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楊雅麗 高瑜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影響婦女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五大疾病之一[1],國內 患PFD的 產 婦達38.1%~46.2%[2]。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產婦產后盆底功能,但康復訓練是一項長期持久的過程,臨床中發(fā)現(xiàn)很多在訓練一段時間后,看不到明顯的效果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在家庭支持較弱的情況下往往不能按照康復計劃完成訓練[3]。5E康復護理模式由國際康復協(xié)會(Life Options Rehabilitation Advisory Council, LORAC)于1994年提出并推廣,包括鼓勵(encouragement)、教育(education)、運動(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評估(evaluation),旨在通過綜合康復護理干預促使初產婦建立積極的認知模式,積極應對,促進疾病康復[4-5]。已有研究證實5E康復護理模式能夠提高初產婦的自我管理行為和生活質量、提高相關器官功能的康復、改善其負性情緒等[6-8]。本研究嘗試將5E康復護理模式應用到初產婦盆底康復中,探索其效果。
選取2021年6—12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婦幼保健院盆底康復科就診的8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①符合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診斷標準;②初產婦;③自然分娩;④知曉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同意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①雙胎及多胎妊娠者;②合并妊娠期疾病者或其他影響康復訓練疾病者;③精神或認知異常者;④生殖系統(tǒng)手術史者;⑤研究過程中自愿退出或放棄治療者。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22~31歲,平均26.42±2.73歲;孕周34+4~40+2周,平均37.94±1.24周;新生兒體質量3480.77±352.51 g。觀察組年齡21~33歲,平均25.83±2.78歲;孕周35~40+4周,平均38.14±1.39周;新生兒體質量3513.98±315.33 g。兩組產婦年齡、孕周、新生兒體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本研究無中途退出或放棄治療者。
1.2.1 對照組 采用醫(yī)院治療和家庭訓練,具體內容如下。
(1)醫(yī)院治療:借助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對初產婦進行電刺激治療。由專業(yè)人員對產婦進行正確的盆底肌收縮指導,測試盆底肌力,針對不同的肌力情況給予不同的電刺激。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初產婦排空膀胱中的尿液,平臥于檢查床上 5 min,以有效適應檢查環(huán)境,通過護患交流對產婦心理狀況進行了解,疏導和撫慰其負性情緒。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讓產婦收縮腹部、會陰肌肉,將盆底電刺激治療儀上的陰道探頭插入初產婦陰道,針對Ⅰ類肌纖維將電刺激頻率設定為8~33 Hz、脈寬20~320 μs;Ⅱ類肌纖維刺激頻率為20~80 Hz,脈寬 320~740 μs。電刺激每次15 min,每周進行2次,共進行10次。
(2)家庭訓練:盆底肌肉康復器(陰道啞鈴)訓練。初產婦在首次就診做完醫(yī)院治療后,醫(yī)護人員教會初產婦家中使用陰道啞鈴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根據初產婦盆底肌情況自行購買陰道啞鈴,對盆底肌肉收縮功能進行鍛煉,每次25 min,每天1次,共進行1個月的訓練。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5E康復訓練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教育: ①集體授課。由盆底康復科主治醫(yī)師和主管護師向初產婦及其家屬講解女性盆底障礙性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危險因素、臨床表現(xiàn)、疾病分類、康復訓練項目等;家中飲食、疾病監(jiān)測、康復訓練時間安排等;著重強調康復訓練是長期堅持的項目,需根據康復訓練計劃按時完成康復訓練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授課頻率:每周1次,每次20 min,固定在每周三。②個體化指導。首次就診時由主治醫(yī)師對初產婦盆底功能進行評估,由治療護士評估心理狀況,并向初產婦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及答疑,詢問初產婦的需求和疑惑,給予針對性指導。③線上指導。首次就診時將初產婦納入“盆底康復”微信群中,由2名群管理員每周推送盆底康復相關知識,并要求初產婦將每天訓練的過程拍成小視頻單獨發(fā)給微信群另外2名護士,起到監(jiān)督作用。
(2)鼓勵: 每次來院治療時接診護士告知初產婦盆底康復的益處,鼓勵初產婦正確面對疾病,通過成功案例增強初產婦按時有效做康復訓練的信心;進行同伴教育,鼓勵初產婦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的康復經歷,及時肯定初產婦取得的進步并鼓勵其繼續(xù)努力,提高其治療積極性。
(3)運動:主治醫(yī)師根據初產婦每次評估情況,與治療護士共同教會初產婦使用盆底肌肉康復器,并發(fā)放康復器的使用手冊,待初產婦熟悉后讓其自己陳述使用方法,確認正確后回家訓練,在家中按照手冊進行訓練?;颊呙看蝸碓褐委煏r詢問使用情況,包括使用方法、有無不適感、使用中的困難等,由治療護士進行指導和答疑。
(4)工作: 由治療護士提示初產婦產后3個月內避免重體力勞動,盡可能避免電腦辦公,在家中根據自己身體狀況參加家務勞動,如洗衣、拖地、做飯等。
(5)評估: 每次來院做治療時由主治醫(yī)師和治療護士共同對初產婦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在家中訓練的情況、生活質量、家庭支持、有無出現(xiàn)不適反應、盆底功能恢復情況等。
