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寧 薛宏武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漢語學界對飲食動詞的研究較為關注,成果有謝曉明(2002),解海江、李如龍(2004),王國珍(2010),徐宜良(2014),賈燕子、吳福祥(2017)等,成績卓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飲食動詞的古今演變和對飲食動詞“吃”“喝”的研究兩方面。斷代研究相對較少,見張蔚虹(2010)等,對其它飲食動詞的關注也還不夠。
《清平山堂話本》是明朝洪楩編輯、刊刻于明代嘉靖年間的話本小說集,收錄作品的年代多屬宋元,最晚不出明嘉靖。它是宋元時代說話藝術的重要結晶,口語化程度極高,是研究近古漢語的珍貴材料。其中飲食動詞帶賓語的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宋元時代飲食動詞的典型特征,故文章選取《清平山堂話本》為材料,考察其中飲食動詞帶賓語的情況。
窮盡性調查發(fā)現,《話本》的飲食動詞共計12個,具體為“吃”“食”“飲”“嘗”“吞”“服”“餐”“喂”“茹”“咬”“含”“噇”。初步考察這些動詞的名詞性用法和動詞性用法的用例數量,結果如表1:
表1 飲食動詞用例數量
表1顯示:《話本》中飲食動詞數量不少,但各詞的用法及用例數量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吃”的用例最多,占飲食動詞的動詞用法用例的52.6%,獨居第一梯隊?!帮嫛薄笆场庇美龜荡笾孪喈敚瑢俚诙蓐?。“吞”“咬”“餐”“服”等用例少,屬第三梯隊。其余的“嘗”“喂”“茹”“含”“噇”均不足5例,屬第四梯隊。根據用例數量可以初步判斷,“吃”是《話本》中最能表達飲食動作的動詞。
“飲”和“食”看似同屬第二梯隊,實際上“食”在《話本》中較少用于表達飲食動作,其動作表達的能力大概與第三梯隊的“吞”相當。根據霍生玉、陳建初(2009)的調查,先秦時期飲食動作語義場中,“食”屬核心成員。然《話本》中“食”的用例明顯少于“吃”,表達飲食動作的用例僅有13例,名詞性用法占據其總用例的七成。可推知,“食”表達飲食動作的功能在宋元時代已讓位給其它飲食動詞。
據表1可知,《話本》的飲食動詞中,具有名詞性用法的有“食”“飲”“餐”,其中“食”用例最多,占飲食動詞名詞性用例的79.4%,如:
(1)衣食隨緣,自然快樂。(《錯認尸》)
(2)早晚湯水粥食,劭自供給。(《死生交范張雞黍》)
例(1)中“食”“衣”聯合表示“衣服食物”,充當句中主語。例(2)中“食”與“湯”“水”“粥”共現,作供給的受事。
“飲”“餐”僅有少量用例。例如:
(3)陰雨之中,得蒙遮蔽,更兼一飲一食,感佩何忘?。ā堆蚪前缿?zhàn)荊軻》)
(4)把飲食與他吃了,又放些果子在廚內,依先鎖了。(《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5)或飽一頓,或缺一餐,家人咸視為敝帚也。(《刎頸鴛鴦會》)
例(3)中“食”作數量短語中心語,表“飯”。例(4)中“食”“飲”聯合出現為名詞短語,出現在“把”之后。例(5)中,“餐”與“頓”相對,同為名量詞。
為探清各飲食動詞與賓語的語義關系,以及辨明飲食動詞成員的賓語所指范圍,本節(jié)討論《話本》飲食動詞的帶賓情況。飲食動詞所帶賓語的語義方面,分兩類考察:
