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麗 李滿華
(1.合肥市雙崗小學 安徽合肥 230001)(2.太湖縣實驗小學幼兒園 安徽安慶 246410)
思維是指人類對事物反應和認識的能力。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班主任只有具備專業(yè)的思維才會有專業(yè)的教育行為。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些班主任只注重教育的結果,憑經(jīng)驗下結論,往往局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將問題以小變大,以易變難。長此以往,問題越來越多,班主任也陷入繁雜的班級事務之中,不堪重負??梢赃@么說,優(yōu)秀班主任和普通班主任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并不是教育技巧的高下,而是思維方式的差異。班主任如何打破思維限制,開拓視野,改變行為,從而提高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我將從以下三個維度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班主任要有“小河有水大河滿”的集體思維。有了個人才有集體,而集體又能給每個人感召,這就是學生與班集體的互動。首先,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每個孩子對集體的熱情,挖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在集體中擔任一定的職務。如此,班集體就會充滿活力,班主任也能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所以,班主任要做好選拔和培養(yǎng)班干部的工作,讓班級“人人有管理,處處都管理,事事見管理”。班干部的選拔要開放、民主,只要有為班級服務的意識就可以走上臺來參與競選。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可以采用“競選”與“推選”相結合的方式,積極主動的同學參與競選,猶豫不決、退縮回避的同學使用推選。所謂推選就是班主任和學生根據(jù)班級職務的需要,把能夠擔任這項任務的同學推選出來,參與班級管理。當班級的“小河”充沛了,在班主任的因勢利導下流向“大河”了,班級就會充滿活力,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學風。同樣,優(yōu)良的班風也能激勵、約束班級中的每個人。
馬卡連柯說過,集體主義教育就是通過集體,在集體中,為了集體。一個孩子的問題要是能放在集體中思考,(怎么樣通過教育個體達到教育集體的目的,通過集體的力量解決個體的問題)往往這個孩子的問題就能得到很好地解決。比如在集體活動中有的孩子退縮回避,一方面可能是缺乏挑戰(zhàn)自我、突破自我的勇氣;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集體榮譽感,逃避責任。教師們都知道集體活動中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孩子,那整個隊伍的士氣都會大打折扣。對于這樣的孩子,教師反而要把他往集體中推,讓他在集體中被看見,或是在大家的幫助下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不僅這個孩子會發(fā)光,集體的凝聚力也會增強。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世界觀中論述道:“世界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睂W生作為社會中的個體人,他們也是發(fā)展的。小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會經(jīng)歷一個發(fā)展的黃金期,他們的身心蘊藏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班主任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相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存在多種可能性,即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所不足或犯了錯誤,只要給予他正確的引導,我們相信孩子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會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從而在將來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一個成熟的班主任要能接受學生的“壞”。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并不十分熟悉,犯錯是正常的。低年級的孩子上課坐不住好動,并不意味著這孩子以后學習就有問題,或許他是個聽覺型的孩子,或許他需要多和教師做一些互動。教師如果能做到接納孩子的問題,因勢利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些問題就會得到改善,孩子也能學得很好。小學階段有些學生出現(xiàn)撒謊、偷東西等行為,有些家長和教師覺得不嚴厲懲罰,會對孩子今后造成很壞的影響??