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晰灝
(吉林外國語大學,吉林長春 130000)
《中學生歷史教材(葡文版)》是國家外文局、澳門教育及青年發(fā)展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合編的適用于澳門師生的歷史教材,共12 冊,分別適用于初中和高中不同年級的必修及選修課。在澳門回歸20周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充分肯定了澳門特區(qū)政府同內地合編教材的做法。經(jīng)過幾年的編寫、翻譯、校對、排版,于2021年澳門“國家憲法日”當天正式出版發(fā)行。教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意在向澳門青少年介紹祖國的文化精品,打破誤解、消除曲解、減少文化獵奇,幫助澳門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國家意識、主權意識和民族意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愛澳情感,確保澳門“一國兩制”實踐行穩(wěn)致遠。
漢語文化負載詞,即是那些用來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匯,包含詞、詞組、習語、成語及詩句。這些詞匯反映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文明與文化,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物質精神、生活方式與社會習俗[1]。漢語文化負載詞承載了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凸顯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語言特色。
在歷史教材中,常見的漢語文化負載詞不僅有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專有名詞,如建筑、文物、飲食等專有名詞,還有具有歷史典故和文化特色的成語、諺語、俗語、詩句等。這些詞匯,在葡語語言體系中,由于不存在相關的文化背景,沒有恰到好處的對應語。比如,漢語中的數(shù)字“九”,在“九五至尊”中象征帝王的權威尊貴;在“三教九流”中,其指代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具體來說是“儒家、陰陽家、道家、法家、農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在成語“九霄云外”“含笑九泉”“九死一生”中,“九”是“極”的意思,有“極遠”“極深”“極多”之意;又因其與“久”的諧音,也有“長長久久”之意,比如,“九九同心”。因此,在漢譯葡過程中,應明確數(shù)字“九”在文化負載詞中的含義和象征,深入理解其詞語背后承載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再進行準確、全面且恰當?shù)姆g。
翻譯中學生歷史教材中的文化負載詞,是對翻譯人員語言能力、文化素養(yǎng)、翻譯水平的綜合考驗。過度的詞匯歸化處理容易導致文本喪失中國傳統(tǒng)特色文化的韻味,有悖于教材葡譯的目的,也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教學;過度的詞匯異化處理容易導致學生增加閱讀難度,不利于教材學習者學習課程內容、理解文本的內涵。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翻譯策略手段,針對這種語言文化差異下的文化空缺,進行恰到好處的翻譯補償。
“文化缺省”這一概念由我國語言學家王東風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1997)中首次提出,他認為:“在寫作中,因為作者與本族讀者共享部分文化背景知識,因此語篇中會在不影響讀者對文義的理解的基礎上,省略一些不言自明的內容。”[2]“文化缺省” 的內涵在于交際雙方能夠共享而被自動省略的、被默認的那些背景知識。盧靜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策略》(2020)中提出“文化缺省” 實際上是一種“不在場的在場”[3]。也就是那些被自動省略的背景知識的“不在場”,事實上它是不在場的“在場”。
