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嫻,高彬,王亮,張瑞,孫建良
腫瘤化療藥物誘導的周圍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是化療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總體發(fā)生率可高達38%~87%。紫杉醇(PTX)等化療藥物誘發(fā)的周圍神經(jīng)病變(CIPN)主要表現(xiàn)為手足疼痛、麻木或痛覺超敏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化療療程的完成[1]。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如離子通道阻滯劑、抗炎藥、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和抗驚厥藥物,均不能達到臨床預期的治療目標,且常伴有嚴重的毒副作用。研究表明,維生素D在治療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中發(fā)揮良好作用,在已建立的多種大鼠CIPN模型中,如坐骨神經(jīng)慢性壓迫性損傷(CCI)導致的神經(jīng)性疼痛模型和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性疼痛模型等,都證實補充維生素D可減輕大鼠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的超敏反應,這可能與維生素D抑制炎癥和氧化應激有關[2]。本研究擬探討維生素D3對PTX誘發(fā)的大鼠周圍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動物及分組健康SD雄性大鼠35只(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6周齡,體質(zhì)量200~220 g,于寧波大學實驗動物中心(SPF級)適應3~5 d;大鼠飼養(yǎng)環(huán)境:室溫20~25℃,濕度60%,自由攝食和飲水,光照與黑暗時間均為12 h。將大鼠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5組(n=7):對照組(Con組)、PTX溶劑組(PTX Vehicle組)、PTX組、PTX+維生素D3溶劑組(PTX+VitD3Vehicle組)和PTX+維生素D3組(PTX+VitD3組)。
1.2 主要試劑和儀器PTX(阿拉丁公司,批號:D2123072,規(guī)格:250mg/瓶);聚氧乙烯蓖麻油(阿拉丁公司,批號:I1805053,規(guī)格:250g/瓶);無水乙醇(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210820,規(guī)格:500 ml/瓶);維生素D3(阿拉丁公司,批號:J2112208,規(guī)格:1g/瓶);Von Frey纖維絲(美國Danmicglobal公司,型號:Aesthesio);多功能微型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德國Eppendorf公司,型號:Centrifuge 5430R);智能冷熱痛覺測試儀(法國BIOSEB公司,型號:BIO-CHP);ELISA試劑盒(上海泛柯實業(yè)有限公司,批號:202111)。
1.3 實驗動物建模及給藥將PTX溶于PTX溶劑(聚氧乙烯蓖麻油∶無水乙醇=1∶1,6 mg/ml),再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至2 mg/ml。PTX組、PTX+VitD3組和PTX+Vit D3Vehicle組大鼠隔日腹腔內(nèi)注射PTX 2 mg/kg,共4次(1、3、5及7 d)達到累積劑量8 mg/kg,建立CIPN模型。Con組和PTX Vehicle組于相同時間點腹腔注射等容量的0.9%氯化鈉注射液和PTX溶劑(聚氧乙烯蓖麻油∶無水乙醇∶0.9%氯化鈉注射液=1∶1∶4,1 ml/kg)。將維生素D3溶于無水乙醇(1g/l=40 U/l),再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25倍至1.6 U/l。PTX+VitD3組和PTX+VitD3Vehicle組從1、3…19 d隔日腹腔注射維生素D3(2 000 U/kg)和維生素D3溶劑(0.1%乙醇1.25ml/kg),共10次。
1.4 觀察指標