蛇^于嚴厲的懲罰往往使孩子產(chǎn)生巨大的恐懼和羞恥感,反而忽視錯誤本身。小學階段正是孩子道德認知的形成階段。出現(xiàn)這類問題時,班主任應在行為習慣上多做引導,隨著孩子道德認知不斷增加,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班主任都是成年人,成人很多時候會忘記自己作為一個孩子時的感受。因此,有些行為看似非常合理,但學生卻不認同。如果能蹲下身子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就能看到不一樣的一面,思維邊界也就此拓寬。有些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會設置一些評價激勵制度,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我們當然都希望孩子們像小火車一樣齊刷刷向前沖,可是時間久了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孩子一直都沖不到最前方,有些孩子因為長期得不到鼓勵干脆停滯不前。這時就需要切換視角去思考,“如果我是中等生,我會怎樣……”“如果我總是得不到獎勵,還要被罰,我會怎樣……”從這個評價激勵制度的維度出發(fā),對激勵措施、公示方式做更全面的考慮,讓整個班級處于良性競爭氛圍中。比如除了學習,把勞動衛(wèi)生、體育鍛煉、課外閱讀等多方面內(nèi)容都加入到評價維度中去;加分項不僅只看加量,還看進步量,引導學生跟自己比;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zhì)獎勵為輔,努力引導學生體會成功帶來的喜悅,真正起到激發(fā)學生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
換位思考也是心理學中常說的同理心,班主任轉化角度,感受學生的感受,就能變主觀為客觀。在平時的班主任工作中,面對“愛惹事”的孩子、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教師若是能時常問問自己“如果我是他……”學生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班主任對問題的處理就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對待家長也要換位思考。班主任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也要想想: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家長我有什么感受?我需要教師做什么?其實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也是緊張焦慮的,班主任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能針對問題提出有效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獲得家長信任,從而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
這里所說的逆向思維是針對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慣性思維”而說的。從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班主任,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有時會憑經(jīng)驗,憑感覺下定論,比如“我就知道是你……”“這是你的老毛病了!”“你像這樣下去沒治了!”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能夠“反其道而思之”,逆向思維,從另一個角度深入地進行探索,有時就能打開新局面。我班有個孩子經(jīng)常遲到,剛開始的時候,我也采用大多數(shù)人使用的方法,比如說談話交心,或者是訓斥責罰,甚至放學后將其單獨留下來,但是都不見效。我想:“一定要用懲罰的方式來幫他改正嗎?”因為他家離學校確實比較遠,是否能允許他遲到呢?于是,對于他遲到的次數(shù)我給予了量化考核,采用積極的方式鼓勵他,每周允許他遲到兩次,超過兩次我要扣除他相應的班級積分,如果少于兩次,則能得到相應的獎勵。如果能堅持兩周不扣分,還能得到額外獎勵。實施一個月后,這個孩子只遲到了兩次,這表明這個孩子已經(jīng)受到了積極的鼓勵,正努力朝著正向發(fā)展。
班主任建設和管理班集體不要老想著創(chuàng)新,這樣容易導致形式主義。但創(chuàng)意很重要,很多班級管理的妙招就是因為逆向思維。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不妨問問自己:“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我能不能換個方式?”“大家都不做的事情,我能不能試著做?”那一定能為我們管理班級打開新思路。比如,班干部管理班級時常用的辦法是把不守紀律的學生名字記下來,讓教師懲罰。長此以往,造成班干部和同學的對立,班干部在不自覺中也形成了消極心理,習慣盯著同學不好的行為,這對班干部本身的心理發(fā)展也不利。班主任在班干部的培養(yǎng)中可以要求班干部多觀察班級中的積極現(xiàn)象,多留意自律的學生,尤其是有進步的學生,在日志上記下來,然后在晨會、班會中及時反饋,提出表揚,每天積極反饋一定要大于消極評價,在班級中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帶動班級良性發(fā)展。
