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向莉,寧永紅
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課程思政是一種全課程育人的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民族藝術教育課程建設,有利于發(fā)揮民族藝術教育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進民族藝術教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
民族藝術教育是學校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途徑之一,民族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民族藝術教育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揚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堅持以美育人是藝術教育課程的重要理念,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藝術教育,亦充分發(fā)揮育人的功能。但由于對民族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模糊認識,把民族藝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狹隘地理解為民族藝術知識習得和民族藝術表現力、民族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窄化了民族藝術教育的應有之義,未能有效挖掘民族藝術教育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民族藝術教育中弱化了學生的價值觀塑造,育人和育才未能有效統(tǒng)一。
在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學段,都制定了藝術課程標準,對藝術課程的設置作了規(guī)定,也對民族藝術教育提出了相關要求,但是并沒有明確民族藝術教育課程的具體設置,給學校留下了民族藝術教育的彈性空間,學校可通過校本課程開展民族藝術教育。學校開發(fā)設計的校本課程具有多樣性和特色化,但校本課程的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有待提高。由于缺乏民族藝術教育的專業(yè)教師,存在“因人設課”的現象,有什么教師就開設什么課,教師能講什么課就開設什么課,教師的變動往往影響課程開課與否。由于沒有遵循民族藝術教育教學規(guī)律,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置課程,導致課程設置碎片化,課程缺乏穩(wěn)定性。
民族藝術教育教學固化表現為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練習和鞏固的教學模式,缺少靈活多樣的民族藝術教育活動,豐富多彩的民族藝術未能有效進學校、進課堂。民族藝術教育功利化、技術化傾向普遍存在,惠及全體學生的民族藝術活動少,學生參與民族藝術活動面小,存在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等問題。信息技術與民族藝術教育未能深度融合,“互聯(lián)網+民族藝術教育”的教育教學新樣態(tài)未能有效開發(fā),民族藝術教育教學時空未能拓展。
學校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學校要在教育改革中提高育人、育才的質量。學校開展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明晰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把準教育改革方向,確保教育改革不跑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薄帮@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蘊含著深邃的辯證法思想,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按照國家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旗幟鮮明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著關鍵課程的作用。思政課以外的其他課程,都蘊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資源,具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采用間接的、隱蔽的、滲透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兩種教育方式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又極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為進一步貫徹執(zhí)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要求“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yè)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fā)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這是首次在國家文件中正式提出課程思政,課程思政建設成為了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學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系統(tǒng)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黨和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都明確了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因此,在課程建設中重視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思政課以外的其他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課程教學中,間接的、隱蔽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tǒng)一,亦成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和必備內容。
我國歷來就有以美育德的傳統(tǒng),運用美的形態(tài)來影響和教育人。美的形態(tài)有多種多樣,藝術美是其中的一種形態(tài),藝術作為人類精神的一種具象表現,每一種具體的藝術都包含特定的情感和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可通過音樂、舞蹈、繪畫等直觀的藝術形式給人們傳遞積極的情感和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進而對人們施加影響和教育。因此,藝術教育具有育德的功能,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中具有的重要意義。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周令釗、戴澤、伍必端、詹建俊、聞立鵬、靳尚誼、邵大箴、薛永年同志回信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既對老教授們兢兢業(yè)業(yè)、潛心育人予以充分肯定,又給新時代做好學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論指導,美育要在學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要遵循美育特點開展工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開展學校美育工作的方法路徑:“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p>
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稱之為“德育”。前學校美育工作應把握好以下三點:一是充分發(fā)揮美育在學校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發(fā)揮藝術教育在學校立德樹人中的獨特作用。二是加強美育與德育的對接與融合,美育目標要與學校立德樹人的要求對接,美育與德育融合。凸顯美育育德的功能。三是抓好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和內容。藝術教育與美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學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和內容。因此,學校要重視藝術課程建設,通過抓好學校藝術教育,來推進學校美育發(fā)展。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血脈相連,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為基礎性事業(yè)抓緊抓好?!绷暯娇倳浀闹匾v話,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將來維護民族團結的主力軍,加強青少年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學校的使命擔當和重要工作。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學校全員育人職責,貫穿各級各類教育全過程,融入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育人格局?!?/p>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學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把握好幾個要點:一是抓住教育主線。主線可以理解為串聯(lián)、整合事物的各要素、各系統(tǒng)的核心脈絡和線索。當前,學校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各要素、各系統(tǒng)串聯(lián)、整合,使之形成整體,產生教育合力。二是把握教育的方法路徑。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因此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系統(tǒng)地看待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各門課程都應該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職責。
