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怡
摘要新課標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重構了初中語文課程內容,本文基于葉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學思想,在“全寫作”的教學理念下創(chuàng)新寫作課程,提出了以“全樣態(tài)的語篇表達”為寫作訓練中心、以“全學科的內容開發(fā)”為寫作訓練手段、以“全情境的語言運用”為寫作訓練形式的作文教學新路徑。
關鍵詞葉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學思想“全寫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六大學習任務群的形式重構了初中語文課程內容,帶動了教與學的變革,探索了真實的語文情境、統(tǒng)整的學習主題、典型的實踐活動,追求課程內容、學生生活、語文實踐之間的融通,樹立了以實現(xiàn)立德樹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
在“跨學科學習”這項課程內容中,對學生撰寫研究報告、設計調查問卷、策劃活動方案等都做出了明確要求,這體現(xiàn)了寫作的“應需”性,屬于“全寫作”的教學范疇。其邏輯起點是全學科的課程功能定位,訓練的中心為各類語篇,在學生學習及課余生活中發(fā)掘寫作素材,以真實情境的寫作促成真實寫作的發(fā)生。
以靜態(tài)的作文理論展開機械的模板式技巧訓練,遠離演講稿、書信、評論、調查報告、說明書等實用性文體,背離了育人的初衷。為避免此類“非應需”的寫作訓練,筆者在實踐中將“全寫作”教學模式與葉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學思想相結合,讓葉老“應需”的價值觀、“寫生”的素材觀、“觀察”的積累觀、“求誠”的態(tài)度觀以及“教是為了不教”的方法觀滲透入日常的“全寫作”教學,讓作文與生活、與做人密切聯(lián)系起來,關聯(lián)起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踐行新課標的教育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一、以“全樣態(tài)的語篇表達”為寫作訓練中心
葉圣陶說:“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yè)作家?!盵1]寫作屬于生活的一部分,從寫作動機來看,創(chuàng)作常常是為了滿足生活的需求以及抒發(fā)內心的情感 , 所以,作文教學需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回歸本真目標。而寫作價值方面,學生應該為了現(xiàn)實需要而寫作。這與作文的實用性原則一致。
李衛(wèi)東教授創(chuàng)建了“以語篇表達為中心的寫作課程內容”的模型(如圖1)。所謂“語篇”,即能夠獨立完成交際任務的言語單位。李教授的同心圓強調了寫作的實用性、交際性和實踐性。
從樣態(tài)視角來看,“全寫作”踐行了葉圣陶“應需”的寫作價值觀,同時與寫作知識同心圓以及課程內容同心圓模式一致。全樣態(tài)的語篇表達這一訓練中心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與生活能力。
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的《天凈沙·秋思》為例,筆者從橫向上聯(lián)系了多種語篇類型,據(jù)此設計多項寫作任務,力求將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引向開闊處及縱深處。
1.學習性語篇:
(1)結合書邊注釋,并查閱資料,疏通不理解的詞句,為《天凈沙·秋思》設計注釋卡片;
(2)梳理《天凈沙·秋思》抒情線索,分析抒情方法,完成情脈圖。
2.文學性語篇:
(1)誦讀全曲,找出意象,想象畫面,融入情感,用細膩的語言展開描繪《天凈沙·秋思》的意境;
(2)《唐多令》中有詩云:“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請寫一寫你的秋思。
3.思辨性語篇:
(1)北外丁啟陣教授寫下文章《白樸〈天凈沙·秋〉: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師父》,也有人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遠勝于白樸的《天凈沙·秋》,所以馬致遠后來居上,被譽為秋思之祖?!?/p>
閱讀這兩首元曲,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于上面兩種觀點的看法。
