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偉,鄧景茹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朝陽 122000)
民俗文化(folk culture)又稱傳統(tǒng)文化,是區(qū)域的群體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習得的行為模式總稱,是群體整體的生活方式。既指經(jīng)濟技術(shù)領(lǐng)域應(yīng)對自然環(huán)境的科學方法,也指社會政治生活的規(guī)章制度,以及語言道德標準、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建黨100 周年講話中指出[1],我們要致力于建設(sh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向全世界傳播中國之聲、講好中國之事,不斷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民俗文化不僅需要在國內(nèi)傳承,而且需要向世界推介,通過翻譯和媒體使中國故事“走出去”,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
翻譯目的論又稱功能目的論,20 個世紀70年代德國功能派提出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行為,是一種基于讀者和客戶需求的交際活動。
功能目的論認為翻譯要遵循3 個原則。首先是目的性原則,決定了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選擇,目的語文本讀者以及他們的文化背景對翻譯策略起著決定作用。其次是連貫性原則,目的語文本一定要連貫,在一定的背景知識下,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譯文,實現(xiàn)語內(nèi)連貫。最后是忠實原則,原文和譯文之間要具備語際連貫,譯文應(yīng)該忠實于原文。
萊斯提出目的語文本的語言形式不能偏離原文,要和原文具備同樣交際目的,并且在句法、語義和語用層面達到對等[2]。
基于這些翻譯規(guī)則,諾德結(jié)合目的語文本的翻譯過程和翻譯功能提出了文獻型翻譯策略和工具型翻譯。
1.2.1 文獻型翻譯策略
文獻型翻譯策略是在目的語文化中源語發(fā)出者和源語文化讀者之間交際活動的紀錄。目的語文本是一個關(guān)于源語文本的文本,或者是關(guān)于源語文本某個方面的文獻型翻譯。交際目的仍為源語文化,保留了源語語言特征,記錄了源語文化信息發(fā)送者和接受者在源語語境中進行的交際活動。文獻型翻譯有4 個方法:直譯、意譯、學術(shù)翻譯和異化。
1.2.2 工具型翻譯策略
工具型翻譯策略是目的語文本和源語文本實現(xiàn)幾乎相同的交際功能。用目的語生成一個工具,以源語文化交際為互動模型,為目的語文化交際活動提供支撐。翻譯方法為等功能翻譯、異功能翻譯和類功能翻譯。
王一寧把民俗文化歸為3 類[3]:心理民俗文化、行為民俗文化和語言民俗文化。心理民俗文化是反映人們心理活動的流行習慣;行為民俗,又稱可視民俗,包括風俗、儀式、傳統(tǒng)和民間藝術(shù);語言民俗文化涵蓋神話故事、山歌歌謠、民間傳奇、謎語、諺語和民間故事。
不同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同的詞匯特點,攜帶不同的文化負載,翻譯過程中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民俗文化翻譯是為了使目的語讀者獲得與源語文本讀者相同的信息,達到交際目的。這就要求譯文文本的功能等同或類似于源語文本在源語系統(tǒng)的地位,彌補翻譯中信息失真和文化缺失。
2.2.1 直譯加學術(shù)翻譯信息保真
民俗語言為普通外宣材料,強調(diào)的是譯文文本的信息功能,同時兼?zhèn)浣浑H功能,期待憑借目的語文本來影響和改變目的語讀者的態(tài)度。前提是譯文讀者能夠讀懂譯文文本,因此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交流應(yīng)該是順暢和有效的。
源語翻譯時要考慮到目的語文化中語言規(guī)范和習俗,民俗文化翻譯是面向讀者的翻譯,是為了向英語國家推介中國民俗文化,讓世界通過更多的渠道了解中國,避免某些國家別有用心的歪曲和擴大對我國的不良影響,使目的語讀者能夠準確地了解中國民俗文化,在翻譯中要以交際傳播為目的。
諾德闡釋了翻譯錯誤[4],是指在翻譯過程中違背了:“(1)翻譯功能;(2)文本連貫性;(3)文本類型;(4)語言習俗;(5)文化習俗;(6)語言系統(tǒng)” 。語言表述方式在自身系統(tǒng)內(nèi)是充分的,只有在譯文文本中期待的交際表述效果才會有不等值現(xiàn)象。為了避免以上錯誤,翻譯中可以采取學術(shù)翻譯,通過加注彌補信息失真,使譯文讀者全面了解民俗文化。
例1 秧歌是……有二人摔跤、撲蝴蝶、踩高蹺、劃旱船、舞龍燈等,常在一起配合演出,統(tǒng)稱為“秧歌”。
短短的兩行字卻蘊含了無限的信息,撲蝴蝶、踩高蹺等專有名詞在目的語中沒有對等詞匯,為了使目的語讀者能夠了解這種藝術(shù)形式,譯者需要借助加注的方式傳遞信息,實現(xiàn)交際功能。
撲蝴蝶
Butterfly Catching is a folk dance that requires two persons who dance with one another while pretending to catch butterflies.
