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曉燕(江蘇:蘇州汾湖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綜合與實踐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劃分的重要領域,這個領域的教學側重于生活化、情境化問題,主要以跨學科學習為主。新課標也倡導小學階段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采用主題式學習,強調將學科知識融入主題活動中,引導學生在過程中學會解決實際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基于STEM 教育理念,探討如何在“主題式學習”中有效進行數學活動的設計。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測量或比較物體長度的實際問題,對于一些測量要求不是很精確、只需估測就能進行判斷的,往往不需要借助實際的標準的尺子,而會選用更加方便快捷的“身體尺”,以提高估測的效率。
我們已經借助直尺認識了厘米和米,其實每位小朋友的身上都藏著幾把“身體尺”呢,想知道嗎?
我們身上會有哪些“尺”呢?身體的什么部位比較適合建立一把”尺“呢?“身體尺”需要什么刻度嗎?通過閱讀,學生知道了有“一拃”“一步”“一庹”“一腳”這些標準,那在實際測量確定這些標準時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以同桌合作的方式互相測量,并記錄在數學書上,教師在學生測量的過程中不斷巡視,對于學生中出現的測量方法、記錄結果等的錯誤及時加以糾正。學生在測量中進一步明確:一拃要測量大拇指和中指完全撐開時的長度;一步是在人正常走路的狀態(tài)下,從腳尖到腳尖(或腳跟到腳跟)的距離;一庹是兩手側平舉,從中指到中指的距離;一腳是測量穿鞋狀態(tài)下,從腳后跟到腳尖的距離。
交流:通過剛才的測量,你認識了哪些身體上的尺?你的身體尺都有多長呢?
說明:每個人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腳的長度是相對比較固定的,是獨一無二的屬于自己的身體尺。
在教室里,如果我想測量課桌長、黑板長、教室長,數學書封面長,應該借用哪把“身體尺”比較合適呢?用你選擇的“身體尺”估測一下吧!
明確:在具體活動中,學生發(fā)現課桌長和數學書封面的長,比較適合用手指“一拃一拃”地去比畫;黑板的長比較適合用雙臂“一庹一庹”地去測量;教室的長比較適合用步去“一步一步”地丈量。
說明:可以根據物體的長短靈活地選用合適的“身體尺”,比較短的物體適合選用“拃”來測量,比較長的物體適合選用“庹”來測量,地面之類的適合選用“步”或“腳”來測量。
布置兩個課后任務,達到應用拓展、活學活用的目的:1.利用自己的“身體尺”估測更多物體的長度。2.找找自己的身上還有哪些隱藏的“身體尺”。
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間,選用合適的“身體尺”測量出了籃球場的長大約有幾步,自己家的書桌長大約有幾拃,床大約有幾庹;同時也借助課堂中獲得的測量經驗找到了自己的一拳寬、一指寬、一臂長、一掌寬等更多的“身體尺”,在實際情境中爭做“測量小達人”。
生活中,人們時常要與方向打交道,開車靠導航已成為現代人出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從小就要讓孩子建立良好的方向感。二年級時,學生學習了八個方向,應及時讓他們在校園里利用指南針或方向板加以鞏固,不斷發(fā)展空間概念。
我們每天在校園里學習、玩耍,你了解、熟悉我們的校園嗎?能結合“認識方向”單元中學到的知識讓校園中的景物更加立體形象嗎?
開始測定前,在教室里與學生一起探討設計活動方案,確定以四人為一小組,先在校園里選擇好一個觀測點,組與組之間要注意避免集中,盡量分散一點進行觀測,每組都要有一張觀測紙,便于隨時記錄,上面寫好“組號”和“觀測地點”,下面的表格中寫上“八個方向”,對應的“景物”一欄先空著,具體觀測時再記錄。
在找到八個方向前,最好能先確定其中的一個方向,再借助方位順序來判斷其他方向,此時就可以請指南針來幫忙,“N”代表“北”,“S”代表“南”。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理論上,紅色的指針是一直指著“N”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會出現與盤面上指示方向不一致的情況,這就需要旋轉指南針,讓紅色指針指著“N”。確定北面之后,再根據方位順序繪制方向板,確定另外的七個方向。
小組間的四人要合理分工合作,觀測后只需選擇每個方位的主要景物進行記錄,不需要面面俱到都寫下來,同時特別要注意安全。
學生有序地走出教室,走入校園,來到預定的教學樓、操場、食堂、圖書館、花壇等觀測點進行實際觀測,再從這個觀測點出發(fā)找到八個方向上的主要景物,并能圖文結合地記錄下來。過程中老師也發(fā)現了學生確定其中一個方向的多樣化:有的小組用指南針先確定了“北面”,有的小組利用特定時間太陽的位置確定了“東面”,有的小組利用校園里的指示牌來確定方向??梢娫趯嶋H情境中,學生是能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
實際觀測結束后,學生回到教室,分小組交流本組的活動過程,展示記錄結果,結合老師展示的圖片進行比對和完善,形成個性化的校園平面圖。
說明:方向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學生可以結合本堂課的學習經驗,以自己家為觀測點,畫一畫八個方向的平面圖,更加了解熟悉自家的周邊環(huán)境,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方向小達人”。
時間充斥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在不經意間悄悄地溜走了,那么時間是怎么“溜走”的,又“溜”到哪去了呢?引導學生制作有關時間的小手工,感悟時間的珍貴,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合作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時間是我們的好朋友,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流逝,但是它看不見也摸不著。怎樣通過我們智慧的大腦、靈巧的雙手,讓時間“看”得見呢?
