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鳳蘭
(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骨一科,廣東 廣州 510800)
人體受跌打損傷等外傷后,皮膚的皮下微血管和小靜脈破裂,出血形成瘀斑,稱為外傷性皮膚瘀斑[1]。臨床工作中,常見患者創(chuàng)傷后局部瘀斑經(jīng)久不散,嚴重者皮下血腫者可以持續(xù)近一個月仍未能消散,局部形成結塊,觸之僵硬,感覺不良,嚴重影響肢體功能及面容、形體美觀,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和社交障礙。吳茱萸具有良好的消腫祛瘀功效,為解除患者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質(zhì)量,我院實驗將吳茱萸熱奄包應用于治療外傷性皮膚瘀斑,取得一定效果,現(xiàn)將經(jīng)驗總結如下。
選擇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在我院骨一科治療的軟組織挫傷、骨折、骨折手術后局部腫脹、瘀斑或血腫、結塊等患者200例,設立觀察組及對照組,兩組在相同的用藥、功能鍛煉等基礎上,觀察組采用吳茱萸、粗鹽等制成熱奄包局部熱熨或熱敷(骨折部位只行熱敷),對照組用羌活、獨活、桂枝、秦艽、當歸、莪術、川芎、桑枝、寄生、延胡索等自擬中藥方制成封包進行局部熱熨或熱敷,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瘀斑、血腫、腫脹消散情況、疼痛減輕程度及安全程度進行評估。
納入標準∶(1)無內(nèi)分泌代謝性疾病、無免疫系統(tǒng)疾病、無嚴重感染等;(2)度過急性期的局部軟組織挫傷,局部已形成瘀腫硬結或瘀斑;(3)愿意全程參加試驗并積極配合者。
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性疾病或認知障礙影響配合者;(2)有開放性損傷或局部感染傷口者;(3)瘢痕體質(zhì)患者;(4)對實驗藥物過敏者。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符合條件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例,其中觀察組包括男58例,女42例;年齡18~60歲,平均(42.92±8.54)歲;皮下瘀斑面積10cm2~20.96cm2;外傷原因包括跌倒損傷35例,外力擊打38例,暴力撞擊27例。對照組包括男56例,女44例;年齡18~60歲,平均(42.89±8.62)歲;皮下瘀斑面積9.18cm2~20.26cm2;外傷原因包括跌倒損傷34例,外力擊打37例,暴力撞擊29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同兩組患者詳細告知相關流程及風險,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觀察組:將吳茱萸加粗鹽混勻后制成中藥包,用恒溫儀加熱,使藥物溫度達60℃~70℃后,進行局部熱熨或熱敷;
對照組:用羌活、獨活、桂枝、秦艽、當歸、莪術、川芎、桑枝、寄生、延胡索等自擬中藥方制成封包,用恒溫儀加熱,使藥物溫度達60℃~70℃后,進行局部熱熨或熱敷。
兩組治療時均先用毛巾、浴巾等將中藥包包裹,置于患者身體外傷所致的皮膚軟組織腫脹、淤青部位進行推熨熱敷(骨折病人僅進行局部熱敷),力度輕柔且均勻,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推熨5分鐘后撤去包裹物,將中藥包直接敷于患處。每次治療時間約30分鐘,每天治療2次,7天為1個療程。中藥包使用后應放于干燥通風處,或塑料袋包裹后放于冰箱中冷藏,注意不要使藥袋變味、發(fā)霉,在藥味消失后更換,每個中藥包一般可用3至5天。治療時,醫(yī)務人員應隨時觀察病人局部皮膚發(fā)紅發(fā)熱情況,防止灼傷燙傷。
①治療有效率:參照文獻[2],以7d為一個療程進行療效評估,瘀斑消失為痊愈;減少面積大于50%表示有效;瘀斑顏色變淡變紫,減少面積小于50%為一般;瘀斑面積及疼痛癥狀無明顯變化為無效,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②疼痛評估:在患者治療第3天、第7天、第10天時采用數(shù)字疼痛評價量表進行評分,評分為0到10,數(shù)字越大表示疼痛越劇烈。
③皮下瘀斑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皮下瘀斑顏色變淡變紫和完全消退時間。
(143)爪哇扁萼苔 Radula javanica Gottsche,Syn.熊源新等(2006);楊志平(2006)
④腫脹程度評估:采用腫脹程度分級進行評估,其中無腫脹為0級,有輕微腫脹且有皮紋為Ⅰ級,腫脹明顯且無皮紋為Ⅱ級,腫脹嚴重并存在水皰為Ⅲ級。