踩高蹺
Stilt walking is a folk dance in which the legs of the performers are attached to a pedal on the middle of a stick while dancing.
2.2.2 類功能翻譯保留源語民族色彩
民俗文化英譯中保留漢語民族色彩有利于推介漢語文化,使目的語讀者了解中國民俗文化信息,拓展交際功能。漢語民俗文化中的很多詞語,尤其是成語,具有濃重的民族色彩。這類詞語的翻譯,在不影響源語寓意的情況下英譯時可以偏向目的語表達習慣,強化譯文在目的語中的地位。
例2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
You ungrateful thing! 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例2 源語在中國“狗咬呂洞賓”是個比喻,“不識好歹”是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意義,是對前文的解釋。譯者將比喻直譯為“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Dongbin”,將釋義部分譯成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既保留了源語文化人物呂洞賓,又解釋了句子要表達的意思。
2.2.3 等功能翻譯增加民俗文化本土信息
從功能目的論視角分析,漢語民族文化在英語國家文化中處于偏離和疏遠地位,要使目的語讀者對我國民俗文化有充分了解,就要保存民俗文化中的本土信息。孫會軍指出[5],隨著我國在國際地位的影響不斷深化,讀者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興趣與了解不斷提升,我們要一改過去長期堅守的歸化,因為異化翻譯已經(jīng)完全可以被目的語讀者接受。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加大本土文化信息含量,使國外讀者更多地接觸中國民俗文化,促進他們研究中國文化的興趣和樂趣。很多外國友人對我國的民俗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因為翻譯的匱乏,他們?nèi)狈α私饷袼孜幕那?。許嵐認為民俗文化翻譯不是簡單的文字翻譯,更是一個文化傳播的交際過程[6]。一項調(diào)查顯示,入境游的外國游客中56.6%的外國人期待了解中國地方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吸引著外國游客,同時也會帶來經(jīng)濟效益,使民俗文化翻譯的重要性躍然紙上。
翻譯目的論的類功能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移,通過詞匯、語法、和語域的轉(zhuǎn)移,強調(diào)譯文文本在目的語文本中的可接受性和理解性,強化譯文文本的文化傳播效價。多模態(tài)翻譯理論的興起為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參考,將圖形、手勢納入翻譯過程,使譯文文本更加生動形象、直觀易懂。
民俗文化中很多地方會涉及“龍鳳”?!褒垺毕笳魃袷ズ蜋?quán)勢、高貴和祥瑞。“鳳”代表女性最高的榮耀,象征愛情、美德、和尊貴。與龍鳳相關(guān)的地名、傳說不勝枚舉。
例3 朝陽鳳凰山,古稱龍山,位于市區(qū)東部。
可以將其譯為:Phoenix Mountain in Chaoyang,known as Longshan in ancient times,meaning Dragon Mountain,lies in the east of the city.
