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照, 魏睦新
(1.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0029; 2.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 江蘇 泰州, 225300;3.南京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所, 江蘇 南京, 210029)
胃癌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高發(fā)腫瘤,2018年中國胃癌發(fā)病人數(shù)占全球發(fā)病人數(shù)的70%[1]。胃癌前病變(PLGC)是指從萎縮性胃炎進展為胃癌的漫長過程中,胃黏膜逐漸進展的病理組織學變化,通常包括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和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2]。研究[3]表明,胃癌發(fā)生的風險隨著胃黏膜病變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因此,積極有效地開展PLGC的干預對胃癌的防治具有重大意義[4]。中醫(yī)辨證為肝胃不和型PLGC患者的反酸癥狀比較嚴重,同時常伴有噯氣等精神抑郁或焦慮的癥狀或表現(xiàn),此類患者往往存在治療周期長、癥狀緩解不理想和逆轉困難等情況。本研究評價解郁化痰消瘀方治療肝胃不和型PLGC的療效,探討其對胃黏膜改變和情志調節(jié)方面的影響,為中醫(yī)藥治療肝胃不和型PLGC提供依據(jù)。
選擇2019年5月—2020年6月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及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脾胃病科門診診斷為肝胃不和型PLGC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5],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6]。入組標準: 中醫(yī)學診斷為肝胃不和證,西醫(yī)診斷為PLGC,年齡18~70歲, 1周內(nèi)未服用治療PLGC的相關藥物,幽門螺桿菌(Hp)陽性者已完成抗Hp治療并復查轉陰且至少停藥1周,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病理結果顯示已出現(xiàn)癌變者; ② 合并其他臟器嚴重器質性病變者; ③ 嚴重情緒、認知障礙或無行為能力者; ④ 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或近半年內(nèi)有妊娠需求的婦女; ⑤ 3個月內(nèi)參加過或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治療組40例。治療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7~73歲,平均(49.80±10.98)歲; 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33~64歲,平均(51.38±8.81)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采用解郁化痰消瘀方治療,藥物組成: 黃連18 g, 吳茱萸3 g, 柴胡5 g, 郁金10 g, 烏賊20 g, 陳皮10 g, 半夏10 g, 茯苓15 g, 莪術10 g, 炒薏仁30 g, 雞內(nèi)金10 g, 紫丹參15 g, 檀香5 g, 砂仁3 g, 蛇舌草15 g, 仙鶴草15 g, 半枝蓮15 g。每日1劑,水煎取汁,每次250 mL, 早晚分服,共服用6個月。對照組給予摩羅丹(濃縮丸,邯鄲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每次8丸, 3次/d, 療程為6個月。
中醫(yī)癥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及“痞滿”部分關于肝胃不和證型的癥狀積分標準評估,共包括胃脘或脅肋脹滿、噯氣反酸、胸悶、飲食減少、大便不暢5種癥狀,無癥狀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采用洛杉磯分級法對病理變化程度進行評定,根據(jù)胃黏膜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程度將其分為無病理改變(0分)、輕度病理改變(1分)、中度病理改變(2分)和重度病理改變(3分)。情緒狀態(tài)采用24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及14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進行評定。觀察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中醫(yī)癥狀積分、胃鏡病理積分、情緒評分,并評價總體療效。
治療6個月后, 2組胃脘或脅肋脹滿、噯氣和反酸、胸悶、飲食減少、大便不暢和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胃脘或脅肋脹滿、噯氣和反酸、胸悶、飲食減少和總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治療6個月后, 2組胃黏膜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的病理變化積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的病理變化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病理變化積分比較 分
