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畫家。蘇軾善于畫竹石,據(jù)宋人何薳《春渚紀聞》卷六記載:“先生(蘇軾)戲筆所作枯株竹石,雖出一時取適,而絕去古今畫格,自我作古。薳家所藏枯木并拳石叢筱二紙,連手帖一幅,乃是在黃州與章質(zhì)夫、莊敏公者。帖云:‘某近日百事廢懶,惟作墨木頗精,奉寄一紙,思我當一展觀也?!笥謺疲骸局蛔髂?,余興未已,更作竹石一紙同往。’前者未有此體也,是公亦欲使后人知之耳?!保?]何薳生于北宋熙寧九年(1076),卒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2],生活時代稍晚于蘇軾,其言可以采信。他的這段記錄說明蘇軾喜繪竹石且造詣頗高。
蘇軾傳世繪畫總數(shù)不超過10件,《竹石圖》是其代表作,也是宋畫的經(jīng)典之作?!吨袷瘓D》,又名《瀟湘竹石圖》,絹本,水墨,縱28.5厘米,橫105.5厘米,從畫中款署看,這件作品是蘇軾專門為友人孫莘老畫的。卷中有元代和明代總共二十六人的題跋,最早的題跋人是元代收藏家楊元祥,時間在元統(tǒng)二年(1334)二月十五日,最晚的題跋人是明代古濠人胡桐,時間在嘉靖四十年(1561)八月。到清代時,收藏家秘不示人,因此沒有清人題跋。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主編的《中國古代書畫圖錄》收錄了這幅畫[3]46-47(如圖)。
從宋代到清代,《竹石圖》卷都未被古籍文獻著錄。經(jīng)過今人鄧拓收藏后,該卷才引起文藝界的關注,學者們對該卷給予了高度評價。比如1962年鄧拓先生在《人民畫報》上發(fā)文說:“總觀二十六家題跋,都非泛泛應酬之作,而是針對東坡之《瀟湘竹石圖》立論。”[4]他還列舉,葉湜的題跋提到這幅畫是蘇軾留下的真跡,而且這幅畫寫的是瀟湘雨后的竹枝。李燁的題跋提到這幅畫似乎是湘江煙雨過后的竹子,讓人在蓬窗里反復欣賞。梁復初的題跋以洞庭湖的月亮和瀟湘的云彩對舉。月坡道人的題跋說蘇軾興致所致,回想起同年好友孫覺,起床后即興揮灑,畫出了這幅瀟湘煙云中的竹子圖。他還特別提到明朝三部尚書夏邦謨,夏氏在題跋中,對瀟湘景色進行了形象化的描寫,認為蘇軾留下的墨跡是天下奇觀,畫中的竹石點染著瀟湘風光,就好像舜的兩個妃子在暮色里倚靠著竹,她們的眼淚淋濕了竹葉。鄧拓說,這些詩引起了他無窮的感慨。又比如楊仁愷、黃胄、周懷民先生1982年在《光明日報》上聯(lián)名發(fā)表見解:“我們所見蘇氏原作僅此兩件,加上文獻記載不及十帖。究其內(nèi)容與技法,描寫對象,多以松檜竹石為主題,惟獨《瀟湘竹石圖》的藝術構(gòu)思,尤得詩人之旨?!保?]1983年,由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等先生組成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對《竹石圖》卷進行了科學鑒定,認為無論是畫作本身,還是卷中元明二十六家題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2011年3月21日,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對此事作了專題介紹。2016年,中國美術館收藏部副主任趙輝先生發(fā)表論文說:打開美術館中的這些藏品,就像是打開一幅歷史長卷,“中國美術館最早的藏品上溯到宋代蘇東坡的《瀟湘竹石圖》”[6]。這件作品是鄧拓先生于1964年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的,當時他向美術館總共捐贈了124件作品,涉及宋代到清代四個朝代。其中最珍貴的就是蘇軾的這幅《竹石圖》,這也是流傳下來的很少幾件蘇軾繪畫作品之一。
