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楊
(香港浸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香港 九龍 999077)
關(guān)于虞舜行孝文本與圖像,來源于孟子的塑造與文學(xué)書寫??鬃又匾暋岸Y”,強調(diào)“仁”,孟子主要吸收孔子“仁”的思想。作為“仁之本”的孝悌是孟子所倡導(dǎo)的,孟子把虞舜塑造成為孝的最高典型,是后世虞舜行孝形象演變的來源。
中國自古就有崇拜圣人的傳統(tǒng)??鬃咏虒?dǎo)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圣人是堯、舜、湯、文王、武王、周公。孟子在《孟子·盡心下》提出了堯、舜、湯、文王、孔子,都是五百年才出現(xiàn)一個的圣人。孟子暗示自己就是孔子之后的“儒家道統(tǒng)”繼承者,與虞舜以來的這些圣人是一脈相承的。“自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盵1]344孟子作為孔子之后的儒家集大成者,得到唐代韓愈的認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孟軻死,不得其傳焉?!盵2]63孟子是魯國旁邊的蕞爾小國鄒國人,他是魯國遷過來的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后,即魯國“三桓”的后代。魯國是周公的封國,所以,孟子是文武周公之后裔。
孟子作為孔子一百年后最重要的儒家繼承人,能真正領(lǐng)悟孔子思想的真諦。孟子對孔子極其推崇,他提出“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1]63《論語·學(xué)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輿”[3]3。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曹國貴族后代曹交問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回答“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主張“性善”,并樹立了一個孝的樣板,大孝的典范虞舜。孟子主張孝行并非偶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強調(diào)“禮”。孟子之后的戰(zhàn)國后期的荀子吸收了孔子的“禮”,提出“隆禮重法”思想。孟子吸收的是孔子的“仁”,是醇乎又醇的儒家思想?!靶笔恰叭省敝?。那么,孝悌是行仁的核心內(nèi)容。韓非子曾總結(jié)戰(zhàn)國學(xué)術(shù)源流,認為孔子之后“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韓非子·顯學(xué)》)[4]457“孫氏之儒”就是繼承孔子“禮”的荀子一派,有法家傾向。其中,“孟氏之儒”“子思之儒”和“樂正氏之儒”大概是孟子一派。“樂正氏”是孟子的學(xué)生,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孔伋)門人的學(xué)生?!睹献印肥潜容^純正的儒家學(xué)說,其強調(diào)孝道,跟他的師承有關(guān)。那就是他這一支師傳有一個重要的孔子弟子曾子。孟子師承的順序是:孔子→曾子→子思→子思的門人→孟子。子思雖說是孔子的孫子,卻不得親聆其祖父孔子的教誨,而拜孔門著名弟子、以忠孝聞名的曾參為師。曾參一直以孝行著稱,現(xiàn)存儒家經(jīng)典《孝經(jīng)》以孔子與曾子問答對話的方式編寫。后世曾子行孝有稱為二十四孝之一的“曾參覺痛”。孟子書中也有曾子事親的故事。孟子受到曾子孝親的間接影響,建構(gòu)虞舜的行孝是貫徹其性善論的生動例子。孟子開口不離堯舜,同滕文公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懊献拥佬陨疲员胤Q堯舜”(《孟子· 滕文公上》)[1]112;“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1]276。舜的孝行倡導(dǎo)是孟子周游列國推行“仁政”的基礎(chǔ)。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強調(diào)個人道德修養(yǎng)。他刻畫虞舜的孝行,為一般人提供一個可以做到的人格模板。虞舜孝行就成為孟子實行仁政,推行“不忍人之政”,以行孝治世的生動例子。
