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烏蘭牧騎作為全國文藝戰(zhàn)線的一面重要旗幟,不為風吹日曬為自治區(qū)的人們傳送歌舞,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內涵?!叭Ы瞎聝哼M草原”的故事與烏蘭牧騎相結合,展現(xiàn)了蒙古族人堅韌不屈、偉大博愛的民族性格,使人們放佛在廣闊的草原上體會著“愛之歌”。
關鍵詞:海林都;草原母親;蒙古族
電影《海林都》講述了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三千江南孤兒進草原”的感人故事。該片由彭軍導演執(zhí)導,以國家榮譽稱號“人民楷?!鲍@得者都貴瑪為原型,展開敘事。
“文藝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è),文藝戰(zhàn)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zhàn)線。”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電影《海林都》緊跟時代旋律,將“三千江南孤兒進草原”的故事與烏蘭牧騎相結合,依托新時代新力量,使電影的主題蘊藏著民族間的血乳親情,流淌著草原母親廣闊的胸襟與無私?!耙粋€母親收養(yǎng)一個孤兒”叫做善良;一個草原收養(yǎng)了三千江南孤兒則可以稱作是博愛。電影《海林都》以“三千孤兒進草原”為故事背景,著重描繪了薩仁、巴根等孩子的故事。江南孤兒與草原母親的形象相交融,便形成了不可言喻的大愛精神。電影《海林都》人物形象豐富多彩,從烏蘭牧騎隊員到淳樸的牧民們,讓觀眾直接感受到了草原民族的熱情、豪爽與善良。作品的“主旋律”在于描述或勾勒一個時代的精神,并以此而鑒今人與后人?!安菰赣H哺育江南孤兒”的過程僅僅是一種框架、一種契機,或是一種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對于特別時代用這一種特別事件的特別理解的“載體”。
“推動文藝繁榮發(fā)展,最根本的是要創(chuàng)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電影《海林都》意譯為“愛之歌”,是一部以“人間大愛”為主題的民族性影片。影片中伴隨著悠揚的長調、生動的馬頭琴聲像觀眾展示了草原上一幅幅生動的畫卷。牧歌遠行、大愛無疆,在真實和細節(jié)刻畫中,悠揚的馬頭琴聲彌漫于影片的每一個細部,成為影片另一個“主角”。它獨特的音色準確傳達出了蒙古人的生活和情感:遼闊的草原、奔騰的馬蹄、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歡樂的牧歌……影片《海林都》不僅在情感上真摯感人,更讓我們可以了解烏蘭牧騎最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看到他們是如何去尋找、發(fā)現(xiàn)古老而又優(yōu)美的民謠與旋律,他們又是在如何艱苦的條件下為牧民們帶來歌聲與溫暖。一句簡單的“你們考慮清楚,讓薩仁跟著你們,吃苦的是孩子”的背后,是幾代烏蘭牧騎人無私奉獻的縮影。草原美麗寬廣,烏蘭牧騎們的每一聲歌唱都是響徹在這片大地上的“愛之歌”。 影片除了有母親的大愛外,還有遼闊草原的壯美風光,也有馬頭琴、勸奶歌等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致敬草原母親、烏蘭牧騎的同時,為觀眾展開了一幅壯麗美好的草原生活畫卷。在展現(xiàn)草原母親的形象時,導演多采用特寫鏡頭,向觀眾展現(xiàn)了草原母親辛勤勞作下臉上的皺紋、手上的褶皺等等,更加有張力的表達了草原母親這一獨特形象?!氨仨毎褎?chuàng)作生產優(yōu)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努力創(chuàng)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優(yōu)秀作品?!彪娪啊逗A侄肌穼ⅰ叭Ы瞎聝哼M草原”的故事與烏蘭牧騎很好地結合起來,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zhàn)線上的一面旗幟,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烏蘭牧騎精神很好的應證了“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在新時代的指引下,烏蘭牧騎很好的展現(xiàn)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電影《海林都》更是民族性、歷史感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體。
電影《海林都》敘事線索清晰明了。以“三千江南孤兒下草原”為故事主線,同時對烏蘭牧騎故事進行闡述。從政治任務到文藝事業(yè)發(fā)展,電影《海林都》很好的將政治與文化相結合,既展現(xiàn)了草原人民對于國家政治任務的支持與理解,同時也展現(xiàn)了淳樸大地上牧民們的單純與豪邁。但電影在敘事上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敘事手法連續(xù)性的欠缺,情節(jié)沒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對于巴根的成長鋪墊過于冗長,與薩仁的成長歷程形成強烈的沖擊與反差感,并且巴根的敘事線索在鋪墊過后草草結束,缺乏完整性。相比塞夫、麥麗絲執(zhí)導的電影《天上草原》中虎子的形象,薩仁與其有著一些相似之處,但對于孩子走出心理陰影,接受草原牧民“親情”洗禮的情節(jié)很是草率,情節(jié)之間連接性較弱,依靠臺詞無法表現(xiàn)出強烈的情感。心理過程講究循序漸進,電影《天上草原》更好的應證了虎子循序漸進的心理過程,通過不同的情節(jié)設置與臺詞,一步步的鋪墊展現(xiàn)出其最后對草原的認同?!逗A侄肌吩跇嫿ā安菰赣H”形象時,通過對草原環(huán)境的改造和運用,更加真切的傳達“草原母親”的情感和精神狀態(tài),增強“草原母親”民族性的藝術化魅力。除去《海林都》中最常出現(xiàn)的蒙古包,草原上無論是奔馳的駿馬,還是飛翔的雄鷹;無論是一望無垠的戈壁灘,還是風景如畫的胡楊林;無論是蜿蜒流淌的母親河,還是落日歸來的大雁群,都可以作為“草原母親”心靈世界的外化而被表現(xiàn)和強調。在本片的場面調度里充分利用民族元素,在強化“草原母親”民族性藝術化感染力的同時,讓“草原母親”成為草原民族文化的播種者,并利用自身傳播優(yōu)勢反哺草原民族文化。其中兩個孤兒——童婭和南方,成為這條敘事線的主角。孤兒童婭從無法言語到分離時發(fā)自肺腑喊出額吉,她在草原艷陽下,蒸發(fā)了過去的陰影,變成一個有歸屬感的會說話的孩子。而她的額吉在一次風暴中為了保護她,不幸流產,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這一難,他們的心因此更緊密了。悠揚的馬頭琴聲、深邃的蒙古族傳統(tǒng)民調、狂放奔騰的駿馬、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潔白的蒙古包、烏蘭牧騎流動勒勒車,大面積的草原、讓人沉靜的夕陽西下,人們就在在這樣的風景中被浸潤療愈。影片展示了兩人在北方草原成長的曲折歷程,以及他們對草原從陌生到熟悉再到生死相依的感情。影片同時傳達了草原上流傳千百年的傳統(tǒng)和習俗。
這部作品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展現(xiàn)江南孤兒成長和謳歌草原母親的范圍。我們不能忘卻那個時代,不能忘卻那個時代中所閃現(xiàn)的人性之光,不能忘卻那一段民族團結的美好史實,不能忘卻的目的正在于使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更趨于進步與美好。
作者簡介:
霍冉,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