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郵電大學教授 劉頌
首先,積極老齡化是一種老齡觀。所謂“觀”,本意指對某個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如世界觀即是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人生觀即指對人生意義、目的、取向及生活方式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因此老齡觀也就是對老年人口及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基本看法和觀點。這里的重點是“基本”,對于人類社會,基本絕非等同于可有可無,而是舉足輕重,如我們常說的基礎設施,它決定著一座城市現代化發(fā)展的質量,基礎研究決定著一個國家科學發(fā)展的潛力以及所能達到的高度。所以,基本看法和觀點具有決定性作用,老齡觀亦如此。積極老齡化作為一種基本老齡觀,它提供了全球應對人口老齡化最基本的工作框架,提供了在這個問題上最基本的行動策略,這二者都直接決定著我們對于人口老齡化的應對方向、政策設計、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因此,老齡觀非常重要。
就其發(fā)展而言,積極老齡化由成功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發(fā)展而來,也是在二者基礎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
成功老齡化是1987 年由兩位美國學者在對老年醫(yī)學和老化過程研究之后提出的第一個系統(tǒng)的老齡觀理論。他們認為,就老年總體而言,其生理呈現出增齡性減退的特點,但即便如此,不同老年個體之間仍然存在著鮮明的個體差異。有些老年個體出現明顯的病理性改變,另一些老年個體則較少有生理性喪失,甚至有的老年人生理狀況與中年人相差無幾,在他們看來,這類老年人可視為“成功老年人”,解決人口老齡化的關鍵在于擴大成功老年人的規(guī)模,讓更多的老年人步入“成功”。
健康老齡化在1990 年第40 屆世界衛(wèi)生組織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也被認為是第一個站在全球性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提出的老齡觀。該老齡觀的基本出發(fā)點是,“在人口老齡化社會中,如果絕大多數老年人處于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康狀態(tài),那么社會發(fā)展就不會受到過度的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使老年人健康”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社會難題的佳藥良方。
積極老齡化最初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1996 年在《健康與老齡化宣言》中作為“工作目標”提出的,2002 年該報告被聯(lián)合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作為“應對21 世紀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框架”納入《政治宣言》。積極老齡化認為老年人仍然是他們家屬、親友、社區(qū)和國家的積極貢獻者,他們的智慧和經驗筑成了社會的生命線,他們的潛力是未來發(fā)展的強有力基礎,他們的技能、經驗和資源是一個成熟、充分融合、高尚社會發(fā)展的寶貴財富。因此,“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把“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壓力就轉化成為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通過梳理可以看到,積極老齡化區(qū)別于成功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特別處在于,它認為老年人口數量增加所帶來的人口結構老化不是一個于社會發(fā)展有負面消極影響或羈絆干擾作用的“問題”,而是伴隨著社會發(fā)展進步而來的一種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遇見過的新的社會生態(tài),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發(fā)現新生態(tài)中蘊藏的潛能,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這就是“積極”所指。