《孟子》一書共35370 多字[1]11,全書提到“舜”或“大舜”有99 處;其中關(guān)于舜的敘述事件或表達某種思想的文字有36 處之多,文字達到2000 多字,占全書總數(shù)的6%[5]。孟子把虞舜塑造為躬行孝道的“百世之師”?!睹献印分械挠菟葱行⑽谋緛碓词恰渡袝返摹秷虻洹贰端吹洹返绕?。孟子在文獻基礎(chǔ)上對虞舜的行孝形象進行了重新書寫,是文學(xué)演繹過的虞舜。虞舜是中國古代國家形成之前的古代先王,處于第一個王朝夏之前的部落聯(lián)盟時期,相當(dāng)于考古學(xué)的龍山時代,距今約5000 年左右。堯舜,儒家稱之為“圣王”。舜是有虞氏部族的首領(lǐng),故稱虞舜。徐復(fù)觀認為“孝便是以父權(quán)為中心所漸漸形成的鞏固家庭組織、秩序的道德觀念。舜的‘大孝’,恐怕是孟子時代才形成的故事”?!靶⒌乃枷耄凇睹献印芬粫械姆至?,比在《論語》中的分量卻大為擴大了”。孟子把“孝擴大為德性的最高表現(xiàn),因而有以孝來貫通德性全體的趨向,并且提出舜來作為最高的典型”[6]133。
《尚書·堯典》是最早的關(guān)于虞舜的文獻記載:
帝曰:“諮! 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 “否德忝帝位?!痹唬骸懊髅鲹P側(cè)陋?!睅熷a帝曰: “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 “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 “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崩褰刀趮倹I,嬪于虞。帝曰: “欽哉! ”[7]28-31
這段話記載舜因為德行受到堯的關(guān)注。“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四岳回答堯,舜的父親不能分辨善惡,心術(shù)不正,母親多言,弟象傲慢不友好,而舜能與他們和諧相處,以孝行設(shè)法感化他們,又加強自身修養(yǎng),不流于邪惡。堯打算選舜為接班人,并且把兩個女兒許配給舜。
《尚書·堯典》中虞舜面對的“父頑,母嚚,象傲”,孟子對舜作了進一步書寫,《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一段。[1]209-210舜的父、母、弟簡直是在謀殺虞舜的行為。萬章問道這些話,舜的父母打發(fā)舜去修繕谷倉,等舜上了屋頂,便抽去梯子,他父親瞽瞍還放火焚燒谷倉。幸虧舜設(shè)法逃下來了。于是又打發(fā)舜去掏井,便用土填塞井眼,他不知道舜從旁邊的洞穴逃出來了。舜的弟弟象說:“謀害舜都是我的功勞,牛羊分給父母,倉廩分給父母,干戈歸我,琴歸我,弤弓歸我,要兩位嫂嫂替我鋪床迭被?!毕蟊阆蛑吹淖√幾呷?,看見舜卻坐在床邊彈琴,象神情不好意思地說:“哎呀,我好想念您呀!”舜說:“我想念著這些臣下和百姓,你替我管理管理吧”。我不曉得舜知道不知道象要殺他?孟子認為舜是知道象要殺他,但舜依舊顯得高興的樣子。面對“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孟子·萬章上》)[1]212,虞舜當(dāng)了天下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竟然分封象到“有庳”。面對謀殺自己的親人,舜一直是仁愛寬容的。親生父母斷然不會這樣迫害兒子的。虞舜對父母弟弟千方百計謀害自己一直以德報怨,很難說得通,好像虞舜是一種愚孝行為。西漢司馬遷對此有了進一步演繹。《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盵8]209-210
從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就很好解釋孟子《萬章上》虞舜家人迫害他的緣故。舜母是繼母,象是異母弟?!案割B,母嚚,象傲”,“皆欲殺舜”就一定程度上得到解釋了。孟子對《堯典》文本的文學(xué)演繹,引起了西漢司馬遷的對故事生成的猜測,以至衍生出舜母“嚚”是因為她是舜之繼母,象之傲是因為他是舜的同父異母弟。
舜在那樣惡劣的家庭環(huán)境仍然能寬容對待頑父、嚚母和傲弟象,“舜復(fù)事瞽叟愛弟彌謹”(《史記·五帝本紀》)[8]34經(jīng)受住了“孝道”的考驗。堯從讓舜接班的角度,考驗他是否有資格繼任堯擔(dān)任“天下萬邦”的首領(lǐng)。虞舜出身卑賤,隱居民間,堯聽說他聰明,打算讓他繼承自己的帝位,“歷試諸難,作《舜典》”[9]22?!皥蚴顾慈肷搅执?,暴風(fēng)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8]22,堯讓位于舜。
