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琴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普外三胃腸外科,安徽 合肥 230601)
減重代謝術(metabolic bariatric surgery)是目前用于肥胖癥治療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外科手術方式改變消化道的體積和消化道的途徑,改變食物攝取和食物吸收方式,以達到減肥和內分泌調節(jié)的目的[1]。該手術治療見效快、療效顯著,但手術仍然屬于侵入性治療形式,對機體存在一定的損傷,且外部環(huán)境及患者自身的各項非手術因素如心理狀況等均會對最終效果產(chǎn)生影響[2]。有研究表明[3],肥胖減重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需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以增強患者的依從性,使其配合后續(xù)治療,以保證治療效果。此外,患者心理問題的存在主要源于自身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因此系統(tǒng)化健康宣教有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及手術治療的認知,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4]。基于此,本研究結合2021年1月-10月于我院行減重代謝術治療的80例肥胖患者臨床資料,分析積極心理護理聯(lián)合健康教育在代謝減重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10月于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行減重代謝術治療的80例肥胖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7.93±5.29)歲;BMI 29.52~39.45 kg/m2,平均BMI(30.20±4.42)kg/m2。試驗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6~59歲,平均年齡(37.81±5.09)歲;BMI 30.79~40.33 kg/m2,平均BMI(30.41±4.29)kg/m2。兩組性別、年齡及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6~60歲;②體質量指數(shù)(BMI)≥28 kg/m2;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②對手術治療不耐受者;③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或惡性腫瘤疾病者;④存在認知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入院指導、病情宣教、術前訪視、術后護理配合以及術后病情監(jiān)測、生活指導、用藥指導等內容。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積極心理護理聯(lián)合健康教育護理模式。積極心理護理:①針對性心理評估:在治療期間,由護理人員定期采用多種測評方法針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逆行評估,主要包括問卷調查、觀察法、談話法等,其中問卷調查法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等專業(yè)評估工具來完成;觀察法主要就是通過由護理人員針對患者一言一行、生活習慣進行細致觀察,評估患者是否存在飲食功能紊亂和需求焦慮等負面心理問題;談話法主要是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的積極溝通和了解獲取患者相關信息,與患者溝通期間注意多聽傾聽患者訴求,交流對象包括患者及其家屬,全面了解患者信息;②準確把握心理護理切入點:通過針對患者社會背景、家庭狀況、職業(yè)、心理反應及心理訴求等相關因素的分析,全面掌握患者信息情況,準確了解患者對于各項不同因素的心理反應水平,從而獲取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切入點;③創(chuàng)建和諧護患關系:要求護理人員每日選取時間陪同患者,傾聽患者傾訴,走進患者內心,能夠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保證護理工作的人性化;此外,定期組織病友間進行分享和交流,相互講述內心困擾,相互支持,相互促進;護理人員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及時糾正,從護理人員、病友等多個維度強化對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統(tǒng)化健康宣教:①術前圍繞手術的治療目的、實施過程以及整個圍術期相關護理工作給予患者詳細宣講,提升患者的病理認知,緩解其內心擔憂、焦慮等情緒,也可組織一些術后恢復良好的患者走進病房現(xiàn)身傳教,增強患者治療信心;②聯(lián)合內分泌、營養(yǎng)科等科室共同制定減重術后患者延續(xù)性健康宣教方案,設計患者健康教育單和出院后隨訪教育單,確?;颊邔罄m(xù)相關護理流程的充分知情及參與;每日嚴格按照既定護理流程單進行干預,嚴格保證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在患者出院當日針對患者健康知識知曉情況進行測評,準確了解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程度;出院后按照患者知曉程度進行后續(xù)延續(xù)性健康宣教,直至術后半年;延續(xù)性護理期間,責任護士定期通過回訪了解患者情況,并針對患者個體化情況調整教育內容,保證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續(xù)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遵醫(yī)行為、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
1.4.1 遵醫(yī)行為 于患者出院后1個月采用自制遵醫(yī)行為問卷表進行評估,問卷內容主要涵蓋心理、飲食和用藥3個維度,由護士長、營養(yǎng)師、主治醫(yī)師聯(lián)合打分,總分100分,根據(jù)患者得分劃定為優(yōu)(90分及以上),良(80~89分),差(低于80分)3個級別;遵醫(yī)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5]。此次研究總計發(fā)放問卷80份,回收8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00%。
