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丁
中秋前,盤門景區(qū)舉辦賞燈會。當天,一反“常態(tài)”。從新市路與人民路交界路口,就見人流都往西走。一路興高采烈,像去參加游園會一樣。等到了新市路與東大街的交界口,跟過年前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一樣,熙熙攘攘,還真是去游園的。路口斜對角的兩個面包房,排隊結賬的隊伍像小腸一樣在店里蠕動行進。附近飯店并不多。前往新市橋與盤胥路路口,盤門路往吳門橋去的方向,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頭一回看到“冷水盤門”變成“熱水盤門”。
曾經(jīng)以為“盤門三景”之一的吳門橋,會一直橋上清風徐徐,橋下長船不息,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結果公布前去看時,差點沒找著。平時在河面上顯得很拱很高的古橋,縮在了藍色彩鋼板的包圍中,石階上原本的水泥輪槽被卸去后,像每每全妝示人的姑娘突然卸妝后沒了標志性的眉形,是認還是不認呢?完工后,風景宜人的環(huán)古城河步道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摯愛。當平江路、十全街年輕人漢服打卡不斷,網(wǎng)紅店門外排隊不止時,這里的中老年群眾一樣嗨翻沿河兩岸。
在家磨不出洋工時,想去附近找家咖啡店混跡。沿著護城河,原本冷冷清清的廢廠區(qū)、舊市場逐漸也有了動靜。最近知道住家附近已經(jīng)有了三個文創(chuàng)園,除了一個已有兩三年歷史,5個月前發(fā)現(xiàn)一家酒店后面有一個,又在一個多星期前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以15分鐘生活圈而言,是很富裕的了。我最終沒有找到一家合適的咖啡店繼續(xù)磨洋工,因為它們大都輕裝上陣,沒什么可待的地方,也沒太多風景和特點。期待中的社區(qū)書店、社區(qū)自習室、社區(qū)花店、社區(qū)24小時健身房、社區(qū)影劇院之類的,暫時也還沒有出現(xiàn)。不過坐著地鐵,兩三站以后還是可以找到更多綜合體,去更多飯館和咖啡店,也挺方便。
古城里,越來越多的古建老宅在修復。逮著機會看了一個,很有意思。大門上的裝飾沒在蘇州城的老房子上見過;磚雕門樓上的年款清晰可見,但顯然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房主的年代,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猜測和可能性;題款的是一個蘇州有名但很難想到的人;老宅的地磚袒露了出來,二樓的木地板又長又寬又厚,一看就不簡單……
景區(qū)熱過一回就能再熱第二回、第三回,文創(chuàng)園有了雛形就有了添磚加瓦的框架,修復中的古建老宅越來越多,我們距離蘇州的靈魂內(nèi)里也就越來越近。城市里每個角落都在生長,生活工作里的情景也跟隨“劇本”展開,一些表面變化不大,其實都在向著未來合適的方向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