20 世紀末出土的湖北荊州戰(zhàn)國楚墓《郭店楚簡》幾次提到虞舜。竹簡中有《六德》《尊德義》《窮達以時》《唐虞之道》?!短朴葜馈酚浀酱笏葱⒏感雄E,“孝之施,愛天下之民”[10]123“聞舜孝,知其能養(yǎng)天下之老也”[10]124,“故其為瞽盲子也,甚孝”[10]124。《窮達以時》篇提到“舜耕于歷山,陶埏于河滸,立而為天子,遇堯也”[10]111。
虞舜受到父母和弟象的共同迫害,“焚廩掩井”,水火相侵,不是燒死就是淹死。象趁機還要霸占屬于虞舜的一切,甚至兩位夫人。對這樣殘忍狠毒的家庭成員,虞舜仍堅持行孝。這樣受虐的愚孝行為,成為以后二十四孝某些孝子的固定模式。如后世的王祥臥冰取鯉,受到后母虐待,仍不改孝敬的初心。還有孔子弟子閔子騫,受到后母的殘忍迫害,冬衣給充實蘆花,與兩個后母所生的弟弟不同樣對待。當(dāng)父親要休掉后母時,閔子騫加以阻攔,對后母虐待仍報以孝心。虞舜行孝是這種愚孝之始。孟子文學(xué)演繹《尚書》中的虞舜行孝,特別顯示了中國孝子的這一典型性特征。
虞舜的“至孝”行為,對于不爭氣的父親瞽叟和弟傲象可謂仁至義盡。有兩個事件,可能是《孟子》一書的建構(gòu)或文學(xué)演繹。這就是舜“竊負而逃” 和“封之有庳”事件。這兩個事件受到當(dāng)代學(xué)者劉清平的批判,認為虞舜搞腐敗,“徇情枉法”,不能“公平守正”[11]888。楊澤波認為《孟子》中所虛構(gòu)的舜的兩個案例,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法的特點。[12]162-166郭齊勇認為舜的行為是儒家的典范和楷模,是舜的“美德”。[13]16萬光軍《孟子讓舜“竊負而逃、樂忘天下”的寓意》一文認為:舜“竊負而逃、樂忘天下 ”不是歷史事實。實際上反映了孟子對家與國地位問題的看法。這一事件是孟子仁先義后、家先國后理論的必然結(jié)果。[14]26-34“竊負而逃”不僅有“同居相為隱”儒家倫理的合理性,也表現(xiàn)為孟子先家后國的主張。孟子所謂“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孟子·盡心上》)孟子把親情和孝順父母是放在首位的,他提出“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虞舜得到孟子文學(xué)演繹和塑造,其行孝形象成為后世的楷模。其文本在西漢得到司馬遷《史記》的進一步闡釋。上古帝王圣賢中,只有虞舜既是帝王圣賢,也是行孝的典范形象。孟子虞舜書寫的文本資料,從漢代到明清,虞舜“焚廩”“填井”、躬耕歷山、象耕鳥耘等事跡并存,但是,在不同歷史階段,其文本與圖像有不同的演變。
1.東漢時期的虞舜行孝圖像
虞舜圖像見于東漢武梁祠畫像石(圖 1),武梁祠畫像石虞舜和上古帝王三皇五帝圖像并列,未列于孝子類。榜題文字為:“帝舜名重華,耕于歷山,外養(yǎng)三年”。巫鴻認為這段榜題是根據(jù)司馬遷的《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的話“虞舜者,名曰重華……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盵15]270此即孟子所謂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孟子·公孫丑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舜”列于《孝子傳》的第一位(圖2)[16]4。壁畫“舜”有殘損,右邊一人,有榜題“舜”,是指虞舜,左邊也站著一位上古帝王打扮的人,壁畫中其頭部左上角有漫漶不清的一塊脫落墻皮,也有榜題,此人可能是堯。虞舜的孝行傳到堯的耳朵里,堯希望舜繼他擔(dān)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的西壁有“舜”行孝圖像,列于孝子圖的首位。[17]69東漢時期的虞舜圖像,虞舜為上古帝王形象,如武梁祠畫像石的虞舜;虞舜表現(xiàn)為堯舜禹禪讓故事,但已經(jīng)列為孝子圖像之首,如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墓壁畫中的虞舜。
圖1 武梁祠帝舜圖(復(fù)原圖)[15]268-269
圖2 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虞舜圖