(1)治療效果:初產婦來院首次治療、治療結束時,由盆底康復專業(yè)人員采用盆底肌張力評分[9]評定初產婦盆底肌力情況,肌力分級為0~Ⅴ級,其中0級表示未感受到肌肉收縮;Ⅰ級表示肌肉顫動;Ⅱ級表示肌肉不完全收縮,持續(xù)2 s;Ⅲ級表示肌肉完全收縮,持續(xù)3 s;Ⅳ級表示肌肉完全收縮,持續(xù)4 s;Ⅴ級表示肌肉完全收縮,持續(xù)5 s。
(2)盆底恢復情況:觀察記錄并對比兩組產婦在治療期內發(fā)生子宮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情況。
(3)滿意程度:采用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在治療結束后調查兩組初產婦的滿意程度,評價內容包括診療環(huán)境、操作技巧、服務態(tài)度、醫(yī)療及護理質量等,總分0~100分,≥90分為滿意,60~89分為較滿意,≤59分為不滿意。
用Epidata 3.1建立數(shù)據庫和設置核查程序,進行邏輯檢錯,所有數(shù)據由雙人錄入。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等級資料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統(tǒng)計兩組首次治療時和治療結束時不同等級肌力發(fā)生的人數(shù),結果顯示:首次治療時,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時,觀察組初產婦盆底肌力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比較
觀察組產婦子宮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產婦盆底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初產婦護理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滿意程度比較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指盆底組織因損傷、衰老等病因造成盆底組織結構發(fā)生病理改變,出現(xiàn)二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性功能障礙及盆腔疼痛等癥狀。女性盆底功能障礙影響婦女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是在分娩過程中胎兒胎頭下降娩出,加上產程較長,胎兒頭部長時間對產婦盆底肌肉及神經造成機械性壓迫及長時間擴張,對產婦盆底肌肉造成嚴重的損傷,超過生理承受范圍時可出現(xiàn)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等為表現(xiàn)的疾病[9-10],嚴重者可影響二次生育。良好的鍛煉依從性是康復效果的重要保障。
5E康復護理模式強調激發(fā)初產婦的潛能,增強其對疾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11]。陳娜等[12]研究證實,教育、鼓勵、運動、工作及評估的5E康復模式,有助于提升中青年高血壓初產婦的疾病知識水平及治療依從性,從而提高高血壓的治愈率。劉玉春等[13]研究也證實5E康復護理模式能夠提高初產婦的自我管理行為和生活質量。
本研究將5E康復護理模式應用到陰道分娩的初產婦盆底康復鍛煉中,結果顯示,治療結束時觀察組初產婦盆底肌力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孕婦在分娩過程中盆底肌肉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對于陰道分娩的初產婦來說,由于缺乏分娩經驗,面臨機體變化和角色轉換,身體和心理存在更多的問題[14]。短期的康復訓練達不到效果時易使初產婦產生悲觀情緒,專業(yè)人員的鼓勵與肯定、同伴成功經驗的分享及家人的支持,能夠激發(fā)產婦積極情緒,樹立堅持鍛煉、恢復盆底功能的信心[15]。教育能使產婦了解更多的疾病相關知識,了解到盆底康復的重要性,提高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深化初產婦的責任意識,促使患者建立健康行為,利于預防和管控疾病,從生理和心理做到個性化的指導,更有利于疾病恢復[16]。
盆底肌肉群鍛煉從根本上加強了盆底肌纖維的粗度和承受力,使初產婦的盆底肌肉收縮及舒張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改善了孕產婦在分娩后的盆底功能恢復,有效預防其因盆底肌肉受損引起的各種并發(fā)癥[17-18]。同時陰道收縮訓練,協(xié)助提高陰道、肛門的敏感性,加快陰道肛門的肌肉收縮。盆底康復最主要的是產婦家中的持續(xù)鍛煉,醫(yī)護人員教會其方法,產婦在醫(yī)護人員及家人的支持鼓勵下,保持積極心態(tài),掌握康復鍛煉的方法,按照計劃完成并定期復查評估盆底功能,能夠有效促進盆底功能的恢復。5E康復模式強調初產婦的參與對康復結局的重要性,鼓勵初產婦主動管理自我疾病,指導自我管理技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本研究也證實在醫(yī)院治療和家庭訓練的過程中融入5E康復護理模式更能促進盆底康復的效果,降低子宮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率。
為了探究初產婦對治療的滿意度,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在治療結束后調查兩組初產婦對治療、服務、環(huán)境等方面的滿意度,結果顯示觀察組通過實施5E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取得了明顯護理效果的同時也得到初產婦極大的滿意。這是因為包含了教育、鼓勵的5E康復護理模式不僅注重身體功能的康復,更是實現(xiàn)心理、生理和社會等方面的支持治療,從而減緩了初產婦盆底功能惡化,提高了初產婦的生活質量。綜上所述,將5E康復護理模式應用于初產婦盆底康復中可提高盆底功能的恢復情況,降低產后子宮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率,同時能夠提高產婦對醫(yī)院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滿意度。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少,干預時間限制,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5E康復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康復的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