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龍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西洋室內樂(Chamber Music),直譯為在房間內演奏的音樂,源于歐洲貴族在客廳內設宴演出或家庭成員的合奏,規(guī)模較小但表現形式豐富多樣?,F代意義下的西洋室內樂主要指小型器樂合奏形式,包含十人左右的重奏、小型室內樂等,奏鳴曲也屬于西洋室內樂的范疇。自西洋室內樂傳入我國以來,我國作曲家及演奏家積極探尋西洋室內樂與傳統民族民間器樂的融合路徑,創(chuàng)作出豐富多樣的室內樂作品。對西洋室內樂的形成與發(fā)展進行追根溯源,準確把握西洋室內樂的特點,并深入剖析西洋室內樂的演奏形式、表現方式與藝術魅力,對于西洋室內樂在我國的民族化、大眾化與創(chuàng)新化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西洋室內樂起源于意大利,從發(fā)展沿革層面進行分析,可發(fā)現在不同歷史階段,西洋室內樂具有明顯差異性。
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初期,西方音樂大致可以劃分為教會音樂、戲劇音樂及室內樂三種類型,其中教會音樂帶有明顯的宗教信仰色彩,演奏時聲勢宏偉,莊嚴肅穆,且大多以教徒為演奏者與欣賞者。戲劇音樂集表演、歌舞、音樂等于一體,是一種規(guī)模較大且觀看人數眾多的音樂形式。由于歐洲貴族們喜好音樂,常設宴演出或家庭怡情,抑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好友演奏音樂,于是形成了西洋室內樂的雛形。
十八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初期,器樂演奏不再是“殿堂音樂”,也不再是貴族的專屬,其逐漸走入尋常人家,融入人們的娛樂生活,西洋室內樂的演奏場所也從貴族的客廳等逐漸轉移至公開舞臺。此時,西洋室內樂的內涵以及演奏形式發(fā)生了深刻的改變,其不再是“家庭式”音樂,而是指重奏曲與小型器樂合奏曲,主要為弦樂四重奏并且不再受到演奏場所的限制。
十九世紀末期,室內樂受到多個國家的歡迎,此時誕生的優(yōu)秀室內樂作品多為舒伯特、門德爾松等德國音樂家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雖然沿用了古典主義時期器樂組合與演奏形式,但也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舒伯特創(chuàng)作的鋼琴五重奏《鱒魚》。
步入二十世紀,西洋室內樂的發(fā)展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電子音樂合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室內樂的樂器組合與演奏形式愈加多元,音色更加豐富;另一方面,室內樂演奏人員的數量有所提升,由九人逐漸擴大為十余人,并出現了室內協奏曲、室內歌劇等新體裁。
西洋室內樂是區(qū)別于大型交響樂、管弦樂的概念,在西洋室內樂演奏中,每一聲部都十分獨立且具有個性,并且注重各個聲部之間的相互協調,以此產生層次豐富但和諧靈動的音響效果。因此,西洋室內樂的創(chuàng)作技法更為復雜,對于聲部劃分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音樂創(chuàng)作中較為基礎的主題發(fā)展手法之外,西洋室內樂創(chuàng)作以調式調性變化、復調手法為主,多樣化的調式調性在西洋室內樂的演奏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室內樂創(chuàng)作多含有奏鳴曲,曲式結構為多樂章套曲。相對交響樂而言,西洋室內樂寫作技法較為復雜,善于抒發(fā)細膩深刻、含蓄內斂的情感,注重不同聲部的配合、不同樂器音色及表現力的個性化體現。在西洋室內樂的演奏上,對不同樂器演奏者的技巧及協調能力也有著較高的標準,演奏者既需要把握好音高音準、處理好力度及音色變化,還需要與其他演奏者相互配合,在使演奏音色統一靠攏的前提下發(fā)揮不同樂器的演奏潛能。西洋室內樂情感情緒細膩且內斂,所以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能夠品悟其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西洋室內樂中,弦樂四重奏最能夠體現出西洋室內樂的特點,主要原因在于弦樂四重奏的演奏技巧十分豐富多變,表現力也非常強烈,并且善于表現旋律的歌唱性,加之音域寬廣、音色特點鮮明、音區(qū)劃分明晰,使其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西洋室內樂演奏形式。德國作曲家海頓善于創(chuàng)作室內弦樂四重奏作品,其在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八十三部弦樂四重奏曲目,為西洋室內樂的發(fā)展與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
西洋室內樂在發(fā)展中逐漸突破演奏場所的桎梏,且在音樂表現、風格特點、體現不同樂器個性化特色、不同樂器組合與演奏形式等方面愈發(fā)成熟。綜合來看,西洋室內樂的演奏形式主要為以下四種類型。