譯文中“和”都用了英文對應(yīng)詞匯。目的語讀者通過閱讀文章會將山與鳳凰的意義結(jié)合,想象到山的壯觀和優(yōu)美。龍山譯為Dragon Mountain 讀者可以想到龍的威猛和兇險,山的峻峭陡立之形狀恰好浮現(xiàn)腦海。這樣既保留了源語文化信息,又賦予了譯語讀者的想象空間和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為了使譯文讀者接觸到源語本土文化信息,龍鳳仍然譯成dragon 和phoenix,有助于目的語讀者對中國本土文化內(nèi)涵的了解。同時可以借助多模態(tài)翻譯理論,附上圖形,中國的龍鳳與外國的龍鳳形狀相似但不等同,加大中國文化外宣力度。
民俗文化英譯傳播不但方便目的語讀者接觸我國民俗文化,而且有利用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隨著經(jīng)濟交流,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到國外進行項目交流,他們會把民俗文化帶到國外,加深了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興趣。此時譯文推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結(jié)合融媒體特點,探索譯文推介有利于民俗文化走出去。
智能時代的網(wǎng)絡(luò)和短視頻為民俗文化傳播提供了多種便利條件,新型融媒可以加快民俗文化的傳播。把民俗文化譯成各種外國語言,以簡短明快和生動形象的媒體形式介紹給國際友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比如,在介紹民俗文化剪紙時,可以輔以多模態(tài)介紹形式,既有譯文又附加圖片,直觀形象、圖文并茂。
例4 剪紙又稱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shù),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剪紙在中國農(nóng)村歷史悠久,流傳頗廣。其產(chǎn)生和流傳與中國農(nóng)村的節(jié)日風俗有著密切關(guān)系,逢年過節(jié)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精美的剪紙貼在雪白的墻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jié)日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Paper cutting,also called paper carving,is a kindof hollowed out art and one of the oldest folk art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irculates widely in rural areas.The beginning and handing down of paper cutt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rural areas where local folks would paste bright and beautiful paper cuttings on white walls or clear glass in windows,doors or lanterns so as to enrich the joyful and happy ambience during the festivals or wedding ceremonies.
譯文93 個字,符合標準語速每分鐘90~120 個字,也適合融媒體的容量。再附以優(yōu)美剪紙圖片和新春、新婚貼剪紙場景,情景交融地展示剪紙習俗,做成1 min 短視頻,分別在bilibili、TikTok、抖音、火山小視頻進行了上傳,目前總點擊量超過1 萬次,傳播人士有很多外國友人。
提供多元化信息容量,滿足不同需求。碎片化信息符合網(wǎng)絡(luò)傳播特征,新時期人們獲取信息形式呈現(xiàn)多元化、多模態(tài)和碎片化特點。既有靜態(tài)獲取方式:書籍、報紙、雜志、小報和內(nèi)刊;也有動態(tài)模式:手機App、微博、官網(wǎng)、QQ、小程序、公眾號和各類短視頻。
融媒體的推介模式為:1 min 的短視頻進行基本情況介紹;3 min 短視頻進行較為詳細的內(nèi)容介紹,如起源、代表圖形、使用場景等;10 min 的視頻以慕課形式進行系統(tǒng)介紹,包括使用民族,代表意義、具體場景、區(qū)域差別、工藝傳承等。同時把這些短視頻進行加工和豐富做成系列節(jié)目,在公眾號上進行推廣,滿足不同層次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融媒體推介模式
民俗文化的外譯需要專門組織的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管理,而且外譯人員要對民俗有興趣和愛好,自愿承當宣傳的職責和外譯的任務(wù),一個對民俗文化毫無情感的議員很難勝任民俗外譯的任務(wù),民俗文化翻譯的譯者本身需要是民俗文化的熱愛者。外譯組織要對民俗文化進行評估和鑒定,首推重點民俗,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外譯,吸引國際友人的關(guān)注,推介我們的民俗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
在我國對外宣傳的主流窗口設(shè)置民俗文化專欄,比如,Chinadaily的“culture”專欄中可以每周推送一款民俗文化,以視頻形式介紹各地重點的民俗文化。在中國民俗網(wǎng)站中推出英語欄目,進行宣傳。專欄依據(jù)我國地理位置進行分類,每期推介不同地方的民俗,同時設(shè)置各類活動,吸引外國游客或外國友人進行體驗。把活動制成視頻,繼續(xù)上傳和推介,疊加效益會如期而至。不但會帶來傳播效果,而且會有經(jīng)濟收益。
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民俗文化的翻譯和外宣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的宣傳和推介,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尤其是當前信息社會,正確合理地引導國外認識中國文化,需要民俗文化的錦上添花。民俗文化的翻譯需要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途徑和理解水平。借助新融媒體和網(wǎng)絡(luò)傳播特點,循序漸進地推出民俗文化,再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統(tǒng)籌,是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