(2)羈旅者,黯然銷魂;讀詩者,百感交集。閱讀杜甫《秋興八首》、杜甫《絕句》、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戎昱《旅次寄湖南張郎中》、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等羈旅詩,任選其中幾首或自己閱讀的其它羈旅詩,比較個中異同,以“一樣羈旅別樣情”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4.實用性語篇:
(1)馬致遠年輕時曾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政治黑暗使他“倒大江湖,也避風波”,辭官歸隱,留給世人夕陽下斷腸人的身影。請查閱馬致遠生平資料,把想對他說的話寫在一封信中,寄給遠在天涯的他。
(2)圍繞古代文人的“佐國心,拿云手”,寫一篇“國旗下講話”的演講稿,鼓勵同學們熱愛祖國,不懈奮斗。
5.研究性語篇:
(1)分析《天凈沙·秋思》中意象選擇及情感表達的特點,回憶讀過的詩詞曲作品,選出與本曲具有相似特點的語句,以“:古典詩詞曲意象的美學內涵”為題,創(chuàng)作一篇文章。
(2)品味《天凈沙·秋思》中白描手法的運用,聯(lián)系其它運用白描手法的古詩文,以“白描,簡約與深致的碰撞”為題,完成一篇作文。
新課標提出要“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fā)展性”[2],以上寫作任務涵蓋了語言文字積累與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跨學科學習等基礎型、發(fā)展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以學習項目為載體,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語篇類型展開寫作活動,同一類型的語篇,可根據(jù)自身興趣點和薄弱點自主選擇項目,充分體現(xiàn)了寫作的“應需性”和作文的“實用性”,同時把作文教學與當前“雙減”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生活現(xiàn)狀相聯(lián)系,讀寫結合,由篇到類,由應試到應需,由課內走向課外,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二、以“全學科的內容開發(fā)”為寫作訓練手段
新課標提出要“加強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3]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這四方面對初中學段做出要求,四個并列短語循序漸進、緊密結合,“與”字前側重吸收,“與”字后側重傾吐,其中“鑒賞”“表達”“交流”“探究”在一定意義上都是某種形態(tài)的寫作。
寫作教學不僅是語文課的任務和語文教師的事,而應向廣義寫作、融合寫作的方向做出嘗試,讓寫作反過來指導閱讀,指導語文學科的學習,乃至指導其它學科的學習。正如“跨學科寫作”,不同學科的任課教師通過寫作學習并通過寫作展示知識。而“全寫作”教學在理論基礎、實施目標、操作手段等方面與“跨學科寫作”教學存在顯著差別?!叭珜懽鳌敝腥珜W科的視角,開拓了語文寫作課程的新領域,賦予寫作教學以新內涵。
葉圣陶曾在任職學校中立農場,創(chuàng)辦教師和學生的“生生農場”,開墾荒地,培植菜蔬,鍛煉筋骨,磨煉意志;開設商店,將算賬和經營滲透在書籍紙張、筆墨紙硯等生意之中;搭建戲臺,演出課本劇;設博覽館,匯集地方文物,學生在品味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對鄉(xiāng)土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在活動之后,還會舉辦“懇親會”,邀請學生家長來欣賞學生的字畫、篆刻、習作,品嘗學生種植的瓜果蔬菜。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深切地融入了社會。
葉老的教學活動正體現(xiàn)了以“全學科的內容開發(fā)”為寫作訓練手段,這有助于把寫作的外延擴展到整個學習過程及日常生活中?;诖?,筆者在教學中做出以下方面的嘗試。
1.滲透程序性知識,優(yōu)化寫作過程
寫作是人們認識自我的通道,是學生感知世界的窗口,學生既要學習寫作,也要通過寫作來學習,走近文字和生命。葉圣陶強調寫作要注重“觀察”,2022年無錫中考作文題《在勞動中成長》,緊扣勞動教育這一社會熱點,貼近學生生活;又如南京市中考作文題《XX 身邊的文學蹤跡》,既宣傳了地域文化,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此類試題都注重學生對生活的過程性體驗,為了讓學生面對此類作文題時心中有活水,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如下常規(guī)活動。
彰顯個性。每學期,每位學生均有一次機會,在課前五分鐘上臺,與其它同學分享自己喜歡的詩詞、美文、名作,抒發(fā)讀后感,或發(fā)表對社會熱點、時事的看法,或講述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經歷,或抒發(fā)近期內心的思考與感悟。