2.魏晉南北朝時期,虞舜行孝圖像反映了孟子塑造虞舜行孝的文本
魏晉南北朝時期,虞舜行孝形象進一步被確認。這個時期虞舜作為孝子記錄于文本的,東晉陶淵明《陶淵明集》卷 7《外集》的《天子孝傳贊》中排第一位就是“虞舜”[18]387。虞舜作為孝子圖像出現(xiàn),多表現(xiàn)孟子塑造的舜“焚廩”和“填井”等情節(jié),見于北魏平城時代創(chuàng)作的司馬金龍墓屏風(fēng)漆畫。北魏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fēng)用圖像再現(xiàn)了孟子塑造的虞舜行孝形象(圖 3)[19]。榜題文字和對應(yīng)的繪畫,仿佛連環(huán)畫一樣展示了孟子塑造的舜受到家庭成員迫害的場景。榜題從左向右依次有“舜后母燒廩”,圖像只保留舜后母,左邊一組繪畫有缺失;中間圖像虞舜在井下,榜題有“舜父瞽叟”“與象傲填井”,正在實施犯罪活動的畫面;最右面一組圖,虞舜手持勞動工具面對二妃。榜題有“虞帝舜”“帝舜二妃娥皇、女英”。圖像中的娥皇、女英是讓虞舜脫險的人物,所以,屏風(fēng)漆畫有帝舜二妃的畫像。
圖3 北魏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fēng)虞舜圖像
這一時期,洛陽的北魏石刻,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的寧懋石室再現(xiàn)了孟子塑造虞舜“填井”情節(jié)。其石刻線畫展現(xiàn)了舜從井中逃出的情景,寧懋石室右山墻外壁下部右側(cè)刻畫舜正從井中探身而出,榜題有“舜從東家井中出去時”,右側(cè)屋子里有一人,推測是舜的后母。從鄒清泉繪線摹圖可以看到左邊屋子前站著填井的兩個人,可能是舜父和弟象,中間站立一人不知是誰。①見鄒清泉繪石室“丁蘭刻木”石刻線畫,下部為虞舜被填井而逃出的圖像。(圖4)[20]105
圖4 寧懋石室右山墻外壁“舜從東家井中出去時”石刻線畫及線摹圖
魏晉時期,特別是北魏墓葬表現(xiàn)的虞舜圖像,仍是孟子塑造的虞舜被家庭成員迫害的場景,所謂“焚廩”“填井”等情節(jié)。虞舜被虐待千百遍,仍能寬容對待家庭成員的舉動,就是孟子對這一上古帝王行孝形象的典型塑造。
3.宋金元時期北方墓葬虞舜行孝表現(xiàn)為“耕于歷山”“象耕鳥耘”圖
從漢代到明清,孟子塑造的虞舜行孝的“焚廩掩井”形象繼續(xù)傳播,司馬遷《史記》對文本改造,突出虞舜水火煎熬中如何逃脫。這些故事文本在后世傳播改造的同時,東漢以來,就有虞舜“耕于歷山”“象耕鳥耘”文本流傳。如,東漢《越絕書》傳有版本資料記載關(guān)于舜和禹去世之后分別有象和鳥助其耕田的記載。查今人注《越絕書》卷 8《越絕外傳記地傳》僅有“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田”一句[21]195,此條注釋中有張宗祥引《吳越春秋》:“使百鳥還為民田”,按:“此即象耕鳥耘也”。陳橋驛認為《越絕書》僅書“鳥田”二字,指出張注以傳訛注的事實。[21]205東漢時期確有記載“象耕鳥耘”的文本,王充的《論衡》“書虛篇”:“傳書言: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田。蓋以圣德所致,天地鳥獸報佑之”[22]177。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若蒼梧、會稽,象耕鳥耘矣。”[23]40兩漢到唐代以前,“象耕鳥耘”文本資料,如《越絕書》的“鳥田”指的是大禹在越地的耕作方式,左思在《吳都賦》中所謂“鳥為禹耘”;“象耕”是指虞舜在蒼梧的耕種方式,左思稱為“象為舜耕”。在唐代以前,“象耕鳥耘”文本分別指虞舜與大禹。東漢、北魏皆出現(xiàn)“象耕鳥耘”的文本資料,但這個時期的考古資料未見相應(yīng)的圖像出現(xiàn)。這一形象的文本,在魏晉南北朝之后的唐代敦煌變文《舜子變》得以進一步強化。唐代變文《舜子變》在進一步豐富虞舜“焚廩掩井”故事的同時,出現(xiàn)了“豬耕鳥耘”的說法:“舜取母語,相別行至山中,見百余頃空田;心中哽噎。種子犁牛,無處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豬以嘴耕地開壟,百鳥銜子拋田。天雨澆溉。其歲天下不熟,舜自獨豐,得數(shù)百萬谷來”[24]955。虞舜“耕于歷山”,孟子認為堯帝感于虞舜的至孝,派子女?dāng)y百官、牛羊、糧食,到田地里去助舜耕種。出自《孟子·萬章上》,“舜往于田”,“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1]206筆者認為這是“象耕鳥耘”的來源?!