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送金
九江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江西九江 332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種以急性、自限性全身廣泛的中小血管炎為特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fā)于5 歲以下兒童,可引起發(fā)熱、黏膜出血、出疹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會永久性損害血管、心臟,甚至威脅生命安全。臨床研究證實,炎癥因子在KD 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臨床治療需及時減輕炎性反應,以減輕冠狀動脈損害。阿司匹林具有解熱、鎮(zhèn)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炎性反應,但部分KD 患兒仍會并發(fā)冠狀動脈血栓,治療效果受限。人免疫球蛋白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感染能力,臨床多用于預防麻疹、傳染性肝炎等。雙嘧達莫具有協(xié)同降低血小板凝聚作用,在血栓栓塞防治、心肌梗死等疾病治療中應用廣泛?;诖耍狙芯繑M探討雙嘧達莫+人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及炎癥因子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九江市婦幼保健院2018 年1 月至2022 年1月收治的72 例KD 患兒,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6 例)和觀察組(36 例)。納入標準:符合《川崎病的診斷、治療和長期管理》中KD 診斷;患兒入組前未進行過相關治療;超聲檢查冠狀動脈無損傷。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心臟??;有免疫功能障礙;患兒對研究藥物過敏;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對照組患兒男20 例,女16 例;年齡0.5~5.0 歲,平均(2.56±0.37)歲;病程1~8d,平均(4.11±0.99)d;體溫37.7~39.6℃,平均(38.51±0.25)℃。觀察組患兒男19 例,女17 例;年齡0.8~5.0 歲,平均(2.60±0.38)歲;病程1~8d,平均(4.15±1.02)d;體溫37.8~39.7℃,平均(38.53±0.26)℃。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九江市婦幼保健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件號:K201914)?;純杭覍僦?,且簽署同意書。
對照組患兒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4024002,生產(chǎn)單位:亞寶藥業(yè)太原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25mg)急性期劑量30mg/(kg·d),分3 次服用,患兒退熱后第3 天,逐漸減少藥量,2周左右減至3mg/(kg·d),維持治療8 周;同時給予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pH4)[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9993012,生產(chǎn)單位:華潤博雅生物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2.5g/瓶(5%,50ml)]治療,劑量為1.0/(kg·d),于8~12h 內(nèi)緩慢靜脈滴注,連續(xù)治療2d。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雙嘧達莫(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0809,生產(chǎn)單位:仁和堂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25mg)治療,3mg/(kg·d),分3 次服用,持續(xù)治療8 周。
于治療8 周后評價患兒治療情況。①治療效果:顯效,患兒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皮膚出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均消退;有效,患兒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皮膚出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部分消退,或有所好轉;無效,患兒上述癥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記錄兩組患兒的手足腫脹、發(fā)熱、黏膜充血、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癥狀消退時間。③抗血小板聚集相關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兒的清晨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邁瑞B(yǎng)C-6800,型號:BC-6000PLUS)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計數(shù)(platelet count,PLT)水平。④炎癥因子水平:上述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檢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IL-6)、C 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⑤不良反應:統(tǒng)計治療期間頭暈、惡心、腹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患兒的手足腫脹消退時間、退熱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和皮疹消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d)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WBC、ESR、PLT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WBC、ESR、PLT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抗血小板聚集相關因子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IL-6、CRP、PCT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IL-6、CRP、PCT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對照組中出現(xiàn)2 例頭暈,1 例惡心,1 例腹瀉,總發(fā)生率11.11%(4/36);觀察組中出現(xiàn)3 例頭暈、2 例惡心、1 例腹瀉,總發(fā)生率16.67%(6/36)。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465,=0.496)。
KD 為小兒常見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其發(fā)病機制臨床尚未闡明,認為與感染、機體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血小板源性血管活性介質會增加血管通透性,導致血小板大量聚集,進而誘發(fā)冠狀動脈血栓,威脅KD 患兒的生命安全。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凝作用,可調(diào)節(jié)KD 患兒體溫,但對免疫損傷引起的冠狀動脈病變預防效果不佳,臨床應用受限。
炎癥因子持續(xù)作用會導致血管損傷,加快KD 的發(fā)生、發(fā)展,其中IL-6 為促炎因子,能有效反映心血管系統(tǒng)炎癥變化;肝臟受到炎癥刺激后,CRP 水平顯著升高,其可用于監(jiān)測機體不同炎癥狀態(tài);PCT可反映全身炎性反應活躍程度,當機體多臟器功能衰竭時,其水平會明顯升高,誘發(fā)血小板活化因子,導致血栓形成,并增加炎癥因子釋放,加重炎性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手足腫脹、發(fā)熱、黏膜充血、淋巴結腫大及皮疹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WBC、ESR、PLT、IL-6、CRP、PCT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雙嘧達莫聯(lián)合人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應用于KD 患兒效果確切,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相關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反應,加快臨床癥狀消退,且安全性高。人免疫球蛋白可競爭性結合血管壁受體,減輕血管內(nèi)皮損傷,提高患兒免疫力;同時,其可抑制B淋巴細胞活性,減少抗體產(chǎn)生,利于減輕抗毒素對機體造成的損傷,有效預防血栓。雙嘧達莫口服后吸收迅速,75min 左右血藥濃度達到峰值,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較好,可有效預防血栓形成。雙嘧達莫還可擴張血管,降低體循環(huán)、冠狀動脈血管阻力,進而加快血液流速,減輕心肌缺血癥狀,保護心血管功能,對促進KD 患兒臨床癥狀消退具有重要作用。雙嘧達莫與阿司匹林、人免疫球蛋白聯(lián)合應用,通過不同作用機制發(fā)揮治療作用,可協(xié)同增效,進一步改善患兒的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相關因子合成、分泌,加快病情好轉。KD 患兒免疫力較弱,臨床聯(lián)合用藥治療時需密切注意其用藥安全性,本研究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證明該用藥方案安全性高,分析可能與本研究用藥嚴格根據(jù)患兒情況控制劑量有關。但本研究尚存在樣本量較小等不足,臨床尚需加大樣本量,繼續(xù)深入探討聯(lián)合用藥的安全性,為KD 患兒治療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在KD 患兒中采用雙嘧達莫+人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療效果確切,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促進臨床癥狀消退,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