應用軟件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7天后,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為87%明顯高于對照組6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10天后,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8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3d、5d、10d后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時間點的疼痛評分比較(分,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時間點的疼痛評分比較(分, )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皮下瘀斑消失時間及治療舒適度比較()
表4 兩組患者皮下瘀斑消失時間及治療舒適度比較()
見表5。
表5 治療7 天后腫脹程度比較 n(%)
外傷性皮膚瘀斑是外來暴力直接或間接導致機體皮膚和皮下組織損傷,血管破裂,瘀積不散而成,甚者形成血腫、結塊,皮膚瘀斑或血腫若未及時妥善處理,瘀積之血將難以被吸收,瘀斑難以消散、疼痛也將難以緩解,如傷及關節(jié),可能影響關節(jié)活動功能,傷及顏面部,瘀斑明顯,則會影響美觀,甚至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交際。
傳統(tǒng)醫(yī)學稱該類病癥為“筋傷”,病機為經(jīng)脈損傷、氣血瘀滯不散,進而導致機體局部形成腫塊疼痛。臨床對癥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常采用手法理筋、穴位注射、小針刀、針灸火罐、藥物熏蒸等,中藥多選用紅花、乳香等活血化瘀藥;川烏、延胡索等行氣入肝經(jīng)藥;梔子、薄荷等苦味藥等[3],有一定療效。本研究針對患者迫切想要恢復美觀的需求,嘗試尋求一種能快速消除瘀斑的方法。中醫(yī)認為,機體遭受暴力損傷的部位,血行于脈外,導致出現(xiàn)腫脹瘀斑的現(xiàn)象,施治則需要敷貼熏洗,使藥效由外達里,從而達到疏通消解的作用。
經(jīng)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吳茱萸入肝經(jīng),性熱,有散寒止痛的療效,吳茱萸熱奄包用于外傷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瘀青,是取吳茱萸辛能散能行、行氣行血、散寒止痛特點,以此達到消散瘀滯之血,消腫止痛、消散瘀血的作用[4-6]。吳茱萸的有效成份主要為吳茱萸次堿、吳茱萸堿,可降低5-羥色胺、醋酸、緩激肽等炎癥因子誘導的腫脹,吳茱萸提取液能降低大鼠的腫脹程度、緩解關節(jié)炎癥表現(xiàn);此外,這兩種分子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因而有鎮(zhèn)痛效果。吳茱萸有經(jīng)皮吸收的作用,對皮膚無刺激,是良好的外用藥[7],加粗鹽炒熱后使用,水分子蒸發(fā)出來帶出微量的鈉離子,伴隨著吳茱萸的藥性,在熱量的作用下,一起導入病灶,發(fā)揮性熱祛寒、辛散苦泄的作用,以達到消炎止痛、祛濕、消腫化瘀的功效,其次通過熱奄包的熱蒸氣和局部推熨,局部血行加快,毛孔舒張,局部藥物得到充分吸收,進一步加強療效,從而達到溫經(jīng)通絡、消腫止痛,祛瘀散寒的目的[8-12]。吳茱萸熱奄包在臨床多用于老年性尿潴留、術后腹脹、腹痛、尿潴留等,技術開展成熟,但應用于創(chuàng)傷骨科解決瘀斑問題甚少,未查到用于治療外傷性皮膚瘀斑的相關文獻[13-14]。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7天后,有效率達到87%,10天后有效率達95%,疼痛癥狀明顯降低,腫脹程度有效減輕,皮下瘀斑完全消退時間明顯少于用羌活、獨活、桂枝等自擬中藥方制成的封包外敷患者。臨床應用中未發(fā)生燙傷、過敏、手術后傷口感染、傷口延遲愈合等不良后果,干熱法加熱,使用時無浸濕敷料、衣物之憂。由于吳茱萸熱奄包在使用時,不刺激皮膚,使用方法簡單易學,適用于居家延續(xù)治療?;颊咴谥委熯^程中的舒適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外傷性皮下瘀斑采用吳茱萸熱奄包治療,可迅速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加快瘀斑和腫脹消退,提高患者舒適度,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