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現(xiàn)婷,張亞偉,武園園,苗金紅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內分泌及代謝科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為空腹血糖和/或餐后血糖升高但尚不滿足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情形,包括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減低兩大類[1]。研究指出,給予糖尿病前期患者積極的干預能夠有效遏制病情進一步惡化,降低進展至糖尿病的風險[2]。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工作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失衡,青年人群成為糖尿病前期與糖尿病的主要發(fā)病人群,整個防控形勢越發(fā)嚴峻[3]。處于糖尿病前期的青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內分泌科門診采用的傳統(tǒng)的隨訪管理并不能夠營造良好的監(jiān)督氛圍,效果欠佳[4]。糖尿病管理模式為順應時代發(fā)展而衍生出來的護理管理模式,旨在通過行之有效的管理舉措降低高血糖帶來的危害、遏制糖尿病發(fā)病率的過快增長。將其應用于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護理管理中能夠促使其獲得更大收益尚需研究證實,故本研究對此展開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12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門診收治的89例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中男33例,女12例;年齡18~42歲,平均(30.34±2.59)歲;疾病類型為空腹血糖受損20例,糖耐量減低25例;病程6個月~3.5 a,平均(1.50±0.45)a;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26例,高中及以下19例。觀察組(44例)中男35例,女9例;年齡20~44歲,平均(30.41±2.62)歲;疾病類型為空腹血糖受損17例,糖耐量減低27例;病程6個月~3.8 a,平均(1.59±0.51)a;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28例,高中及以下16例。兩組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jīng)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排標準納入標準:(1)年齡18~48歲;(2)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正常;(3)符合糖尿病前期診斷;(4)能夠熟練使用微信;(5)知曉研究方案內容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依從性差;(2)伴有嚴重精神障礙或者暴力傾向;(3)合并終末期惡性腫瘤,預期存活時間不足6個月;(4)已經(jīng)并發(fā)心腦血管疾病。
1.3 研究方法
1.3.1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隨訪管理,由當值護士采取電話隨訪及上門隨訪的形式展開護理管理。電話隨訪頻率為每周1次,上門隨訪頻率為每月1次。隨訪內容包括患者近期血糖、體質量指數(shù)、腰圍變化情況,有無遵醫(yī)囑合理進食、適度進行體育運動等。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在電話中或者是現(xiàn)場給予解答,并結合自身護理經(jīng)驗指出患者日常自我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改進措施。本組患者隨訪管理時間6個月。
1.3.2觀察組 接受糖尿病管理模式,由內分泌科醫(yī)生、糖尿病健康教育護士、護士組建管理小組。在患者門診就診后留取2種以上聯(lián)系方式并加入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照護群。由管理小組為每個患者建立管理檔案,對其情況進行匯總與評估,重點關注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包括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出生體質量≥4 kg、靜坐生活方式為主、超重和肥胖、吸煙、妊娠糖尿病史、血脂異常等。除了常規(guī)隨訪外,每周一上午8:00—10:00由小組成員投放制作的宣傳動畫、短視頻等,加深患者對于糖尿病前期的知曉程度。每周日20:00組織群組討論,鼓勵每個患者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存在的問題以便于與他人交流,實現(xiàn)共同成長、共同促進的目的。對于存在的共性問題則由小組成員通過多人視頻的方式進行深入細致的解答,結合日常生活中真實的案例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將其危害性直接展現(xiàn)在患者面前,促使其端正思想態(tài)度。督促每個患者采取接龍的方式將近1周內血糖數(shù)值如實填寫,告知小組成員。小組成員定期匯總患者上報結果并繪制血糖變化曲線,評估其血糖控制效果。給予血糖控制效果理想的患者鼓勵,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的患者由小組成員與其共同分析問題成因,并通過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的措施給予解決,如清淡飲食(避免攝入高脂高熱量食物,營養(yǎng)全面,補充谷類、肉類、奶豆類、蔬菜以及水果但嚴格控制攝入總量,平時大量飲水)、養(yǎng)成合理的作息規(guī)律(睡眠時間≥7 h)、戒煙戒酒、強化運動(“135”運動處方:每日鍛煉1次,每次鍛煉時間≥30 min,每周鍛煉≥5次或5 d)。在群組討論時鼓勵患者傾訴內心的苦楚,尋求其他患者的支持,對于敏感話題則由小組成員與患者借助微信一對一交流,耐心傾聽心聲并結合自身經(jīng)驗給予解決,以便于緩解日常生活或者是心理承受的壓力。
1.4 觀察指標(1)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分別于干預前、末次隨訪時采血測定。(2)體質量指數(shù)。分別于干預前、末次隨訪時測定。(3)胰島功能。包括空腹胰島素、C肽,分別于干預前、末次隨訪時采血測定。(4)血脂。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別于干預前、末次隨訪時采血測定。(5)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包括自我護理技能(12個條目)、自我責任感(8個條目)、自我概念(9個條目)、健康知識水平(14個條目)4個維度,分別于干預前、末次隨訪時利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5]評定,每個條目采用1~5分評價,分值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好。(6)糖尿病發(fā)生率。于末次隨訪時統(tǒng)計。
2.1 血糖指標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各血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各血糖指標均較干預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指標比較
2.2 體質量指數(shù)、空腹胰島素、C肽干預前兩組患者的體質量指數(shù)、空腹胰島素、C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各指標均較干預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空腹胰島素、C肽比較
2.3 血脂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較干預前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脂比較
2.4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各維度分值較干預前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5 糖尿病發(fā)生率觀察組有2例患者進展至糖尿病,糖尿病發(fā)生率為4.55%(2/44),對照組有6例進展至糖尿病,糖尿病發(fā)生率為13.33%(6/45),觀察組糖尿病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χ2=4.348,P=0.037)。
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全球范圍內十分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且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6-7]。糖尿病前期是控制糖尿病的至關重要的階段,此時雖然患者無不適癥狀,但因血糖長期高于正常水平而使得潛在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大幅增加,未全面干預下必然會進展至糖尿病[8]。青年為我國最主要的生產力,遏制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進展至糖尿病的風險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9]。盡管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門診就診期間通過科學的飲食、運動、心理、用藥等方面的干預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但回歸家庭后監(jiān)督氛圍被打破,使其重拾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造成血糖控制效果欠佳,并且受糖毒性的影響而誘發(fā)脂代謝紊亂,胰島素利用率進一步下降,此點也成為我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管理的核心難點[10]。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末次隨訪時的血糖指標、體質量指數(shù)、空腹胰島素、C肽、血脂均較干預前得到了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佳,表明觀察組所實施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更有助于提高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護理效果。在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上,觀察組末次隨訪時高于對照組,表明該管理模式提升了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在糖尿病發(fā)生率上,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表明糖尿病管理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遏制其進展至糖尿病的風險。結合以上可知,在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管理中糖尿病管理模式能夠促使其獲益最大化,具有廣闊的推廣使用前景??偨Y原因如下:糖尿病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微信群為平臺將患者整合在一起,定期投放相關動畫與短視頻可以激發(fā)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參與熱忱,使得相關知識順利正遷移[11]。同時群組討論又充分發(fā)揮出病友間無障礙溝通的優(yōu)勢,促進了有益知識的傳播。針對重點患者的一對一交流便于小組成員掌握其實際情況,動態(tài)調整護理管理措施,確保了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綜上所述,糖尿病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進展至糖尿病的風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