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亮 王妍
(1.西安石油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1;2.西安外國語大學培訓部 陜西 西安 710061)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痹诟叩冉逃信囵B(yǎng)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對于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的傳播至關重要。
跨文化交際是一門復雜的、動態(tài)的、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清晰明確教學目標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在大學英語中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度和對文化差異的客觀認識,使其具有在目的語國家得體的行事并開展人際交往所必要的文化理解力、態(tài)度和交際能力。而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們要對新時期人才提出更高的跨文化交際要求。他們需要具有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深厚的中西文化知識積累、開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識以及對多元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的習慣。他們不僅要有能力游刃有余的斡旋于母語文化和目的國文化之間,而且應能夠借助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自身的文化根基,堅定母國文化主體性,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展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讓各國人民更好觸摸中華文化脈搏,更好地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發(fā)展理念。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課程仍是偏向英語語言教學和英語國家文化的知識性輸入,而忽視對中國文化的關注與輸入,導致了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學習中出現(xiàn)“重西輕中”的現(xiàn)象。很多課程教師指出,跨文化交際的課時量有限,教學過程中更側重語言教學;教材中涵蓋的中國文化內容極少,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熟悉度較低,對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興趣不高,學習動機不強;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中國文化在課堂中的講授。要想打破這種單向度教學,我們有必要在跨文化教學內容中,有意識地加重中國文化的比例,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信息均衡,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水平,能夠批判性認知每一種文化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兼容西方文化精髓,夯實中國文化的根基,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真正目的,使其在跨文化交際實踐過程中,具備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加入中國文化元素,要重“量”更要重“質”。我們既要推崇經過歷史沉淀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更要強調具有時代特色的當代文化要素。處于當今歷史轉型時期,在大學生跨文化教育中融入時代思政元素,植入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充分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保障大學生跨文化學習可持續(xù)培養(yǎng)的關鍵所在。而針對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不適應的文化內容,我們應當秉承批判地繼承方針,客觀求實,讓學生能遵循真實公平的原則來理解中外文化差異和古今文化差異,培養(yǎng)其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和綜合應對能力,使其成為具備國際視野,通曉現(xiàn)代思維的中國文化傳播者。
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和機械記憶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今數(shù)字化時代的學習特點,信息化及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平臺的應用,實現(xiàn)了教育的數(shù)字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獲取最廣泛的、最新的文化學習資源。2019年《光明日報》曾對互聯(lián)網教學創(chuàng)新做出評論:“互聯(lián)網突破了課堂和知識的傳統(tǒng)邊界,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聯(lián)通網上網下、課內課外,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讓青少年有更多獲得感?!痹诳缥幕浑H課程中,通過互聯(lián)網教育和網絡輔助教學,能夠滿足學生對資源的時代性、多樣性需求,向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體驗,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補充與支持。通過數(shù)字媒介和虛擬領域窗口,學生可以在網絡上使用在線課堂聯(lián)通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進行文化交流與討論,開展在線協(xié)作學習活動,向世界宣講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聲音,構建真實有效的文化交流平臺。同時,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每一個學生在網絡端都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學習主觀能動性,也為他們對文化的個性化理解提供了保障。
在真實課堂教學中,使用刻板的書本內容進行單向式輸入并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讓學生認為跨文化學習僅限于記住一些簡單的文字性知識,完成書面性質考試,在實際生活中并不能真正得到應用,也沒有機會在實踐交流中驗證自己的跨文化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他們對于跨文化交流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踐性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能夠擴大學生的學習維度并激發(fā)他們探索學習的熱情。有效的跨文化社交需要學生的內驅力,要有了解其他文化的欲望和好奇心,更要有傳播母國文化的意識和責任心,通過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大學生能夠將所知所學運用在真實跨文化交際場景中,進行浸入式學習。通過“翻轉課堂”“情景模擬”“文化體驗”“實際宣講”等多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從枯燥的課本知識中走出來,將知識體系延伸至課外乃至社會實踐中。比如在講授“中國傳統(tǒng)服裝”相關內容時,首先允許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教師所發(fā)布的相關內容,并提出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經過獨立思考后存在的困惑,如“可以穿唐裝或漢服參加正式場合的會議嗎?”“古代的服裝能夠代表現(xiàn)代的中國文化嗎?”“相較于用漢服體現(xiàn)中國文化,現(xiàn)代服裝的舒適度是否更重要?”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情景模擬辯論”,教師則充當引導者,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節(jié)奏把控并給出適當點評與反饋。在充分理解該話題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傳統(tǒng)服裝文化中西方互鑒”活動,利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優(yōu)勢講解中國傳統(tǒng)服裝特點,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中領悟文化的變遷和多樣性,最終使學生明白中國文化的韻味和深度不僅體現(xiàn)在服裝的樣式,更多是則從服裝中折射出的朝代政治生態(tài)、人民生活水平、思想文化包容程度以及中國在時代變遷中的進步等,而這些內在的因素才是他們在跨文化交際場合中應向國際社會展現(xiàn)的中國風貌和文化底蘊。
中國文化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智慧和思想道德營養(yǎng),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我們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文化教育,堅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際溝通能力,打造適合時代特色的跨文化交流載體,不斷拓展中國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