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娜,張英美
(延邊大學,吉林延吉 133002)
委婉語作為映射社會文化、推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語言現象,在語言交流方面具有超越文化的重大作用。采用委婉語不但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的交際氛圍,還可以保障會話雙方順暢有效地進行交際。使用委婉語可以不改變話者原意,只用一些曲折的、婉轉的語言來間接表達其含義,從而能夠弱化甚至消除直白坦率、失禮、唐突的言語帶給聽者的不愉快和反感,是人們積極運用語言手段進行溝通的一種交際方式,在現實社會交際中廣泛使用。從語言文化交際的角度看,委婉語實質上體現為一種間接言語,是話者技巧性含意運用的一種表達方式[1]。
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是美國語言學 家 塞 爾(J.R.Searle)1975年 在 言 語 行 為 理 論(speech act theory) 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語言哲學學說。間接言語行為是相對直接言語行為而定義的。塞爾指出,直接言語行為是實施言語行為最簡單的情況,即話者說出一句話,確切地表達了這句話的字面意義而別無他意,此時,話語的字面意義和說話意圖相一致,也就是句子的結構和功能之間存在直接對應關系。事實上,更多情況下,人們是通過間接表達來實施話者的真實意圖,也就是一個話段的語言形式不直接反映其傳遞目的。即句子的表層結構和其語用功能之間存在不一致、不對應的間接關系,這就是間接言語行為。簡單來說,間接言語行為體現為一種主要施事行為通過另一種次要施事行為間接實現[2]。例如,話者說時字面意思是 “這里好冷”,而他的言外之意則可能是(能開一下空調嗎)?”或者是(可以關下窗戶嗎)?”也可能是
“間接表達”是指對于有目的的行為,不直接表達,而是用其他表達婉轉表達的對話行為。委婉語的使用正是間接語言的具體表現形式,同時間接表達也可以算作是進行委婉語表達的一種方法[3]。
下面將具體分析韓語的委婉語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所具備的3 種功能。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忌諱”的事物,韓語當然也不例外,禁忌語在表達時不便直言,故而為了顧及交際雙方的感受,多選用委婉語來替代,故而回避忌諱功能就成了委婉語社會交際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效能。委婉語源于人類對死亡、疾病等人生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不幸狀況的敬畏心理,同時主要替代在公開場合不便直接表達的涉及身體隱私、性行為等詞匯,故而死亡、疾病、性行為等常屬于禁忌之列。
疾病是令人忌諱的,故而在表述與疾病相關的話語時,人們多采用間接的,委婉的話語進行表達。
談及死亡更是人們十分忌諱的話題,韓國社會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談死死神到” 的迷信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在日常交際中也是能避則避。
此外,在相對傳統(tǒng)的韓國社會中,當提到性行為和男女關系等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時,人們幾乎不可能會直言不諱,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說法間接婉轉表達。
委婉語的回避忌諱功能充分體現了委婉語的間接性,不論其是如何演變發(fā)展形成的,其形式和意義之間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它能使交際雙方采用一種比較含蓄的方式來間接地談論不宜直說的事,達到交際的目的。
禮貌原則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一項重要原則。社交場合形形色色,傳遞的信息多種多樣,禮貌地表達可以引發(fā)對方的好感,同時也體現出話者的素質教養(yǎng),避免引起聽者的不愉快或窘迫。作為一個崇尚儒教的國家,韓國人尤其注意人與人之間的禮貌問題。
日常交際中,韓語委婉語的禮貌功能除了上述通過詞匯手段體現以外,還表現在語法手段上。例如,說話人想要提要求或下命令時,為了表示對聽者的禮貌、客氣或尊重,或是為了緩和語氣而使用,相比陳述句更多是用疑問句代替。一般來說,句法類型和其語用功能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例如,陳述句表示陳述,疑問句表示詢問。但是塞爾的間接行為理論提出,一種句式并不總是用于行使某一特定的句法功能,同樣,某一種語用功能也并非只能以一種特定句式去得以實施,即語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間存在多元關系。
掩飾功能是委婉語交際中協調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交際策略。其使用能夠回避話語直接表達和接受的尷尬,掩飾話者不好直言或有所顧慮的事物,避免使聽者感到冒犯、不滿。特別是在表達對聽者的不滿、指責,或者批評對方、指出對方不足,拒絕對方請求,反對對方的觀點時,委婉語的掩飾作用就體現出來了[6]。
表達對對方的不滿、指責的情況:
作為一種間接的言語表達形式,韓語的委婉語始終充滿活力,在社會交際中屢見不鮮,擔負著“潤滑劑”的作用,從而使交際能夠愉快、順暢地進行。本文基于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從語用學角度探討了韓語委婉語的3 種交際功能,上述3 種功能的實現都有賴于間接語言的使用。事實上,這3 種交際功能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區(qū)分,在實際的會話交際過程中,根據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或交際雙方語言文化的差異,這些功能之間通常融合作用,以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加深對韓語委婉語交際功能的考察理解,有助于韓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據積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