一是考察賓語的語義角色。理論上應有受事、處所、結果、方式、來源、工具等,但《話本》中飲食動詞的賓語皆為受事,無其它語義類型。
二是著力考察受事賓語的語義特征,將賓語先分為食物賓語與非食物賓語,食物賓語再分為固態(tài)、液態(tài)及其它三類。
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將因上下文飲食動詞省略賓語的情況也考慮了進來;二是在食物與非食物的判定上,是以施事的類別作標準,比如當施事為妖怪時,將“人”判斷為食物便不足為怪,當施事為蠶時,“葉子”就可看作食物。根據上述三方面,考察結果如表2與表3。
表3 其他飲食動詞帶賓語的情況
先觀察表2:
表2 “吃”帶賓語情況
表2顯示,《話本》中“吃”帶賓語的共134例,其中食物賓語114例,非食物賓語20例,食物賓語所指事物種類極其豐富,總體是具體的詞語。與“吃”搭配的食物賓語中,固態(tài)類55例,液態(tài)類57例,其它類6例??梢钥闯?,與普通話情況不同,宋元時期“吃”與液態(tài)類食物名詞也擁有極強的組合能力。但《話本》用例顯示,組配對象的范圍并不廣,基本限于“酒”“茶”,如在55個“吃+N液態(tài)”用例中,“吃酒”“吃茶”共達到53例。
“吃”還有屬性類與類義賓語。前者如“珍羞”“素”等,它們具有抽象性,多為食物泛稱;后者如“飯食”“東西”等,它們是概括的。值得注意的是“吃”與非食物賓語進行搭配后,意義已由“飲食”行為變?yōu)椤俺惺堋薄霸馐堋钡?。例如?/p>
(6)那妮子吃不得打,口中道出一句來:“三個月殿直出去,小娘子夜夜和個人睡。”(《簡帖和尚》)
(7)吃了一驚,明旦分娩一子。(《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整體看“吃”的受事賓語范圍廣。
1.“飲”
《話本》里“飲”帶賓語的共27例,其賓語所指事物包括“酒”“瓊漿”“漿”“水”“宴”,均為液態(tài)。其中,“漿”或為某種飲料,“宴”“瓊漿”皆指“酒”。
“漿”作“飲”的賓語的,共有3例,均出現在《藍橋記》。如:
(8)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記》)
(9)偶渴甚,遂下馬求漿而飲。(《藍橋記》)
(10)云英,擎一甌漿來,郎君要飲!(《藍橋記》)
例(8)中“飲”與“瓊漿”共現,瓊漿作飲的賓語。例(9)(10)中,“飲”單獨作謂語,但據其語境可知,賓語“漿”蒙前省。
《藍橋記》中,裴航因“偶渴甚”而“求漿”來飲,“漿”在此處指什么呢?從“漿”的功能來看,作“解渴”之用;文中也提及“漿”的氣味:“航接飲之,真玉液也,覺異香透于戶外”。關于“漿”的意義,《說文》解釋為:“本作將,酢漿也。一曰水米汁相將也?!薄掇o源》注釋為:“a.泛指飲料b.米醋c.淡酒”,亦有成語“簞食壺漿”??赏浦?,文中的“漿”大概為某種飲料。
“飲宴”,“宴”代指“酒”。例如:
(11)那個人怒氣盈面,道:“娘娘又共甚人在此飲宴?又是白圣母引惹來的,不要帶累我便好。”當時娘娘把身迎接他。潘松失驚,問娘娘:“來者何人?”娘娘道:“他喚做赤土大王?!毕嘁玖?,同坐飲酒。少時,作辭去了。(《洛陽三怪記》)
例(11)中,“飲”與“宴”共現,“宴”單獨充當動詞“飲”的賓語。前文赤土大王問及:“娘娘又共甚人在此飲宴?”緊接著此人便同坐飲酒。據語境可知,“宴”此處實指“酒”。
“飲瓊漿”,以“瓊漿”代指“酒”,上古漢語中就有。如:
(12)華酌既陳,有瓊漿些。(《楚辭·招魂》)
由此可知,《話本》中的“飲宴”“飲瓊漿”或指“飲酒”。