同組同類樂器演奏形式,是指同一組樂器中相同樂器組合并演奏的形式,如長笛二重奏、單簧管三重奏、單簧管五重奏等。以勃拉姆斯創(chuàng)作的《單簧管五重奏》室內樂作品為例,其在聆聽宮廷樂隊單簧管手穆菲爾德的演奏后,在較短時間內創(chuàng)作了此部篇幅不小的室內樂作品。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以大提琴在高音區(qū)奏出第一主題,營造出沉思與哀傷的氛圍,隨之單簧管接奏,鋼琴演奏出輕微的旋律。接著以大提琴呈現大調性第二主題,單簧管與鋼琴對位,回歸小調性后進入呈示部,采用主題發(fā)展手法奏出短促節(jié)奏,體現出焦急情緒,單簧管領奏并體現深情。第二樂章為二段曲式柔板,由單簧管奏出第一主題,過渡后由鋼琴奏出民歌旋律,大提琴后單簧管接奏,共同營造出熱烈的音響效果。第三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帶有明顯的匈牙利音樂風情,單簧管的音色與熱情奔放的情感交相輝映。第四樂章依然由大提琴領奏,單簧管隨后接奏,并以強有力的和弦結束。雖然相對于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而言,此部作品的知名度較低,但其演奏形式風格簡單、情感含蓄、氣息內斂并且散發(fā)出高雅與靈動的特質,體現出單簧管獨有的甜美、深遠的音色特點。
同組不同類樂器演奏形式是指同一組樂器中不同類樂器的組合演奏形式。一是弦樂二重奏,包含小提琴二重奏、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奏等多種演奏形式。這類代表作為巴赫創(chuàng)作的《d 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由兩把小提琴擔任主奏,第一把與第二把或奏出不同音區(qū),或奏出不同的調性,在旋律的交織融合之中打造出富于變化的音響效果,且可以根據實際的演奏需求,增加中提琴、大提琴及鋼琴伴奏;二是弦樂三重奏,一般由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進行組合演奏,代表作為舒伯特的《降B 大調弦樂三重奏》;三是弦樂四重奏,這是西洋室內樂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形式,同組中不同類樂器的組合形式十分豐富,演奏技巧也多變靈動,且代表作眾多;四是弦樂五重奏,演奏的形式包括兩種類型,兩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及一把大提琴,或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與兩把大提琴;五是木管五重奏,這是由四種木管樂器組合的演奏形式,演奏時旋律感及節(jié)奏感十足,且風格鮮明、音色富有層次,代表作為伊貝爾的《木管五重奏》、里蓋蒂的《六首木管五重奏小品》等。
不同組不同類樂器演奏形式十分多樣,樂器數量不盡相同,各類樂器均可參與演奏,主要的形式包括:單簧管弦樂五重奏,如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A 大調單簧管五重奏》,此為莫扎特唯一一首四樂章室內樂作品,其深入探索了單簧管這一極富表現力的木管樂器與弦樂器之間的音色與旋律配合,體現出單簧管不同音區(qū)的音響特點,并以單簧管對主旋律、樂句進行細致伴奏;長笛弦樂三重奏,由長笛、中提琴及大提琴組合演奏,代表作為阿爾伯特的《長笛、中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長笛弦樂四重奏,在三重奏基礎上增加了小提琴,代表作為莫扎特的《D 大調長笛四重奏》,這部經典的長笛作品充分展現了長笛的演奏技巧與音色特點,每一樂章都對演奏者的音樂處理能力有著嚴格的要求,如第一樂章對于手指技術的要求很高,演奏者在八個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中需做到連貫自然、均勻流暢,才能夠保證節(jié)奏穩(wěn)定、旋律優(yōu)美,發(fā)揮出長笛在演奏中的特有潛能;雙簧管弦樂四重奏,代表作為莫扎特的《F 大調雙簧管與弦樂四重奏》;大管與大提琴二重奏,代表作為莫扎特的《降B 大調大管與大提琴奏鳴曲》。
鋼琴是西洋室內樂演奏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鋼琴重奏形式主要包括鋼琴三重奏、鋼琴四重奏與鋼琴五重奏,鋼琴音域寬廣、音色多變,善于刻畫細膩入微的情感,體現出情緒的微妙變化,可以顯著增強西洋室內樂演奏的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以舒伯特鋼琴五重奏作品《鱒魚》為例,該作品以敘事性手法向人們揭示了善良和單純往往被狡詐與險惡所害,以小鱒魚的不幸抒發(fā)作者對其同情以及對迫害者的痛恨。第一、二、三變奏承接和發(fā)展主題的音樂形象,以裝飾音變奏手法為主。主題旋律基本不變,而在樂器、音色、織體寫法上變化豐富,以不同音區(qū)的鋼琴演奏出悠揚音樂。第四變奏轉變?yōu)橥饕舻膁 小調,旋律驟然陰暗緊張,預示著生活的變化。第五變奏表達了嘆息、同情等情緒,最末段的快板再現主題旋律,突出主題的音樂形象,與全曲明快與熱烈的情感相契合。
西洋室內樂源于十六世紀末期的意大利,原本指家庭式音樂,在發(fā)展與演進中逐漸突破演奏場所的限制,現代意義下的西洋室內樂主要指小型器樂合奏音樂形式。西洋室內樂具有寫作技法復雜、善于抒發(fā)細膩內斂情感、演奏配合難度較高的特點。當前,西洋室內樂演奏形式主要包括四種類型,分別為同組同類樂器組合演奏形式、同組不同類樂器組合演奏形式、不同組不同類樂器組合演奏形式及鋼琴重奏形式,不同演奏形式會打造出多樣的音響效果,進一步提升西洋室內樂的藝術感染力與表現力。在促進西洋室內樂民族化、大眾化與創(chuàng)新化發(fā)展中,我們需把握其基本特點,明確其演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