歷史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負載詞,在漢譯葡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內容空缺。缺省的成分沒有在文本中出現(xiàn),但是如果不填充這些內容,閱讀譯文的讀者會因信息不對等而有“不明所以”“不知所云”之感;而對于中文原文的讀者來說,這些空缺是通過文化語境激活讀者與書中內容共有的文化信息背景,填充缺省空位的。因此,為了能夠連貫、準確而全面地呈現(xiàn)文本語篇的所有信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解決文化缺省的問題,進行適當?shù)奈幕a償,充分調動語言外的多種因素填補這種由于文化缺省帶來的意義缺失,從而使讀者盡可能地理解語篇文本的內容。
“翻譯補償” 作為跨文化翻譯中必要的手段,馬紅軍在《翻譯手段分類及應用》(2003)中指出,補償可以分為兩大類別:顯性補償和隱性補償。前者指翻譯時運用明確的注釋,例如,腳注、尾注、換位注、文內注以及前言和附錄等;后者是指充分調動各種譯入語手段,對原文加以調整,包括增譯、釋義、具體化、歸化等手段,以求達到讀者反應對等[4]。
在歷史教材中的漢語文化負載詞葡譯過程時,由于中葡兩國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缺省,主要采取的文化補償翻譯策略有:注釋補償法、增譯補償法、具體化補償法、概略化補償法、視點轉移補償法、歸化補償法等。
注釋補償是最簡潔、最基本的補償策略,即添加注釋補充所缺失或者省略的文化元素,可以細化為:“音譯+注釋”“直譯+注釋”“意譯+注釋”。但在歷史教材翻譯實踐過程中,普遍選用的是“音譯+注釋”補償,音譯可以保留中國文化的“原汁原味”,注釋可以更詳細地介紹省去的相關文化知識。因此,這種方法既可以保留漢語獨特的語言形式,又可以通過添加注釋適當補償其中的文化缺省。此外,通過音譯,使用歷史教材的澳門師生可以擴大普通話的詞匯量,在注釋的幫助下,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對中國文化及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能力。
在歷史教材中,較多的運用這種補償策略的地方多為翻譯古代的地名。其中一些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使用。如果不加注釋,讀者會很難理解地名所指代的具體區(qū)域。
如表1所示中“四合院”“窯洞”“土樓”都是富含文化特色的負載詞,如果只是音譯,無法體現(xiàn)背后的文化特點,如果直譯或是意譯,又無法滿足闡述中國特有的文化底蘊。因此在葡譯時,選用了“音譯+注釋”補償,補充了相關的區(qū)域地理信息和建筑的結構材料信息,從而更加具體且全面地翻譯了這些反映中國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
表1 《中學生歷史教材》“注釋補償法”翻譯實例
增益補償即在直譯基礎上,增加某些適度且必要的解釋,從而更好地譯出原文的意思。例如,在翻譯中國的歷史朝代時,增譯出年份,會使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閱讀者有更清晰且直觀的時間及年代概念。如“秦朝”譯為“dinastia Qin (221-207 a.C.)”,“隋唐年間”譯為“Nas dinastias Sui e Tang (581-907)”。再如,“票號”“郵驛”(見表2),在翻譯時進行適當?shù)慕忉屝栽鲎g,對原文背景文化進行補充,不僅不會不影響原文的語義與結構,反而更符合葡語閱讀者的語言邏輯。
表2 《中學生歷史教材》“增譯補償法”翻譯實例
具體化補償是采用明確且具體的方式來翻譯原文中較為概略化的表達[5]。漢語負載詞中有些字詞的意義非常抽象、模糊不清或存在原文留白現(xiàn)象,因此譯成葡語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漢語負載詞所指代的具體的事物、概念及內涵,再根據(jù)葡語語言環(huán)境和邏輯語境,用葡語準確的解釋這些字面含義難以捉摸的詞語,從而使模糊抽象的表達具體化。例如,在漢語中的“英國”一詞指代的比較概略化,在譯成葡語時,需要根據(jù)具體所指代的政治地理區(qū)域范圍、民族文化環(huán)境,以及語境中的詞性來選擇具體對應的“Reino Unido”“Inglaterra”“Gr?-Bretanha”“inglês” 或“britanico”。再如,“車同軌”,“車”是模糊的概念,葡語中有很多種“車”,但在這一文化負載詞種對應的是“carro?as”。
