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卓凡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福州,350000)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為臨床創(chuàng)傷外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殘疾率高,加之我國近年高空作業(yè)、交通運輸事故頻發(fā),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發(fā)病率也逐年增高[1]?,F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但因手術后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多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并發(fā)癥,甚至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靜脈血栓[2],進而發(fā)生焦慮、恐懼等心理。因此,重視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負面情緒對病情的影響度,已成為目前相關醫(yī)學者關注的重點問題。階段性心理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3],根據患者疾病治療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心理護理,進而確保護理質量。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階段性心理護理干預對其心理彈性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對照組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38.65±1.25)歲;女42例,男58例;致傷原因:53例交通事故(53.00%)、35例高空墜落(35.00%)、12例跌倒(12.00%);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A級、B級、C級、D級各32例(32.00%)、29例(29.00%)、31例(31.00%)、8例(8.00%)。觀察組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38.43±1.34)歲;女41例,男59例;致傷原因:52例交通事故(52.00%)、36例高空墜落(36.00%)、12例跌倒(12.00%);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A級、B級、C級、D級各31例(31.00%)、30例(30.00%)、29例(31.00%)、10例(8.00%)。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1)病歷完整;2)均經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等確診;3)均滿足手術治療指征。
1.3 排除標準 1)存在手術禁忌者;2)精神疾病者、器官移植者;3)陳舊性骨折或其余位置骨折者;4)肝腎器官障礙者;5)惡性腫瘤者;6)服用激素者。
1.4 干預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 密切觀察術后引流和切口狀況,一旦發(fā)生瞳孔反射異常、意識狀態(tài)改變、滲出物增多、切口腫脹等狀況,及時通知醫(yī)師進行處理。疏導患者心理,耐心、積極與其溝通,解答疑問,讓其主動、積極配合護理,若發(fā)生負性情緒,護士需及時引導其自我調控情緒。同時,護士與其家屬合作,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和家庭支持,讓其樂觀面對病變。
1.4.2 觀察組患者給予階段性心理護理干預 1)術前心理護理:與患者交流患者感興趣(無關病情)的話題,誘導其講述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后自身情緒和生活狀況,掌握其心理狀況,并分析負性情緒發(fā)生原因,對癥安撫并開導,讓其勇敢接受治療,再講解手術治療方案、作用、術后鍛煉、注意事項等。讓以往治療成功的同疾病患者與患者交流,正向暗示,提升治療信心。2)術后心理護理:術后患者麻醉清醒后與其交流、溝通,引導其講述自身疑問并及時解答。講解術后康復鍛煉的必要性,協助并指導其康復鍛煉。并在鍛煉中指導其自我調節(jié)情緒,如音樂冥想,仰臥位,戴上耳機,合理調節(jié)音量,選用5套音樂,即宮(脾)、羽(腎)、徽(心)、商(肺)、角(肝),叮囑其放松身心、調整呼吸(可用腹式呼吸法),每次30 min,1次/d,讓其心態(tài)平和,配合鍛煉。加以睡眠干預,了解其每日睡眠狀況,合理制定作息計劃,降低白日睡眠時間,確保睡眠環(huán)境安靜、舒適。睡前1 h可浴足,浴足水溫45~50 ℃,也可加入中藥,1次/d,每次30 min,讓其放松身心。3)出院后心理護理:出院當日向患者發(fā)放疾病健康知識手冊,再次宣教疾病知識,包含以下幾方面:a.指導用藥。強調按醫(yī)囑用藥的必要性,指導藥物使用方法,觀察用藥,并指導患者記錄用藥狀況,避免發(fā)生不服、少服、多服等狀況。b.指導飲食。了解其以往飲食習慣,講述飲食對病情恢復的重要性,根據其實際狀況制定合理、科學的飲食方案。c.康復鍛煉。臥床時,需避免發(fā)生關節(jié)畸形或肌肉萎縮,早期做被動鍛煉,基本恢復肢體功能后,用主動和被動結合的方式進行鍛煉,如行走、輪椅轉移、起坐,腰背肌、上下肢等鍛煉等。
1.5 觀察指標 1)心理彈性狀況:用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判定其心理狀態(tài)[4],包含精神支撐、控制度、對變化承受度、消極情緒調節(jié)、能力評價等,各條目0~4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越理想。2)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5]判定,0~21分,很好為0~5分,還行為6~10分,一般為11~15分,很差為16~21分。3)并發(fā)癥:記錄尿路感染、骶尾部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發(fā)生例數。
2.1 2組患者CD-RISC評分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CD-RISC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CD-RISC評分的比較分)
2.2 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多因外傷導致,患者癱瘓的可能性非常大,一般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會明顯加大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易發(fā)生應激障礙[6],加重患者負性情緒,影響其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和康復信心,疾病預后不良。因此,有效且合理的心理護理干預可提升其治療信心,利于其身心健康。
有研究結果顯示,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避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出現負性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鍛煉和指導,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損傷等,進而改善疾病預后[7-8]。階段性心理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9],是根據常規(guī)心理護理模式和患者實際病情治療階段實施階段性干預,讓其疾病治療各階段均可得到適應的心理護理,其最終目的在于讓患者可與健康人群一樣工作、生活,回歸社會和家庭[10],降低家庭和社會壓力。
本研究顯示,在CD-RISC評分上,觀察組更理想,說明階段性心理護理能夠根據患者治療各階段進行疏導、交流,讓其保持良好狀態(tài)配合治療,糾正對疾病預后和治療等方面的負性思維,讓其理性對待疾病,加以音樂干預,發(fā)揮娛樂效果,調節(jié)負性情緒,全面恢復身心狀態(tài),以樂觀、積極心態(tài)面對此次治療和疾病。在PSQI評分方面,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睡眠障礙為各疾病患者均需面臨的主要癥狀之一,特別是剛住院者,其睡眠障礙更為嚴重[11]。此次階段性心理護理干預,在患者術前與其交流、溝通,預防患者發(fā)生睡眠障礙,確保睡眠質量良好。良好的睡眠質量不僅影響病情,也會讓其保持良好情緒,避免其煩躁、焦慮等,可以說,脊柱骨折合并骨髓損傷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睡眠質量、病情等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掌握患者睡眠狀況,睡前浴足,促進放松肌肉、情緒,保持身心舒暢,進而改善睡眠質量。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證實了階段性心理護理干預也可更好地控制并發(fā)癥。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病情危重、發(fā)病突然,不僅損傷其生理功能,還會傷害到患者心理,加之治療后,患者長時間臥床,缺乏鍛煉的狀況下易誘發(fā)并發(fā)癥。實施階段性心理護理后,讓患者各階段均保持積極心態(tài),積極配合此次治療,參與鍛煉,改善肌肉和骨骼狀態(tài),促進恢復,進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接受階段性心理護理干預,可讓其保持良好心理彈性,更好地控制并發(fā)癥,提升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