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于11月1日起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隨著2015年中巴經(jīng)濟走廊(CPEC)項目的實施,中巴之間的人員往來越來越多,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中餐廳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據(jù)說巴基斯坦人對中國菜的印象要么很清淡,要么充滿番茄醬、辣椒醬,又酸又辣,有時還加糖。很好奇巴基斯坦人做的中餐什么樣,于是筆者來到一家巴基斯坦人開的中餐館打牙祭,當嘗到那些似曾相識又大相徑庭的“中國菜”,筆者切身感受到巴基斯坦人對申餐和中國文化的理解。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清代民俗畫,下面是一座齊人高的木質(zhì)燭臺,紅黑配色中透著一點漢唐遺韻。店內(nèi)裝飾著毛筆筆架、竹窗簾,還掛了四美圖,中國元素撲面而來。點菜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服務員小哥穿著飾有盤扣的唐裝,也非常有中國特色。
剛落座,服務員便端上一杯薄荷汁和︷碟蝦片。這種薄荷汁加了檸檬、白蘇打、白砂糖和碎冰塊,冰爽清甜,十分解膩。蝦片是很多亞洲餐廳必不可少的飯前小食,跟中國一樣。
打開菜單,看到英文菜名,筆者忍不住進入“猜謎”模式,想看看每個菜對應的中文名都是什么,發(fā)現(xiàn)一頭霧水,不好猜。比如“北京蝦”大概是京醬蝦,“四川蝦”看上去像是麻辣蝦,至于“蒙古蝦”,備注寫的是蔬菜加特殊的蒙古香料炒的蝦?!懊晒排H狻笨梢岳斫?,但是“蒙古蝦”就費解了。翻開下一頁,“蒙古鴨”又是什么?再一看價格,被震驚了。原來,巴基斯坦人極少吃鴨子,所以菜單上注明鴨子都是進口的,價格都是3500盧比左右,也就是人民幣100多元,在當?shù)厮惴浅YF了。
首先上的是雞湯面,除了湯的胡椒味很重、面條不筋道之外,總體感覺跟我們家常做的雞湯面挺像。吃完面,我們點的宮保雞丁、蛋炒飯、蝦陸續(xù)端上來。每吃完一道菜服務員都會給我們換碟子,這里上菜模式是西式的,我們剛吃的雞湯面是前菜,接下來的是主菜,要把小碟子換成大盤子。
宮保雞丁端上來,.我都沒認出來,盤子底鋪了一層菠菜段,上面有雞丁、西葫蘆丁和香菇,談不上和宮保雞丁有什么相似之處,可以說毫不相關。硬要說和宮保雞丁有點關系,那就是這道菜也有點甜。
蛋炒飯做得比較清淡,用的是巴基斯坦的長粒大米——巴斯馬蒂大米,比中國大米更加細長,蒸熟后比較硬,而且顆粒分明、不易粘連,所以非常適合做手抓飯、炒飯,但是它的味道與中國大米不同,筆者不太吃得慣。最后一道本店特色蝦,是酸甜口,澆了一層黏黏的醬汁,上面還撒了白芝麻,味道不錯??傊?,我們吃了一頓甜甜酸酸的巴基斯坦中國菜。其實中國那么大,美食非常多樣,不知道巴基斯坦人要是吃到川菜、湘菜會作何感想。
巴基斯坦的中餐可以追溯到英屬印度時期。18世紀,中國移民就來到印度次大陸,居住在加爾各答附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湖北、廣東和山東等地,許多都是客家人,以經(jīng)商、開餐館、做工匠謀生。印巴分治之后,一些人定居巴基斯坦。
在巴基斯坦,有記錄可查的第一家中餐館是1930年在卡拉奇薩達爾地區(qū)開業(yè)的ABC中餐廳,據(jù)說1964年周恩來總理曾到訪這家餐廳,不過它在1988年關閉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餐開始在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站穩(wěn)腳跟,涌現(xiàn)出不少成功的連鎖中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