“水”充當“飲”的賓語的,《話本》中僅有1例。具體如:
(13)非煙但云:“生則相親,死亦無恨!”遂飲杯水而絕。(《刎頸鴛鴦會》)
例(13)中,動詞“飲”充當謂語中心,“水”受量詞“杯”修飾作賓語。
由上可知,《話本》中的“飲”的搭配對象幾乎全為“酒”,僅有4例例外。據謝曉明(2002)的統(tǒng)計,《水滸傳》中“飲”的賓語無一例外全部是酒或酒的形象化說法。從《話本》來看宋元時期也已基本如此。
2.“食”
“食”的動詞性用例較少,不屬《話本》飲食動詞的核心成員,所帶賓語包括固態(tài)、液態(tài)類食物賓語。例如:
(14)蜂采百花人食蜜,牛耕荒地鼠飡糧。(《張子房慕道記》)
(15)兄食雞黍后進酒,若何?(《死生交范張雞黍》)
例(14)中“食”與“蜜”共現,“蜜”為液態(tài)類食物蜂蜜。例(15)中“食”與“雞黍”共現,根據語境可知“雞黍”是某種含雞肉的飯食,多為固體。
另外,“食”還多次以固定搭配“廢寢忘食”“飲食”的形式出現。例如:
(16)李小官思思想想,沒做奈何,廢寢忘食。(《花燈轎蓮女成佛記》)
(17)母親早晚勉強飲食。(《死生交范張雞黍》)
例(16)的“廢寢忘食”是固定搭配。例(17)中,動詞“飲”“食”連用作謂語,表示“飲食”行為。
3.“嘗”
“嘗”有3例動詞性用例,其賓語所指事物包括液態(tài)食物和非食物兩類。用例如:
(18)茶也不吃,酒也不嘗。(《快嘴李翠蓮記》)
(19)倩巫燒獻,藥必親嘗。(《刎頸鴛鴦會》)
(20)兩條玉腕千人枕,一顆明珠萬客嘗。(《曹伯明錯勘贓記》)
例(18)中,動詞“嘗”受否定副詞“不”修飾作謂語,其賓語“酒”蒙前省略。例(19)中,動詞“嘗”受副詞“親”修飾作謂語,其賓語“藥”蒙前省略。例(20)中,“嘗”單獨作謂語,其省略賓語為“明珠”,指代“女性”,屬非食物名詞。
4.“吞”
“吞”共有11例動詞性用例,所帶賓語指稱的事物涉及固態(tài)食物和非食物兩類。用例如:
(21)百日足,嫗吞藥。(《藍橋記》)
(22)一個初侵女色,猶如餓虎吞羊。(《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23)大家張口吐舌,忍氣吞聲,簇擁翠蓮上轎。(《快嘴李翠蓮記》)
例(21)中動詞“吞”的賓語為“藥”。例(22)中動詞“吞”的賓語由固態(tài)食物名詞“羊”充當,例(23)動詞“吞”的賓語由非食物名詞“氣”充當。
5.“服”
“服”共有4例動詞性用例,所帶賓語指稱的事物均為“藥”。例如:
(24)我雖未愈,不服此藥。(《風月相思》)
(25)飯食不吃,服藥無用,也死了。(《錯認尸》)
例(24)中,動詞“服”與短語“此藥”構成動賓結構。例(25)中,動詞“服”與短語“藥”構成動賓結構。
6.“餐”
有5例動詞性用法的“餐”,4次出現在固定搭配“饑餐渴飲”里。例如:
(26)饑餐渴飲,夜住曉行,無路登舟。(《陰騭積善》)
(27)少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不在話下。(《楊溫攔路虎傳》)
(28)渴飲蒲蕩香醪酒,饑餐松柏壯陽丹。(《張子房慕道記》)
例(26)(27)中“餐”均出現在固定搭配“饑餐渴飲”中,表示“餓了吃飯,渴了喝水。”例(28)中的動詞“餐”與固態(tài)食物名詞短語“松柏壯陽丹”搭配,構成動賓結構。
7.“咬”
“咬”共有6例動詞性用法,其賓語均為非食物名詞。用例如:
(29)一個婆子咬著釣魚鉤。(《洛陽三怪記》)
(30)只見牙關緊咬難開,摸著遍身冰冷。(《戒指兒記》)
