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芯言,云 潔,吳 琪,陳 倩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1.護理學院;2.附屬醫(yī)院護理部,四川 成都 610075)
全球癌癥發(fā)病率不斷上升,預計到2040年,癌癥例數將達2700萬[1]。在癌癥的治療過程中,癌癥患者常出現(xiàn)各種困擾癥狀,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最常見的困擾癥狀之一[2]。CRF是癌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痛苦、持續(xù)、主觀的軀體、情感、認知疲勞,并且妨礙日常功能[3]。CRF發(fā)生率在62%~85%[4],與疼痛或抑郁等癥狀相比,疲勞對功能和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更大[5]。同時癌癥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性疾病,心理因素在癌癥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減輕癌癥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情況,改善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6]。希望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使人們有信心實現(xiàn)目標,與精神信仰互相關聯(lián)、互相依存[7],在癌癥的治療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以往研究對癌癥患者的希望和疲勞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有爭議[8-24],并且不同研究對于癌因性疲乏與希望關系強弱的結果差異較大,缺乏相關的評價?;诎┮蛐云7拖M诎┌Y患者中的重要性和當前結論的不一致,通過Meta分析來明確二者的關系,為今后研究如何干預癌癥患者的希望水平進而改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供依據。
1.1 納入標準研究設計類型:橫斷面調查研究。研究對象:經歷疲勞的18歲及以上的癌癥患者。結局指標:癌因性疲乏與希望的相關系數r。
1.2 排除標準排除不是中、英文的文獻;排除相同數據多次發(fā)表的文獻;排除不能獲取全文或不能提取癌因性疲乏與希望的相關系數r的文獻。
1.3 文獻檢索方法2名研究者(劉芯言、陳倩)通過計算機系統(tǒng)檢索國內外8個數據庫,并手工查找參考文獻,追溯相關文獻。檢索日期均截至2021年8月14日。檢索式采用主題詞結合自由詞的方式對文獻進行檢索,檢索策略詳見圖1。
圖1 PubMed檢索策略
1.4 文獻篩選與數據提取文獻的檢索、篩查以及數據提取由2名研究者(劉芯言、吳琪)獨立完成。如有異議,請第3方協(xié)助判斷。研究者使用Excel 2010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的基本信息、癌因性疲乏與希望相關系數、評估工具等資料的提取。
1.5 質量評價質量評價工具采用美國衛(wèi)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AHRQ)推薦的橫斷面研究質量評價標準[25],評價標準是:6.0~7.0分評為A級,4.0~5.0分評為B級,<4.0分評為C級。由2位研究者獨立完成評價并核對。如果出現(xiàn)分歧,通過討論或由第3位研究者來解決。
2.1 文獻檢索結果8個數據庫共檢索到文獻990篇。經研究者篩選以及查找相關文獻后,最終納入16篇。文獻篩選流程詳見圖2。
圖2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文獻質量評價16篇[9-24]文獻質量評價結果:12篇文獻質量被評為A級。16篇文獻明確了資料來源以及納排標準,12篇文獻報告了應答率,確保了完整的數據。11篇文獻控制了混雜因素,減少了偏倚來源。
2.3 納入研究的特征詳見表1。
2.4 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16個研究。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二者的Z值為-0.36[95%CI(-0.42,-0.30),Z=12.03(P<0.00001)](圖3)。Summaryr值為-0.35[95%CI(-0.40,-0.29),Z=12.03(P<0.00001)],分析結果表明癌癥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希望存在負相關。發(fā)表偏倚檢驗發(fā)現(xiàn)漏斗圖不對稱,說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發(fā)表偏倚,見圖4。