《竹石圖》卷中有元明二十六家學者的題跋,著名的題跋者有湘中人楊元祥、天臺人葉湜、浙右人李燁、閩郡人鄭定、吳郡人錢復、廬陵人吳勤、槜李人錢有常、華亭人吳仲莊、豫章人包彥肅、鐘山人幻居師、南昌人熊冕、華亭人吳仲莊、楊慎、夏邦謨、古濠人胡桐等。從這些題跋中,我們不僅可以考察出該卷自北宋以來的流傳過程,而且可以窺見元明諸多題跋者對蘇軾繪畫的價值認同。
蘇軾《竹石圖》自北宋孫覺傳至今日,已經(jīng)歷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在如此長的時間內(nèi),該卷先后經(jīng)過哪些人收藏,又有哪些曲折的收藏經(jīng)歷?這無疑是值得研究的。然而,由于該卷屬于家族收藏,由家族后裔世襲流傳,未經(jīng)著名收藏家收藏,卷中沒有收藏印,所以很難從鑒藏印的角度判斷其流傳過程。不過,卷中有一些題跋提到了《竹石圖》的流傳情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問題真相。
《竹石圖》是蘇軾為孫莘老創(chuàng)作的。畫后蘇軾題跋曰“軾為莘老作”。說明該卷的第一位收藏者是北宋人孫莘老。孫莘老(1028—1090),名覺,字莘老,他是高郵(今屬江蘇)人。早年曾師從胡瑗和陳襄,皇祐元年(1049)進士及第,和蘇軾個人關系很好。由于賞識黃庭堅的才華和人品,嘉祐六年(1061),孫莘老把女兒蘭溪嫁給了黃庭堅為妻。他曾先后擔任過湖州太守、廬州右司諫、知應天府、右諫議、御史中丞等官職,曾經(jīng)因為反對“青苗法”侵害老百姓利益得罪改革派而被罷官。因為孫覺和蘇軾的政治見解非常投合,所以蘇軾為他畫了一幅《竹石圖》,以互勉心志。
孫覺之后,不知這幅畫為誰人所藏,直到元朝末年,該卷流傳至湘中某個世家大族,后來楊元祥用一石米從他家女婢手中換取了這幅畫。楊元祥是元末湖南書畫收藏家,生平事跡不詳。再后來,楊元祥轉(zhuǎn)贈給梁臺人杜德甫。畫后有一段楊元祥題跋可以為證:“東坡竹石戲墨始見于湘中故家,綾背象軸如舊。越十五年,其家子孫物故,使婢售于市,偶予見之。豈造物相成予。予躬惜綾軸已剝落矣,竟以石米易之?!保?]46他還說,蘇軾的墨跡令人敬佩,但是自己不懂繪畫,不會欣賞,于是轉(zhuǎn)贈給杜德甫,杜德甫是個博雅君子,所以自己毫不吝惜地把畫贈給了他。題跋時間是元統(tǒng)甲戌(1334)二月十五日??梢姡瑮钤槌跻娺@幅畫時,這幅畫裝裱還是保存完好的,當他十五年后再次見到這幅畫時,畫的綾軸已經(jīng)剝落。楊元祥之所以能“撿漏”,用一石米將它換下,是因為這個世家大族沒落了,收藏這件作品的人亡故了。由于楊元祥對蘇軾繪畫“不能留意”(當然這可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便將這幅畫獻給了杜德甫。在楊元祥看來,杜德甫是個博雅君子,這幅畫由他收藏最為合適。
該卷在元代以前的流傳情況比較清晰,因為卷中明人題跋者有二十五人。其中第五位題跋人是吳郡人錢復。他的題跋是應梁宗止的邀請而作的,梁宗止也是受了李從善之托,梁與李是好朋友。從他的跋文中,我們可以弄清蘇軾《竹石圖》最初流傳的經(jīng)過:明代洪武初年,梁臺人李秉中從同鄉(xiāng)一個姓杜的人家獲得蘇軾為孫覺畫的這幅《竹石圖》,李秉中的兒子李從善把這幅畫裝裱成手卷,珍藏在家中,“從善繼父之志,珍藏愈固,其益于學行者不少矣”[3]47。
