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婧,王亞麗,魏永春,董玉霞,鄂海燕,唐 玲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肛腸科,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yī)要大學東方醫(yī)院護理部,北京, 100078)
混合痔是指因靜脈曲張形成于肛門同一方位齒線上下的團塊,內痔、外痔混合無明顯分界,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在成年人中的發(fā)病率超過50%[2]。手術仍是當前治療混合痔的主要方式[3],但因術后疼痛、恢復時間長等因素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穴位貼敷是中醫(yī)外治療法的一種治療手段,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外治方法之一,具有無痛無創(chuàng)、取效便捷的特點,具有藥物治療和穴位刺激的雙重作用,已在臨床廣泛應用。近年來,較多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穴位貼敷能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5],但目前國內尚未有相關文獻報道穴位貼敷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系統(tǒng)評價。本研究通過收集國內外已發(fā)表的穴位貼敷干預混合痔術后疼痛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并進行評估,系統(tǒng)評價穴位貼敷對混合痔術后疼痛干預效果,提供科學的理論和證據(jù)支持,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中國知網(wǎng)(CNKI)、維普(VIP)、萬方(Wanfang Data)、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PubMed數(shù)據(jù)庫,檢索時限從建庫至2021年12月。中文檢索詞:“穴位貼敷”、“貼敷”、“痔”、“術后疼痛”。英文檢索詞:“acupoint application”、“haemorrhoids”、“postoperative pain”。
文獻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混合痔術后采用穴位貼敷療法的患者,不伴有其他疼痛性疾病;②臨床隨機對照試驗;③對照組患者術后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采用穴位貼敷法;④結局指標:疼痛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文獻排除標準:①重復發(fā)表或質量低的文獻;②Meta分析、綜述或個案報道等文獻;③數(shù)據(jù)不完整無法提取。
提取的文獻資料包括:①文獻信息: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樣本量、試驗組和對照組結局指標等。②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年齡、性別、疾病的發(fā)生、癥狀及發(fā)展歷程。
通過閱讀文題和摘要排除無關文獻,制定納入和排除標準后閱讀全文篩選相關文獻,文獻篩選由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達成一致。
用Cochrane制定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進行質量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隨機序列的產生、分配隱藏、盲法、結果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選擇偏倚以及其他偏倚。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相對危險度(RR)為效應量,計量資料以加權均數(shù)差(MD)為效應指標,所有效應量以95%的置信區(qū)間(CI)表示。對納入的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如果P>0.05或I2≤50%,說明各研究間無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若P<0.05或I2>50%,則選擇隨機效應模型。若異質性來源無法判斷,則選用描述性研究。
共檢索相關文獻475篇,經過篩選,最終納入Meta分析文獻6篇[6-11],共532例患者。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文獻研究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情況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研究所納入的6篇文獻[6-11]均采用隨機化分配原則,均未報道分配隱藏方案。對于是否存在其他偏倚尚不清楚。
2.3.1 穴位貼敷對混合痔術后患者鎮(zhèn)痛效果的影響
6篇文獻[6-11]對有效率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研究間存在異質性(P<0.00001,I2=94%),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混合痔術后鎮(zhèn)痛有效率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RR=1.03,95%CI(1.02,1.15),P=0.0001]。
2.3.2 術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
2.3.2.1 術后24 h:4篇文獻[6-7,9-10]采用VAS量表對患者術后24h疼痛進行評估,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98%,P<0.0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試驗組穴位貼敷干預混合痔術后疼痛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MD=-1.32,95%CI(-2.33,-0.31),P=0.01]。見圖2。
圖2 穴位貼敷對混合痔術后24 h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森林圖
2.3.2.2 術后3 d:有4篇文獻[6-9]分析術后3 d疼痛情況,經異質性檢驗,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P<0.00001,I2=9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1.64,93%CI(-2.51,-0.76),P=0.002],表明穴位貼敷試驗混合痔術后疼痛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3。
圖3 穴位貼敷對混合痔術后3 d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森林圖
2.3.2.3 術后5d:有6篇[6-11]文獻分析了術后5d疼痛情況,經異質性檢驗,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P<0.00001,I2=9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1.32,95%CI(-1.89,-0.75),P<0.00001],表明穴位貼敷干預混合痔術后疼痛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4。
圖4 穴位貼敷對混合痔術后5 d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森林圖
納入文獻均未報道不良反應事件。
混合痔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因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群飲食結構改變,近年來混合痔發(fā)病呈現(xiàn)上升趨勢?;颊叱P枰邮苁中g方法治療,但術后往往會出現(xiàn)疼痛,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穴位貼敷療法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稱中藥經皮給藥系統(tǒng)(TDS)[12],是中醫(yī)外治法之一,具有中藥藥物直接作用和經絡調節(jié)的雙重作用,是混合痔術后鎮(zhèn)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過對6個隨機對照試驗的532例患者進行Meta分析.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穴位貼敷能有效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本研究文獻檢索局限于中英文兩種語種:②所納入的研究方法學存在局限性;③樣本量總體偏小。上述問題都會使得研究結果證據(jù)力度不足,缺乏可靠性。
近年來,穴位貼敷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多數(shù)研究存在與本研究納入文獻類似的問題。另一方面,中醫(yī)學家在用藥時多依據(jù)自身經驗,缺乏系統(tǒng)評價,一定程度影響其療效的科學研究。因此后續(xù)臨床研究建議可以以下方面改進:①在隨機分配方案上,盡量采用偏倚性較低的分配方法,如隨機數(shù)字表法。②臨床研究應事先進行樣本量估算,保證抽樣推斷的最大效果;③加強辨證施治的規(guī)范性和精確性;④采取國際診斷和療效標準。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能進一步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臨床有效率,且相對安全。但鑒于目前已有的報道研究方法較局限,造成研究結果缺乏可靠性,因此下一步仍需要更嚴格的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隨機試驗,為臨床醫(yī)師和患者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患者采用穴位貼敷治療提供更多依據(jù)。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
開放評審
專欄主編點評:本文立意較新穎,對穴位貼敷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相關文獻分析恰當、全面,有一定臨床意義;摘要部分簡潔明了,突出主題,完整概括了本文思路;實驗設計合理、完整,思路清晰;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完整,結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