概略化補償和具體化補償恰好相反,是以省略而概括的方式來翻譯原文的意義。文本的內涵有時并不在于強調這些詞語所表達的具體事物或概念,而是作為依托體現(xiàn)所要側重表達的深意。這種情況,在葡譯過程中可以運用概略化補償,通過概略化,目標語言信息將更加清晰明確,讓葡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漢語文化負載詞的內涵,而不是字面意思的細微差別。
如表3所示,“劍”“戟” 是古代的兩種兵器,“鉏夷斤斸”是古代4 種不同的農具:鉗、鏟、斧、鋤。因為時代的變遷,這些兵器和農具也都經(jīng)歷了加工和改造,和當今的鉗子、鏟子、斧頭、鋤頭還是有所不同。在葡譯時,如果具體化翻譯則要單獨翻譯和解釋“劍”“戟”“鉏”“夷”“斤”“斸”,加上中葡兩國地理文化的差異,其實很難找到所對應的確切實物和對應的葡語單詞。因此,在葡譯過程中,選擇概略化補償翻譯來處理這些文化負載詞,譯成“好的金屬用來鑄造兵器”“差的金屬用來鑄造農具”,用“兵器”“農具”概括出所指代的內涵即可。此外,句子中的“狗馬”,在葡譯過程中,也沒有具體化為“c?es e cavalos”,而是翻譯成更為概括性的“gado”,指代所有“牲口”。這種概略化翻譯,雖然沒有翻譯出原文具體指代的實物,但是不影響讀者理解整句話的含義。
表3 《中學生歷史教材》“概略化補償法”翻譯實例
視點轉移補償是指按照譯語的思維方式或表達習慣重新組織原語的信息,從原語不同或相反的角度來表達同樣意思。葡萄牙語和中文均有從正面或反面表達句意的現(xiàn)象[6]。翻譯時運用視點轉移的技巧能使譯文易懂流暢,更符合葡語語言邏輯和表達習慣。
如表4所示第一句中,如果按照原文的語言邏輯翻譯,“Quem sabe aprender n?o é t?o bom quanto quem gosta de aprender;quem gosta de aprender n?o é t?o bom quanto quem dedica-sea aprender”,這種翻譯方式雖然能譯出原文的含義,但是過于冗長、啰唆。視點轉移補償是一種結合譯出語語言習慣的翻譯變通,在這一句中,運用了葡語常見的句型“é+形容詞+動詞有人稱不定式”,同時借助葡語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利用形容詞bom(好的),其比較級melhor(較好的)和其最高級o melhor(最好的),轉譯為“對于學習而言,想學習是好,喜歡更好,但樂在其中是最好的”,既能翻譯出中文原文所表達的語意內涵,又能符合葡語語境和葡萄牙人是語言邏輯習慣。
表4 《中學生歷史教材》“視點轉移補償法”翻譯實例
如表4所示第二句中,依照原文視點,是張騫“鑿空”西域,在譯成葡語時,采用視點轉移補償,換了一個角度轉譯,沒有改變張騫是絲綢之路開拓者的事實,也符合葡語閱讀者的表達習慣。
所謂歸化翻譯,即是要求譯者的翻譯文本完全符合目的語,譯文要符合譯文的語言文化體系。在歷史教材葡譯中,對于一些難以解釋又恰好能夠對應的葡語的漢語文化負載詞采用了這種翻譯策略。例如,“世外桃源” 在漢語中借指一個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一種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被描述為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混亂、生活安樂的美好地方。在葡譯過程中,如果按字面直譯,無法譯出其內涵所在;如果過多注釋出處來源,葡譯版本也顯得畫蛇添足、“繁文縟節(jié)”,不能令人爽心悅目。葡萄牙語言文化中恰好有西方極樂世界所對應的詞匯:“utopia”,同樣指代理想完美的境界。因此,在葡譯時,采用歸化翻譯法,省去過多解釋,直接處理為“utopia”。
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葡譯是對翻譯人員語言能力、文化素養(yǎng)、翻譯水平的綜合考驗。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jù)文本采用最為恰當?shù)姆g策略,如本文所提到的注釋補償法、增益補償法、具體化補償法、概略化補償法、視點轉移法、歸化法。在跨文化翻譯中,文化層面的理解是了解文化負載詞的關鍵因素。只有理解文化,才能把握詞匯的真諦,以及文本背后缺省的文化內涵,才能有效地進行翻譯,更好的“用葡語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