聆聽自然。讓作文課變身“寫生課”,引導學生在以奔放的思想、自由的感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觀察生活的能力,提升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如師生一起坐在操場邊的草叢間,鳥鳴、花香、微風、暖陽,描寫景物的文字、抒發(fā)感受的小詩、自然隨意的散文,都流淌在學生筆端。
2.細化反思性知識,形成個性體悟
教育不是要培養(yǎng)記憶廣博的“書櫥”,也不是要培養(yǎng)學舌巧妙的“鸚鵡”,在寫作課程的學習活動中,我們要讓學生個性化的寫作知識體系得到構建和發(fā)展,成長為能夠運用語言文字應對日常生活的合格公民。
2022年常州市中考作文題《強與堅強不一樣》,強是資本,堅強是品質,二者確實有明顯差異,但要說透個中區(qū)別,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辨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豐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走向思維深處。
如創(chuàng)作戲劇。編排、表演課本劇,學生在梳理情節(jié)、感受心理、揣摩動作神情的過程中走近人物,反思作品,獲得獨特感悟。如在《秋天的懷念》中感受親子之愛,在《石壕吏》《唐雎不辱使命》《屈原》等作品中感悟家國情懷,發(fā)揮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在《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等小說中了解一波三折的寫作技法。
思考生命。如美術館“探索后生命,對話機器人”活動中,作品《雪花》的設計理念是冷凍人類記憶及身體,從而達到人類永生的目的。參觀歸來,學生反思展覽,提出問題:“機器人技能的持續(xù)提升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影響?”“永生就一定美好嗎?”等,進而展開熱烈討論及辯論。
3.強化融合性知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全寫作”教學以寫作為學習方式,重新定位了寫作課程的功能和目標,要求教師樹立整體化、全局化的統(tǒng)整觀念: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整體,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是一個整體,中學生學習語文學科及學習其它學科也是一個整體。
2022年蘇州市中考作文題《學問藏在里》,萬事萬物有學問,世事洞明皆學問,充分體現(xiàn)了寫作素材跨學科的融合性。教師可以嘗試如下教學活動,在日常教學中踐行學習的整體性。
探究科技。如有同學設計了“垃圾分類”機器人,即將參賽,邀請我們撰寫說明稿,請在如何說清原理,如何安排說明順序,如何讓講稿準確性與生動性兼?zhèn)涞确矫嬲归_探討。
設計書畫。如為《子衿》中的女子配畫,在配畫過程中感受詩歌的色彩、背景,揣摩人物的動作、神情,選擇留白處的配字,借助聞一多先生關于《詩經》作品“想象——審美”的解讀程序,由畫境感受《詩經》的物境、情境、意境之美,形成感悟文字。
三、以“全情境的語言運用”為寫作訓練形式
葉圣陶認為作文的要道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4]溫儒敏提出要“安排好寫作教學,讀寫結合,在閱讀單元中把寫作內容、方法的訓練與閱讀整合,達成在真實情境中完成寫作任務的目標?!盵5] 近期,教育部發(fā)文指明要在“雙減”背景下增加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在一定情境中要求學生具備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而新課標明確了“考試命題應以情境為載體,依據(jù)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其素養(yǎng)水平。”[6]
在不真實的場景中,引導學生運用不真實的文體,進行不真實的寫作,寫作課程的手段、目的、結果就會發(fā)生嚴重偏移。教師需以全情境作為寫作課程應用與評價的標準,讓學生在逼真的寫作情境內將內心真實話語與真切情感傾瀉而出。
近年,各地語文中考作文題已在體現(xiàn)由命題作文向情境寫作轉變的趨勢。如2021年南京卷作文題 A :從鐘南山、袁隆平、鄧稼先、郎平等英雄中任選一位,撰寫演講稿,將其故事講給小學生聽;題 B :討論給小學生送何種禮物時,正方提出要送自己喜歡的,反方認為要送對方喜歡的,請你為其中一方撰寫辯詞。
