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婕,肖慧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2];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發(fā)《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3],對勞動課程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及素養(yǎng)表現(xiàn)都給予了明確指導。相關文件的發(fā)布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推進實施提出了要求。為深入了解當前成都市各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的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困難,本研究選取成都市中小學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shù)據(jù),對數(shù)據(jù)進行系統(tǒng)分析,梳理對策,探索成都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推進實施的有效路徑。
研究組在梳理國家、省、市政策文件與以往研究的基礎之上,編制了《成都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現(xiàn)狀調查》問卷,并將其作為研究工具。問卷由基本信息和問卷主體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問卷主體包括7 個板塊:行政管理、教材選用、課程開發(fā)、實施途徑、教師隊伍建設、場所拓展以及問題建議。問卷共37 題,其中基本信息5 題,問卷主體32 題,題型包括單選、多選、填空題。
本研究以成都市各中小學為調查對象,包括23 個區(qū)(市)縣及直屬(直管)學校,通過“問卷星”軟件編輯發(fā)送,由每所學校勞動教育相關負責人填寫1 份問卷,共收回910 份有效問卷。問卷數(shù)據(jù)由SPSS22.0 量化處理。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1.九成調查對象的勞動教育工作已經(jīng)納入行政考核,主要由各區(qū)(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德育分管科室進行管理
在“學校勞動教育是否納入了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考核項目” 一題中,87.14%的學校表示已經(jīng)納入考核,10%的學校表示未納入考核,2.86%的學校未填。
在“學校勞動教育歸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哪個具體部門管理”一題中,各詞匯詞頻數(shù)據(jù)如下:德育400 次;藝體257 次;德宣科51 次;德體41 次;衛(wèi)藝科28 次,法科27 次。據(jù)詞匯內容及詞頻,對其進一步整合與歸納,可得知當前勞動教育這一學科,主要由各區(qū)(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德育分管科室進行管理,其次則由教育行政部門的藝體科、衛(wèi)藝科進行管理。
2.當前行政考核工作落實還不夠到位,區(qū)(市)縣具體落實不均衡
雖然九成的學校表示學校勞動教育已經(jīng)納入了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考核項目,但還有10%的學校表示未納入考核,且部分表示未納入考核的學校與表示納入考核的學校屬于同一行政區(qū)域,可見數(shù)據(jù)還不夠精準。為進一步了解各區(qū)(市)縣的考核情況,將行政考核與學校所屬區(qū)域做了交叉分析,其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學校勞動教育行政考核情況與所屬行政區(qū)域交叉圖
由圖1 可得知,除天府新區(qū)、成華區(qū)、青白江區(qū)所有學校表示納入行政考核外,其余各區(qū)(市)縣以及市直屬(直管)均有學校表示學校勞動教育還未納入考核。東部新區(qū)、郫都區(qū)以及簡陽市甚至有10所以上的學校表明未納入考核。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當前全市范圍針對學校勞動教育的行政考核工作落實得還不夠到位,大部分區(qū)域均有學校尚不清楚考核情況,且區(qū)域間差異大,不均衡。
1.八成學校已經(jīng)制定勞動教育總體實施方案,半數(shù)學校形成了自己的勞動教育推進模式
