子們從中收獲了快樂和知識。
因此,幼兒園的微課程應(yīng)立足于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凡是孩子們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在生活、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現(xiàn)的問題,都可以及時納入微課程活動。據(jù)此,教師應(yīng)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興趣、產(chǎn)生的問題和困惑,梳理孩子們的已有經(jīng)驗,思考相關(guān)活動中蘊藏的教育價值,與孩子們共同確定活動主題,幫助孩子與世界建立聯(lián)系,促進其身心的全面、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