例(29)中,“咬”的賓語為“釣魚鉤”。例(30)中,“咬”的賓語“牙關”蒙前省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例(29)(30)以外的4例都是“咬”和“牙”的搭配。用例如:
(31)皇甫殿直看了簡帖兒,劈開眉下眼,咬碎口中牙。(《簡貼和尚》)
(32)心頭一把無明起,怒氣咬碎口中牙。(《陳巡檢梅嶺失妻記》)
(33)高祖咬牙封雍齒,漢王滴淚斬丁公。(《張子房慕道記》)
(34)只見其神霸王,仗劍咬牙,怒目而來。(《霅川蕭琛貶霸王》)
例(31)(32)中“咬”的賓語為“口中牙”。例(33)(34)中咬的賓語為“牙”。可見,動詞“咬”常常與“牙”搭配。
8.“含”
動詞性用法的“含”共有3例,所帶賓語指稱的事物涉及固態(tài)食物和非食物等。例如:
(35)本宅親人來接寶,添妝含飯古來留。
(36)行過一重山,只見野鹿含花,山猿獻果。
(37)家家禁火花含火,處處藏煙柳吐煙。
例(35)中“含”的賓語為“飯”,“飯”為食物泛稱。例(36)中“含”的賓語為“花”,“花”為野鹿之食,故“花”屬固態(tài)食物。例(37)中“含”的賓語為“花”,“火”并非花之食物,故此處“火”屬非食物。
9.“噇”“茹”“喂”
“噇”“茹”“喂”的動詞性用例各僅有1例。具體如:
(38)總然親戚吃不了,剩與公婆慢慢噇。(《快嘴李翠蓮記》)
(39)不飲酒茹葷。(《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40)你如今抱了回房,早晚把些粥飯與他,喂養(yǎng)長大,把與人家,救他性命,勝做出家人。(《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例(38)中“噇”單獨作謂語,不帶賓語。例(39)中“茹”與泛稱食物名詞“葷”組成動賓結構。例(40)中,“喂”與“養(yǎng)”聯合作謂語中心,未出現賓語。
整體看來,“吃”“飲”是《話本》飲食動詞的核心成員,對于宋元時代飲食動作的概念表達極其重要?!对挶尽凤嬍硠釉~中,“吃”功能強大,可與各類食物名詞組合,與非食物名詞搭配的用例也不在少數?!帮嫛彼鶐зe語指稱的事物通常為純液態(tài),處于固液之間的“湯”“粥”等無法和“飲”組合,“湯”“粥”等食物名詞通常與“吃”組合。另外,多個飲食動詞的使用呈現出較強的規(guī)律性:“服”常與“藥”搭配,“咬”常與“牙”的搭配,“食”常出現在“廢寢忘食”“飲食”中,“餐”常出現在“饑餐渴飲”中等等。
本節(jié)從語義特征出發(fā)考察飲食動詞對賓語的語義制約。根據動詞及受事賓語的特征,確定了6組特征進行分析比較,其中前3項是動詞的動作特征,后3項是其受事賓語的特征。
“吃”“飲”用例較多,故著重進行對比分析。二者語義特征分析結果如下表:
表4顯示,“吃”“飲”的語義特征多數是一致的,如:[+通過口腔]、[-通過鼻腔]、[+液體食物]等,差別則在于[±非食物]。
表4 “吃”“飲”的語義特征分析
共同語義特征中,[+液態(tài)食物]一項最值得注意。為了觀察二者選擇[+液態(tài)食物]作為賓語時的異同,文章將“吃”“飲”帶液態(tài)食物名詞作賓語的情況抽離了出來:
據表5可知:“吃”“飲”與液態(tài)食物名詞組合時,與前者組合的有“酒”“茶”“符水”“湯水”等,與后者組合的有“酒”“瓊漿”“漿”“水”“宴”。觀察可知,當“酒”充當賓語時,二者會處于混用狀態(tài)。如
表5 《話本》中與“吃”“飲”組配的液態(tài)食物
(41)我出去三個月,小娘子在家中和甚人吃酒。(《簡帖和尚》)