梁臺是南朝梁古跡,地址在今南京江寧區(qū)湖熟鎮(zhèn)。根據(jù)跋文可以知道,明代第一位收藏這幅畫的是梁臺李秉中,遞藏者是他的兒子李從善。洪武初,李秉中從同郡杜姓(應該是杜德甫的后裔)手中得到這幅畫。至于如何得到,因為沒有資料,情況不得而知。李秉中的兒子李從善非常珍惜這幅畫,將它裝裱成長卷,意在永久收藏。因為第五位題跋者錢復在永樂元年(1403)的題跋中提到“裝池成卷”,再由題跋順序可推,該卷第二段葉湜題跋、第三段李燁題跋、第四段鄭定題跋的題寫時間應該在明朝洪武初至永樂元年之間。鄭定,字孟宣,是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人,是閩中十才子之一。洪武年間,曾做過延平訓導,官至國子助教。鄭定題跋《竹石圖》的內(nèi)容是一首詩:“蘇老才名重古今,人間遺墨若南金。山石挾雨溪頭過,石上瑯玕起夕陰?!保?]47
永樂二年(1404)李從善又請靖江王府教授豫章包彥肅給該卷題寫跋語。包彥肅在題跋中說:“東宮司諫金陵梁宗止持其友李從善家藏蘇文忠公所寫《竹石圖》,卑予志之?!保?]46他還說,蘇軾在宋代以善于寫文章和道德高尚而出名,當時人很尊重他,后世人學習他。古代善于繪畫的人很多,人們之所以看重蘇軾的畫,是因為通過蘇軾的畫能夠感受到蘇軾博大的胸懷,能夠看到蘇軾的容顏。正是這個緣故,后世人才能寶愛這幅畫。
李從善之后,該卷輾轉(zhuǎn)到上元胡熟鎮(zhèn)李宗善手中。這可以從卷中第十八位跋者鐘山幻居師戒的跋語中找到線索。他在題跋中說:“上元胡熟鎮(zhèn)李宗善得東坡先生為孫莘老作竹石圖及諸名公題志,家藏甚秘。一日過山,出以求題?!保?]47他還說,現(xiàn)在李宗善得到這幅墨戲圖,應該好好珍藏,讓這幅畫在子孫后代中永遠流傳下去。前面提到的錢復跋語題寫的時間是永樂元年(1403),而此跋語題寫的時間是永樂十三年(1415),時間相隔僅僅十二年。錢復的題跋說收藏者是梁臺李從善,而此跋說收藏者是上元胡熟鎮(zhèn)李宗善,這一點并不矛盾,因為梁臺是上元胡熟鎮(zhèn)的古稱。此跋提到的李宗善應該是李從善的兒子。另外,該卷中第七位跋人是廬陵吳勤。吳勤是明初廬陵人,曾任武昌教授、開封府教授。他的題跋內(nèi)容是一首詩:“坡仙昔在黃州時,居間每訪孫莘老。竹石曾將寫贈之,遺墨到今真是寶?!保?]47這為后人考證本幅中的落款提供了又一個依據(jù)。
明嘉靖年間,該卷由金陵李甲峰收藏。依據(jù)是該卷中第二十四位跋者楊慎的跋語,內(nèi)容是一首長詩:“東坡學士湖山暇,南國清游繼顏謝?!⒒巧闲轮獦罚夜搽x筵聽竹枝。”[3]47詩后還有一段落款:“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來江陽,邂逅江山平遠樓,出該卷,席上率爾跋此?!保?]47這段題跋交代了楊慎為蘇軾《竹石圖》題跋的具體原因。金陵是明代的留都,即今南京。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嘉靖戊午(1558),楊慎七十歲,乞老回鄉(xiāng),途經(jīng)江陽(今屬四川瀘州)時,登臨江山平遠樓,遇到金陵收藏家李甲峰,受李甲峰邀請,為他收藏的東坡畫卷題詩并寫了一段跋。從永樂十三年(1415)鐘山幻居師戒題跋,到嘉靖戊午(1558)楊慎題跋,中間過去一百四十多年,人世滄桑,風雨變幻,該卷得以流傳下來,實屬不易。
蘇軾 竹石圖 絹本水墨 28×105.6cm 中國美術館藏
至于李甲峰的家世,可以從第二十六位跋者古濠人胡桐的跋語中發(fā)現(xiàn)端倪。他在題跋中說:甲峰家住金陵,依靠儒學治家但靠做生意發(fā)家致富。他的行蹤向南到過荊楚,向西到過巴蜀,他來往于官員們和讀書人之間,談辭和風度也算得上高雅人士。當初我們相逢于涪陵,他把蘇文忠公的《竹石圖》拿給我看,我打開一看,發(fā)現(xiàn)是蘇軾為孫覺畫的,認為非常珍貴——“是圖也,得自甲峰大父宗善公,今且七世矣,而錦囊玉軸、彤管青霞如至寶者,甲峰可謂永孫枝于不替而繼遇石不踐之風矣”[3]47。從這段題跋可以看出:第一,收藏家李甲峰出身于金陵儒商之家,他從先祖手里繼承了這幅畫,一直珍藏在家。第二,從永樂十三年(1415)鐘山幻居師戒為李宗善所藏《竹石圖》題跋到嘉靖戊午(1558)李甲峰請楊慎題跋、嘉靖辛酉(1561)李甲峰請古濠胡桐題跋,時間已過去一百四十多年,其間經(jīng)歷了七世,說明了這幅畫卷是流傳有序的。