在“學校是否已制定勞動教育總體實施方案”一題中,721 所學校表示已經(jīng)制定,占比79.23%,27所學校表示并未制定,占比2.97%,162 所學校表示其正在研制,占比17.8%。與此同時,在“學校是否已形成自己的勞動教育推進模式” 一題中,51.98%的學校表示已經(jīng)形成,48.02%的學校表示還未形成。由此可見,大部分學校已經(jīng)制定了勞動教育總體實施方案,且校本推進模式也在形成當中。
2.校本推進模式中,“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模式應用比例最高
在已形成推進模式的學校當中,有239 所學校填寫了具體推進模式。將各校填空回答的內容分析歸納,整理成9 個類別:一是校本特色課程,如“佰草集”“幸福勞動課程”;二是項目式/主題化推進;三是分年級、年段推進;四是家、校、社共育;五是特色模式,如“4+N”模式、“三段六環(huán)”模式等;六是學科融合與常態(tài)化;七是基地實踐;八是勞動值日、值周;九是其他,如課題研究推進和種植社團推進。各推進模式的使用頻數(shù)如圖2所示。
圖2 學校勞動教育校本推進模式情況
可以看出,在學校勞動教育校本推進模式當中,“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這一模式使用率最高,49所學校使用該模式,其次則是校本特色課程,41 所學校使用;37 所學校組織學生前往基地實踐,排第三;使用最少的模式是勞動值日、值周,僅9 所學校采用此種方式。綜上,勞動教育校本推進模式多樣,同質化低。
3.絕大部分學校安排了勞動教育課時,小學學段課時落實情況最好
調查顯示,在勞動教育課時安排上,718 所學校表示每周一節(jié)課,占比78.9%;115 所學校每兩周一節(jié)課,占比12.64%,37 所學校表示課表有安排,但沒有落實,占比4.07%,40 所學校表示沒有安排課時,占比4.4%。不同學段之間,勞動教育課時安排的差異較大,為進一步了解情況,研究組將課時安排與學段作了交叉分析,具體情況如表2。
表2 不同學段勞動教育課時安排情況
數(shù)據(jù)顯示,小學學段勞動教育課時安排情況最好,每周一節(jié)課的課時安排的比例最高。初中學段每周一節(jié)課的安排比例排第二;九年一貫制學校課表有安排但沒有落實的占有一定比例;普通高中沒有安排課時的比例最高。
這表明大部分學校認真落實各級文件精神,安排每周1 課時的勞動課。但仍有學校尚未安排課時,或課表有安排,但沒有落實。結合部分訪談情況可知,這樣的數(shù)據(jù)尚存理想狀態(tài),真正課堂落實情況還略遜一籌,特別是能夠按照《課標》要求,開齊開足開好勞動課程,落實素養(yǎng)導向的學校還比較少。具體而言,小學學段課時安排的情況優(yōu)于中學學段,其中普通高中課時安排的情況最差。
4.學校勞動教育評價方式多樣,且八成學校已將勞動評價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勞動教育評價是勞動教育有效開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基于此,我們對當前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評價情況進行了調查,如圖3所示。
圖3 學校勞動教育評價情況
據(jù)圖3 可知,有790 所學校表示將勞動教育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占比86.81%;664所學校評選勞動方面的優(yōu)秀個人,占比72.97%;還有585 所學校將勞動教育納入班級考核,占比64.29%;尚有40 所學校表示還沒有制定評價辦法,占比4.40%。八成學校對學生的勞動評價符合要求,且勞動評價方式多元,但評價的方式與內容尚不均衡。
由于勞動教育的“因地制宜”原則,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教材。但勞動教育是國家課程、必修課程,體現(xiàn)的是國家意志,所以教材的選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在“學校是否有統(tǒng)一使用的勞動教育教材”一題中,164 所學校表示有使用統(tǒng)一的教材,占比18.02%,746 所學校表示沒有,占比81.98%。為進一步了解學校使用的教材類別,處理缺失值后得出了以下結果:80 所學校使用了正式出版教材,占比66%;29 所學校使用校級自編指南,占比10%;12所學校使用區(qū)(市)縣自編指南,占比24%。
這表明當前勞動教育教材的使用比例低,超過八成的學校沒有統(tǒng)一使用的勞動教育教材。勞動教育正式出版教材使用的比例最高,但當前正式教材門類多樣,據(jù)進一步調查顯示,各校使用的正式出版勞動教材各不相同,這表明各學校使用勞動教育教材異質性高,不統(tǒng)一。
1.九成學校有勞動教育兼職教師,專職教師占比過低
將學校勞動教育教師設置情況分為五類:一是設置了專職教師,學校內有專門負責上勞動教育課、組織勞動教育活動的教師;二是設置了兼職教師,由班主任、學科教師以及校內其他工作人員擔任;三是設置了校外特聘人員,主要指聘請的校外專家及家長等;四是其他,指校外志愿者等,五是沒有設置。學校勞動教育教師設置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學校勞動教育教師設置情況