全班先進行討論,自由說一說什么情況下時間是“看”得見的。結合生活經驗,學生能說出的記錄時間的方法有鐘表、影子、水鐘、沙漏等,老師也及時在課件上展示一些手工制作的圖片,詢問學生對于哪個制作最感興趣,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接著以四人為一組,確定自己小組要制作的手工,分小組討論制作此手工時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以及可能會碰到的困難、需要收集的資料和所需的幫助等,共同研制好手工制作的設計初稿。
確定小組名稱,如:手工鐘表組、日晷模型組、工具水鐘組、簡易沙漏組……四人小組分工合作,收集相關的視頻或圖片資料,收集制作時要用到的各種材料。要注意材料的環(huán)保衛(wèi)生,過程中如遇到困難要討論商量,不能解決時及時向老師、家長尋求幫助,務必注意安全。
學生分小組實施方案,四人一組建立討論交流群,及時分享收集到的資料和材料,討論操作的可行性,思考如何保證作品的精美、科學等;自由利用課間、活動課、延時服務、周末等時間不斷完成和完善作品。
學生制作完成后,進行課堂展示的交流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分小組就“材料準備、制作過程、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心得體會”等進行匯報,全班學生從“作品設計”和“交流展示”兩方面進行評價,作品設計的評價標準分主題明確、材料環(huán)保衛(wèi)生、制作精美三個維度;交流展示分精神飽滿、表達清楚、寓意深遠三個維度;同時也進行自我評價,評價自己在整個活動中是否做到了認真收集資料、積極思考、參與制作、樂于分享等。
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感悟珍惜時間的重要性,也體會到手工制作能點綴生活的美,做一個愛學習、愛生活的“制作小達人”。
在日常生產中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人們會利用斜面來幫助運輸物體,從而達到省時省力的目的。學習即要為生活所用,引導學生結合生產生活中的現象,合作探索如何讓物體滾得更遠。
生活中,你見過這樣的現象嗎(斜面運油桶)?知道當斜面與地面成多少度角時,物體會滾得遠一點嗎?
先全班集中討論,確定四人一組合作進行,利用書本和木板搭成不同角度的斜面。為了測量的方便,可以選用比較常見的角度進行實驗,比如30°、45°、60°。用圓柱形物體模擬大型物體,讓它自然地從斜面上滾下來,待其自然靜止之后用卷尺測量從斜面底邊到靜止處的距離;為了增加數據的可靠性,每個角度的操作要多重復幾次,記錄每次數據并求出最后的平均數,減少誤差;另外組和組之間要分散一點,給物體的滾動留有充分的空間,活動中注意安全。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探究實驗,先用不同數量的書本與木板搭建成30°、45°、60°的斜面,每個角度的斜面至少操作測量三次,求出相應的平均數,再自定一個角度,搭建相應的斜面,利用同樣的步驟進行重復實驗。
操作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對本組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學生通過計算和比較每次平均數的大小,得出初步的實驗結論:當斜面與地面成45°時,物體能滾得更遠。
組織全班分小組進行匯報,結合全班的實驗數據比對,得出最后的結論,與各小組初步的結論吻合。
說明:很多的生活現象都可以抽象為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進行解決,同時查閱資料拓寬學生的思維,物體在斜面上的滾動會與摩擦阻力、斜面加速度、斜坡長度、斜坡高度等有關。還有專門的公式能證明坡度呈45°時,滾動距離最長,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助力學生不斷成長為“探究小達人”。
以上的四個主題式學習均來源于數學課堂,但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更是在一種跨學科理念引導下的綜合性學習。期待我們的學生能在這樣的主題式學習中不斷積累活動經驗,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