其次,積極老齡化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老齡觀。這里講的“以人為本”是指聯(lián)合國在闡述積極老齡化時雖然通篇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老年人”,但實際上將“老年”與“人”剝離開來,著眼點放在“人”而非“老年”,也就是這個群體的人只是處在老年階段,但其本質仍然是人,而非“老年”,這是一個需要仔細思考的微妙變化,更是一個具有革命性的改變。我們將其和成功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這兩種老齡觀稍作對比就容易看清楚這一點。在成功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思想中都有一個“潛紅線”,把老年人分做成功與不成功、健康與不健康兩類,成功和健康是沒有問題的,不成功和不健康則是有問題的,換句話說,前者是好的,后者是不好的,老齡化的任務就是要把不好的東西去除掉,或者把它對社會發(fā)展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很顯然這里存在著三個問題:第一,把老年人或部分老年人推到了社會發(fā)展的對立面,認為他們是障礙,是麻煩,是必須解決的問題;第二,用道德標準或是非標準對老年人進行判斷,在歷齡性衰退現象上人為地貼上好壞對錯的標簽;第三,聚焦于表現在不成功或不健康的癥狀性特征,在人與癥狀之間劃等號,或把人“癥狀化”,忽略了老年人作為人的本質性和整體性。這就好比面對高齡感冒患者,醫(yī)生只關心用藥物消除其流涕、咳嗽、發(fā)熱等癥狀,完全不考慮其作為一個人在疾病狀態(tài)下的緊張、焦慮、恐慌、煩躁等內在感受以及對生命的擔憂。積極老齡化以全新的思路糾正了這些偏差,它提出:
1.老年人在生活各個方面都享有機會平等的權利,這種權利并不因為一個人的增齡以及在增齡過程中的體弱、疾病、殘疾、衰退、功能缺損而削弱或喪失,老年人的本質只能也必須由人的社會性來決定,絕不能用歲月痕跡或歷齡表征來定義。
2.“從工作中退休下來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有殘疾的人,仍然是他們家屬、親友、社區(qū)和國家的積極貢獻者”,并非單純的社會財富消耗者和社會福利享用者,更不是一種無價值的存在。
3.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老年人的參與,這不是出于人道主義對老年人的尊重,而是“我們這個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因為老年人的“技能、經驗和資源是一個成熟、充分融合、高尚社會發(fā)展的寶貴財富”,缺少老年人的參與,人類不可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
4.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在于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老年人參與社會,參與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生活,充分發(fā)揮其技能、經驗和智慧,促進不同年齡人群間的同一性與和諧統(tǒng)一。
據此,聯(lián)合國在《政治宣言》中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三個關鍵詞,即“健康、參與、保障”,并把積極老齡化定義為“在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獲得最佳的過程”。這就產生了積極老齡化的第三層含義,也就是整體性。
再次,積極老齡化是一種整體性老齡觀。在我看來,整體性是對成功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最重要的革命性顛覆,也是我們理解積極老齡化的關鍵。正是因為有了整體性,健康、參與、保障這三個在老年研究和實踐領域普遍熟知的“老套”詞匯才有了別開生面的新意。這里以健康為例,積極老齡化所說的健康,其整體性表現為:①健康指“一種完全享有身心健康和社會福祉的狀態(tài)”,全方位涵蓋了人從生理、心理到社會的所有屬性。②老年健康狀態(tài)的獲得有賴于“個人的終生努力”,促進健康的首要目標是“減輕引發(fā)老年疾病的因素累積效果”,這個表述一下子把老年健康的認知域或認知視界拉寬到生命全過程,將其與兒童、青年、中年健康聯(lián)系在一起,使對老年健康的強調不再孤立指向某個年齡點,而是成為對全齡人群健康的全面促進。③老年健康固然不可或缺疾病預防、治療及康復,但重點是讓老年人“保持獨立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獨立性包括生理獨立、心理獨立、社會獨立三個方面,是人的社會本質的一個重要表征。
由此不難看出,積極老齡化所指的健康與人們通常概念中的健康完全不同,它所指的是整體層面的健康。誠如《政治宣言》說,“對老年健康的有效照顧需要綜合考慮”,包括但不限于經濟、社會、文化、醫(yī)療、環(huán)境、政策、教育、法律、精神、心理等,以及管控危害健康產品的營銷和使用如煙草、防止非處方藥濫用、對專業(yè)服務人員的培養(yǎng)、鼓勵同齡互助和鄰里互訪、提供營養(yǎng)指導等,不可單兵挺進。同時,對老年人健康促進要注重累積性效果,從非老年人做起,通過提升非老年人健康水平促進老年健康;從小事出發(fā),通過對老年人健康狀況一點一點改善,“積少成多,粒米成籮”的聚集這種“促進老年福祉的生命過程的方式”來實現最終目標。
概括而言,積極老齡化相對于成功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最重要的改變在于“它把一個戰(zhàn)略計劃,從‘以需要為基礎’轉變?yōu)椤詸嗬麨榛A’”,把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所有人口群體都納入發(fā)展過程”,讓老年人從社會舞臺邊緣回歸社會發(fā)展主流。由此,從根本上扭轉了原先關于人口老齡化的思維邏輯,使老年人從社會問題的制造者變成為社會問題的解決者,從社會財富的耗費者變成為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從社會發(fā)展的拖累者變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推動者,重構了社會的同一性。不可不承認,積極老齡化的確提供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