由表3 可得知,學校設置專、兼職勞動教育教師的總體比例已經(jīng)超過90%,說明絕大部分學校已經(jīng)具備設置勞動教育教師的條件。但專職教師比為13.74%,比例過低,教師數(shù)量少。勞動教育教師是最終落實勞動教育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但目前教師隊伍的設置情況不樂觀,教師比例構成還需進一步優(yōu)化。
2.勞動教育教研開展頻率低
勞動教育教研是提升學校勞動教育水平、提高勞動教育開展效能的重要舉措。本研究還調查了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校本教研以及參加其所屬區(qū)域教研的情況,如表4所示。
據(jù)表4 可知,在校本教研方面,九成學校本學年度開展了教研活動,但其頻率集中于一學年一次,還有10%的學校尚未組織過校本研修;區(qū)域教研方面,43.63%的區(qū)(市)縣做到了每學期1~2 次教研;按學科要求,各區(qū)(市)縣教研活動應當每月開展一次,但此種情況占比僅三成。且還有15%的區(qū)縣尚未常態(tài)化開展教研活動。由于勞動教育的“因地制宜”原則,各學校的校本研修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開展頻率較低,校本研修的質量尚待進一步提高。成都市勞動教育常態(tài)化教研每月至少一次,但當前受訪學校中,僅80 所學校表示其規(guī)律參加市級教研,其參與的頻率不高,實效性還有待加強。綜上,各區(qū)(市)縣教研活動頻率不均衡,應當進一步推動落實。
表4 學校參與勞動教育校本教研、區(qū)域教研情況
3.教師對勞動教育培訓的需求
培訓是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路徑。高質量的培訓能夠提高教師的勞動教育觀念,優(yōu)化勞動教育知識結構,提升勞動課授課能力。什么樣的培訓才是教師真實需要的培訓?本研究同樣做了調查。
據(jù)表5 可知,目前教師最希望參與勞動教育培訓形式主要有三種,排首位的是能夠前往基地參觀考察,占比82.75%;排第二的需求是觀摩課例展示,占比80.99%;排第三是進行經(jīng)驗交流分享,占比73.08%。在培訓內容方面,需求度最高的是課程內容開發(fā)與課堂教學實施,選擇率均超過了90%,表明當前學校對于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勞動教育常態(tài)課上法的相關培訓有著強烈的需求。
表5 教師對勞動教育培訓的需求
教育行政部門的考核督導是勞動教育落實的重要保障。當前成都市各區(qū)(市)縣勞動教育考核情況不均衡,尚有部分區(qū)域的學校不清楚考核情況。在未來的工作中,行政督導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從市級層面統(tǒng)籌規(guī)劃對各區(qū)域勞動教育實施的考核監(jiān)督工作,在系統(tǒng)實施的過程中推動各區(qū)域勞動教育工作開展,以縮小市內各區(qū)(市)縣之間勞動教育實施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區(qū)域層面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從勞動教育課時安排、實施路徑、實施內容、實施成效等維度對區(qū)域內各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評價督導,實現(xiàn)勞動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扎實推進,落實相關文件要求。
依據(jù)調查結果可知,當前成都市范圍內八成學校已經(jīng)制定勞動教育總體實施方案,半數(shù)學校形成了自己的勞動教育推進模式。但由于當前學校對相關文件解讀不足,其勞動教育推進模式與實施路徑缺乏科學性,存在著以下問題:第一,部分學校對《課標》等文件解讀不足,在校本推進模式的設計與實施上存在困難;第二,學校推進模式種類繁多,但內容與形式不均衡,如部分學校僅涉及家、校、社協(xié)同,勞動教育學科融合不足;第三,勞動教育評價不到位,應用不均衡。
要解決上述問題,應當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與推進模式進行科學設計與系統(tǒng)規(guī)劃。一是要合理確定校本化勞動教育必修課內容,深入剖析《課標》,解讀勞動任務群,結合學校場地、資源等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安排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勞動項目。二是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勞動教育校本推進,與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相結合,因地制宜,開發(fā)校本特色課程。三是要做好學科融合,在學科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合理、科學地融入道德與法治、科學、美術等學科中。第四,還可拓展實施校外勞動實踐,結合教學陣地建設、主題教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多渠道、多形式推進。此外,還要做好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引導家長形成勞動教育觀念,對家庭勞動實施清單式管理,讓家長參與到對學生家庭勞動的監(jiān)督與評價當中。