跋蟾B耘”在唐代以后,從分別指虞舜大禹耕作方式轉(zhuǎn)為僅指虞舜“耕于歷山”的情形。“象耕鳥耘”在敦煌變文里被通俗化為“豬耕鳥耘”。在《舜子變》的影響下,宋金元時期北方墓葬虞舜行孝圖像呈現(xiàn)的是虞舜“耕于歷山”的形象表現(xiàn),舜的孝子形象“感天動地”孝感使得大象(豬)和鳥全來幫助虞舜耕耘,出現(xiàn)所謂“象耕鳥耘”或“豬耕鳥耘”并存的主題形象。如北宋石棺上圖像,榜題為“舜子”(圖5)[25]73,圖像為“象耕鳥耘”。類似的墓葬圖像有1985 年河南孟津張盤村出土的北宋崇寧五年張君石棺石刻畫“舜子”象耕[25]81,一起和大象并排耕耘的還有小豬形象,圖像體現(xiàn)了“豬耕鳥耘”的唐代變文的文本痕跡(圖6)。20 世紀80 年代,山西稷山縣馬村金墓出土了當(dāng)時典型的 “二十四孝”陶塑,其中的大舜感天動地也是豬和大象耕耘的圖像,可惜沒有體現(xiàn)“鳥耘”(圖7)[26]。
圖5 河南輝縣出土北宋石棺“象耕鳥耘”
圖6 河南孟津宋張君石棺“舜子”象耕
圖7 山西稷山縣馬村金代墓圖大舜陶塑
4.虞舜“象耕鳥耘”形象固定在元末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成為至今二十四孝圖虞舜行孝的標(biāo)志圖像
元代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第一個是講舜的孝行:“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其賢,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將天下讓焉。系詩頌之,詩曰:隊隊春象耕,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 孝感動天心?!保▓D8)[25]179元代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有“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等題記,“象耕鳥耘”成為二十四孝之首“感天動地”虞舜行孝圖像的固定模式。
圖8 明初刻本《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大舜”
有學(xué)者總結(jié)道:“二十四孝中的舜孝故事同《孟子》和《舜子變》中關(guān)于舜的故事有很大的相似性?!睹献印酚涊d是堯派自己九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幫助他耕田;《二十四孝》中則記載是上天派大象和鳥助舜耕田,堯亦派自己的九個兒子助舜耕田,并把兩個女兒嫁給舜??梢哉f,《二十四孝》是《孟子》和舜子變文的結(jié)合體。由此可見《舜子變》將“豬耕”和“鳥耘”與舜相結(jié)合之后對后世的影響?!盵27]這里說明即便是“象耕鳥耘”“豬耕鳥耘”也是來源于《孟子》對虞舜行孝的塑造。這是唐五代之后宋金元北方地區(qū)虞舜行孝圖像的主題。
孟子提出“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通過《尚書》的《堯典》《舜典》塑造了虞舜行孝的故事。虞舜面對“父頑,母嚚,象傲”,仍能“克諧以孝”;《孟子》記載,面對來自舜父瞽瞍、舜母和象“焚廩掩井”等迫害,虞舜仍能仁厚寬容地處理家庭關(guān)系,至孝的舉動被推為堯的繼承人,這是孟子對虞舜的文學(xué)書寫。司馬遷的《史記》進一步解釋了虞舜受到迫害的原因,原來“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孟子塑造舜躬耕歷山的形象,堯派自己的九個兒子助舜耕田,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兩漢以后進一步流變?yōu)椤跋蟾B耘”等文本資料,唐代敦煌變文《舜子變》變?yōu)椤柏i耕鳥耘”文本形象。這些文本資料流傳到明清至今。但是,在歷代虞舜行孝圖像方面,這些文本資料在各個時期呈現(xiàn)不同形式。東漢虞舜圖像為上古帝王形象,見于山東武梁祠畫像石,或列于孝子之列,見于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壁畫墓;魏晉南北朝漆畫和寧懋石室線刻畫是舜“焚廩”和“填井”等情節(jié)的圖像。唐代變文演繹了更生動的虞舜行孝文本資料,集中在宋金元北方墓葬中的二十四孝圖中,為定型的感天動地的“象耕鳥耘”虞舜行孝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