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爽
(哈爾濱市第五醫(yī)院呼吸內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指的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癥的綜合性疾病,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引發(fā),多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多為散發(fā),且可在氣候突變時小規(guī)模流行,免疫力低下、淋雨著涼、過度勞累、久坐不動等群體均屬于易感群體。西醫(yī)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布洛芬作為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解熱、鎮(zhèn)痛作用,能夠緩解患者發(fā)熱癥狀;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為β- 內酰胺類抗生素,具有極強的殺菌效用,可對病情發(fā)展進行控制;但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致病菌對藥物產生了抗體;進而導致治療效果下降[1-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中醫(yī)“感冒”“傷風”等范疇,外感風熱證作為常見的一種證型,主要是由于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斗爭,對人體造成損傷,導致機體功能失調。復方芩蘭口服液中含有金銀花、黃芩、連翹等藥物成分,具有清熱、解毒、辛涼、解表的功效,被廣泛應用于外感風熱引起的發(fā)熱、咳嗽、咽痛等癥狀[3]。本研究旨在探討復方芩蘭口服液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WBC)、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中性粒細胞(GRAN)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將哈爾濱市第五醫(yī)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1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齡22~65歲,平均(44.21±5.14)歲;疾病類型:病毒性喉炎19例,病毒性咽炎30例,細菌性扁桃體炎1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5例;年齡21~67歲,平均(44.22±5.17)歲;疾病類型:病毒性喉炎17例,病毒性咽炎31例,細菌性扁桃體炎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實用中醫(yī)內科診療》[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5]中關于外感風熱證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者;體溫≥38.0 ℃者;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頭痛、咽喉紅腫疼痛等癥狀者等。排除標準:對布洛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復方芩蘭口服液過敏者;胸部X片明確診斷肺部感染者;其他疾?。ㄈ绶窝?、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肺結核、心肌炎等)引起的發(fā)熱者等。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布洛芬顆粒(黑龍江諾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73780,規(guī)格:0.2 g/包)口服治療,0.2 g/次,用藥間隔時間為4~6 h,單日劑量≤ 0.8 g;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424,規(guī)格:0.375 g/片)口服治療,0.375 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復方芩蘭口服液(黑龍江珍寶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049,規(guī)格:10 mL/支)口服治療,10~20 mL/次,3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7 d。
1.3觀察指標①治療前與治療后7 d中醫(yī)證候積分標準參照《實用中醫(yī)內科診療》[4]中的相關內容評估:含發(fā)熱、流涕、鼻塞、咳嗽、頭痛、痰黃6項證候,0分表示無癥狀;0分 < 中醫(yī)證候積分≤ 2分表示輕度癥狀;2分 < 中醫(yī)證候積分≤ 4分表示中度癥狀;4分 < 中醫(yī)證候積分≤ 6分表示重度癥狀。②治療前與治療后7 d分別應用肺功能儀(Care Fusion U.K.232 Ltd.,型號:Microlab)測定患者最大通氣量(MVV)、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氣峰值流速(PEF)。③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3、7 d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其中2 mL以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希森美康SYSMEX,型號:XN1000)檢測患者WBC、GRAN水平,另外2 mL置于離心裝置,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層清液,分別使用免疫比濁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CRP、PCT水平。
1.4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較治療前,治療后7 d兩組患者發(fā)熱、流涕、鼻塞、咳嗽、頭痛、痰黃等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 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發(fā)熱 流涕 鼻塞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對照組 59 4.38±0.21 1.62±0.19* 4.19±0.21 1.62±0.16* 4.13±0.18 1.68±0.18*觀察組 59 4.41±0.22 1.34±0.12* 4.21±0.24 1.44±0.12* 4.08±0.16 1.44±0.20*t值 0.758 9.571 0.482 6.913 1.595 6.85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咳嗽 頭痛 痰黃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對照組 59 4.14±0.17 1.67±0.16* 4.13±0.19 1.64±0.36* 4.25±0.18 1.45±0.26*觀察組 59 4.18±0.16 1.36±0.14* 4.14±0.16 1.42±0.15* 4.21±0.17 1.22±0.13*t值 1.316 11.200 0.309 4.333 1.241 6.07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兩組患者呼吸功能指標比較較治療前,治療后7 d兩組患者MVV、FEV1、FVC、PEF水平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MVV:最大通氣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PEF:最大呼氣峰值流速。