當問題發(fā)生時教師們的常規(guī)思維是:又犯了什么錯?為什么會這么做?我該怎么處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講的就是對癥下藥。想要藥到病除,先別急著開藥方,想想孩子需要什么。因此,我們需要從看到的現(xiàn)象知道“是什么”,到了解原因明白“為什么”,再深入思考知道“要什么”,最后因材施教決定“怎么做”,從而形成一套方法論,形成自己的獨到的教育理念。
先給問題定性,為接下來解決問題鋪路。根據(jù)學生在問題中的表象,初步判斷是屬于特殊個性心理問題,還是人際交往問題、學習問題,或者是家庭教育問題,等等。問題的類別,每個班主任心中都要有個“譜”,在“譜”上找到了相應的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們知道一個結果可能是由多種原因?qū)е碌模环N原因可能導致多種結果。只有在了解事情背后的深層原因之后下結論,提出的策略才具有針對性。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我們大抵可以從學生自身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家庭教養(yǎng)、同伴影響、班級管理、社會環(huán)境等多方面分析原因。了解原因后按常規(guī)思維決定“怎么做”,這樣往往會讓問題的解決流于表面,“治標不治本”。所以,在了解問題原因后,一定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進一步思考問題中的學生“要什么”,這才是班主任深入思考的體現(xiàn)。
我們班王同學在班級表現(xiàn)出極強的攻擊性,課堂上不守紀律,跟父母對抗的也很厲害。通過觀察這個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了解他的家庭情況后,我們知道孩子父母長期不在他身邊,其由姑姑照顧,他和父母的溝通也比較少,所以誰的話都不聽。這個孩子從小缺乏家庭溫暖,也缺少必要的約束。攻擊同學是因為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課堂紀律不好是因為對學習沒興趣,不聽家人管教是因為缺乏和親人的溝通。要想幫助這個孩子,找出好的解決辦法,還需要進一步分析這些行為背后真正的動機是什么。攻擊同學、課堂搗亂其實都是這個孩子在“求關注”,一系列負面行為的背后是孩子發(fā)出“你們不要忽視我的價值!我希望被看見,被認可!”的聲音。不服管教,甚至拒絕溝通的潛臺詞是:“你們根本不理解我!我不想跟你們談!”
從表象到原因,找準學生內(nèi)在的需求,班主任再“精準”出招,才能藥到病除。因此,針對王同學的問題,不是簡單粗暴的懲戒教育,也不是一味地關心愛護,而是給予他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找準他內(nèi)心的“榮耀點”。這個“榮耀點”也是這個孩子問題背后的正向動機——他希望被看見、被接納。我們常說教師對學生要有愛,愛是什么呢?愛是容納,是看見,是連接。讓這個孩子感受到自己在集體中被看見,通過承擔班級事務不斷地與更多的同學產(chǎn)生連接,他們內(nèi)心向善向上的力量就被激活了。
每個孩子都是其原生家庭的縮影,孩子的問題溯本歸源都會回到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和他的成長經(jīng)歷上來。阿德勒在《兒童人格形成及培養(yǎng)》一書中說:“學校只能顯示出一些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的弊端,還不能真正作用于這些遺憾。”在入學前,要是父母沒能教給孩子與別人交往的方法的話,他們?nèi)雽W后就會感到郁郁寡歡,孤單無助,并逐漸因此而被其他人看作是性情古怪之人。到了這一步,人們往往會把過錯推給校方,可事實上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而學校不過是將這些隱而未發(fā)的問題給彰顯出來了。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家庭教育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班主任在解決孩子問題的同時還需要深入思考孩子回到原生家庭、回到那個他習慣養(yǎng)成之地后是否還能得到正確地對待。這也是我們很多教師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后把家長請來溝通的原因。這時候,班主任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很重要,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在充分了解孩子成長經(jīng)歷的基礎上,剖析問題成因,幫助家長認識到問題的原因所在,樹立起科學的育兒觀。這項工作或許需要很長時間,有些家長的教育觀念并不能輕易改變,但班主任一定要認識到教育家長和教育學生一樣重要,努力改善學生背后的家庭教育的土壤,讓孩子的問題回到家庭后實現(xiàn)“軟著陸”,實現(xiàn)家校共育。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背料滦膩硭伎?,躬下身去做,是一個優(yōu)秀班主任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班主任順應時代要求,遵循教育規(guī)律,努力探究班主任專業(yè)思維,才能找到打開每一把“鎖”的“鑰匙”,真正做好學生的領路人和人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