1.4.1 一般情況實驗期間每天觀察大鼠的運動、進食、飲水量、排便、排尿及脫毛等情況,并記錄有無扭體、抽搐等異常行為。于給藥前(d0)和給藥后1、3…19、20 d隔天記錄大鼠的體質(zhì)量。
1.4.2 行為學測定所有大鼠分別于d0和給藥后4、8、12、16及20 d,用Von Frey纖維細絲測定50%右足底機械縮足反應閾值(50%PWTs),用冷熱板測痛儀測定熱縮足潛伏期(TWL)。
1.4.3 50%PWTs測定將大鼠置于底部為金屬篩網(wǎng)(1 cm×1cm)的透明有機玻璃箱(22cm×22 cm×22cm)中,玻璃箱被架高于實驗臺面50 cm。金屬網(wǎng)上蓋以透明的有機玻璃罩,先讓大鼠適應環(huán)境20 min左右,待大鼠的梳理和探究活動基本消失后,從2.0 g力度開始按照“Up&Down”法刺激大鼠后足掌底中部(避開突起部位),纖維絲需彎曲至“C”或“S”型并維持6~8 s,觀察大鼠是否出現(xiàn)縮足反應并記錄[3]。大鼠在刺激時間內(nèi)或在移開Von Frey纖維時立即出現(xiàn)快速的抬足或舔足反應,記為陽性反應“X”,而大鼠無反應或身體活動所引起的縮足反應記作陰性反應“O”。陰性反應時,予大一級力度纖維絲進行刺激,陽性反應時則改用小一級的纖維絲進行刺激,如此連續(xù)進行直至出現(xiàn)第1次陽性和陰性反應的騎跨,再連續(xù)測定4次,得到一串以“O”或“X”組合的序列,將該序列與最后一根纖維絲編號(xf)代入公式50%PWTs(g)=10(xf+k)/1 000計算,為各根纖維絲取對數(shù)后的均差,約等于0.224。若計算得出的50%PWTs>15.0 g或<2.0 g,則仍以15.0 g或2.0 g作為最大或最小值,每次刺激之間間隔30 s。
1.4.4 熱縮足潛伏期(TWL)測定先讓大鼠適應環(huán)境20 min,待大鼠能較好的適應當前環(huán)境后,將大鼠放在表面溫度(52.0±0.1)℃的智能冷熱板測痛儀上,上面罩以透明塑料籠,當大鼠出現(xiàn)快速縮足、舔趾或撕叫任一反應時即踩下熱板儀的踏板,記錄熱板儀顯示屏上的時間即為TWL[4]。為避免大鼠出現(xiàn)組織損傷,設定熱板自動切斷時間為15s。每只大鼠測定3次,每次間隔15min,取3次平均值為大鼠TWL值。
1.4.5 大鼠血清25(OH)D3測定采大鼠眼眶血,分離血清,按照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大鼠血清25-(OH)D3水平,每個實驗都包含了標準曲線,每個樣本檢測2次,取平均值。
1.5 統(tǒng)計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Prism 9.0(Graphpad,La Jolla,CA)軟件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多重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實驗期間5組大鼠均未出現(xiàn)脫毛、腹瀉及運動失常等情況,毛色光滑柔軟,活動情況自如,體質(zhì)量均緩慢增長。5組大鼠體質(zhì)量在d0及給藥后1、3、5、7、9、11、13、15、17、19及20d時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3.21,均P>0.05),見封二彩圖3。
2.2 50%PWTs變化比較5組大鼠在d0時50%PWT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97.7,P>0.05)。PTX組和PTX+VitD3組大鼠50%PWTs在4、8、12、16及20 d時明顯低于Con組(t≥6.18,均P<0.05)。PTX+VitD3組大鼠50%PWTs在8、12、16及20 d時明顯高于PTX組(t≥2.32,均P<0.05),見封二彩圖4。
2.3 TWL變化比較5組大鼠TWL在d0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51.2,P>0.05)。PTX組大鼠TWL在4、8、12、16及20 d時明顯低于Con組(t≥6.46,均P<0.05)。而PTX+VitD3組大鼠TWL在12、16及20 d時明顯低于Con組(t≥5.33,均P<0.05)。PTX+VitD3組大鼠TWL在4、8、12、16及20 d時明顯高于PTX組(t≥4.21,均P<0.05),見封三彩圖1。
