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香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福州,350005)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常見的心內科疾病,主要是冠狀動脈血管硬化性病變,引發(fā)血管管腔堵塞,導致胸痛以及胸悶等癥狀,且病情發(fā)展快速,具有容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主要包括高血壓、心情抑郁以及肥胖等因素。臨床治療過程中需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予以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2]。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心理護理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治療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43~69歲,平均年齡(56.52±13.74)歲;心絞痛每周發(fā)作次數(shù)12~18次,平均發(fā)作次數(shù)(15.25±3.46)次;病程3~11年,平均病程(7.28±4.54)年。觀察組中男22例,女26例,年齡44~70歲,平均年齡(57.63±13.82)歲;心絞痛每周發(fā)作次數(shù)3~19次,平均發(fā)作次數(shù)(16.45±3.66)次;病程4~12年,平均病程(8.53±4.74)年。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jīng)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1)患者都通過臨床診斷、心電圖檢查以及超聲檢查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3];2)患者與家屬都知情并簽署協(xié)議書;3)獲得倫理部門批準。
1.3 排除標準 1)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2)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者[4];3)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者。
1.4 干預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基礎性護理干預 1)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少吃膽固醇與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等;建議患者多吃新鮮的蔬菜與水果,多吃豆制品,控制糖類食品的攝入,多參加體育活動與體力勞動,如散步或者打太極拳等;宜清淡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與植物蛋白的食物,盡可能使用植物油。2)日常護理:患者應確保大便的順暢,防止由于用力屏氣阻礙血液回流至心臟,嚴格按照醫(yī)囑用藥,有助于控制病情發(fā)展;不能劇烈運動,盡量避免情緒激動與精神緊張,防止由于分泌功能提高導致心肌突然缺血。
1.4.2 觀察組在基礎性護理前下實施心理護理 1)健康教育: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深入分析,結合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學歷以及認知能力等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并選擇適宜的教育方式,如多媒體視頻播放、口頭介紹以及宣傳畫冊等;教育內容主要有疾病發(fā)病因素、癥狀表現(xiàn)以及治療方法等,指導患者實施科學的防治對策,對有關注意事項充分了解。2)心理護理:患者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需積極主動關心患者,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對其病情變化充分了解,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時,小聲呵護,使患者感受到關心與愛護,對患者的講述耐心傾聽,多關心、鼓勵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充分改善其緊張心理,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解決,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3)家屬方面:強化對患者家屬的心理疏導,對其產生的疑問耐心解答,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讓患者家屬學會該病的急救知識,當患者出現(xiàn)意外情況時能夠得到快速有效的照顧。指導家屬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防止因為家屬情緒波動對患者造成干擾,保證患者能夠獲得足夠的家庭支持,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5 觀察指標 1)采用健康行為能力自評量表(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RAHP)評估患者的健康行為,分數(shù)越大,患者行為越健康[5]。2)分別于護理前和護理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情況[6],SAS評分<50分表示無焦慮,超過50分表示可能焦慮,得分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3)分別于護理前和護理后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的抑郁情緒改善情況[7],SDS評分<52分表示無抑郁,超過52分表示可能抑郁,得分越高,表示抑郁越嚴重。4)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量表)比較2組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情況[8],總計8個方面,評分0~3分,超過6分為失眠,4~6分為睡眠一般,低于3分為沒有睡眠障礙,分數(shù)越大,睡眠質量越不佳。5)生命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量表作為評價工具[9],得分范圍是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命質量越好;6)觀察2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顯效為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與持續(xù)時間減少都大于2/3;有效為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與持續(xù)時間減少都在1/3~2/3范圍內;無效為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與持續(xù)時間緩解均低于1/3[4]。
2.1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心理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2.2 2組患者AIS評分比較 心理護理干預后,觀察組AI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AIS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心理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分)
2.4 2組患者SRAHP評分比較 心理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RAHP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SRAHP評分比較分)
2.5 2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心理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冠心病主要由冠狀動脈堵塞或狹窄造成心肌缺血所引發(fā),是中老年人群體十分常見的疾病。伴隨最近幾年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升高,也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冠心病心絞痛主要是因為情緒激動以及體力勞動所導致的,會引發(fā)日常生活活動受限,通?;颊叩念A后效果不理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0]。另外,因為老年人缺少陪伴與照顧,患病后通常會產生不良情緒。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承受著嚴重的生理與心理壓力,會產生焦慮與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而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對疾病的轉歸造成不利影響[11-12]。另外,由于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會伴隨睡眠質量不佳的問題,臨床護理中需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睡眠質量充分注意,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與睡眠質量,促使臨床療效的提高。
基礎性護理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需求不能完全滿足,缺乏對家屬的心理疏導,致使護理不全面。心理護理借助對患者與家屬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的失眠癥狀,提高患者與家屬治療的配合度,對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有積極影響。心理護理更加關注于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狀態(tài)的波動情況,針對于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疏導患者的情緒,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當患者的情緒穩(wěn)定且治療態(tài)度積極時,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也大大提高,有利于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讓患者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干預后,觀察組AI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SRAHP評分、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這說明心理護理對于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失眠癥狀,提高患者的健康行為,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運用心理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加快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