課程體系架構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民族藝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教育政策指導下,堅持問題導向,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從重塑課程目標、梳理育人主線、構建課程群、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等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構建民族藝術教育課程體系。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獨特標識,民族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藝術深深蘊含著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民族藝術教育是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的有效途徑之一。開展民族藝術教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藝術表現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還能通過對民族藝術的學習和體驗,感知民族藝術中蘊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從而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因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民族藝術教育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課程目標是課程開發(fā)、實施后要實現的目標,可以具體為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在知識、能力、素養(yǎng)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課程目標體現了課程的價值和應有的教育意義,重塑課程目標是構建民族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起點。針對未能清楚認識民族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民族藝術教育中弱化了學生的價值塑造、育人和育才未能統(tǒng)一等問題,課程目標要對接學校立德樹人的要求,重塑知識習得、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民族藝術教育,既給學生傳授民族藝術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藝術表現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又給予學生價值塑造,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tǒng)一。
課程思政是一種全課程育人的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民族藝術教育,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藝術教育,寓價值塑造于民族藝術知識傳授和民族藝術表現力、藝術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廣泛性,而民族藝術教育課程內容和課程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學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藝術教育,首先要梳理和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線。
從宏觀層面上看,應根據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此,學校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民族藝術教育,應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微觀層面上看,應根據民族藝術教育課程特點和學生學習情況,細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將抽象的教育內容轉化為實體、信息、符號,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備生動、形象、具體的具象形式,幫助人民群眾真實地感知、領悟和學習。民族藝術蘊含著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課程要充分挖掘民族藝術教育課程蘊含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資源,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抽象內容,轉化為民族舞蹈、歌曲、繪畫等具象化的實體、信息、符號,易于學生感知、領悟和學習,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課程群是在共同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指引下,圍繞某一主線,運用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將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的課程或者課程模塊,進行序列化地整合,形成銜接有序的課程系統(tǒng)。課程群內的各門課程或課程模塊,彼此連結、密切相關、互補性強、整體性高。構建課程群的一項關鍵工作是找到能將各門課程組合起來的主線,組合成為課程群的各門課程圍繞的主線,或是內容主線、或是價值主線、素養(yǎng)主線。
為了避免民族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碎片化,應“點、線”結合設置課程群,即一門門點狀分布的民族藝術教育課程并不是雜、散、亂的,而是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育人主線,構建具有民族藝術特色的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系列課程模塊,各課程模塊雖然教學內容不同,但是都具有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結合點。課程模塊內容既能展現各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之美,又能體現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匯聚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在教學中能夠潛移默化地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點、線”結合設置的民族藝術教育課程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育人主線的串聯(lián)、整合下,課程更具有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協(xié)同性。
教師是影響課程建設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育人主線,“點、線”結合搭建的民族藝術教育課程群,系統(tǒng)性強且教學內容豐富,僅憑一所學校的校內教師很難完全勝任所有民族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因此,學?!耙哉n聘人”組建專職教師,輔以兼職教師,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教師團隊,從教師數量和質量上滿足學校民族藝術教育需要,確保民族藝術教育課程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從而解決“因人設課”的問題。
為了保證民族藝術教育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性,專職教師以校內教師為主。學校擴大民族藝術教育專職教師隊伍,首先要加大民族藝術教育專職教師的源頭培養(yǎng),依托師范類院?;蛩囆g類院校,為學校培養(yǎng)專業(yè)的民族藝術教育師資。學校秉持終身學習和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理念,加大對民族藝術教育在職教師的培訓,為民族藝術教育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系統(tǒng)地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相關部門還要建立結對幫扶機制,促進民族藝術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富有特色、教育教學資源豐富的民族藝術教育優(yōu)質學校,通過資源共享、優(yōu)秀教師定期交流等方式幫扶民族藝術教育薄弱學校。
聘請高校民族藝術教育教師或者民族藝術團體人員、民族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德藝雙馨的校外教師,作為學校民族藝術教育課程的兼職教師,滿足學校對校外優(yōu)質師資的需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與專業(yè)的民族藝術教育機構合作,通過購買教育教學服務的方式,教育機構向學校提供專業(yè)的民族藝術教育教學服務,以緩解學校民族藝術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
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是課程構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民族藝術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有利于改變學校民族藝術教育教學模式固化的困境。
民族藝術往往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融合在一起,如京族人民喜歡跳的竹竿舞,既是極具美感的民族舞蹈,又是強身健體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因此,在體育課和大課間,開展民族藝術與體育融合的、受眾面廣泛的群體性藝術體育活動,以解決學生參與民族藝術活動面小,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等問題。民族藝術展演是學校開展民族藝術教育實踐的重要形式和內容,建立“以演促學”的教學方式。民族藝術展演項目與民族藝術教育課程對接,體現全員性與群體性,展演舞臺屬于每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民族藝術展演。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不同類型的民族藝術學生社團,依托社團活動,在社團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開展多樣的民族藝術學習。
學校創(chuàng)新民族藝術教育新樣態(tài),開展“互聯(lián)網+民族藝術教育”,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突破傳統(tǒng)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傳統(tǒng)教學和網絡教學結合,將統(tǒng)一的學習時間與碎片化的學習時間結合,拓展民族藝術教育教學時空。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學校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基地,開設“非遺”特色課程,將民族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學校,引進課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現場示范性授課,學生進行“非遺”體驗性學習,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胺沁z”特色課程既豐富了民族藝術教育內容,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