2.5 敏感性分析和亞組分析敏感性分析是通過研究者逐一排除研究池里的納入文獻,發(fā)現(xiàn)前后Z值沒有大的變化,I2在47%~62%之間,表明Meta分析結果穩(wěn)健。按納入的16篇研究采用的癌癥患者的癌癥類型、樣本量、地區(qū)、年份、研究量表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所有結果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CFS量表、CRF量表、PFS-R量表的各維度與希望相關性最強的分別是軀體疲乏-0.47[95%CI(-0.57,-0.36),Z=7.14,P<0.00001],認知疲乏-0.50[95%CI(-0.56,-0.43),Z=12.57,P<0.00001],行為疲乏-0.35[95%CI(-0.39,-0.29),Z=12.80,P<0.00001]。詳見表2。
圖3 癌因性疲乏與希望相關性的Fisher’sZ比較
圖4 發(fā)表偏倚檢驗
表2 亞組分析
表2續(xù)表
本Meta分析結果顯示癌癥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與希望的相關系數為-0.35,說明癌癥患者的希望水平越高,對其癌性癥狀的緩解有積極作用[27],癌因性疲乏程度越輕。Herth[28]首先研究了希望和疲勞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二者負相關。癌因性疲乏增加癌癥患者的痛苦,再加上疾病的影響,患者出現(xiàn)疼痛、失眠、嗜睡等情況,更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導致他們的希望水平降低;而希望水平高者,依從性也更高,能積極配合癌癥相關治療,主觀能動性更強,進而降低了癌因性疲乏程度[19]。研究表明癌因性疲乏是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發(fā)生率最高,對患者影響最嚴重且持續(xù)時間較長的癥狀之一[26]。目前,臨床上對CRF沒有統(tǒng)一的治療方法,而希望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能增強癌癥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幫助癌癥患者建立希望是癌癥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14],有助于緩解癌因性疲乏。
亞組分析發(fā)現(xiàn),希望水平與癌癥類型無關。與Felder等[29]對183名癌癥患者的研究結果相似。在乳腺癌患者中,SCHJOLBERG等[10]指出希望水平對減輕疲乏癥狀有正向促進作用[13]。在肝癌人群的相關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希望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響因素,可以通過提高希望水平來干預癌癥患者癌因性疲乏相關的臨床癥狀[14]。本次納入的研究中癌癥患者的希望水平在中、高等水平,癌癥患者渴望獲得痊愈,對疾病的恢復充滿希望;部分患者不了解疾病,認為自己能夠戰(zhàn)勝疾病,從而具有較高的希望水平;還有部分原因是對醫(yī)院和醫(yī)務人員的信任使他們獲得較高的希望水平[30]。不同樣本量測出的癌因性疲乏與希望的相關系數雖存在差異,但不呈現(xiàn)出規(guī)律變化。而不同發(fā)表年份測出的癌因性疲乏與希望的相關系數逐年上升。希望作為一種應對資源或治療手段,影響患者治療的決策,從而更多的影響個體的心理適應、疾病認知狀況[16]。從這個趨勢可以看出希望作為一種心理因素,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重視。另外癌因性疲乏與希望的相關性在在地理分布存在差異,這可能與各地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醫(yī)療資源、社會支持等有關。通過對不同量表的亞組分析發(fā)現(xiàn)癌癥疲乏量表可能會夸大癌因性疲乏與希望間的相關性。而正確的評估是識別癌因性疲乏的前提,國外部分機構已開始使用癌因性疲乏相關生化指標輔助評估,但國內多選擇疲乏量表進行評估。鑒于癌因性疲乏的多維概念,推薦使用多維度量表評估癌因性疲乏,如Piper疲乏評估修訂量表。
本Meta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搜集灰色文獻以及中英文之外的文獻;某些亞組文獻少未能進行Meta分析;有些文獻沒有控制混雜因素,存在一定的發(fā)表偏倚,可能影響結果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臨床應當重視癌因性疲乏與希望之間的關系。癌因性疲乏的干預措施可以考慮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方案,提高癌癥患者的希望水平,鼓勵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治療,進而改善癌因性疲乏現(xiàn)狀、提升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