該卷在清代期間,不知誰人收藏。至民國期間,該卷曾經(jīng)孫伯淵先生收藏。孫先生是書畫裝裱師,也很擅長鑒定書畫,他在上海的石湖草堂與吳湖帆先生梅景書屋只隔一條小巷。兩位先生關系密切,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書畫鑒定。吳湖帆先生在《丑簃日記》(1937年5月16日)中寫道:“孫伯淵攜來蘇東坡竹石絹本卷,畫系元人作,非真跡。”[7]他還說,這幅畫卷中元代和明代題跋人有二十六人,不僅是真跡,而且書法非常精美。之后該卷流傳到四川南充人白隆平的手中。據(jù)四川省南充地區(qū)文化局1987年編印的《南充地區(qū)書畫名人錄》記載:白隆平又名白堅夫,老家在四川省南充縣鳳和鄉(xiāng)。清代光緒年間,曾經(jīng)是廩生,后來還參加過維新變法運動。全國解放之前,白隆平大多時間都住在北京,從事與文物考古、文物鑒別和文物收集相關的工作。1961年,鄧拓先生以5000多元的高價從白隆平手中購買到這幅長卷。關于鄧拓先生購買該卷的詳情,丁東先生在《〈瀟湘竹石圖〉與鄧拓》一文中有詳細記載:根據(jù)蘇雙溪、王宏志兩位知情人的講述,白隆平曾在北伐期間做過吳佩孚的秘書長,對收藏書畫文物很感興趣。他曾經(jīng)在北京城里一家名叫風雨樓的古玩店里看到蘇軾兩幅畫,一幅是《枯木怪石圖》,另一幅是《瀟湘竹石圖》,又叫《竹石圖》。后來他產(chǎn)生變現(xiàn)的想法,因為自己曾經(jīng)在日本留過學,娶了一個日本女郎為妻,認識一些日本喜歡收藏中國書畫的朋友,于是白隆平把蘇軾的《枯木怪石圖》賣給了日本人。他手里還有一幅《竹石圖》,因為一時沒有遇到合適的買家和價格,一直沒有賣出去。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為家庭入不敷出,手頭拮據(jù),于是決定把《竹石圖》也賣出去。1961年,他到上海尋找買家,因為買家不認可,沒有賣掉。他只好又到北京,尋找朋友介紹,設法把《竹石圖》賣出去。但是北京書畫收藏界也不認可這幅畫?!皸钊蕫鹋c白堅夫是四川老鄉(xiāng),聽說白堅夫賣畫遇到周折,就推薦他去找北京市委書記鄧拓。……榮寶齋畫家許麟廬帶著白堅夫攜《瀟湘竹石圖》來到鄧家?!保?]1964年,鄧拓將這幅畫捐贈給了中國美術館,現(xiàn)為中國美術館四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
縱觀蘇軾《竹石圖》卷中二十六家題跋,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鮮明的特點:題跋者主要認同的是《竹石圖》中所蘊含的道德價值,其次才是《竹石圖》的藝術價值。這種審美傾向反映了古代文人對道藝關系的認識,這與孔子“繪事后素”文藝觀是一脈相承的。舉例分析如下:
錢復題跋開篇寫道:從前人情意閑適,胸懷放達,喜歡把自己的情懷寄托在畫竹石圖上,百代以后,人們獲得一幅半張,就把它當作珍寶愛惜,珍藏在家里,輕易不給人看,“豈不以其人品高邁、聲譽昭灼、文章勛業(yè)與世相重輕歟?若宋內(nèi)翰蘇公東坡是已?!饩澳教K公文章德業(yè)之盛,勛爵聲譽之隆,仰而師之者歟”[3]47,意思是說,古代竹石圖很多,而蘇軾《竹石圖》之所以被后人視為至寶,是因為蘇軾的人品、聲譽、文章備受世人推崇。顯然,錢復是以道德力量來衡量繪畫的,反映他的道重于藝的儒家文藝觀。又鐘山幻居師戒題跋也反映了相似的認同:“先生是汴宋時名臣,其忠誠義膽道德文章照映千古,宜其與二曜并輝而不泯,故片言只字流落人間,咸知寶重?!保?]47后人收藏蘇軾的片言只字,主要還是出于對其品德的推崇。
