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甜甜
(西電集團醫(yī)院麻醉科,陜西 西安 710077)
急腹癥是指以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和體征的全身性反應綜合征,主要是腹腔或盆腔產(chǎn)生了急劇的病理變化[1]。臨床上對急腹癥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但治療過程中麻醉具有復雜性以及特殊性,因此,如何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2-3]。相關研究表明,急腹癥患者在全麻手術后會存在嚴重的疼痛問題,疼痛的來源主要是術中切口,減輕術后疼痛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疼痛狀況,還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恢復[4]?;颊咝g后疼痛也會對機體炎癥反應造成一定影響,大齡促炎性因子得到釋放,抗炎因子的表達受到抑制,引起過度氧化應激反應及炎癥反應,進而影響機體免疫系統(tǒng),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不利于患者預后轉歸;采用阿片類藥物來對患者進行鎮(zhèn)痛,雖然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但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高[5-6]。近年來,在臨床手術中,采用腹橫肌平面阻滯進行麻醉的方式較為廣泛,不僅能夠鎮(zhèn)痛,而且操作簡單安全,正在逐漸被臨床認可[7]。腹橫肌平面阻滯主要是通過結合超聲將麻醉藥物注入腹橫肌平面部位,進而對腹壁神經(jīng)進行阻滯,不僅能夠保證麻醉療效,且有助于增加麻醉的安全性[8-9]。本文主要是探究在急腹癥患者手術中,采用超聲引導下平面阻滯進行麻醉對患者術后鎮(zhèn)痛效果及炎性因子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西電集團醫(yī)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并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100例急腹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病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jīng)臨床診斷均確診為急腹癥;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均簽署同意書;③患者家屬同意進行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理解、溝通能力差或意識障礙患者;②存在有惡性腫瘤、腦部疾病患者;③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患者;④有嚴重的藥物過敏史患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⑥嚴重干擾本研究患者。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麻醉方法
1.2.1 觀察組:患者于麻醉誘導前進行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將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放置于腋中線肋緣下與髂嵴間,慢慢掃查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對超聲儀探頭位置進行調整使其能夠獲得各部位的最佳頭像。進針選取超聲探頭一側,穿刺點使用1.0%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173193)浸潤麻醉,進針方法采用平面內進針,并將生理鹽水注于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之間,回抽無血后注射25 ml 0.35%羅哌卡因,當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出現(xiàn)邊界清晰低回聲梭形影時阻滯成功。
1.2.2 對照組:患者麻醉誘導前進行單純全身麻醉。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均使用丙泊酚(國藥準字H20093542)、順勢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060869)以及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30197)。兩組麻醉維持過程均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進行。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瑞芬太尼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以及手術時間進行記錄并比較;②測定兩組患者術前術后不同時間點血清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表達水平并進行比較;③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泵按壓次數(shù)以及鎮(zhèn)痛補救例數(shù);④對兩組患者圍術期不同時刻的疼痛狀況進行評估比較;⑤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瑞芬太尼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以及手術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水平無明顯差異,觀察組瑞芬太尼用量及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瑞芬太尼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以及手術時間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泵按壓次數(shù)以及鎮(zhèn)痛補救例數(shù)比較 觀察組術后鎮(zhèn)痛泵按壓次數(shù)以及鎮(zhèn)痛補救例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泵按壓次數(shù)以及鎮(zhèn)痛補救例數(shù)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清炎性因子IL-6變化情況 手術前兩組患者體內血清炎性因子IL-6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即刻、術后6 h以及術后24 h兩組患者的IL-6水平均呈現(xiàn)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與對照組相比,術后即刻、術后6 h以及術后24 h觀察組患者IL-6水平明顯降低(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清炎性因子IL-6變化情況(pg/ml)
2.4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期疼痛狀況比較 術后1 d、術后6、12、24 h及術后48 h觀察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期疼痛狀況比較(分)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急腹癥手術作為急診手術,術前需要精準掌握患者的病理特征,由于其多發(fā)于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自身臟器功能減退,同時體內代謝較慢,臨床手術治療風險較高[10-11]。如何減少急腹癥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書中的麻醉鎮(zhèn)痛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已經(jīng)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醫(yī)學技術不斷提高,外周神經(jīng)阻滯的技術也日益更新,超聲引導、神經(jīng)刺激儀等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12-15]。有研究表明,臨床上將超聲技術與麻醉相結合,能夠提高麻醉的成功率以及安全性,且能夠改善患者術后疼痛[16-18]。單一的腹橫肌平面阻滯存在較高的手術風險,超聲引導下進行腹橫肌平面阻滯,能夠避開患者的重要血管及組織,使得穿刺針精準定位,有助于減少并發(fā)癥,同時提高了阻滯的成功率[19-20]。
白細胞介素作為一種細胞淋巴因子,能夠在白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互相作用,起到造血和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在炎癥反應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IL-6在機體內具有增強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NK細胞殺傷效應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對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起到促進作用,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IL-6水平的高低與機體大多數(shù)疾病都存在很強的關聯(lián)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各時刻的IL-6水平更低,提示超聲引導下的腹橫肌平面阻滯能夠明顯降低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抑制體內炎癥因子的釋放,從而達到消炎的作用;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補救例數(shù)以及各時刻的VAS評分更低,提示超聲引導下的腹橫肌平面阻滯能夠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狀況,具有較強的鎮(zhèn)痛效果,可充分發(fā)揮其麻醉鎮(zhèn)靜的優(yōu)點。同時,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高,提示超聲引導下的腹橫肌平面阻滯安全性更高,能夠緩解手術造成的各種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急腹癥患者手術治療中,采取超聲引導下平面阻滯進行麻醉,能夠降低患者體內炎癥反應,改善患者術后的疼痛狀況,具有很好的鎮(zhèn)痛療效,同時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也顯著降低,臨床安全性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