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HAMD、HAMA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HAMA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HAMD和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HAMD、HAMA評分變化比較 分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0%, 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組總有效率比較[n(%)]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8]表明, PLGC是一個漸進性、多梯次的過程。PLGC的西醫(yī)治療主要包括根除Hp以消除腫瘤誘發(fā)因素,應用水溶性葉酸改善消化道癥狀,應用維甲酸抑制腫瘤細胞,應用環(huán)氧化酶抑制劑抑制異型增生,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癥狀,但目前人們對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逆轉等問題仍存在爭議。
傳統(tǒng)中醫(yī)學無胃癌前病變的病名,根據(jù)該病癥狀及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PLGC的病機[9]為本虛標實,其中脾胃氣陰兩虛為本,兼有血瘀、氣滯和熱毒。摩羅丹(濃縮丸,邯鄲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由18種中藥組成,具有和胃降逆、健脾消脹、通絡定痛的作用[10]。玄參、石斛、麥冬、百合為君藥,具有滋陰養(yǎng)胃的作用; 茯苓、白術、雞內(nèi)金健脾利濕消食,三七、蒲黃、川芎、當歸活血化瘀,共為臣藥; 澤瀉、茵陳、地榆、九節(jié)菖蒲為佐藥,具有清熱涼血、清熱利濕之效; 白芍、烏藥、延胡索能夠理氣補血、行氣止痛。摩羅丹作為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首選用藥被多個指南[11-14]推薦。2019年,歐洲胃上皮癌前疾病及病變的管理(MAPS Ⅱ)[15]也推薦用摩羅丹治療胃癌前病變。因此,本研究選用摩羅丹作為對照。
魏睦新教授長期從事慢性胃炎及胃癌前病變的中醫(yī)藥治療工作,其配制的化痰消瘀方在多年臨床實踐及科學研究中被證實對胃癌前病變和慢性胃炎等有確切療效[16-19]。魏睦新教授認為,對于中醫(yī)證候表現(xiàn)為肝胃不和的PLGC患者,其病因除了公認的脾胃虛弱為本外,外邪浸淫、飲食所傷、情志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端貑枴づe痛論》[20]曰: “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矣”,闡述了情志可以引起氣機變化,氣機逆亂,變化太過,則生疾病。七情致病,尤以憂思傷脾胃為甚,亦或氣機逆亂,肝氣不舒,橫犯脾胃為病。明代邵達《訂補明醫(yī)指掌》曰: “(噎嗝)多起于猶豫,猶豫則氣結于胸,繼而生痰,久則痰結成塊,膠于上焦,……而病已成矣”,闡述了胃癌形成的病因和病機。久思、久郁成積,情志內(nèi)傷,思慮傷脾,脾胃后天之本,脾胃傷則升清降濁乏力,致阻遏氣機; 氣機不暢,水液阻于中焦,聚濕生痰; 氣不行血,則痰凝血瘀而發(fā)為病; 亦或慢性胃炎久病不愈,情緒焦慮,致心脾兩虛,氣血兩虧,使病情加重發(fā)為胃癌。現(xiàn)代臨床研究也發(fā)現(xiàn),無論是突發(fā)的劇烈精神刺激,還是長期慢性精神焦慮或憂思抑郁,都是胃癌發(fā)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魏睦新教授治療肝胃不和型PLGC患者除針對脾虛、血瘀、熱毒等進行治療外,首創(chuàng)解郁化痰消瘀方舒肝理氣和胃、條暢情志。
解郁化痰消瘀方以左金丸為底方加柴胡、郁金,有活血化瘀、養(yǎng)胃、健脾利濕等作用。方中左金丸及柴胡、郁金的應用更兼疏肝解郁,調暢氣機之效。左金丸中黃連與吳茱萸比例為6∶1, 重用黃連苦寒之效以瀉肝火,輔以吳茱萸解黃連之苦寒,吳茱萸入肝脾經(jīng),既可引黃連入肝經(jīng)瀉肝火,又可降逆止嘔,防止苦寒傷胃。柴胡為治療郁證之要藥,與郁金合用重在疏肝理氣,解肝郁而暢情志。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21]顯示,左金丸可抑制胃酸分泌,加強食管抗反流屏障。黃連是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22]的熱點中藥之一,除了具有常見的抗炎、抗菌效果外,更具有抗腫瘤、降血糖、抗氧化等功效。吳茱萸具有明顯的抗炎、抗?jié)?、?zhèn)痛功效[23]。柴胡的應用在抑郁癥治療的復方中占比較高。吳丹等[24]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柴胡可以通過多靶點達到抗抑郁的作用?,F(xiàn)代藥理學研究[25]發(fā)現(xiàn),郁金對胃肌條收縮活動有興奮作用。郁金提取物可以抑制胃癌細胞的生長,且其抑制效果與使用劑量存在明顯量效關系[26]。
本研究治療組采用解郁化痰消瘀方治療肝胃不和型PLGC患者,并與對照組摩羅丹(濃縮丸,邯鄲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達95.00%, 優(yōu)于對照組的77.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除便秘癥狀外,治療組口服解郁化痰消瘀方在改善胃脘脹滿、噯氣反酸、胸悶及飲食減少等癥狀方面較對照組有明顯優(yōu)勢。2組胃鏡病理表現(xiàn)均較治療前好轉,且治療組對患者胃黏膜的萎縮和腸化的改善效果更佳。治療組患者服用解郁化痰消瘀方后,抑郁和焦慮情緒明顯緩解,對照組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僅得到輕度改善,抑郁積分無顯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斷,使用中藥解郁化痰消瘀方對辨證為肝胃不和型的PLGC患者有明確療效,該方在傳統(tǒng)健脾護胃、活血祛瘀等藥物中加入疏肝理氣解郁中藥,改善了患者焦慮及抑郁狀態(tài),達到了延遲疾病進展或逆轉胃黏膜病理改變的目的。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對照組單獨采用摩羅丹治療,若加入西醫(yī)抗焦慮、抑郁藥物干預進行比較,結果將更加全面??傊?,使用解郁化痰消瘀方治療肝胃不和型PLGC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胃黏膜病理改變,同時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