題跋中呈現(xiàn)這樣的審美傾向,是基于其對“畫”與“志”關系的認識。如胡桐的題跋說:“經(jīng)曰:‘詩言志,畫固無聲之詩也,志亦寓焉?!穹蛑裼阉擅范蛔冇跉q寒者也,心虛而勁君子之名著焉。今夫石秉剛貞而不轉(zhuǎn)于江流者也?!性娹o以諷時政之非,鳴鳳在竹之忠也。議變法以反熙寧之亂,煉石補天之義也。雖寫形寫意,公本無心于畫,而正心正筆,畫實有意于公矣?!保?]47這段話有三層含義:第一,畫是無聲之詩,畫中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趣。蘇軾像竹友松梅在歲寒時不變節(jié),像竹節(jié)那樣虛心,像石頭那樣剛貞而不轉(zhuǎn)于江流。第二,蘇軾敢于寫詩諷刺時政之非,反對“熙寧變法”而引起的社會之亂,表現(xiàn)出忠義的情懷。第三,蘇軾無心于繪畫,但是繪畫能夠起到正人心的作用,而他的繪畫充滿了自然之趣,是其他專業(yè)畫家的畫所不能比的。
南昌熊冕、華亭吳仲莊跋同樣體現(xiàn)了題跋人對蘇軾《竹石圖》中所蘊含的道德價值的體認。比如南昌熊冕寫道:“黃堂公退憶斯文,謾寫清幽寄莘老。雨濕翠篁搖鳳尾,云開紫石燦龍鱗。虛心勁直宜君子,苦節(jié)堅剛屬大臣。事業(yè)文章光宋室,披圖吟玩覺通神。”[3]46只有三、四兩句描寫的是《竹石圖》的藝術形象,更多的筆墨則是對竹子“虛心”“苦節(jié)”以及蘇軾“事業(yè)文章”的贊美。又如華亭吳仲莊寫道:“儒先聲價千鈞重,士子裝池十襲藏。為語后生雖好事,休將戲墨掩文章。”[3]46詩的前兩句敘述作者看畫的欣喜心情,三、四兩句用夸張的筆墨寫竹石圖的藝術境界,五、六兩句點明了“聲價”與“十襲藏”的關系,最后兩句點題,告誡后人不要因為蘇軾戲墨的藝術價值而忽略了道德價值,這些反映了《竹石圖》卷中眾多題跋人具有共同的審美追求和價值認同。
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件藏品的價值會越來越大,正如中國美術館趙輝先生所說:“畫中頑強與不拘一格的勁竹精神使《瀟湘竹石圖》成為蘇東坡首倡文人畫的現(xiàn)世佐證。最難能可貴的是卷尾處有26位從元至明藏家3000余字的題跋,使作品雖歷經(jīng)輾轉(zhuǎn),但呈現(xiàn)出傳承有序的清晰面貌。”[6]他還說,蘇軾這幅《竹石圖》和鄧拓捐贈的“元四家”之一倪瓚的代表作《鶴林圖》、明代丁云鵬的名作《洗象圖》以及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畫的《蘭竹圖》等眾多書畫真跡,匯成了中國美術館極為珍奇的古代書畫寶庫。
蘇軾《竹石圖》是宋畫的經(jīng)典之作。從北宋流傳至現(xiàn)在,這幅畫已經(jīng)歷一千多年了。北宋孫覺是這幅畫的受贈人,也是這幅畫的第一位收藏者。孫覺之后,這幅畫流傳到“湘中故家”。元朝末年流傳到湘中楊元祥手中,楊元祥獻給杜德甫。明代初年,該卷流傳到梁臺李氏家族,后來,該卷在李氏家族后裔中代代相傳,前后經(jīng)歷了明清兩個朝代,從未被損壞。民國時該卷曾經(jīng)孫伯淵收藏,后由白隆平收藏,并于1961年高價賣給了鄧拓。1964年,鄧拓將該卷無償贈送中國美術館,該卷現(xiàn)在是中國美術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吨袷瘓D》卷中元明二十六位詩人學者的題跋記錄了該卷的流傳過程,反映了題跋人對該卷所蘊含的道德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認同,并體現(xiàn)出鮮明的儒家道藝觀。