1.4.2 心理狀態(tài) 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1個月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分別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進行評估,兩量表均包括25個條目,每條目采用1~4分計分制,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差。
1.4.3 生活質量 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生活質量QOL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選擇軀體功能、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及社會功能4個指標,各指標總分25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遵醫(yī)行為比較 試驗組遵醫(yī)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遵醫(yī)行為比較[n(%)]
2.2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 試驗組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
表2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
對照組試驗組t P 4040干預前55.13±9.0255.25±9.050.0590.953干預前57.92±11.2258.24±12.110.1230.902干預后52.31±8.7140.44±8.236.2650.000干預后51.46±10.0443.52±10.143.5190.001組別 n SAS評分 SDS評分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干預后軀體功能、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對照組試驗組t P 4040干預前10.93±5.0510.44±4.840.4430.659干預前10.14±5.0210.42±5.370.2410.810干預前9.94±2.0510.04±2.820.1810.857干預前11.28±5.4111.01±5.650.2180.828干預后17.82±5.6220.44±3.022.5970.011干預后14.82±5.8119.47±5.853.5670.001干預后13.72±3.1116.33±5.622.5700.012干預后15.85±3.6819.07±3.863.8190.000組別 n 軀體功能 生理狀態(tài) 心理狀態(tài) 社會功能
肥胖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多數(shù)肥胖患者對于自身肥胖狀況均不滿意,嚴重影響心理健康,易造成患者出現(xiàn)抑郁癥、厭食癥、焦慮癥、暴飲暴食等[6]。目前臨床治療肥胖癥常采用減重代謝術,該手術原理是通過減少胃的容積,以減少食物攝入,降低體重來減少胰島素的抵抗;通過改變食物在消化道里的流經(jīng)途徑,改變胃腸和胰島的一系列軸激素分泌的高低水平,調節(jié)糖代謝,從而降低血糖,達到治療效果[7,8]。在患者行減重代謝術期間還需配合與有效的護理干預,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范茂萍[9]研究中提出,對肥胖減重手術患者進行護理,不僅要關注疾病本身,同時也要更加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中,不僅要對癥給予護理措施,同時還要注重對患者自身優(yōu)秀品質的發(fā)掘,讓患者有機會表現(xiàn)出自身魅力,以此來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常規(guī)護理不具備針對性,容易忽視肥胖患者的心理問題,無法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以及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而積極心理干預聯(lián)合及聯(lián)合健康教育護理模式下,能夠準確把握心理護理切入點,不僅能夠達成良好的情緒緩解效果,同時也能夠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導,有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改善其遵醫(yī)行為,進而更好的保證治療效果[10-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遵醫(yī)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5.00%(P<0.05);試驗組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干預后軀體功能、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積極心理護理聯(lián)合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遵醫(yī)率,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這與馮愛芳等[13]研究結果一致。在積極心理干預過程中,通過對患者的全面健康指導,定期組織患者進行病友間交流,讓患者積極參與社交互動,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社會意識。此外,引導患者在恢復期間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緒,能夠提升患者存在感和社會職能感,進而激發(fā)患者正性情緒。路倩[14]報道中提出,對于減重術患者而言,自身病理認知的缺乏也是造成患者負性心理的關鍵原因之一。在本次研究中針對試驗組患者采取的系統(tǒng)化健康宣教,將護理工作由院內護理成功延伸至院外護理,保證了護理工作的持續(xù)性。在護理形式上,保留了基礎的院內面對面宣教,同時又融合了患者出院后網(wǎng)絡、電話等多種延續(xù)性護理方式,能夠在患者出院后給予院內護理相同的護理服務,既完善了護理路徑,同時也提升了護理人員綜合能力。在護理內容上,結合肥胖患者的病理特性,融合了健康飲食、心理及用藥指導等內容,以科學全面的延續(xù)性護理支持來保障患者良好的遵醫(yī)行為,最終促進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的持續(xù)改善[15,16]。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護理聯(lián)合健康教育在代謝減重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幫助患者保持良好遵醫(yī)行為,進而有利于促進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