與此同時,勞動評價也需落實,學校應當依據(jù)勞動內容合理設計、科學安排勞動教育評價。評價的內容要多維度,從勞動知識技能、勞動素養(yǎng)與習慣等入手;評價的方法要多樣,平時表現(xiàn)評價與學段綜合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評價的主體要多元,開展多人評價,學生評、同學評、教師評相結合。明確素質達標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以及評價辦法,除了將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手冊外,還可以將其納入班級考核,在保障勞動教育目標達成的同時,實現(xiàn)學生勞動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綜合素質的提升。
從調查結果中可看出,當前全成都市超過八成的學校沒有統(tǒng)一使用的勞動教育教材,且使用了教材的學校,其使用的教材不統(tǒng)一,有使用正式出版教材的,也有使用區(qū)(市)縣自編的勞動指南的。由于當前各類勞動教材的質量良莠不齊,其內容設置、對教學大綱的遵循、教學目標等差異大,因此,當前大部分學校的教材使用存在問題。
教材作為落實勞動必修課的重要抓手,在學校勞動教育落實中發(fā)揮著“主渠道”的作用,鑒于此,首先可對當前使用范圍較廣的教材進行分析解讀,梳理教材目標內容,結合《課標》的要求,出臺教材使用的指導意見。同時,指導學校結合勞動教材,構建校本勞動課程體系,推進和落實教材的校本化實施,使得教材的使用更具創(chuàng)意和智慧。
在教師數(shù)量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校僅設置兼職教師,專職教師數(shù)量嚴重不足,且校外聘用人員比例低。由于勞動教育內容種類多、專業(yè)性較強,因此加強專業(yè)勞動教師隊伍的建設勢在必行。
首先,學校要設置勞動教育教師崗位。每所學校學校都應當設置勞動教育專職教師,依據(jù)師生比配齊配足兼職教師,并在種植、烹飪等勞動項目上合理聘用校外人員,建設專職、兼職、外聘教師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同時,還應對勞動教育教師工作量重新認定,對勞動教育教師的職稱晉級予以傾斜。
其次,要著力提升教研工作實效。在教師成長方面,當前教師迫切希望接受培訓,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調查顯示,當前各區(qū)(市)縣區(qū)域教研和校本教研開展頻率低,且不均衡。針對上述問題,應當規(guī)范各區(qū)勞動教研開展頻率,將各區(qū)(市)縣勞動教研納入考核,對其開展次數(shù)與內容作要求。還可開展勞動“送研”“送教”活動,對薄弱區(qū)域教研活動的開展進行幫扶。
同時,要加強勞動教育教師培訓。區(qū)域層面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教師專項培訓,從《課標》解讀、教學設計、課堂實施等環(huán)節(jié)入手,提升教師勞動教學技能,推動師資建設。還可跨學校組建勞動教育教師共同體,通過跨校走班等方式促進團隊合作,豐富勞動教育教師資源[4]。學校層面則應當組建勞動教育教研組,定期組織教研組教師進行研討,通過經(jīng)驗學習等熟悉勞動教育的要求,共同分享實踐經(jīng)驗;分年級分學段集體備課,每一個階段都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教研互助,從而提升勞動必修課效果。
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全面發(fā)展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市作為首批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qū),應當立足實際,統(tǒng)籌規(guī)劃,采取相關措施以提升全市勞動教育整體品質。面對當前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還需深入剖析根源,加強督導評價,深化專項培訓,統(tǒng)籌勞動教育資源,建設師資隊伍,以縮小區(qū)域、學段間的差距,整體推進勞動教育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