除演講稿、辯論詞外,此類“任務驅動型”情境式寫作在各地中高考試題中的考查還包括勸說稿、專欄投稿等。在新媒體時代,微信公眾號的推文、視頻宣傳片的文案等也出現(xiàn)在試題之中。此類考題的相通點是由情境式材料引入各種語篇的寫作任務,之后明確具體寫作要求,其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明確角色、場景、任務,進行真實的表達與寫作,檢測學生在寫作中運用專業(yè)技能完成交際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養(yǎng)。
要讓學生在考場中靈活自如地展現(xiàn)此類寫作素養(yǎng),需要教師在寫作訓練中加強訓練。所謂真實情境,未必真實發(fā)生,但要能將學生帶入其中,令他們感同身受。如在執(zhí)教《偉大的悲劇》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情境化寫作任務群:
1.結尾寫道:“一支探險隊為那幾個悲慘死去的英雄壘了一個石墓。在堆滿白雪的墓頂上豎著一個簡陋的黑色十字架?!闭堅O想:如果有墓碑,人們會在上面刻怎樣的文字?
2.展開討論:班級同學想將這個傳記設計為劇本,你認為如何定開場?鏡頭聚焦哪個畫面來拍攝特寫更能打動人心?片名叫什么?為什么?
3.面對獨自離開的奧茨,“誰也不敢說一句阻攔他的話,也沒有一個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別”,有人認為茨威格此處描寫顯得同伴沒有絲毫情意,極不合理。你是當時的同伴之一,請用當時的心理活動說服別人理解茨威格的藝術化處理用意。
4.你是奧茨,在3月16日,你也想給家人留一封信,會說什么?
5.結合《堂吉訶德》中集中評論堂吉訶德的片段和《西歐中世紀史詩》中關于榮耀和個人優(yōu)越感的評論,談談如果你是斯科特,你是否會幫助阿蒙森將昭示對方勝利的信件帶給國王。
6.課文選自茨威格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作者說他想寫“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著光輝”的英雄,為什么不避開斯科特日記中的恐懼心理,反而直接引用呢?請分析這種寫作技法的妙處,寫一篇文學鑒賞。
在全情境的寫作課堂與作業(yè)設計中,教師需要提取樣例,并加以精準分析,啟發(fā)學生在學習樣例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新概念、新方法。對樣例的評價不一定要細致入微,但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與樣例的差距,找到形成差距的根源,獲取縮小差距的途徑。并且,作文訓練是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需要把每次診斷、反饋、激勵的觸角伸向每個寫作任務的深處,并以過程性評價、展示性評價、成長記錄袋等多種評價方式,促成學生階段性的寫作進步。
新課標帶來了初中語文課程的變革,教師需要重新構建課程理念,探索新的教學路徑,明確寫作經驗以及寫作積累的個性化特點。在葉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學思想的指引下,開啟“全寫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以“全樣態(tài)”的訓練為中心,以“全學科”的課程目標定位為基點,形成“目標——內容——教學——技術——評價”的邏輯鏈條[7],在真實情境中展開寫作,助力學生真實學習的發(fā)生,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全寫作:葉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學思想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21/02/79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序跋集[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83:262.
[2][3][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022:2、3、50.
[4]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28.
[5]溫儒敏.守正創(chuàng)新用好普通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J], 人民教育 ,2020(17):57.
[7]李衛(wèi)東.論“全寫作”課程的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 ,2020(8):70.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蘇州市高新區(q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