(42)老劉吃酒不在家。(《合同文字記》)
(43)娘娘請那人共座飲酒,交取宣贊心肝。(《西湖三塔記》)
(44)吾見一友人,邀于湖上飲酒,就以此女與我為婦。(《李元吳江救朱蛇》)
例(41)(42)(43)(44)中,飲食動詞的賓語皆為“酒”。
理想狀態(tài)的固態(tài)和液態(tài)之間存在著廣泛的中間狀態(tài),或者更偏向固態(tài),或者更偏向液態(tài),筆者暫將中間狀態(tài)的食物稱作流體食物?!俺浴蹦芘c“粥”“湯”等流體食物名詞搭配,而“飲”不能。如:
(45)熱羹熱飯搬與他吃。(《錯認尸》)
(46)洗了浴,吃了晚粥。(《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47)官人,吃茶吃湯?(《楊溫攔路虎傳》)
區(qū)別性特征[±非食物]方面。與非食物組合的“吃”有18個用例。但是與非食物名詞組合的“吃”并非表飲食動作,而是表“承受”“受”等義。例如:
(48)你見靜山大王吃不得幾杖子,殺人放火都認了。(《簡帖和尚》)
(49)謝小桃假意哭道:“我怕你吃打,將包袱出首。你使用了罷!”(《曹伯明錯勘贓記》)
(50)先生與轎夫一干人聽了,無不吃驚。(《快嘴李翠蓮記》)
例(48)中“吃”表示“承受”,與“不得”組合為動補短語,“幾杖子”作其賓語。例(49)中“吃”表示“挨”,與“打”組成動賓短語。例(50)中“吃”表示“受”,與“驚”組成動賓短語。
整體看來,《話本》中“吃”和“飲”對賓語的選擇既存在沖突,又存在差異。沖突集中于二者都可選擇液態(tài)食物“酒”作賓語,差異體現在“吃”可帶流體食物賓語、非食物賓語,“飲”則不能。
其它動詞中,“喂”“茹”“噇”僅有1例用例,語 義 特 征 難 以 分 析?!笆场薄皣L”“吞”“服”“咬”“含”6個動詞皆具有3例以上(包括3例)用例,六者語義特征分析結果如表6:
表6 “食”“嘗”“吞”“服”“咬”“含”的語義特征 分析
表6顯示,“食”“嘗”“吞”“服”“咬”“含”的區(qū)別性語義特征主要表現為[±液體食物]、[±非食物]。
液態(tài)食物方面。僅有“食”“嘗”可與液態(tài)食物搭配。將《話本》中“食”“嘗”的液態(tài)食物賓語剝離后發(fā)現:與“食”組合的液態(tài)食物賓語僅有“蜜”(1例),與“嘗”組合的液態(tài)食物賓語僅有“酒”(1例)、“藥”(1例)??芍?,“食”“嘗”與液態(tài)食物名詞搭配的能力不強。
非食物方面。“嘗”“吞”“含”可與非食物名詞搭配。將《話本》中“嘗”“吞”“含”的非食物賓語剝離后發(fā)現:與“嘗”組合的非食物賓語僅有“明珠”(1例),與“吞”組合的非食物賓語僅有“聲”(3例),與“含”組合的非食物賓語僅有“火”(1例)。可知,“嘗”“吞”“含”與非食物名詞搭配的能力也不強。
整體看來,《話本》中飲食動詞對賓語的語義制約主要體現在:(1)賓語能否由液體食物名詞充當。(2)賓語能否由非食物名詞充當。能帶液體食物賓語的是“吃”“飲”“嘗”,“嘗”較少如此。帶液體食物賓語的“吃”“飲”存在功能上的沖突和差異。沖突在于二者都可選擇“酒”作賓語;差異在于“吃”可與“粥”“湯”等流體食物搭配,“飲”則不能?!俺浴薄皣L”“吞”“含”能帶非食物賓語,其中“嘗”“吞”“含”的帶非食物賓語能力不強,而帶非食物賓語“吃”通常表遭受義、受義,與飲食動作無關。故可推知,《話本》中飲食動詞較少帶非食物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