組別 例數(shù)MVV(L/min) FEV1(L) FVC(L) PEF(L/s)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對照組 59 66.32±23.24 87.22±24.24*1.45±0.37 1.72±0.44* 1.58±0.57 1.87±0.79* 1.21±0.44 2.02±0.31*觀察組 59 66.48±22.11 126.32±26.11*1.44±0.39 2.89±0.41* 1.56±0.54 2.98±0.68* 1.24±0.42 2.87±0.33*t值 0.038 8.430 0.143 14.943 0.196 8.180 0.379 14.42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較治療前,治療后3、7 d兩組患者WBC、GRAN及血清CRP、PCT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3 d比,#P<0.05。WBC:白細胞計數(shù);CRP:C-反應蛋白;PCT:降鈣素原;GRAN:中性粒細胞。
組別 例數(shù) WBC(×109/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對照組 59 13.32±4.24 11.34±3.87* 9.22±2.24*# 24.44±4.79 17.66±3.41* 9.89±1.68*#觀察組 59 13.48±4.11 9.32±2.11* 7.32±1.98*# 24.45±4.87 14.32±2.54* 7.11±1.44*#t值 0.208 3.520 4.882 0.011 6.034 9.65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PCT(ng/mL) GRAN(%)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對照組 59 3.56±1.04 2.84±1.02* 0.87±0.28*# 97.38±14.62 91.44±12.65* 71.42±12.35*#觀察組 59 3.58±1.02 2.21±1.00* 0.44±0.11*# 97.32±14.58 86.32±11.21* 65.22±11.21*#t值 0.105 3.388 10.979 0.022 2.327 2.85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患者臨床上以流涕、鼻塞、發(fā)熱等癥狀為主,而部分患者進行檢查時會發(fā)現(xiàn)存在咽喉部、鼻腔及鼻黏膜血腫、充血等癥狀,需要及時給予患者藥物干預,以避免因發(fā)熱時身體代謝增加,心臟負擔加重,加上炎癥因子對心肌細胞的損傷,引起心力衰竭。布洛芬在退熱的基礎上,還能夠通過對細胞膜內的環(huán)氧酶進行抑制,減少花生四烯酸代謝與炎癥介質前列腺素的轉化,以減輕因前列腺素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腫脹,降低局部周圍神經對緩激肽的敏感性,達到抗炎、鎮(zhèn)痛等目的[6];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主要作用于細菌體內的青霉素結合蛋白,從而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失去屏障而裂解,但患者癥狀易反復,治療效果一般,需聯(lián)合用藥[7]。
中醫(yī)學認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多以外感風寒、外邪侵肺,導致肺失宣發(fā)肅降,同時因外感寒邪,導致機體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降低,神氣弱,因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的治療原則應以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為主。復方芩蘭口服液中的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用于治療丹毒、熱毒血痢等癥狀;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胸悶惡心、濕熱痞滿、高熱等癥狀;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癰疽、風熱感冒等證;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表、辛涼解毒等功效[8]。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發(fā)熱、流涕、鼻塞、咳嗽、頭痛、痰黃等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患者經復方芩蘭口服液治療后,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促進病情恢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因鼻腔黏膜、咽喉黏膜充血、水腫情況產生鼻塞、咽喉腫痛等癥狀,引起鼻子不通氣、呼吸困難,進而使呼吸功能下降,MVV、FEV1、PEF、FVC水平降低。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患者MVV、FEV1、FVC、PE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復方芩蘭口服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槲皮素通過抑制寡聚物的形成,抑制上呼吸道內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減輕肺組織的病理損傷,改善肺功能[9];木犀草素可以通過抑制脂多糖誘導的BEAS-2B細胞中miR-132的表達,從而減少細胞凋亡和炎癥細胞因子的表達,從而減少細菌誘導的炎癥性損傷[10];黃芩苷可抑制高細胞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達,從而減少U937巨噬細胞的M1型極化,進而減輕急性肺損傷[1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患者多由于局部氣道病原菌定植與分泌物形成,促使機體內發(fā)生炎癥反應,而WBC、CRP、PCT、GRAN作為臨床上常見的炎癥指標,隨著機體炎癥反應的加重,上述指標水平也隨之升高。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WBC、GRAN及血清CRP、P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以復方芩蘭口服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可有效減輕患者機體內炎癥反應,促進病情恢復?,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板藍根中色胺酮和吲哚類衍生物都具有抗炎作用,對于流感病毒、革蘭氏陰性菌等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12];黃芩中黃芩苷通過抑制炎癥介質的產生和釋放,參與炎癥因子的調節(jié),從而發(fā)揮抗炎作用,同時對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13]。
綜上,將復方芩蘭口服液用于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能夠有效減輕機體內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進而促進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利于病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