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維, 劉 輝, 姜俊杰, 賈正艷, 王文杰, 楊云云
(1.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 甲狀腺乳腺外一科, 河北 滄州, 061000;2.河北省青縣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 河北 滄州, 062650; 3.河北省泊頭市醫(yī)院 外一科, 河北 滄州, 062150;4.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 門診綜合治療室, 河北 滄州, 061000)
乳腺癌是女性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大多數(shù)晚期乳腺癌患者易出現(xiàn)骨轉移。乳腺癌骨轉移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可產生嚴重的影響,可引起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鈣血癥和神經功能損害等,腫瘤細胞轉移到骨組織中又能夠與骨微環(huán)境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顯著降低乳腺癌患者生存率[1]。因此,準確而有效地診斷乳腺癌患者骨轉移的發(fā)生至關重要。研究[2-3]發(fā)現(xiàn),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的變化與乳腺癌骨轉移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關系,乳腺癌骨轉移組患者血清IL-6水平顯著高于無骨轉移組患者。血清堿性磷酸酶(ALP)水平與乳腺癌患者治療后腫瘤復發(fā)及轉移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是生存預后評估的輔助指標[4]。研究[5]顯示血清Ⅰ型膠原氨基末端肽(NTx)和Ⅰ型膠原羧基端肽(ICTP)水平在骨轉移組患者中顯著高于非骨轉移組患者,對乳腺癌骨轉移的診斷和檢測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通過檢測乳腺癌骨轉移患者血清中IL-6、ALP、NTx、ICTP的表達水平,探討其對乳腺癌患者骨轉移的診斷價值,分析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的危險因素,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在乳腺科住院治療的乳腺癌患者172例,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年齡52~71歲。納入標準: ① 患者原發(fā)腫瘤均經組織病理學證實; ② 通過全身骨顯影篩查確診骨轉移,通過X線、CT或MRI檢查證實存在骨破壞者; ③ 患者臨床病理資料完整; ④ 未合并威脅生命的其他疾病者; ⑤ 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 ① 有外傷性骨折史、內分泌疾病或消化系統(tǒng)等疾病史者; ② 臨床資料不完整者。172例患者發(fā)病部位在左乳者82例,右乳者90例; 病理類型為浸潤型導管癌120例,浸潤型小葉癌9例,其他43例; 原發(fā)腫瘤直徑≤5 cm者139例, >5 cm者33例; 有淋巴結轉移者110例,無淋巴結轉移者62例; 組織學分級為Ⅰ~Ⅱ級者100例, Ⅲ級者72例。依據(jù)全身骨顯像結果及判斷標準將172例患者分為骨轉移組79例和非骨轉移組93例。
1.2.1 標本采集: 抽取所有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 分離血清并保存至-80 ℃冰箱,標本需要在1周內完成檢測。
1.2.2 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檢測: 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ADVIA Centaur, 德國西門子)及其配套試劑檢測血清中IL-6、ALP、NTx、ICTP水平。
1.2.3 患者全身骨顯像: 使用GE millennium mpr SPECT儀配合低能通用型準直器進行患者全身骨顯像檢查。乳腺癌患者需靜脈注射99mTc-MDP顯影劑740 MBq, 注射3~5 h后進行全身骨顯影,獲取前位、后位影像。參考Soloway標準[6]觀察病灶的形態(tài)、大小、數(shù)目及部位等,放射性局限性異常分布顯著較周圍骨組織高者,確認為陽性。當全身骨顯像呈陽性者出現(xiàn)下述表現(xiàn)之一即可確診為骨轉移: ① 多發(fā)非對稱且無規(guī)律放射性濃縮者; ② 骨顯像濃縮區(qū)顯示有骨質破壞并排除其他因素; ③ 骨顯像陽性區(qū)域出現(xiàn)疼痛、神經壓迫或骨折等癥狀且原因不明; ④ 對于高度懷疑者需進一步進行骨組織病理檢查且證實為骨轉移者。若有疑問,需經本科室經驗豐富的2位主治醫(yī)師在雙盲閱片下共同確認并達成一致意見。
骨轉移組與無骨轉移組患者發(fā)病部位和病理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骨轉移組中原發(fā)腫瘤直徑>5 cm、有淋巴結轉移、組織學分級為Ⅲ級患者的比率高于無骨轉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
骨轉移組患者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均高于無骨轉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比較