2.4 血清25-(OH)D3的變化 5組大鼠血清25-(OH)D3在d0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22.97,P>0.05)。PTX組大鼠血清25-(OH)D3在12及20 d時明顯低于Con組(t≥2.63,均P<0.05)。PTX+VitD3組大鼠 在20 d時明顯高于Con組(t=5.13,均P<0.05)。PTX+Vit D3組大鼠血清25-(OH)D3在12及20 d時明顯高于PTX組(t≥5.01,均P<0.05),見封三彩圖2。
本研究參照文獻介紹的方法[5],隔日腹腔注射PTX 2 mg/kg,共4次,觀察到模型組大鼠50%PWTs和TWL值均有顯著降低,且最低值出現(xiàn)在給藥后1周左右,這與之前研究結(jié)果一致[5],表明PTX誘發(fā)的CIPN模型大鼠制備成功。
多個臨床實驗證實,補充維生素D可緩解多種類型的慢性疼痛,如偏頭痛、腰背痛、癌痛和骨性疼痛等[6]。動物研究也有報道維生素D3對完全弗氏佐劑(CFA)導致的慢性膝關節(jié)炎疼痛模型大鼠有鎮(zhèn)痛作用[7]。本研究針對PTX誘導的大鼠CIPN模型,發(fā)現(xiàn)反復腹腔注射維生素D3后,干預組較模型組大鼠50%PWTs在8 d開始有顯著升高,TWL在4 d時出現(xiàn)顯著升高并持續(xù)至20 d,但較對照組仍有明顯降低,提示腹腔注射維生素D3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PTX誘發(fā)的大鼠機械和熱痛敏。
基于已有證據(jù),推測維生素D3改善大鼠痛覺過敏的可能機制有:(1)維生素D在星形膠質(zhì)細胞信號途徑中起著重要作用,從而發(fā)揮了神經(jīng)保護作用[8]。(2)維生素D作為一種神經(jīng)活性類固醇,可以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可以減輕疼痛癥狀[2]。(3)維生素D的鎮(zhèn)痛作用更有可能是由于其抗炎作用,而不是抗傷害作用。維生素D似乎是通過減少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和抑制T細胞反應來發(fā)揮其抗炎作用[8]。此外,維生素D還可以調(diào)節(jié)脊髓中的促氧化劑和抗氧化標志物[9]。
維生素D3在體內(nèi)的主要活性形式為25-(OH)D3和1,25-(OH)2D3兩種,其中25-(OH)D3為主要循環(huán)形式,且25-(OH)D3半衰期較1,25-(OH)2D3長,可以在血中維持比較恒定的濃度,通常用它來評估體內(nèi)的活性維生素D3狀態(tài)較為準確。本實驗結(jié)果表明,腹腔注射PTX后,模型組大鼠的血清25-(OH)D3出現(xiàn)持續(xù)下降趨勢,表現(xiàn)為維生素D不足。維生素D3干預組的大鼠血清25-(OH)D3水平未見明顯降低,且在20d時較對照組有顯著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圍內(nèi)),表明隔日腹腔注射維生素D3(2000U/kg)是安全可靠的。但干預組大鼠的痛敏閾值在實驗期間仍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表明血清25-(OH)D3水平與大鼠痛覺過敏之間無明顯關系。
維生素D3價格便宜,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即使出現(xiàn)通常也是輕微的。在作者實驗中也沒有觀察到大鼠體質(zhì)量減輕和異常表現(xiàn)等毒性反應的現(xiàn)象。以往的臨床研究表明,人體攝入過量的維生素D(每天超過50000U)導致高鈣血癥的很少,每天服用10000U的維生素D3持續(xù)5個月,也沒有發(fā)現(xiàn)毒性反應[7]。且絕大多數(shù)患者并沒有使用維生素D3的禁忌證,因此維生素D3可能是一種安全、簡單和潛在有益的治療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患者的藥物。雖然有一定程度的證據(jù)表明,補充維生素D對治療慢性疼痛是有效的,但由于缺乏足夠的隨機和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目前的證據(jù)還不能證明補充維生素D3是對慢性疼痛有效的獨立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腹腔注射維生素D3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PTX誘發(fā)的大鼠周圍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為臨床化療痛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