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診斷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的ROC曲線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46(95%CI: 0.570~0.717)、0.681(95%CI: 0.605~0.750)、0.663(95%CI: 0.587~0.733)、0.657(95%CI: 0.580~0.727), 最佳截斷值分別為17.48 pg/mL、98.04 IU/L、16.92 nmol/L、8.93 μg/L, 敏感度分別為65.82%、67.09%、82.28%、72.15%, 特異度分別為62.37%、68.82%、41.94%、56.99%。見圖1。
圖1 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診斷乳腺癌骨轉移的ROC曲線
以乳腺癌患者是否發(fā)生骨轉移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原發(fā)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組織學分級以及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血清ALP水平升高、血清NTx水平升高是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的危險因素分析
乳腺癌在女性中十分常見,其中40~60歲女性為乳腺癌好發(fā)人群[7], 而且乳腺癌預后極差,易發(fā)生遠處轉移,有超過80%的乳腺癌患者會出現(xiàn)骨轉移[8]。盡早診斷乳腺癌骨轉移的發(fā)生對患者的治療、預防以及改善預后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乳腺癌骨轉移組患者與無骨轉移組患者在原發(fā)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和組織學分級方面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且骨轉移組患者原發(fā)腫瘤直徑>5 cm、有淋巴結轉移、組織學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比率高于無骨轉移組,提示骨轉移可影響乳腺患者的部分臨床病理特征,與周興久等[9]研究結果相似。血清腫瘤標志物可有效反映腫瘤的性質、腫瘤組織的特征、腫瘤細胞的功能及分化,有助于腫瘤的診斷及預后判斷。乳腺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出現(xiàn)腫瘤復發(fā)和轉移的趨勢。IL-6是常見的腫瘤標志物,肖莉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乳腺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越高,則發(fā)生骨轉移的程度越嚴重。IL-6對乳腺癌的發(fā)生和轉移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血清IL-6可用來預測乳腺癌根治術后骨轉移的發(fā)生[11]。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骨轉移組患者血清IL-6水平顯著高于無骨轉移組,而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清IL-6水平對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有一定的診斷效能。ALP是一組磷酸單脂水解酶,可在堿性條件下催化磷酸基團的轉移和水解,其中血清中ALP水平的升高是骨骼病變的重要診斷指標,與乳腺癌骨轉移存在顯著相關性[12]。杜麗莉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 ALP可作為早期檢測乳腺癌骨轉移的生物學標志物。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骨轉移組患者血清ALP水平顯著高于無骨轉移組,血清ALP水平診斷乳腺癌患者骨轉移的ROC曲線的曲線下面積為0.681(95%CI: 0.605~0.750), 敏感度為67.09%, 特異度為68.82%, 提示血清ALP水平對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NTx是典型的骨轉換生化標志物[14], 可用于診斷肺癌骨轉移,血清NTx水平評估肺癌患者骨轉移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8.1%和92.2%[15]。ICTP是人體最豐富的膠原蛋白存在形式,占骨質的90%以上,也是Ⅰ型膠原的特異性成分,其變化可反映骨質病理性破壞。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骨轉移組患者血清NTx、ICTP水平均顯著高于無骨轉移組,而ROC曲線結果顯示血清NTx、ICTP對乳腺癌患者骨轉移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診斷效能。為進一步明確乳腺癌患者骨轉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以乳腺癌患者是否發(fā)生骨轉移為因變量,以原發(fā)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組織學分級以及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血清ALP水平升高、血清NTx水平升高是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乳腺癌骨轉移患者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均顯著升高,血清IL-6、ALP、NTx、ICTP水平對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具有一定的診斷效能,具有作為診斷乳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的血清標志物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